凛冬的脚步比日军的刺刀更先一步抵达了长白山林海。大雪封山,天地间只剩下令人窒息的苍白与刺骨的寒冷。独立第一支队近两千人的队伍,如同一条在雪原上艰难蠕动的灰色长龙,每一次呼吸都喷吐着浓重的白雾,每一步都在及膝的积雪中留下深深的印记。
野狼峪的胜利和升起军旗的振奋,早已被一个更原始、更残酷的现实所取代——饥饿。部队规模的急剧膨胀,加上日军有意识地加强对周边区域的封锁和物资管控,使得粮食问题变得空前严峻。原本还能勉强维持的补给线,如今已彻底断裂。
后勤处长拿着几乎空了的粮秣登记簿,脸色比外面的雪还白,向杨帆汇报时声音都在发抖:“团长……粮食……最多还能支撑三天,而且是按最低标准,掺着野菜树皮算……”
营地的大锅里,早已不见几粒米。炊事班长老王带着人,将能找到的榆树皮剥下来,晾干,用石头砸碎,磨成粉,掺着少得可怜的炒面和挖来的、带着泥土味的野菜根,煮成一锅锅黑乎乎、粘稠的糊糊。那东西吃下去,刮嗓子,难以下咽,而且几乎不顶饿。
战士们端着破旧的搪瓷碗,默默地排着队,没有人抱怨。他们都知道现状。领到那半碗几乎照得见人影的糊糊后,许多人会蹲在背风的雪窝子里,小口小口地、珍惜地吃着,仿佛在品尝什么珍馐美味。年轻的新兵吃着吃着,会偷偷别过脸去,用袖子飞快地擦一下眼睛,不是嫌难吃,是想起了家里热炕头上热腾腾的苞米粥。
铁柱看着手下那些原本生龙活虎的汉子,如今眼窝深陷,脸颊消瘦,走路都有些打晃,心里像被刀子剜一样。他把自己碗里本就少得可怜的糊糊,又拨了一大半给一个看起来只有十六七岁的小战士。
“柱子哥,你……”小战士惶恐地想推辞。
“闭嘴!老子不饿!”铁柱眼睛一瞪,声音沙哑,转身走开,肚子却不争气地咕噜叫了一声。
最严峻的考验,来自于部队途经的一些尚未被日军完全控制的村庄。村民们同样困苦,但家家户户烟囱里冒出的炊烟,以及偶尔飘出的粮食香味,对于饥肠辘辘的战士们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诱惑。
杨帆下达了最严厉的命令:“任何人,胆敢擅动百姓一粒粮食,一经发现,就地枪决!我们是抗日救国的队伍,不是土匪!”
命令被不折不扣地执行着。队伍经过村庄时,战士们即使饿得前胸贴后背,也紧紧捂着空瘪的干粮袋,目不斜视,加快步伐通过。纪律,在这极端的环境中,成了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
然而,民心如水,能感知冷暖。
部队在一条冰冻的河边短暂休整。战士们蜷缩在雪地里,靠着彼此的体温取暖,咀嚼着口袋里最后一点硬得像石头的树皮干。几个半大的孩子,躲在村口的草垛后面,好奇又害怕地打量着这支衣衫褴褛、却异常安静的队伍。
一个挂着拐杖的老汉,颤巍巍地走到带队军官面前,他是这个村的村长。他看着战士们灰败的脸色和深陷的眼窝,嘴唇哆嗦着:
“老总……你们……你们这是……”
带队的孙德胜连忙起身,敬了个礼:“老人家,我们是东北抗日救国军的,路过这里,歇歇脚就走,绝不打扰乡亲们。”
老汉浑浊的眼睛看了看锅里那点黑乎乎的糊糊,又看了看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战士,长长叹了口气,什么也没说,摇摇头,拄着拐杖又慢慢走回了村子。
休整结束,部队继续开拔。当队伍行进到村外一片小树林时,走在前面的侦察兵突然发出了信号。
杨帆和铁柱快步上前,只见在林间空地的雪地上,赫然放着几个不大的布袋和几个瓦罐。打开一看,一个袋子里是金灿灿的玉米碴子,不多,也就十来斤;另一个袋子里是冻得硬邦邦的萝卜;瓦罐里,则是结了一层冰碴的咸菜疙瘩。
东西不多,但在此时,却重若千斤。旁边雪地上,还有几行杂乱的小脚印,通向村庄方向。
没有留下任何姓名,没有任何言语。
战士们围拢过来,看着这些粮食,都沉默了。几个情感丰富的年轻战士,忍不住哽咽起来。他们知道,这可能是那村子里几户人家从自己牙缝里省出来的,可能是他们过冬的指望。
铁柱这个硬汉子,眼圈也红了,他猛地转过身,对着村庄的方向,用力敬了一个军礼。
杨帆站在原地,雪花落在他消瘦却依旧挺拔的肩头。他看着那些粮食,又望向村庄里那些低矮的、覆盖着白雪的茅屋,心中百感交集。他想起自己曾经对全军说过的话——“水能载舟”。此刻,他真切地感受到了这“水”的温暖与力量。
“把粮食收起来。”杨帆的声音有些沙哑,“登记入册。告诉炊事班,今晚,给每个弟兄的糊糊里,多加一把玉米碴。”
那天晚上,营地里的糊糊,似乎比往常多了那么一丝难得的粮食香气。战士们捧着碗,吃得格外安静,格外珍惜。他们知道,吃下去的,不仅仅是粮食,更是乡亲们沉甸甸的心意和期望。
雪还在下,风依旧刺骨。但在这支饥饿行军的队伍里,有一种东西,比粮食更能抵御严寒,那就是——与脚下这片土地,与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血脉相连、生死与共的深情。这情谊,将支撑着他们,走过最黑暗的岁月,直至胜利的黎明。
野狼峪的胜利和升起军旗的振奋,早已被一个更原始、更残酷的现实所取代——饥饿。部队规模的急剧膨胀,加上日军有意识地加强对周边区域的封锁和物资管控,使得粮食问题变得空前严峻。原本还能勉强维持的补给线,如今已彻底断裂。
后勤处长拿着几乎空了的粮秣登记簿,脸色比外面的雪还白,向杨帆汇报时声音都在发抖:“团长……粮食……最多还能支撑三天,而且是按最低标准,掺着野菜树皮算……”
营地的大锅里,早已不见几粒米。炊事班长老王带着人,将能找到的榆树皮剥下来,晾干,用石头砸碎,磨成粉,掺着少得可怜的炒面和挖来的、带着泥土味的野菜根,煮成一锅锅黑乎乎、粘稠的糊糊。那东西吃下去,刮嗓子,难以下咽,而且几乎不顶饿。
战士们端着破旧的搪瓷碗,默默地排着队,没有人抱怨。他们都知道现状。领到那半碗几乎照得见人影的糊糊后,许多人会蹲在背风的雪窝子里,小口小口地、珍惜地吃着,仿佛在品尝什么珍馐美味。年轻的新兵吃着吃着,会偷偷别过脸去,用袖子飞快地擦一下眼睛,不是嫌难吃,是想起了家里热炕头上热腾腾的苞米粥。
铁柱看着手下那些原本生龙活虎的汉子,如今眼窝深陷,脸颊消瘦,走路都有些打晃,心里像被刀子剜一样。他把自己碗里本就少得可怜的糊糊,又拨了一大半给一个看起来只有十六七岁的小战士。
“柱子哥,你……”小战士惶恐地想推辞。
“闭嘴!老子不饿!”铁柱眼睛一瞪,声音沙哑,转身走开,肚子却不争气地咕噜叫了一声。
最严峻的考验,来自于部队途经的一些尚未被日军完全控制的村庄。村民们同样困苦,但家家户户烟囱里冒出的炊烟,以及偶尔飘出的粮食香味,对于饥肠辘辘的战士们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诱惑。
杨帆下达了最严厉的命令:“任何人,胆敢擅动百姓一粒粮食,一经发现,就地枪决!我们是抗日救国的队伍,不是土匪!”
命令被不折不扣地执行着。队伍经过村庄时,战士们即使饿得前胸贴后背,也紧紧捂着空瘪的干粮袋,目不斜视,加快步伐通过。纪律,在这极端的环境中,成了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
然而,民心如水,能感知冷暖。
部队在一条冰冻的河边短暂休整。战士们蜷缩在雪地里,靠着彼此的体温取暖,咀嚼着口袋里最后一点硬得像石头的树皮干。几个半大的孩子,躲在村口的草垛后面,好奇又害怕地打量着这支衣衫褴褛、却异常安静的队伍。
一个挂着拐杖的老汉,颤巍巍地走到带队军官面前,他是这个村的村长。他看着战士们灰败的脸色和深陷的眼窝,嘴唇哆嗦着:
“老总……你们……你们这是……”
带队的孙德胜连忙起身,敬了个礼:“老人家,我们是东北抗日救国军的,路过这里,歇歇脚就走,绝不打扰乡亲们。”
老汉浑浊的眼睛看了看锅里那点黑乎乎的糊糊,又看了看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战士,长长叹了口气,什么也没说,摇摇头,拄着拐杖又慢慢走回了村子。
休整结束,部队继续开拔。当队伍行进到村外一片小树林时,走在前面的侦察兵突然发出了信号。
杨帆和铁柱快步上前,只见在林间空地的雪地上,赫然放着几个不大的布袋和几个瓦罐。打开一看,一个袋子里是金灿灿的玉米碴子,不多,也就十来斤;另一个袋子里是冻得硬邦邦的萝卜;瓦罐里,则是结了一层冰碴的咸菜疙瘩。
东西不多,但在此时,却重若千斤。旁边雪地上,还有几行杂乱的小脚印,通向村庄方向。
没有留下任何姓名,没有任何言语。
战士们围拢过来,看着这些粮食,都沉默了。几个情感丰富的年轻战士,忍不住哽咽起来。他们知道,这可能是那村子里几户人家从自己牙缝里省出来的,可能是他们过冬的指望。
铁柱这个硬汉子,眼圈也红了,他猛地转过身,对着村庄的方向,用力敬了一个军礼。
杨帆站在原地,雪花落在他消瘦却依旧挺拔的肩头。他看着那些粮食,又望向村庄里那些低矮的、覆盖着白雪的茅屋,心中百感交集。他想起自己曾经对全军说过的话——“水能载舟”。此刻,他真切地感受到了这“水”的温暖与力量。
“把粮食收起来。”杨帆的声音有些沙哑,“登记入册。告诉炊事班,今晚,给每个弟兄的糊糊里,多加一把玉米碴。”
那天晚上,营地里的糊糊,似乎比往常多了那么一丝难得的粮食香气。战士们捧着碗,吃得格外安静,格外珍惜。他们知道,吃下去的,不仅仅是粮食,更是乡亲们沉甸甸的心意和期望。
雪还在下,风依旧刺骨。但在这支饥饿行军的队伍里,有一种东西,比粮食更能抵御严寒,那就是——与脚下这片土地,与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血脉相连、生死与共的深情。这情谊,将支撑着他们,走过最黑暗的岁月,直至胜利的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