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9月1日,深圳的晨雾还没散尽,巷口早点摊的油条刚炸得金黄,林晚星就背着那个深蓝色双肩包出了门。书包是夜校学长张磊送的——去年冬天她在镇上夜校补数学,张磊是高年级的学长,总帮她讲难懂的函数题。得知她考上深圳师范大学那天,张磊攥着书包带塞给她,耳朵尖发红:“这书包耐磨,你背着去深圳上课,就当我还能帮你占个座。”现在书包带还带着新磨的纹路,侧兜拉链里藏着张磊偷偷放的几颗水果糖,糖纸在晨光里泛着细碎的亮。
她没住校,半个月前就租下了离学校两站公交的老旧居民楼——四十平米的一居室,房租每月一百块,是夜校时认识的老师帮她打听的。昨天刚把屋子收拾妥当:窗台摆上从路边绿化带挖的多肉,阳台拉好洗得发白的晾衣绳,折叠餐桌靠在墙边,桌角缺的一块用透明胶带缠了又缠。出门前,她特意摸了摸书包里的录取通知书,又检查了三遍门锁,才揣着钥匙往公交站走。
公交站台上满是送孩子报到的家长,手里拎着崭新的行李箱,嘴里反复叮嘱“到了学校要听话”。林晚星背着深蓝色书包站在角落,书包不算起眼,却是她最珍视的东西——张磊说这书包有三层隔层,能装课本、笔记本,还能塞个凉水壶。现在隔层里确实躺着她的搪瓷凉水壶,印着“镇夜校2023届优秀学员”的字样,是她去年补课时得的奖品,壶底还沾着老家的泥土。
“嘀——”3路公交来了,林晚星跟着人群上车,投了一块钱硬币,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车窗外的景色慢慢往后退:从窄巷里的旧民房,到宽马路上的商铺,再到远处渐渐清晰的红色教学楼,她的心跳跟着快了起来。深圳师范大学的校门越来越近,鎏金的“深圳师范大学”六个字在晨雾里亮起来,门口挂着的“欢迎新同学”红横幅,被风吹得猎猎响,像夜校上课时老师挂在黑板前的红绸子,透着股让人安心的热闹。
公交停在学校门口,林晚星背着书包下车,深吸了一口气——空气里有樟树的清香,还有新生们的笑声,这是她第一次真切地觉得,“大学”不再是夜校时趴在课桌上偷偷画的模糊样子,而是踩在脚下的真实土地。她跟着人流往里走,校门口穿红色志愿者服的学长学姐举着指引牌,一个戴眼镜的学姐笑着冲她喊:“教育学系的同学往这边来!”
林晚星赶紧跑过去,学姐胸前的工作牌写着“中文系 大三 陈悦”,说话时带着温和的笑意:“同学,是来报到的吧?我带你去教育学系的报到点,顺便给你讲讲校园的路。”
“谢谢学姐!”林晚星点点头,跟着学姐往校园里走。路上学姐指着周围的建筑说:“咱们学校分东西校区,东校区是教学楼和图书馆,西校区是宿舍和食堂。你不住校的话,平时上课来东校区就行,食堂的大众餐很便宜,一块钱一份青菜,两块钱能买份红烧肉,比外面吃划算。”
林晚星认真听着,眼睛不停打量:林荫道两旁的樟树长得比夜校的杨树还高,枝叶叠在一起,把阳光剪成碎碎的光斑;图书馆是圆顶的,蓝色屋顶像夜校课本里画的城堡;操场上传来男生打球的声音,比夜校课后同学们拍皮球的动静热闹多了。她想起在镇夜校的日子:只有一间租来的旧教室,冬天漏风,夏天闷热,黑板上的字总被风吹得晃,可那时候她总趴在课桌上想,要是能去真正的大学,能坐在有窗户的教室里读书,该多好——现在,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
走到第一教学楼大厅,里面挤满了人,每个院系的报到点前都排着队。教育学系的报到点在左边第三个窗口,学姐指了指队伍:“你在这儿排队,有问题随时喊我,我就在旁边帮其他同学。”
“谢谢学姐!”林晚星背着书包走到队伍末尾。前面的同学大多和父母一起,家长帮着递证件、拎行李,她背着书包站在里面,显得有些单薄,却格外踏实——从夜校备考,到独自来深圳找房子,再到今天报到,每一步都是自己走过来的,就像当初在夜校,不管多冷的天,都坚持每天提前半小时到教室占座一样。
很快轮到林晚星,她把录取通知书和身份证双手递过去。工作人员是个戴黑框眼镜的女老师,笑着问:“林晚星同学是吧?教育学系的新生,不住校的情况我们已经登记了。”
“嗯,老师好。”林晚星点点头,手不自觉地攥紧了书包带——这是她在夜校养成的习惯,紧张时就攥着书包带,好像这样就能想起张磊讲题时的耐心,想起夜校老师说“晚星,你肯定能考上大学”的鼓励。
老师核对完信息,递来一张蓝色校园卡、一本绿色新生手册和一张粉色军训时间表:“这是你的校园卡,里面预存了100元,吃饭、进图书馆都能用;新生手册里有校园地图和作息时间;下周一到周五军训,每天早上八点在西校区操场集合。有问题可以联系辅导员,手册里有电话。”
林晚星小心地把东西放进书包隔层,又追问:“老师,图书馆什么时候开馆啊?我想课后去看书。”她在夜校时就总蹭老师的办公室看书,现在有了真正的图书馆,心里满是期待。
“图书馆早上八点开馆,晚上九点闭馆,凭校园卡就能进。”老师笑着说,“里面有很多教育学相关的书,对你专业课有帮助。”
“谢谢老师!”林晚星鞠了一躬,背着书包走出大厅。刚到门口,就看见陈悦学姐拿着一张手绘校园图走过来:“给你这个,标了教学楼、图书馆、食堂的位置,你平时上课好找路。”
林晚星接过地图,指尖碰到学姐的手,暖暖的:“谢谢学姐,您太贴心了。”
“没事,我去年报到时,也有学长给我画过图。”学姐笑了笑,“你第一次来,要不要去图书馆看看?环境特别好。”
“好啊!”林晚星点点头,跟着学姐往图书馆走。图书馆的玻璃门擦得一尘不染,进去后是宽敞的大厅,墙上挂着“读者须知”。学姐帮她在服务台办了借阅证:“你先去一楼自习区逛逛,我还要去接其他同学,有问题随时找我。”
林晚星走进自习区,里面安静得只剩翻书的沙沙声。每张桌子上都有台灯,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桌面上,亮堂堂的。她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从书包里拿出笔记本——这是夜校时用剩下的本子,她舍不得扔,接着用。笔尖落下,写下“9月1日,大学报到,图书馆很安静。张磊,我做到了”,字迹工整又用力,像在跟远方的学长分享这份喜悦。
坐了一会儿,林晚星背着书包去食堂。西校区的食堂一楼是大众餐,窗口前的队伍排得不长,师傅们穿着白大褂,大声喊着“青菜一份!”“馒头两个!”。她买了一份青菜和一个馒头,花了一块五毛钱,找了个角落的位置坐下。青菜很新鲜,馒头也实在,她吃得格外香——这是她在大学吃的第一顿饭,比夜校时啃的冷馒头好吃多了,也比在家时母亲煮的稀粥顶饿。
吃完饭,她背着书包逛校园。路过操场时,看见几个新生在练走正步,学长在旁边纠正姿势,像夜校时老师教大家写字的样子;路过社团招新摊位时,有学姐递来文学社的传单:“同学,要不要加入?我们每周组织读书分享会。”林晚星接过传单,笑着说“谢谢学姐,我回去看看”——她现在没心思加社团,得先把专业课学好,还得找兼职挣房租,就像在夜校时,一边补功课一边帮邻居喂猪挣钱一样。
逛到下午三点,太阳有点晒,林晚星背着书包准备回家。走到校门口时,她回头望了一眼深圳师范大学的校门,鎏金的校名在阳光下亮得晃眼。她摸出书包侧兜的水果糖,剥开一颗放进嘴里——甜丝丝的味道在舌尖散开,像张磊每次帮她讲完题,塞给她的那颗糖,也像她终于走进大学的日子,满是盼头。
坐公交回到出租屋,林晚星打开门,窗台的多肉在阳光下透着生气。她把校园卡、手册和地图放在折叠桌上,又从书包里拿出夜校毕业时和张磊的合照——照片里他们站在夜校旧教室前,张磊手里举着她的录取通知书,笑得比谁都开心。她把照片摆在书桌角落,心里暗暗想:林晚星,你要好好读书,好好挣钱,将来不管是当老师,还是回来看张磊,都不能辜负现在的日子,不能辜负夜校时那个拼尽全力的自己。
那天晚上,她趴在书桌上,对着新生手册里的课程表,一笔一画地写兼职计划:“18:00-21:00 书店兼职,20:00-22:00 家教”。写完后,她摸了摸深蓝色的书包,想起张磊说“晚星,你比谁都能扛,到了深圳肯定能行”,嘴角忍不住往上扬。窗外的路灯亮了,透过玻璃洒在书桌上,也洒在她的计划本上,像给未来的日子,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
她没住校,半个月前就租下了离学校两站公交的老旧居民楼——四十平米的一居室,房租每月一百块,是夜校时认识的老师帮她打听的。昨天刚把屋子收拾妥当:窗台摆上从路边绿化带挖的多肉,阳台拉好洗得发白的晾衣绳,折叠餐桌靠在墙边,桌角缺的一块用透明胶带缠了又缠。出门前,她特意摸了摸书包里的录取通知书,又检查了三遍门锁,才揣着钥匙往公交站走。
公交站台上满是送孩子报到的家长,手里拎着崭新的行李箱,嘴里反复叮嘱“到了学校要听话”。林晚星背着深蓝色书包站在角落,书包不算起眼,却是她最珍视的东西——张磊说这书包有三层隔层,能装课本、笔记本,还能塞个凉水壶。现在隔层里确实躺着她的搪瓷凉水壶,印着“镇夜校2023届优秀学员”的字样,是她去年补课时得的奖品,壶底还沾着老家的泥土。
“嘀——”3路公交来了,林晚星跟着人群上车,投了一块钱硬币,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车窗外的景色慢慢往后退:从窄巷里的旧民房,到宽马路上的商铺,再到远处渐渐清晰的红色教学楼,她的心跳跟着快了起来。深圳师范大学的校门越来越近,鎏金的“深圳师范大学”六个字在晨雾里亮起来,门口挂着的“欢迎新同学”红横幅,被风吹得猎猎响,像夜校上课时老师挂在黑板前的红绸子,透着股让人安心的热闹。
公交停在学校门口,林晚星背着书包下车,深吸了一口气——空气里有樟树的清香,还有新生们的笑声,这是她第一次真切地觉得,“大学”不再是夜校时趴在课桌上偷偷画的模糊样子,而是踩在脚下的真实土地。她跟着人流往里走,校门口穿红色志愿者服的学长学姐举着指引牌,一个戴眼镜的学姐笑着冲她喊:“教育学系的同学往这边来!”
林晚星赶紧跑过去,学姐胸前的工作牌写着“中文系 大三 陈悦”,说话时带着温和的笑意:“同学,是来报到的吧?我带你去教育学系的报到点,顺便给你讲讲校园的路。”
“谢谢学姐!”林晚星点点头,跟着学姐往校园里走。路上学姐指着周围的建筑说:“咱们学校分东西校区,东校区是教学楼和图书馆,西校区是宿舍和食堂。你不住校的话,平时上课来东校区就行,食堂的大众餐很便宜,一块钱一份青菜,两块钱能买份红烧肉,比外面吃划算。”
林晚星认真听着,眼睛不停打量:林荫道两旁的樟树长得比夜校的杨树还高,枝叶叠在一起,把阳光剪成碎碎的光斑;图书馆是圆顶的,蓝色屋顶像夜校课本里画的城堡;操场上传来男生打球的声音,比夜校课后同学们拍皮球的动静热闹多了。她想起在镇夜校的日子:只有一间租来的旧教室,冬天漏风,夏天闷热,黑板上的字总被风吹得晃,可那时候她总趴在课桌上想,要是能去真正的大学,能坐在有窗户的教室里读书,该多好——现在,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
走到第一教学楼大厅,里面挤满了人,每个院系的报到点前都排着队。教育学系的报到点在左边第三个窗口,学姐指了指队伍:“你在这儿排队,有问题随时喊我,我就在旁边帮其他同学。”
“谢谢学姐!”林晚星背着书包走到队伍末尾。前面的同学大多和父母一起,家长帮着递证件、拎行李,她背着书包站在里面,显得有些单薄,却格外踏实——从夜校备考,到独自来深圳找房子,再到今天报到,每一步都是自己走过来的,就像当初在夜校,不管多冷的天,都坚持每天提前半小时到教室占座一样。
很快轮到林晚星,她把录取通知书和身份证双手递过去。工作人员是个戴黑框眼镜的女老师,笑着问:“林晚星同学是吧?教育学系的新生,不住校的情况我们已经登记了。”
“嗯,老师好。”林晚星点点头,手不自觉地攥紧了书包带——这是她在夜校养成的习惯,紧张时就攥着书包带,好像这样就能想起张磊讲题时的耐心,想起夜校老师说“晚星,你肯定能考上大学”的鼓励。
老师核对完信息,递来一张蓝色校园卡、一本绿色新生手册和一张粉色军训时间表:“这是你的校园卡,里面预存了100元,吃饭、进图书馆都能用;新生手册里有校园地图和作息时间;下周一到周五军训,每天早上八点在西校区操场集合。有问题可以联系辅导员,手册里有电话。”
林晚星小心地把东西放进书包隔层,又追问:“老师,图书馆什么时候开馆啊?我想课后去看书。”她在夜校时就总蹭老师的办公室看书,现在有了真正的图书馆,心里满是期待。
“图书馆早上八点开馆,晚上九点闭馆,凭校园卡就能进。”老师笑着说,“里面有很多教育学相关的书,对你专业课有帮助。”
“谢谢老师!”林晚星鞠了一躬,背着书包走出大厅。刚到门口,就看见陈悦学姐拿着一张手绘校园图走过来:“给你这个,标了教学楼、图书馆、食堂的位置,你平时上课好找路。”
林晚星接过地图,指尖碰到学姐的手,暖暖的:“谢谢学姐,您太贴心了。”
“没事,我去年报到时,也有学长给我画过图。”学姐笑了笑,“你第一次来,要不要去图书馆看看?环境特别好。”
“好啊!”林晚星点点头,跟着学姐往图书馆走。图书馆的玻璃门擦得一尘不染,进去后是宽敞的大厅,墙上挂着“读者须知”。学姐帮她在服务台办了借阅证:“你先去一楼自习区逛逛,我还要去接其他同学,有问题随时找我。”
林晚星走进自习区,里面安静得只剩翻书的沙沙声。每张桌子上都有台灯,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桌面上,亮堂堂的。她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从书包里拿出笔记本——这是夜校时用剩下的本子,她舍不得扔,接着用。笔尖落下,写下“9月1日,大学报到,图书馆很安静。张磊,我做到了”,字迹工整又用力,像在跟远方的学长分享这份喜悦。
坐了一会儿,林晚星背着书包去食堂。西校区的食堂一楼是大众餐,窗口前的队伍排得不长,师傅们穿着白大褂,大声喊着“青菜一份!”“馒头两个!”。她买了一份青菜和一个馒头,花了一块五毛钱,找了个角落的位置坐下。青菜很新鲜,馒头也实在,她吃得格外香——这是她在大学吃的第一顿饭,比夜校时啃的冷馒头好吃多了,也比在家时母亲煮的稀粥顶饿。
吃完饭,她背着书包逛校园。路过操场时,看见几个新生在练走正步,学长在旁边纠正姿势,像夜校时老师教大家写字的样子;路过社团招新摊位时,有学姐递来文学社的传单:“同学,要不要加入?我们每周组织读书分享会。”林晚星接过传单,笑着说“谢谢学姐,我回去看看”——她现在没心思加社团,得先把专业课学好,还得找兼职挣房租,就像在夜校时,一边补功课一边帮邻居喂猪挣钱一样。
逛到下午三点,太阳有点晒,林晚星背着书包准备回家。走到校门口时,她回头望了一眼深圳师范大学的校门,鎏金的校名在阳光下亮得晃眼。她摸出书包侧兜的水果糖,剥开一颗放进嘴里——甜丝丝的味道在舌尖散开,像张磊每次帮她讲完题,塞给她的那颗糖,也像她终于走进大学的日子,满是盼头。
坐公交回到出租屋,林晚星打开门,窗台的多肉在阳光下透着生气。她把校园卡、手册和地图放在折叠桌上,又从书包里拿出夜校毕业时和张磊的合照——照片里他们站在夜校旧教室前,张磊手里举着她的录取通知书,笑得比谁都开心。她把照片摆在书桌角落,心里暗暗想:林晚星,你要好好读书,好好挣钱,将来不管是当老师,还是回来看张磊,都不能辜负现在的日子,不能辜负夜校时那个拼尽全力的自己。
那天晚上,她趴在书桌上,对着新生手册里的课程表,一笔一画地写兼职计划:“18:00-21:00 书店兼职,20:00-22:00 家教”。写完后,她摸了摸深蓝色的书包,想起张磊说“晚星,你比谁都能扛,到了深圳肯定能行”,嘴角忍不住往上扬。窗外的路灯亮了,透过玻璃洒在书桌上,也洒在她的计划本上,像给未来的日子,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