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这片死寂的地表之下,另一种“生活”正在艰难地维系着。
地下,成为了幸存者们唯一的庇护所。
遍布城市各个角落的地下室、地下停车场、地铁隧道、人防工程,以及乡间天然的溶洞、废弃矿坑,都成了人类在这焚风地狱中苟延残喘的巢穴。这些地方虽然闷热、潮湿、空气污浊,但至少能提供相对地表而言堪称“凉爽”的温度,隔绝那致命的阳光直射和紫外线。
陈星灼调整着监控画面的焦距和角度,捕捉着这些地下空间内的景象。光线昏暗,主要依靠应急灯、烛光或者小型太阳能充电设备提供的微弱照明。陈星灼能想象到空气中弥漫着汗味、霉味、以及若有若无的……绝望的气息。
人群拥挤在有限的空间里,或坐或卧,大多沉默不语,眼神麻木,保存着宝贵的体力。只有婴儿偶尔的啼哭和病人压抑的呻吟,打破这令人窒息的寂静。资源是这里最核心的主题。每一瓶水,每一片压缩饼干,每一颗药片,都关乎生死。分配往往由特定的人掌控,秩序在极度匮乏中,以一种近乎原始的严酷方式维持着。
而当夜幕降临,温度“回落”到六十多度,这依旧是致命的温度,但相对于白天的炼狱,已堪称“活动窗口”时,地下的“蚁群”便开始躁动起来。
监控画面中,可以看到一个个出入口被小心翼翼地打开,全副武装用湿布包裹全身、戴着各种自制的护目镜和呼吸过滤装置的身影,如同幽灵般,谨慎地钻出地面,融入浓稠的夜色。
这就是幸存者们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活动时间。
通过长期的监听和观察,以及过往的经验,陈星灼清晰地看到,几乎百分之九十在地面活动的人,都不是孤立的个体。他们必然归属于某一个“团体”。
独狼是被被排斥或被敬畏的异类。
确实存在极少数独来独往的“刺头”。他们通常是身手矫健、生存技能极强、且性格极其孤僻或多疑的前军人、探险家、或是经历过足够多黑暗的普通人。他们像荒野中的孤狼,凭借对环境的熟悉、高超的潜行技巧和冷酷的心性,独自寻找着散布在城市废墟中的“宝藏”——可能是一个未被洗劫干净的便利店仓库,一个废弃的药店,或者某个富人区豪宅里藏着的安全屋。
陈星灼曾在一个画面中,看到一个这样的“独狼”。他动作如同狸猫,在倒塌的建筑物间无声穿梭,利用反光镜观察四周,精准地避开其他团体的巡逻路线。他找到了一处看似普通民居的地下室,用自制的工具巧妙打开门锁,在里面找到了不少罐头和瓶装水。他没有丝毫留恋,迅速将最精华的部分装入特制的背包,然后如同出现时一样,悄无声息地消失在黑暗的街巷中。
这些人,要么是被团体排斥可能是因为不守规矩或难以相处,要么是主动选择不信任任何集体。他们不屑于听人指挥摆布,宁愿承担更高的风险,也要换取绝对的自由和对资源的完全掌控。他们是末日中的高风险投机者,存活率极低,但一旦存活,往往都是极其难缠的角色。其他团体对他们态度复杂,既忌惮其能力,又厌恶其不受控,通常选择井水不犯河水,除非利益直接冲突。
而小团体就是最常见的社会单元,构成这末日新社会基石的,是一个个规模不等的幸存者团体。小到三五人,大到数十人甚至更多。它们如同细胞分裂般,在城市和乡村的废墟中自发形成。
这些团体的形成,往往基于地缘,比如同住一个小区、同躲一个防空洞、血缘、或者最简单的——信任。在最初的混乱中,能彼此依靠、背靠背战斗的人,自然而然地聚集在了一起。
而几乎每一个团体,无论大小,都会迅速涌现出一个或多个核心人物,或者说“负责人”。
比如在小团体中(几人到十几人): 这个负责人往往是体力最充沛、最有决断力、或者拥有特殊技能比如最重要的医疗、维修的人。他/她不仅仅是发号施令者,更是行动的领头羊。他们会亲自带领小队,在夜间外出寻找物资。无论是探索危险的建筑废墟,还是与其他的小团体进行紧张的物资交换,甚至是爆发小规模冲突,负责人都冲在最前面。他们的权威,建立在身先士卒、公平分配至少在初期是这样和能带领大家找到活路的能力之上。陈星灼监听过一个这样的小队频道,负责人的指令简洁明确:“A组左翼警戒,B组跟我进超市后仓,动作快!十分钟后无论找到多少,必须撤离!”
· 随着团体规模扩大, 情况开始发生变化。负责人不可能再事必躬亲。他/她逐渐被“抬了上去”,角色从“战斗队长”转变为“管理者”或“领袖”。他们的工作重心转向:
后勤管理: 统筹所有搜寻回来的物资,建立分配制度,按劳分配?按需分配?还是按地位分配。这往往是内部最大的矛盾源。
对外交涉: 与其他幸存者团体的负责人进行沟通、谈判、结盟或划定势力范围。这需要智慧、手腕和对信息的掌握。
内部仲裁: 调解成员之间的矛盾,处理违规行为如私藏物资、临阵脱逃,维持团体内部的秩序与稳定。这需要一定的公正性,或者至少是让人畏惧的威慑力。
战略决策: 决定团体的迁移方向、长期生存策略,是固守一地,还是不断迁徙寻找更优环境?、以及应对更大的威胁如大规模的劫掠者团伙、或者应变可能到来的气候新阶段。
权力的集中,自然而然地带来了特权的萌芽。虽然表面上,大多数团体仍然宣扬“共渡难关”,但资源的分配很难做到绝对公平。负责人的亲信、搜寻队的主力、掌握关键技能的人,比如唯一的医生等等,往往能获得更好的食物、更安全的居住位置、甚至是一些“奢侈品”,比如一块巧克力、一瓶酒。
监听中,陈星灼不止一次听到小团体成员私下抱怨:
“……凭什么他们就能多分半块肉干?”
“……头儿最近好像又胖了点,我们却饿着肚子……”
“……上次找到的那瓶维生素,明明说好大家一起分,结果……”
但也有人持不同看法:
“……没有头儿带队,我们上次就全死在那个商场里了!”
“……要不是王医生,你老婆早就感染死了!多分点怎么了?”
“……现在这世道,能活着就不错了,别计较那么多!”
矛盾在滋生,但生存的压力和外部无处不在的威胁,又迫使大多数人选择忍耐和依附。一种新的、基于武力、能力和资源控制力的隐性阶级,正在这废墟之上悄然形成。
短短大半年,文明社会的规则、道德、法律早已被践踏在地。取而代之的,是赤裸裸的弱肉强食和实用主义。
很多人,在以前的和平社会中,或许因为性格内向、不擅交际、身处社会底层,或者单单只是不适应那种精细分工、按部就班的生活而过得“不甚如意”。但在这末日环境下,他们身上某些被文明社会压抑或忽视的特质,反而成了生存的优势。
比如一个以前在工地干活的包工头,可能没什么文化,但他懂得如何管理一群大老粗,如何分配任务,如何在艰苦环境下保持队伍的凝聚力。他现在可能就是一个几十人幸存者团体的核心领袖,指挥若定。
一个
地下,成为了幸存者们唯一的庇护所。
遍布城市各个角落的地下室、地下停车场、地铁隧道、人防工程,以及乡间天然的溶洞、废弃矿坑,都成了人类在这焚风地狱中苟延残喘的巢穴。这些地方虽然闷热、潮湿、空气污浊,但至少能提供相对地表而言堪称“凉爽”的温度,隔绝那致命的阳光直射和紫外线。
陈星灼调整着监控画面的焦距和角度,捕捉着这些地下空间内的景象。光线昏暗,主要依靠应急灯、烛光或者小型太阳能充电设备提供的微弱照明。陈星灼能想象到空气中弥漫着汗味、霉味、以及若有若无的……绝望的气息。
人群拥挤在有限的空间里,或坐或卧,大多沉默不语,眼神麻木,保存着宝贵的体力。只有婴儿偶尔的啼哭和病人压抑的呻吟,打破这令人窒息的寂静。资源是这里最核心的主题。每一瓶水,每一片压缩饼干,每一颗药片,都关乎生死。分配往往由特定的人掌控,秩序在极度匮乏中,以一种近乎原始的严酷方式维持着。
而当夜幕降临,温度“回落”到六十多度,这依旧是致命的温度,但相对于白天的炼狱,已堪称“活动窗口”时,地下的“蚁群”便开始躁动起来。
监控画面中,可以看到一个个出入口被小心翼翼地打开,全副武装用湿布包裹全身、戴着各种自制的护目镜和呼吸过滤装置的身影,如同幽灵般,谨慎地钻出地面,融入浓稠的夜色。
这就是幸存者们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活动时间。
通过长期的监听和观察,以及过往的经验,陈星灼清晰地看到,几乎百分之九十在地面活动的人,都不是孤立的个体。他们必然归属于某一个“团体”。
独狼是被被排斥或被敬畏的异类。
确实存在极少数独来独往的“刺头”。他们通常是身手矫健、生存技能极强、且性格极其孤僻或多疑的前军人、探险家、或是经历过足够多黑暗的普通人。他们像荒野中的孤狼,凭借对环境的熟悉、高超的潜行技巧和冷酷的心性,独自寻找着散布在城市废墟中的“宝藏”——可能是一个未被洗劫干净的便利店仓库,一个废弃的药店,或者某个富人区豪宅里藏着的安全屋。
陈星灼曾在一个画面中,看到一个这样的“独狼”。他动作如同狸猫,在倒塌的建筑物间无声穿梭,利用反光镜观察四周,精准地避开其他团体的巡逻路线。他找到了一处看似普通民居的地下室,用自制的工具巧妙打开门锁,在里面找到了不少罐头和瓶装水。他没有丝毫留恋,迅速将最精华的部分装入特制的背包,然后如同出现时一样,悄无声息地消失在黑暗的街巷中。
这些人,要么是被团体排斥可能是因为不守规矩或难以相处,要么是主动选择不信任任何集体。他们不屑于听人指挥摆布,宁愿承担更高的风险,也要换取绝对的自由和对资源的完全掌控。他们是末日中的高风险投机者,存活率极低,但一旦存活,往往都是极其难缠的角色。其他团体对他们态度复杂,既忌惮其能力,又厌恶其不受控,通常选择井水不犯河水,除非利益直接冲突。
而小团体就是最常见的社会单元,构成这末日新社会基石的,是一个个规模不等的幸存者团体。小到三五人,大到数十人甚至更多。它们如同细胞分裂般,在城市和乡村的废墟中自发形成。
这些团体的形成,往往基于地缘,比如同住一个小区、同躲一个防空洞、血缘、或者最简单的——信任。在最初的混乱中,能彼此依靠、背靠背战斗的人,自然而然地聚集在了一起。
而几乎每一个团体,无论大小,都会迅速涌现出一个或多个核心人物,或者说“负责人”。
比如在小团体中(几人到十几人): 这个负责人往往是体力最充沛、最有决断力、或者拥有特殊技能比如最重要的医疗、维修的人。他/她不仅仅是发号施令者,更是行动的领头羊。他们会亲自带领小队,在夜间外出寻找物资。无论是探索危险的建筑废墟,还是与其他的小团体进行紧张的物资交换,甚至是爆发小规模冲突,负责人都冲在最前面。他们的权威,建立在身先士卒、公平分配至少在初期是这样和能带领大家找到活路的能力之上。陈星灼监听过一个这样的小队频道,负责人的指令简洁明确:“A组左翼警戒,B组跟我进超市后仓,动作快!十分钟后无论找到多少,必须撤离!”
· 随着团体规模扩大, 情况开始发生变化。负责人不可能再事必躬亲。他/她逐渐被“抬了上去”,角色从“战斗队长”转变为“管理者”或“领袖”。他们的工作重心转向:
后勤管理: 统筹所有搜寻回来的物资,建立分配制度,按劳分配?按需分配?还是按地位分配。这往往是内部最大的矛盾源。
对外交涉: 与其他幸存者团体的负责人进行沟通、谈判、结盟或划定势力范围。这需要智慧、手腕和对信息的掌握。
内部仲裁: 调解成员之间的矛盾,处理违规行为如私藏物资、临阵脱逃,维持团体内部的秩序与稳定。这需要一定的公正性,或者至少是让人畏惧的威慑力。
战略决策: 决定团体的迁移方向、长期生存策略,是固守一地,还是不断迁徙寻找更优环境?、以及应对更大的威胁如大规模的劫掠者团伙、或者应变可能到来的气候新阶段。
权力的集中,自然而然地带来了特权的萌芽。虽然表面上,大多数团体仍然宣扬“共渡难关”,但资源的分配很难做到绝对公平。负责人的亲信、搜寻队的主力、掌握关键技能的人,比如唯一的医生等等,往往能获得更好的食物、更安全的居住位置、甚至是一些“奢侈品”,比如一块巧克力、一瓶酒。
监听中,陈星灼不止一次听到小团体成员私下抱怨:
“……凭什么他们就能多分半块肉干?”
“……头儿最近好像又胖了点,我们却饿着肚子……”
“……上次找到的那瓶维生素,明明说好大家一起分,结果……”
但也有人持不同看法:
“……没有头儿带队,我们上次就全死在那个商场里了!”
“……要不是王医生,你老婆早就感染死了!多分点怎么了?”
“……现在这世道,能活着就不错了,别计较那么多!”
矛盾在滋生,但生存的压力和外部无处不在的威胁,又迫使大多数人选择忍耐和依附。一种新的、基于武力、能力和资源控制力的隐性阶级,正在这废墟之上悄然形成。
短短大半年,文明社会的规则、道德、法律早已被践踏在地。取而代之的,是赤裸裸的弱肉强食和实用主义。
很多人,在以前的和平社会中,或许因为性格内向、不擅交际、身处社会底层,或者单单只是不适应那种精细分工、按部就班的生活而过得“不甚如意”。但在这末日环境下,他们身上某些被文明社会压抑或忽视的特质,反而成了生存的优势。
比如一个以前在工地干活的包工头,可能没什么文化,但他懂得如何管理一群大老粗,如何分配任务,如何在艰苦环境下保持队伍的凝聚力。他现在可能就是一个几十人幸存者团体的核心领袖,指挥若定。
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