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慧法像被鞭子抽了一下,猛地一激灵。
他正学着大人的样子,背着手,在稍远一点的地方“巡视”河岸,努力想营造出一种“监工”的派头。
老队长这声吼,把他那点可怜的伪装瞬间击碎。
他脸皮涨得通红,烈士后代的光环在沉重的现实面前显得如此轻飘。
他慌忙丢掉那根充当“权杖”的柳条棍,小跑着冲向泥塘边缘,脚步踉跄,差点滑倒。
他学着旁边大人的样子,笨拙地抓起一把三齿钉耙,想去耙平刚倾倒下来的、冒着气泡的黑泥。
刚一靠近,那股浓烈的腥臭混合着沼气直冲鼻腔,他喉咙里“呃”地一声,胃里一阵猛烈抽搐,弯腰干呕起来,眼泪鼻涕糊了一脸,哪里还有半分“接过父辈枪杆子”的勇武模样?
旁边的社员发出一阵毫不掩饰的哄笑。
庞四十倒是混在人群里,手里也攥着一把钉耙。
可那钉耙落下去,轻飘飘的,耙齿只在河泥表面划拉出几道浅痕,更像是给泥巴挠痒痒。
他眼神涣散,心思早不知飘到哪里去了,嘴里还哼着不成调的小曲儿:
“…我们俩划着船而踩红菱…呀…踩红菱……”
一个老社员看不过眼,一脚踹在他屁股上,力道不重,却带着十足的羞辱:
“四十!你他娘的没吃饱饭?给老子使劲!再这么偷懒耍滑,晌午工分甭想要了!”
庞四十趔趄了一下,也不恼,只是嘿嘿干笑两声,象征性地加重了点力道,耙了几下,目光又不由自主地瞟向河汊子芦苇丛的方向——那里是摸鱼的好去处。
他心里盘算着,等会儿瞅准机会溜号,摸几条鱼去集上换酒,才是正经。
管他娘的工分多少,爹手里掌着分粮的印把子,还能真饿着他?
姬永海站在泥塘边缘。
那恶臭如同有形的粘稠物质,裹挟着冰冷的湿气,从口鼻、从每一个毛孔狠狠钻入他的身体,撞击着他的胃壁。
他闭了闭眼,强行压下那股翻涌的恶心。
再睁开时,眼底只剩下一种近乎麻木的沉静。
他学着旁边老把式的样子,把裤腿高高挽起,一直卷到大腿根,赤着脚,毫不犹豫地踩进了那冰冷黏稠、深及小腿的黑泥里。
刺骨的寒意和令人作呕的滑腻触感瞬间包裹了双腿,像无数条冰冷的蚂蟥吸附上来。
他双手紧握住沉重的三齿钉耙,身体前倾,将全身的重量压下去,腰背的肌肉绷紧如弓弦。
钉耙深深嵌入那粘稠的黑泥,他闷哼一声,手臂和腰腹同时爆发出力量,猛地向后一拉!
一大块沉重的河泥被撬动、耙开。
他费力地将钉耙拖拽出来,再插入,再撬动…
动作从最初的生涩僵硬,渐渐带上了一种被逼出来的、带着狠劲的节奏。
汗珠很快从他额角、鼻尖渗出,混着溅到脸上的泥点子滚落下来,在乌黑的脸颊上冲出几道蜿蜒的浅沟。
粗重的喘息声从他紧咬的牙关中泄出,在冰冷的空气中化作一团团急促的白雾。每一次弯腰、发力,肩胛骨都像两片即将刺破皮肤的锋利刀片,清晰地凸现出来。
他不敢停歇,也不能停歇。
多耙开一堆泥,就能多挣半个工分。
这半个工分,也许就是弟妹书本上多出来的一个字,是母亲药罐里多添的一把草,是离“河东”那模糊光亮更近的一粒微尘。
身体的疲惫和感官的折磨像汹涌的潮水,一次次试图将他淹没。
每当这时,他脑海中就会浮现出昨夜昏黄油灯下,母亲昊文兰那张苍白却坚毅如铁的脸,还有她的话语,字字千钧,压在他的脊梁上:
“踩着我们这副老骨头的肩膀,也得把这条路蹚宽了!”
这意念像一根无形的钉子,把他牢牢钉在这片散发着恶臭的黑泥里,支撑着他榨干筋骨里的最后一丝气力,将沉重的钉耙一次次插入、撬动、拖拽。
日头终于磨磨蹭蹭地爬到了天顶,吝啬地洒下一点稀薄的暖意,驱不散河岸的湿冷。
老队长那破锣嗓子再次响起:“歇晌——吃饭——”
这声吆喝如同特赦令。
姬忠年第一个扔掉手里那根象征性拿着的扁担,长长舒了口气,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
他揉着根本没怎么用力的手腕,凑到父亲姬家苃身边,眼巴巴地看着父亲从怀里掏出一个裹了好几层油纸的粗粮饭团子。
姬家茇默默地把饭团掰开一大半,塞到儿子手里。
姬忠年立刻狼吞虎咽起来,腮帮子塞得鼓鼓囊囊,含糊不清地嘟囔:
“爹,下…下午这挑泥的活儿…太…太累,我…我去队部帮…帮您誊抄那个…那个‘批林批孔’的学习材料吧?
您…您那字儿,李书记上次不…不是说有点草嘛…”
他努力寻找着能逃离泥塘的“体面”理由。
姬家苃蹲在地上,默默地啃着自己那小半块冰冷的饭团,浑浊的眼睛看着儿子急于逃离劳动的背影。
又看看远处泥塘里还在咬牙坚持耙泥的几个后生,喉结滚动了一下,终究什么也没说,只是疲惫地垂下眼,深深吸了一口旱烟。
辛辣的烟雾呛入肺腑,也掩盖了他心底那一声沉重的叹息。
这叹息,是对儿子不争气的无奈,更是对那条看似稳妥、实则虚幻的“接班”路径深处,隐隐浮现的裂痕的预感。
庞四十早就不知溜到哪里去了。
田慧法则凑到几个歇晌的成人身边,努力挺着小胸脯,试图加入他们的闲聊。
一个罱泥老把式正卷着旱烟,随口道:
“今年这河泥肥力看着不孬,秋后麦子兴许能多打几十斤。”
田慧法立刻抓住话头,大声插嘴,带着一种刻意的、模仿大人讲农事前景和懂政治时事的口吻强调:
“那是!这都是贫下中农在党的领导下,战天斗地的胜利成果!等我将来穿上绿军装,更要保卫这来之不易的丰收果实!”
他试图用响亮的口号找回在劳动中丢失的“烈士后代”尊严。
几个老农互相看了一眼,嘴角扯出点意味不明的笑,没人接他的话茬。
一个老汉慢悠悠吐出一口烟圈,岔开了话题:
“听说西头老桑家那二小子,在部队提干啦?啧啧,出息了…”
这话题显然更吸引人,大家七嘴八舌议论起来,把田慧法晾在了一边。
他脸上那点强装出来的神采迅速黯淡下去,像被戳破的气球,蔫头耷脑地坐到一边,捧着他娘塞给他的冷饼子,食不知味地啃着。
那身想象中的绿军装,此刻仿佛也沾上了河泥的腥臭,变得遥远而不真实起来。
他偷偷瞄向不远处的芦苇丛,隐约看到庞四十的身影在晃动。
他似乎真摸到了鱼,心里竟生出一丝自己也未察觉的羡慕——至少,摸鱼不用背负这么沉重的身份。
他正学着大人的样子,背着手,在稍远一点的地方“巡视”河岸,努力想营造出一种“监工”的派头。
老队长这声吼,把他那点可怜的伪装瞬间击碎。
他脸皮涨得通红,烈士后代的光环在沉重的现实面前显得如此轻飘。
他慌忙丢掉那根充当“权杖”的柳条棍,小跑着冲向泥塘边缘,脚步踉跄,差点滑倒。
他学着旁边大人的样子,笨拙地抓起一把三齿钉耙,想去耙平刚倾倒下来的、冒着气泡的黑泥。
刚一靠近,那股浓烈的腥臭混合着沼气直冲鼻腔,他喉咙里“呃”地一声,胃里一阵猛烈抽搐,弯腰干呕起来,眼泪鼻涕糊了一脸,哪里还有半分“接过父辈枪杆子”的勇武模样?
旁边的社员发出一阵毫不掩饰的哄笑。
庞四十倒是混在人群里,手里也攥着一把钉耙。
可那钉耙落下去,轻飘飘的,耙齿只在河泥表面划拉出几道浅痕,更像是给泥巴挠痒痒。
他眼神涣散,心思早不知飘到哪里去了,嘴里还哼着不成调的小曲儿:
“…我们俩划着船而踩红菱…呀…踩红菱……”
一个老社员看不过眼,一脚踹在他屁股上,力道不重,却带着十足的羞辱:
“四十!你他娘的没吃饱饭?给老子使劲!再这么偷懒耍滑,晌午工分甭想要了!”
庞四十趔趄了一下,也不恼,只是嘿嘿干笑两声,象征性地加重了点力道,耙了几下,目光又不由自主地瞟向河汊子芦苇丛的方向——那里是摸鱼的好去处。
他心里盘算着,等会儿瞅准机会溜号,摸几条鱼去集上换酒,才是正经。
管他娘的工分多少,爹手里掌着分粮的印把子,还能真饿着他?
姬永海站在泥塘边缘。
那恶臭如同有形的粘稠物质,裹挟着冰冷的湿气,从口鼻、从每一个毛孔狠狠钻入他的身体,撞击着他的胃壁。
他闭了闭眼,强行压下那股翻涌的恶心。
再睁开时,眼底只剩下一种近乎麻木的沉静。
他学着旁边老把式的样子,把裤腿高高挽起,一直卷到大腿根,赤着脚,毫不犹豫地踩进了那冰冷黏稠、深及小腿的黑泥里。
刺骨的寒意和令人作呕的滑腻触感瞬间包裹了双腿,像无数条冰冷的蚂蟥吸附上来。
他双手紧握住沉重的三齿钉耙,身体前倾,将全身的重量压下去,腰背的肌肉绷紧如弓弦。
钉耙深深嵌入那粘稠的黑泥,他闷哼一声,手臂和腰腹同时爆发出力量,猛地向后一拉!
一大块沉重的河泥被撬动、耙开。
他费力地将钉耙拖拽出来,再插入,再撬动…
动作从最初的生涩僵硬,渐渐带上了一种被逼出来的、带着狠劲的节奏。
汗珠很快从他额角、鼻尖渗出,混着溅到脸上的泥点子滚落下来,在乌黑的脸颊上冲出几道蜿蜒的浅沟。
粗重的喘息声从他紧咬的牙关中泄出,在冰冷的空气中化作一团团急促的白雾。每一次弯腰、发力,肩胛骨都像两片即将刺破皮肤的锋利刀片,清晰地凸现出来。
他不敢停歇,也不能停歇。
多耙开一堆泥,就能多挣半个工分。
这半个工分,也许就是弟妹书本上多出来的一个字,是母亲药罐里多添的一把草,是离“河东”那模糊光亮更近的一粒微尘。
身体的疲惫和感官的折磨像汹涌的潮水,一次次试图将他淹没。
每当这时,他脑海中就会浮现出昨夜昏黄油灯下,母亲昊文兰那张苍白却坚毅如铁的脸,还有她的话语,字字千钧,压在他的脊梁上:
“踩着我们这副老骨头的肩膀,也得把这条路蹚宽了!”
这意念像一根无形的钉子,把他牢牢钉在这片散发着恶臭的黑泥里,支撑着他榨干筋骨里的最后一丝气力,将沉重的钉耙一次次插入、撬动、拖拽。
日头终于磨磨蹭蹭地爬到了天顶,吝啬地洒下一点稀薄的暖意,驱不散河岸的湿冷。
老队长那破锣嗓子再次响起:“歇晌——吃饭——”
这声吆喝如同特赦令。
姬忠年第一个扔掉手里那根象征性拿着的扁担,长长舒了口气,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
他揉着根本没怎么用力的手腕,凑到父亲姬家苃身边,眼巴巴地看着父亲从怀里掏出一个裹了好几层油纸的粗粮饭团子。
姬家茇默默地把饭团掰开一大半,塞到儿子手里。
姬忠年立刻狼吞虎咽起来,腮帮子塞得鼓鼓囊囊,含糊不清地嘟囔:
“爹,下…下午这挑泥的活儿…太…太累,我…我去队部帮…帮您誊抄那个…那个‘批林批孔’的学习材料吧?
您…您那字儿,李书记上次不…不是说有点草嘛…”
他努力寻找着能逃离泥塘的“体面”理由。
姬家苃蹲在地上,默默地啃着自己那小半块冰冷的饭团,浑浊的眼睛看着儿子急于逃离劳动的背影。
又看看远处泥塘里还在咬牙坚持耙泥的几个后生,喉结滚动了一下,终究什么也没说,只是疲惫地垂下眼,深深吸了一口旱烟。
辛辣的烟雾呛入肺腑,也掩盖了他心底那一声沉重的叹息。
这叹息,是对儿子不争气的无奈,更是对那条看似稳妥、实则虚幻的“接班”路径深处,隐隐浮现的裂痕的预感。
庞四十早就不知溜到哪里去了。
田慧法则凑到几个歇晌的成人身边,努力挺着小胸脯,试图加入他们的闲聊。
一个罱泥老把式正卷着旱烟,随口道:
“今年这河泥肥力看着不孬,秋后麦子兴许能多打几十斤。”
田慧法立刻抓住话头,大声插嘴,带着一种刻意的、模仿大人讲农事前景和懂政治时事的口吻强调:
“那是!这都是贫下中农在党的领导下,战天斗地的胜利成果!等我将来穿上绿军装,更要保卫这来之不易的丰收果实!”
他试图用响亮的口号找回在劳动中丢失的“烈士后代”尊严。
几个老农互相看了一眼,嘴角扯出点意味不明的笑,没人接他的话茬。
一个老汉慢悠悠吐出一口烟圈,岔开了话题:
“听说西头老桑家那二小子,在部队提干啦?啧啧,出息了…”
这话题显然更吸引人,大家七嘴八舌议论起来,把田慧法晾在了一边。
他脸上那点强装出来的神采迅速黯淡下去,像被戳破的气球,蔫头耷脑地坐到一边,捧着他娘塞给他的冷饼子,食不知味地啃着。
那身想象中的绿军装,此刻仿佛也沾上了河泥的腥臭,变得遥远而不真实起来。
他偷偷瞄向不远处的芦苇丛,隐约看到庞四十的身影在晃动。
他似乎真摸到了鱼,心里竟生出一丝自己也未察觉的羡慕——至少,摸鱼不用背负这么沉重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