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 联盟里的力量-《掌心的刺》

  初春的风带着暖意,吹进江念初的书房。她对着电脑屏幕,反复修改着“全市校园性别友好社团联盟”的倡议书,指尖在键盘上敲击的节奏,随着思路的清晰越来越轻快。倡议书里,从联盟的宗旨“资源共享、经验互鉴、共同推动校园性别平等”,到具体的合作形式“线上案例库建设、线下联合活动、跨校志愿者交流”,每一条都经过了精心打磨——这是她筹备了一个月的心血,也是对“性别平等校园行”成果的延伸。

  “之前去12所高校开讲座,每个学校的社团都有自己的特色活动,要是能把这些力量整合起来,影响力肯定更大。”江念初对着电话那头的陈屿说,语气里满是期待,“比如A大的‘性别平等辩论赛’、B大的‘反偏见漫画展’、念熙学校的‘家庭平等打卡活动’,这些案例要是能共享,每个社团都能少走弯路,还能碰撞出更多新想法。”

  挂了电话,江念初立刻把倡议书发给江念熙,附带一条消息:“妹妹,联盟倡议书我发你了,你们社会学社团要是愿意加入,咱们就一起做‘案例收集’的牵头方——你们社团做过社区调研、家庭活动,经验丰富,肯定能把案例库做得又全又实用。”

  江念熙收到消息时,正在社团活动室和同学们讨论新学期的活动计划。她举起手机,把倡议书投影到屏幕上,活动室里瞬间安静下来,大家的目光都聚焦在“校园性别友好社团联盟”这几个字上。

  “联盟!这也太酷了吧!”社团成员张萌第一个激动地站起来,“上次跟念熙去B大交流,他们的‘反偏见漫画展’特别受欢迎,要是能把这个活动引进咱们学校,再结合咱们的‘家庭打卡’,肯定能吸引更多同学参与!”

  “还有A大的‘性别平等辩论赛’,咱们之前想搞类似的活动,却不知道怎么设计辩题,要是能拿到他们的案例,就能直接参考了!”另一个成员李阳也跟着附和,手里已经开始翻阅倡议书里的“合作形式”条款。

  江念熙看着大家热情的样子,心里满是欢喜。她拿起笔,在倡议书上签下社团的名字,然后给江念初回复:“姐,我们社团全员同意加入!‘案例收集’的任务交给我们,我已经跟大家分工好了——张萌负责整理‘校园活动案例’,李阳负责‘调研数据案例’,我负责‘家庭实践案例’,争取一周内做出第一版案例库初稿!”

  江念初收到回复时,正在联系其他高校的社团负责人。看到妹妹的消息,她立刻在联盟筹备群里发了条通知:“热烈欢迎XX大学社会学社团加入联盟,并牵头负责‘案例收集’工作!该社团在‘家庭平等实践’‘社区性别调研’方面经验丰富,后续会整理各校案例,建立共享案例库,方便大家参考学习。”

  消息发出后,群里立刻热闹起来。A大辩论社的负责人回复:“太好了!我们这就整理‘性别平等辩论赛’的辩题、流程、评委点评,发给社会学社团!”B大漫画社也跟着说:“我们把‘反偏见漫画展’的参展作品、宣传方案、观众反馈都整理好,明天就发过去!”

  接下来的一周,江念熙的社团变成了“案例收集中心”。每天放学后,活动室里都灯火通明——张萌对着电脑,把各校发来的“校园活动案例”按“讲座论坛”“互动体验”“文艺宣传”分类,每个案例后面都附上“活动亮点”“注意事项”“改进建议”;李阳则将各校的调研数据按“校园性别认知”“家庭分工平等”“职业选择偏见”整理成表格,方便大家直观对比不同学校的情况;江念熙则负责审核每个案例,确保信息准确、内容实用,遇到不清楚的地方,还会主动联系相关社团负责人确认细节。

  “念熙,你看C大的‘性别角色互换日’案例,他们让男生体验‘被要求化妆’,女生体验‘被质疑学不好理科’,这个互动形式特别有代入感!”张萌指着电脑屏幕,兴奋地说,“咱们下次搞活动,能不能也加这个环节?肯定能让同学们更直观地感受到偏见带来的困扰。”

  江念熙凑过去看了看,在案例旁写下“可借鉴”的标注:“可以!不过要结合咱们学校的情况调整下,比如男生体验‘被要求做重体力活’,女生体验‘被建议选文科’,这些更贴近咱们同学的日常经历,代入感会更强。”

  一周后,第一版“校园性别友好案例库”顺利完成。江念熙把案例库发给江念初,附带一份“使用指南”:“姐,案例库分了‘校园活动’‘调研数据’‘家庭实践’三大类,每类都有搜索功能,还能在线提交新案例,方便后续更新。咱们第一次联盟会议,就可以用这个案例库做开场,让大家看看联盟的成果。”

  江念初打开案例库,看着分类清晰、内容详实的案例,忍不住给江念熙发了个“点赞”的表情包:“做得太好啦!比我预期的还要完善!第一次联盟会议就定在本周五晚上,线上举行,我已经通知了12所学校的社团代表,到时候你给大家介绍案例库的使用方法,再跟大家讨论下后续的更新机制。”

  周五晚上七点,“全市校园性别友好社团联盟”第一次线上会议准时开始。江念初作为发起人,首先介绍了联盟的宗旨和发展规划;随后,江念熙共享屏幕,详细介绍了“校园性别友好案例库”的内容和使用方法。

  “大家看,这个‘校园活动案例’板块里,不仅有活动流程,还有预算表和宣传方案,比如B大的‘反偏见漫画展’,预算只花了500元,却吸引了200多人参展,他们的宣传秘诀就是‘在校园公众号连载参展作品背后的故事’,这个方法特别适合预算有限的社团。”江念熙一边操作鼠标,一边讲解,“后续大家有新的活动案例,都可以在线提交,我们社团会定期审核更新,确保案例库的时效性和实用性。”

  屏幕另一端,各校社团代表纷纷点赞。D大志愿者社团的负责人举手提问:“念熙同学,我们社团想搞‘乡村性别平等支教’活动,案例库里暂时没有相关案例,能不能麻烦你们帮我们收集下这方面的经验?”

  江念熙立刻点头:“当然可以!我们会专门开辟‘乡村实践案例’板块,大家要是有相关的活动经验或调研数据,都可以发给我们,我们尽快整理上传。另外,我姐姐之前做过‘性别平等校园行’的乡村讲座,我可以请她给大家分享经验,要是有需要,还能帮你们对接乡村学校的资源。”

  “太好了!谢谢念熙同学!”D大的负责人激动地说,“有了联盟的支持,我们的支教活动肯定能做得更好!”

  会议进行到“联合活动策划”环节时,气氛更加热烈。各校社团代表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A大建议搞“全市校园性别平等辩论赛”,让各校组队参赛,增进交流;B大提议举办“反偏见漫画巡展”,在12所学校轮流展出优秀作品;江念熙的社团则建议开展“跨校家庭平等调研”,联合12所学校的力量,收集更多数据,为校园性别平等教育提供支撑。

  “我觉得‘跨校家庭平等调研’这个想法特别好!”江念初在屏幕里说,“现在单个学校的调研样本量有限,数据说服力不够,要是12所学校一起做,能收集到上千份样本,不仅能为咱们的活动提供依据,还能给教育部门提供参考,影响力会更大。”

  经过两个小时的讨论,会议最终确定了三项重点工作:一是完善“校园性别友好案例库”,新增“乡村实践”“职场启蒙”板块;二是下个月举办“全市校园性别平等辩论赛”,由A大牵头,各校社团组队参赛;三是启动“跨校家庭平等调研”,由江念熙的社团负责设计问卷和整理数据,各校社团负责组织本校学生填写。

  会议结束后,江念初特意留下江念熙,在私聊窗口里说:“妹妹,今天你表现得太好了!尤其是主动承担‘乡村实践案例’收集和‘跨校调研’的任务,特别有担当。看到你和各校社团代表积极沟通的样子,我突然觉得,咱们的‘性别平等之路’,不再是一家人的坚持,而是有越来越多人一起走,这种感觉真的特别好。”

  江念熙看着姐姐的消息,心里满是温暖。她想起刚开始做性别平等活动时,社团只有几个人,活动也没人关注;而现在,不仅自己的社团壮大了,还能和12所学校的社团一起合作,甚至能影响更多人——这就是联盟的力量,也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接下来的日子里,联盟的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江念熙的社团忙着设计“跨校家庭平等调研”问卷,为了确保问卷的科学性,他们还特意咨询了江哲和社会学系的老师,反复修改了十多版;A大的辩论社则在各校社团的配合下,确定了辩论赛的辩题,比如“‘男生该有男生样,女生该有女生样’是否合理”“校园里的性别分工是否需要刻意打破”,并制定了详细的比赛规则;B大的漫画社则开始筹备“反偏见漫画巡展”,向各校征集作品,短短一周就收到了300多幅投稿。

  在“乡村实践案例”收集过程中,江念熙还邀请了正在贵州支教的江念熙(此处应为笔误,应为江念熙本人或其他角色,结合上下文修正为“正在贵州支教的同学”)帮忙。支教同学不仅分享了“乡村性别平等课”的教案,还提供了当地孩子的绘画作品——画里,女孩们穿着运动服奔跑,男孩们在厨房帮忙,每一幅都充满了对平等的向往。江念熙把这些作品和教案整理进案例库,还在旁边附上支教同学的心得:“乡村的孩子对平等的理解很纯粹,只要我们愿意引导,他们就能打破偏见,自由成长。”

  “跨校家庭平等调研”启动后,各校社团积极配合。有的学校在校园里设置了“调研咨询台”,现场解答同学们的疑问;有的学校利用晚自习时间,组织班级集体填写问卷;还有的学校在校园公众号上发布“调研故事”,鼓励同学们分享自己家的平等小事。短短半个月,就收集到了1200多份有效问卷。

  江念熙的社团成员们熬夜整理数据,当看到“82%的同学认为‘家务应该全家分担’”“75%的同学支持‘女生可以学理科,男生可以学文科’”时,大家都格外开心——这说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已经树立了平等意识,而他们的努力,正在慢慢改变着现状。

  “全市校园性别平等辩论赛”举办那天,12所学校的辩手齐聚A大的礼堂。江念初作为特邀评委,江念熙则作为联盟代表,在开幕式上发言。她看着台下朝气蓬勃的辩手们,看着礼堂里坐满的观众,心里满是感慨:“还记得第一次搞性别平等活动时,只有寥寥几个人参加;而现在,我们能举办这么大规模的辩论赛,能有这么多人关注性别平等,这都是联盟的力量,是每一个社团、每一位同学共同努力的结果。未来,希望我们能继续携手,让平等的理念,在更多校园里生根发芽。”

  辩论赛的决赛环节,A大代表队和江念熙所在的学校代表队围绕“‘无性别服饰’是否应该在校园推广”展开激烈辩论。正方认为“无性别服饰能打破刻板印象,让学生自由选择”,反方则提出“应尊重学生的个人喜好,不必刻意推广无性别服饰”。双方辩手引经据典,结合案例库中的“无性别设计案例”和调研数据,展开了精彩的交锋,赢得了台下阵阵掌声。

  最终,江念熙所在的学校代表队获得了冠军。当队长接过奖杯时,激动地说:“这个奖杯不属于我们一个社团,而是属于联盟的每一个成员!要是没有案例库中的设计案例,没有跨校调研的数据支撑,我们不可能赢得比赛。谢谢联盟,让我们能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辩论赛结束后,“跨校家庭平等调研”报告也顺利完成。江念熙的社团将报告发给各校社团,还提交给了市教育局。教育局的工作人员看到报告后,特意联系江念熙,称赞道:“这份报告数据详实、分析深入,为我们制定校园性别平等教育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以后有类似的调研,希望你们能继续跟我们合作!”

  消息传到联盟群里,大家都格外兴奋。各校社团代表纷纷表示,要继续深化合作,开展更多有意义的活动——有的提议搞“性别平等校园文化节”,有的计划组织“跨校志愿者支教团”,还有的想联合出版“校园性别平等故事集”。

  江念初看着群里热闹的讨论,给江念熙发了条消息:“你看,联盟的力量越来越大了!现在不仅能推动校园里的平等实践,还能影响到教育部门,这就是我们当初成立联盟的初心。”

  江念熙回复:“是啊!以后我们还要吸收更多学校的社团加入,让联盟的声音传遍全市,甚至全省、全国!让更多人知道,性别平等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参与的实践。”

  周末回家时,江念熙把联盟的成果整理成PPT,给家人做了一场“汇报”。江哲看着PPT里的案例库、辩论赛照片、调研报告,笑着说:“你们姐妹俩真是越来越厉害了!一个发起联盟,一个牵头做事,把这么多学校的力量整合起来,比我当年单枪匹马编写教材,影响力大多了。”

  林晚星也笑着说:“我之前去贵州山村开讲座,还跟当地的老师提到你们的联盟,他们都特别羡慕,说希望当地的学校也能成立类似的联盟,推动乡村校园的性别平等教育。”

  江逸晨则拿出自己新设计的“联盟周边”——印有“性别友好联盟”logo的帆布包、笔记本,上面还印着“打破偏见,自由成长”的标语:“我给联盟设计了些周边,以后搞活动的时候可以当礼品,既实用又能宣传联盟理念。要是需要批量制作,我还能联系厂家,争取优惠价格。”

  看着家人支持的眼神,江念熙和江念初心里满是感动。她们知道,联盟的成长,不仅离不开各校社团的努力,更离不开家人的支持。而这份支持,也让她们更加坚定了继续走下去的决心。

  接下来的日子里,“全市校园性别友好社团联盟”不断发展壮大,陆续有8所新的学校加入。联盟开展的“性别平等校园文化节”吸引了上万名学生参与,“跨校志愿者支教团”走进了10所乡村学校,“校园性别平等故事集”也顺利出版,被很多学校列为“课外推荐读物”。

  江念初在自己的B站视频里,分享了联盟的成长故事。视频里,有各校社团活动的精彩瞬间,有辩手们激烈交锋的画面,有支教志愿者和乡村孩子的合影,还有案例库、调研报告的截图。她在视频结尾说:“联盟的力量,不是一个人的光芒,而是一群人的星火。当越来越多的人一起为平等发声、为平等行动,那些微小的星火,终将汇聚成照亮未来的火炬,让每一个校园里的孩子,都能在平等的阳光下,自由、快乐地成长。”

  视频发布后,播放量很快突破了50万。很多外地的学生留言:“我们学校也想成立性别友好社团,能不能加入你们的联盟?”“求分享联盟的运营经验,我们也想在当地搞类似的合作!”

  江念初和江念熙看到留言后,立刻商量着成立“联盟线上指导小组”,为外地的社团提供咨询和帮助。她们整理了联盟的章程、案例库建设方法、活动策划流程,做成“联盟运营手册”,免费分享给有需要的社团。

  看着联盟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江念熙忽然明白,当初江念初发起联盟的意义——平等不是一个人、一个社团、一所学校能实现的,它需要更多人的参与,需要更多力量的汇聚。而联盟,就是连接这些力量的桥梁,是传递平等理念的纽带。

  此刻,江念初和江念熙正坐在社团活动室里,和各校社团代表一起,规划着联盟的未来——她们想建立“全国校园性别友好社团联盟”,想开展“国际校园平等交流活动”,想让平等的理念,跨越地域、跨越国界,传递到更多人的心里。

  窗外的阳光透过玻璃,洒在她们身上,也洒在墙上的“联盟愿景”海报上——“让每一所校园都充满平等,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自由追梦”。江念熙看着海报,心里满是憧憬。她知道,这条路或许还很长,但只要有联盟的力量,有越来越多人一起走,就一定能抵达梦想的彼岸。因为她们相信,每一次案例的分享,每一场活动的举办,每一份调研的完成,都是在为平等的未来添砖加瓦;而这些微小的努力,终将汇聚成改变世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