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她的这种变化,陈星灼心中最后一丝顾虑也彻底消散。她不再将周凛月隔绝在监控室之外,而是将她视为可以完全信赖、共同决策的伙伴。监控室,从此成为了她们共同的信息中枢和指挥中心。两人常常并肩坐在巨大的屏幕墙前,讨论着外界的风云变幻,规划着堡垒的内部运营,仿佛两位运筹帷幄的将领,在坚固的堡垒内,审视着外面烽火连天的世界。
堡垒本身的卓越性能,也是她们能够保持心态稳定的重要基石。近十个月持续不断的高温炙烤,对任何建筑和设备都是极其严酷的考验。然而,这座倾注了她们无数心血与资源的堡垒,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可靠性。
结构主体, 山岩与特殊合金混凝土浇筑的墙体,没有出现任何一丝裂缝或形变,稳如磐石。
能源核心,“核聚能”装置运行平稳,输出功率稳定,如同堡垒永不疲倦的心脏。
环境控制系统, 冷凝单元和新风系统虽然长期处于高负荷运行状态,但所有参数始终保持在绿色安全区间,将内部的恒温恒湿环境维持得固若金汤。
内部装修与设备: 从瑞士定制的家具到顶级品牌的电器,所有设施都运转正常,没有因长期使用或外部环境压力而出现故障。
这种绝对的可靠性,带来了巨大的安全感。她们深知,只要堡垒不出问题,外面世界的滔天烈焰,便能与她们相隔开来。
然而,绝对的安全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陈星灼始终记得那个悬而未决的威胁,以及随着温度转换必然要面对的问题。
这一天,在监控室进行日常情报汇总后,陈星灼调出了堡垒外围的详细地图,上面密密麻麻地标注着所有隐藏的摄像头和传感器的位置。她转向周凛月,神色认真地说道:“凛月,有件事,我们需要详细规划一下了。”
周凛月放下手中的记录板,目光落在电子地图上,立刻明白了陈星灼所指:“是到了要清理外围设备?”
“嗯。”陈星灼点头,指着地图开始解释,“根据 Cyberster Ash 对全球大气环流和地磁数据的综合分析,高寒期的前兆信号已经越来越明显。跟我们以前经历的差不多,29年六月末,七月初。虽然外部温度还没开始显着下降,但模型预测,留给我们的‘窗口期’可能最多只有四到六周了。我们必须在那之前,趁着夜晚温度还能勉强承受,村民大规模搜刮燃料的行动尚未开始,把所有暴露风险高的外部监控设备安全、准确、快速地回收回来。”
她强调了这三个词:安全、准确、快速。
安全是第一位的,不仅指操作过程不能受伤,更指不能暴露行踪,不能留下痕迹,不能引发任何可能指向堡垒的怀疑。
准确意味着必须一次性找到所有目标设备,不能有遗漏,否则后患无穷。
快速则要求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减少在外停留的每一秒风险。
“这是我们第一次需要主动走出堡垒,虽然只是外围,但意义重大,风险也不小。”陈星灼看着周凛月,“我们需要一起,像下棋一样,把每一步都推演清楚。”
周凛月没有丝毫犹豫,眼神坚定地回应:“好,我们开始。”
两人拉过电子绘图板,将外围地图放大,开启了头脑风暴模式。
第一步:目标筛选与优先级划分
地图上的设备标记有几十个之多,遍布堡垒周围半径一公里多的范围。不可能,也不需要全部回收。
“首先,划定核心清理区。”陈星灼用光笔在地图上画了一个圈,“以伪装入口为圆心,半径500米内,所有非深埋式、依靠环境伪装的设备,必须全部回收。这个区域是村民最可能进入的区域。”
“其次,”她又画了第二个圈,“500米至800米范围内,位于明显路径旁、地势较高、伪装条件一般的设备,列为高优先级。”
“最后,800米以外,以及那些深埋地下、或伪装极其巧妙的设备,可以暂时保留,作为我们失去大部分‘眼睛’后,最后的预警手段,但需要将其设置为深度休眠模式,只在特定条件下或接收到特殊指令时才会被激活,最大限度降低被发现的概率。”
周凛月仔细看着,补充道:“还需要考虑设备的拆除难度。有些是简单吸附或捆绑在岩石、树木上的,有些可能用了特殊的固定胶或者微型锚杆。我们需要预估每个点的拆除工具和时间。”
第二步:行动路线规划
如何用最短的路径,串联起所有需要回收的设备点?
“不能走直线,要利用地形。”周凛月指着地图上的等高线,“尽量选择背阴、植被相对密集、不易被山下直接观测到的路线。虽然村民晚上活动可能性小,但也要以防万一。”
她用手指在屏幕上划出一条曲折的路径:“可以从西侧这个缓坡开始,这里是视觉死角,第一个点在这里……然后沿着这条干涸的冲沟向北,能覆盖这三个点……再折向东,利用这片岩石群的掩护……”
陈星灼认真听着,不时提出修正:“这个折返点可以优化,如果从这块巨岩后面绕过去,虽然多走五十米,但能避开那片开阔地,更安全。”
“同意。那接下来,从这个点可以直接下到那条废弃的伐木小道,虽然路不好走,但隐蔽性极高,可以快速通过这片区域,直达最远的这个点……”
两人如同在下一盘复杂的实景棋,反复推演,比较着不同路线的总长度、隐蔽性、体力消耗和风险系数。最终,确定了一条总长约3.5公里,预计串联17个高优先级设备点的最优行动路线。
第三步:装备与技术支持
“外出装备必须万无一失。”陈星灼调出空间物资清单,“防护服要选用最新一代的轻量化、高隔热、并具备一定防剐蹭能力的型号。虽然晚上温度‘只有’五十度左右,但长时间暴露依旧危险。”
“生命维持系统是关键。”周凛月接口道,“需要内置微型冷却模块和高效过滤系统,确保呼吸的空气是凉爽洁净的。氧气储备要充足,至少预留50%的冗余。”
“工具要齐全且静音:万能扳手、强力切割钳、解胶剂、微型电钻(备用电池)、以及用于抹除一些明显痕迹的小铲子、刷子。”
“通讯必须保证绝对畅通和加密。骨传导耳机,低截获概率无线电,设定好紧急通讯频道和静默守听模式。”
“武器……需要携带吗?”周凛月看向陈星灼。
陈星灼沉吟片刻:“带上非致命性武器。高强度电击器。目的是驱离或自保,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发生致命冲突,那会留下无法处理的痕迹和无穷后患。”
第四步:行动流程与应急预案
“行动时间,选择在午夜至凌晨四点之间,这是一夜中温度相对最低、人类活动概率也最低的时段。”
“我负责执行拆除。”陈星灼指着自己,“你对所有设备位置和路线比我更熟,你在监控室作为后方指挥和支持。通过我头盔摄像头传回的实时画面,确认设备位置,指引我路线,同时监控堡垒周边所有传感器,以及山下方向的任何动静。”
“我们设定每十分钟一次固定通讯确认。如果超过十二分钟没有我的信号,或者我发出紧急求救代码,你……”陈星灼停顿了一下,语气凝重。
周凛月紧紧握住她的手,眼神没有丝毫退缩:“我知道该怎么做。启动预设的应急响应程序,我会通过 Cyberster Ash 尝试对你进行定位和外部环境评估,然后决定是启动救援,还是……”她没有说下去,但意思明确,在确保不暴露堡垒的前提下,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
“不会有事的。”陈星灼反握住她的手,语气恢复沉稳,“我们计划得越周密,风险就越低。”
第五步:善后与后续
“所有回收的设备,带回后立刻进行消毒和检测,有价值的部件拆解留存,其余无害化处理。”
“行动结束后,堡垒进入至少48小时的加强警戒状态,密切观察外围是否有任何异常反应。”
……
这场关于一次短暂外出任务的头脑风暴,持续了整整一个下午。她们考虑了所有能想到的细节,预演了多种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并制定了相应的对策。这不仅仅是一次任务规划,更是两人默契、信任和共同面对风险能力的集中体现。
当最终方案被详细记录存档,并开始分头进行物资准备和模拟演练时,窗外,末世的高温依旧肆虐。但堡垒之内,一种沉静而坚定的力量正在凝聚。她们不再是单纯躲避在壳内的蜗牛,而是即将伸出触角,谨慎地、为了更长久的隐蔽与安全,去执行一次必要冒险的守护者。
高寒期的阴影正在天际汇聚,而她们,已经做好了迎接挑战,并主动出击的第一步准备。
-----------------------------------------------------------------------------
制定完详细的设备回收计划后,日子似乎又回到了之前的轨道,但一种微妙的、蓄势待发的紧张感始终萦绕在堡垒内部。眼下,除了在高寒期正式来临之前清除外围那些可能暴露风险的设备之外,暂时也没有更重要、更紧迫的事情了。所有的长期生存基础早已夯实,她们现在要做的,就是为这次关键的“外出”做好万全准备,并维持堡垒的正常运转。
陈星灼的生活重心依旧围绕着信息收集。她每天花费大量时间坐在监控屏前,手指在控制面板上轻盈滑动,切换着不同的信号源。无线电接收器持续不断地扫描着各个频段,试图从嘈杂的静电噪音和断断续续的通讯片段中,捕捉有价值的情报。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她能监听到的有序通讯越来越少,更多的是混乱的求救、绝望的哀嚎、或是某个团体内部因资源分配不均而爆发的激烈争吵,甚至火并的枪声。
文明的余烬正在加速冷却,无序和野蛮正在成为主流。
那些通过网络或特殊信道劫获的监控视频数量倒是没有减少,甚至因为某些区域的电力系统在特定时段(通常是夜间)因太阳能储备或小型发电机而短暂恢复,出现了一些新的画面来源。但内容却愈发单调和令人窒息。大部分的摄像头视角,都固执地对准着一些显而易见的目标:荒废超市深处可能还藏着罐头的仓库角落、药店紧闭的配药室大门、银行金库那厚重而绝望的金属表面、或是某个豪宅地下室里看起来颇为坚固的保险柜。这些画面千篇一律,充满了贪婪、绝望和徒劳的搜寻。偶尔能看到为了一袋过期饼干、一瓶未开封的矿泉水而发生的短暂而激烈的冲突,生命在资源面前显得如此廉价。
“价值不大。”陈星灼有时会微微摇头,对身旁的周凛月低语,“视野太窄了,只能看到争夺,看不到格局的变化。而且,这些地方很快就会被反复搜刮干净,或者成为更大团体划定的势力范围。”
她更关注的,是那些视角更广阔,能覆盖街区、路口或较高建筑的摄像头。通过这些画面,她可以观察到不同团体活动范围的消长,他们巡逻路线的变化,以及夜间外出搜寻队伍规模和装备的演变。这些信息虽然琐碎,但拼凑起来,就能大致勾勒出山下那个幸存者社会的动态图谱。这跟以前也在这个幸存者社会是不一样的感受,上帝视角总是能让她看到更多的事情。
堡垒本身的卓越性能,也是她们能够保持心态稳定的重要基石。近十个月持续不断的高温炙烤,对任何建筑和设备都是极其严酷的考验。然而,这座倾注了她们无数心血与资源的堡垒,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可靠性。
结构主体, 山岩与特殊合金混凝土浇筑的墙体,没有出现任何一丝裂缝或形变,稳如磐石。
能源核心,“核聚能”装置运行平稳,输出功率稳定,如同堡垒永不疲倦的心脏。
环境控制系统, 冷凝单元和新风系统虽然长期处于高负荷运行状态,但所有参数始终保持在绿色安全区间,将内部的恒温恒湿环境维持得固若金汤。
内部装修与设备: 从瑞士定制的家具到顶级品牌的电器,所有设施都运转正常,没有因长期使用或外部环境压力而出现故障。
这种绝对的可靠性,带来了巨大的安全感。她们深知,只要堡垒不出问题,外面世界的滔天烈焰,便能与她们相隔开来。
然而,绝对的安全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陈星灼始终记得那个悬而未决的威胁,以及随着温度转换必然要面对的问题。
这一天,在监控室进行日常情报汇总后,陈星灼调出了堡垒外围的详细地图,上面密密麻麻地标注着所有隐藏的摄像头和传感器的位置。她转向周凛月,神色认真地说道:“凛月,有件事,我们需要详细规划一下了。”
周凛月放下手中的记录板,目光落在电子地图上,立刻明白了陈星灼所指:“是到了要清理外围设备?”
“嗯。”陈星灼点头,指着地图开始解释,“根据 Cyberster Ash 对全球大气环流和地磁数据的综合分析,高寒期的前兆信号已经越来越明显。跟我们以前经历的差不多,29年六月末,七月初。虽然外部温度还没开始显着下降,但模型预测,留给我们的‘窗口期’可能最多只有四到六周了。我们必须在那之前,趁着夜晚温度还能勉强承受,村民大规模搜刮燃料的行动尚未开始,把所有暴露风险高的外部监控设备安全、准确、快速地回收回来。”
她强调了这三个词:安全、准确、快速。
安全是第一位的,不仅指操作过程不能受伤,更指不能暴露行踪,不能留下痕迹,不能引发任何可能指向堡垒的怀疑。
准确意味着必须一次性找到所有目标设备,不能有遗漏,否则后患无穷。
快速则要求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减少在外停留的每一秒风险。
“这是我们第一次需要主动走出堡垒,虽然只是外围,但意义重大,风险也不小。”陈星灼看着周凛月,“我们需要一起,像下棋一样,把每一步都推演清楚。”
周凛月没有丝毫犹豫,眼神坚定地回应:“好,我们开始。”
两人拉过电子绘图板,将外围地图放大,开启了头脑风暴模式。
第一步:目标筛选与优先级划分
地图上的设备标记有几十个之多,遍布堡垒周围半径一公里多的范围。不可能,也不需要全部回收。
“首先,划定核心清理区。”陈星灼用光笔在地图上画了一个圈,“以伪装入口为圆心,半径500米内,所有非深埋式、依靠环境伪装的设备,必须全部回收。这个区域是村民最可能进入的区域。”
“其次,”她又画了第二个圈,“500米至800米范围内,位于明显路径旁、地势较高、伪装条件一般的设备,列为高优先级。”
“最后,800米以外,以及那些深埋地下、或伪装极其巧妙的设备,可以暂时保留,作为我们失去大部分‘眼睛’后,最后的预警手段,但需要将其设置为深度休眠模式,只在特定条件下或接收到特殊指令时才会被激活,最大限度降低被发现的概率。”
周凛月仔细看着,补充道:“还需要考虑设备的拆除难度。有些是简单吸附或捆绑在岩石、树木上的,有些可能用了特殊的固定胶或者微型锚杆。我们需要预估每个点的拆除工具和时间。”
第二步:行动路线规划
如何用最短的路径,串联起所有需要回收的设备点?
“不能走直线,要利用地形。”周凛月指着地图上的等高线,“尽量选择背阴、植被相对密集、不易被山下直接观测到的路线。虽然村民晚上活动可能性小,但也要以防万一。”
她用手指在屏幕上划出一条曲折的路径:“可以从西侧这个缓坡开始,这里是视觉死角,第一个点在这里……然后沿着这条干涸的冲沟向北,能覆盖这三个点……再折向东,利用这片岩石群的掩护……”
陈星灼认真听着,不时提出修正:“这个折返点可以优化,如果从这块巨岩后面绕过去,虽然多走五十米,但能避开那片开阔地,更安全。”
“同意。那接下来,从这个点可以直接下到那条废弃的伐木小道,虽然路不好走,但隐蔽性极高,可以快速通过这片区域,直达最远的这个点……”
两人如同在下一盘复杂的实景棋,反复推演,比较着不同路线的总长度、隐蔽性、体力消耗和风险系数。最终,确定了一条总长约3.5公里,预计串联17个高优先级设备点的最优行动路线。
第三步:装备与技术支持
“外出装备必须万无一失。”陈星灼调出空间物资清单,“防护服要选用最新一代的轻量化、高隔热、并具备一定防剐蹭能力的型号。虽然晚上温度‘只有’五十度左右,但长时间暴露依旧危险。”
“生命维持系统是关键。”周凛月接口道,“需要内置微型冷却模块和高效过滤系统,确保呼吸的空气是凉爽洁净的。氧气储备要充足,至少预留50%的冗余。”
“工具要齐全且静音:万能扳手、强力切割钳、解胶剂、微型电钻(备用电池)、以及用于抹除一些明显痕迹的小铲子、刷子。”
“通讯必须保证绝对畅通和加密。骨传导耳机,低截获概率无线电,设定好紧急通讯频道和静默守听模式。”
“武器……需要携带吗?”周凛月看向陈星灼。
陈星灼沉吟片刻:“带上非致命性武器。高强度电击器。目的是驱离或自保,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发生致命冲突,那会留下无法处理的痕迹和无穷后患。”
第四步:行动流程与应急预案
“行动时间,选择在午夜至凌晨四点之间,这是一夜中温度相对最低、人类活动概率也最低的时段。”
“我负责执行拆除。”陈星灼指着自己,“你对所有设备位置和路线比我更熟,你在监控室作为后方指挥和支持。通过我头盔摄像头传回的实时画面,确认设备位置,指引我路线,同时监控堡垒周边所有传感器,以及山下方向的任何动静。”
“我们设定每十分钟一次固定通讯确认。如果超过十二分钟没有我的信号,或者我发出紧急求救代码,你……”陈星灼停顿了一下,语气凝重。
周凛月紧紧握住她的手,眼神没有丝毫退缩:“我知道该怎么做。启动预设的应急响应程序,我会通过 Cyberster Ash 尝试对你进行定位和外部环境评估,然后决定是启动救援,还是……”她没有说下去,但意思明确,在确保不暴露堡垒的前提下,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
“不会有事的。”陈星灼反握住她的手,语气恢复沉稳,“我们计划得越周密,风险就越低。”
第五步:善后与后续
“所有回收的设备,带回后立刻进行消毒和检测,有价值的部件拆解留存,其余无害化处理。”
“行动结束后,堡垒进入至少48小时的加强警戒状态,密切观察外围是否有任何异常反应。”
……
这场关于一次短暂外出任务的头脑风暴,持续了整整一个下午。她们考虑了所有能想到的细节,预演了多种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并制定了相应的对策。这不仅仅是一次任务规划,更是两人默契、信任和共同面对风险能力的集中体现。
当最终方案被详细记录存档,并开始分头进行物资准备和模拟演练时,窗外,末世的高温依旧肆虐。但堡垒之内,一种沉静而坚定的力量正在凝聚。她们不再是单纯躲避在壳内的蜗牛,而是即将伸出触角,谨慎地、为了更长久的隐蔽与安全,去执行一次必要冒险的守护者。
高寒期的阴影正在天际汇聚,而她们,已经做好了迎接挑战,并主动出击的第一步准备。
-----------------------------------------------------------------------------
制定完详细的设备回收计划后,日子似乎又回到了之前的轨道,但一种微妙的、蓄势待发的紧张感始终萦绕在堡垒内部。眼下,除了在高寒期正式来临之前清除外围那些可能暴露风险的设备之外,暂时也没有更重要、更紧迫的事情了。所有的长期生存基础早已夯实,她们现在要做的,就是为这次关键的“外出”做好万全准备,并维持堡垒的正常运转。
陈星灼的生活重心依旧围绕着信息收集。她每天花费大量时间坐在监控屏前,手指在控制面板上轻盈滑动,切换着不同的信号源。无线电接收器持续不断地扫描着各个频段,试图从嘈杂的静电噪音和断断续续的通讯片段中,捕捉有价值的情报。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她能监听到的有序通讯越来越少,更多的是混乱的求救、绝望的哀嚎、或是某个团体内部因资源分配不均而爆发的激烈争吵,甚至火并的枪声。
文明的余烬正在加速冷却,无序和野蛮正在成为主流。
那些通过网络或特殊信道劫获的监控视频数量倒是没有减少,甚至因为某些区域的电力系统在特定时段(通常是夜间)因太阳能储备或小型发电机而短暂恢复,出现了一些新的画面来源。但内容却愈发单调和令人窒息。大部分的摄像头视角,都固执地对准着一些显而易见的目标:荒废超市深处可能还藏着罐头的仓库角落、药店紧闭的配药室大门、银行金库那厚重而绝望的金属表面、或是某个豪宅地下室里看起来颇为坚固的保险柜。这些画面千篇一律,充满了贪婪、绝望和徒劳的搜寻。偶尔能看到为了一袋过期饼干、一瓶未开封的矿泉水而发生的短暂而激烈的冲突,生命在资源面前显得如此廉价。
“价值不大。”陈星灼有时会微微摇头,对身旁的周凛月低语,“视野太窄了,只能看到争夺,看不到格局的变化。而且,这些地方很快就会被反复搜刮干净,或者成为更大团体划定的势力范围。”
她更关注的,是那些视角更广阔,能覆盖街区、路口或较高建筑的摄像头。通过这些画面,她可以观察到不同团体活动范围的消长,他们巡逻路线的变化,以及夜间外出搜寻队伍规模和装备的演变。这些信息虽然琐碎,但拼凑起来,就能大致勾勒出山下那个幸存者社会的动态图谱。这跟以前也在这个幸存者社会是不一样的感受,上帝视角总是能让她看到更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