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哥孙洙合大婚的赏赐旨意,是苏培盛亲自来传的。
那张老脸上的褶子笑得比御花园里的秋菊还要灿烂。
尖细的嗓子拖着长长的调子,将皇帝的恩赏一件件念出来,仿佛不是在宣旨,而是在唱一出富贵逼人的大戏。
“……赏孙氏一族,阖家加恩一等。”
“其兄孙洙合大婚,特赐东珠十颗,玉器十对,上用缎百匹……”
“另赐慧嫔之母孙张氏,福寿如意一柄,以彰其教女有功之德……”
赏赐的单子长得没有尽头,那一个个冰冷的词汇,都带着金银玉器的光泽与分量,几乎要将孙家从里到外重新糊上一层耀眼的墙皮。
孙妙青跪在地上,头颅低垂,姿态是教科书般的恭顺。
“臣妾,替臣妾的额娘与兄长,谢皇上天恩浩荡。”
她的声音很稳,稳到没有一丝起伏,字正腔圆,完美得像一尊玉像。
只有她自己知道,藏在宽大袖袍下的手,指甲已经深深陷进了掌心的软肉里,留下了一排月牙形的血痕。
等到苏培盛带着一众小太监,心满意足地捧着她赏的、鼓囊囊的荷包退下,天地一家春才终于恢复了它应有的宁静。
春喜的脸颊因为极度的兴奋而涨红,连走路的脚步都带着几分轻飘。
“恭喜娘娘!贺喜娘娘!”
她的声音里是压抑不住的颤抖与狂喜。
“皇上这般厚赏,大爷的婚事办得这般风光,咱们孙家的门楣,日后怕是真的要被踩破了!”
“您瞧瞧,连老夫人都得了赏!这可是天大的体面啊!”
孙妙青缓缓站起身,一步步走到窗边,看向外面那片被宫墙切割得四四方方的天。
秋日的天空,蓝得像一块上好的琉璃,干净得没有一丝杂质。
是啊,天大的体面。
泼天的富贵。
无上的荣光。
这一切,都是她用自己腹中这块尚未成形的血肉换来的。
是用“双生祥瑞”这四个字,为孙家在青云路上铺就的黄金台阶。
她那个资质平平的哥哥,如今娶的是吏部尚书张廷玉的嫡次女,一场婚事,办得比京中许多王孙贵胄还要风光无限。
而她呢?
孙妙青,孙家唯一的女儿,孙洙合唯一的妹妹。
她连出宫去亲眼看一看这场由她一手促成的盛大婚礼的资格都没有。
她只能被禁锢在这座流光溢彩的监牢里。
听着别人转述她娘家的盛况。
对着这一纸冰冷的赏赐礼单,去想象那里的喧嚣与热闹。
孙妙青伸出手,指尖轻轻触碰在冰凉的窗格上。
一笔交易。
她用自己的子宫,自己的自由,自己的后半生,为家族换来了一场豪赌的入场券。
从现代职场的KpI,到这深宫里的恩宠与子嗣。
原来,她始终都在做着同样的事情。
将自己,明码标价,打包出售。
只是这一次的代价,是她整个人生。
***
孙府的这场婚礼,声势之浩大,几乎要掀翻半个京城。
皇帝的赏赐队伍长得望不见头,从街口一直蜿蜒到巷尾,像一条流淌着金银的河。
明晃晃的御赐绸缎,光华流转的珍稀玉器,还有那十颗饱满得能晃花人眼的东珠,引得无数百姓伸长了脖子,将道路堵得水泄不通。
孙洙合一身大红喜袍,胸前那朵俗气的大红花,几乎遮住了他半张脸。
他本就生得有几分底子,今日更是从头到尾咧着嘴,笑得合不拢。
他骑在高头大马上,只觉得脚下踩的不是青石板,而是通往云端的黄金阶梯。
路边几个往日里总在背地里笑他家底薄的酒肉朋友,此刻正拼命踮着脚尖,满脸都是谄媚的笑,冲他点头哈腰。
孙洙合得意地挺直了腰杆,下巴抬得更高了。
婚礼的每一个环节都顺畅得惊人。
次日,新妇张氏换上一身石榴红的衫裙,端着茶,规规矩矩地跪在婆母面前。
孙母稳坐上首,看着眼前这个眉眼温顺、举止得体的儿媳,心里被熨烫得服服帖帖。
她想起女儿在信中千叮咛万嘱咐的话,又想起身边老嬷嬷的提点,那点初为婆母想拿捏一番的心思,早就被女儿的远见卓识给磨得一干二净。
孙母接过茶,象征性地沾了沾唇。
她随即挥手,让丫鬟捧上一个紫檀木托盘。
盘中放着的,是一串沉甸甸的、乌木为柄的库房钥匙。
她亲手将那串钥匙,放进了张氏的手里。
“好孩子,从今往后,这个家就交给你了。”
张氏端着茶碗的手指,几不可查地一紧。
她猛然抬头,脸上是全然的惊愕。
出嫁前,额娘还与她细细分析,说寻常人家的婆母,总要抓着管家权磋磨新妇几年,要她熬着、忍着,才能真正当家。
谁能想到,这进门的第二天,象征着主母权柄的钥匙,就这么直接交到了她的手上。
孙母看着她,眼神温和,话里的分量却不容置疑。
“你是张大人家教养出来的嫡女,见识比我这个老婆子广。”
“慧嫔娘娘身在宫中,咱们孙家就是她最要紧的根基,家里绝不能出半点乱子。”
“往后这迎来送往,人情世故,就要多靠你了。”
这不是试探。
这是直接将整个家族的重担,压在了她的肩上。
张氏看着婆母那双坦然清明的眼睛,脑中轰然一声,瞬间什么都明白了。
这根本不是什么寻常人家的婆媳过招。
这是那位身在紫禁城深处的慧嫔娘娘,在用这种最直接、最信任的方式告诉她:孙家需要的,是一个能独当一面的主母,而不是一个委曲求全的儿媳。
一股难以言喻的激荡冲上心头,张氏的眼眶瞬间就红了。
她郑重地接过那串冰凉而沉重的钥匙,紧紧攥在手心,然后俯下身,行了一个结结实实的大礼。
“儿媳……谢额娘信重。”
她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却无比清晰。
“儿媳定不负额娘与……慧嫔娘娘所托。”
她特意在最后,加上了那位从未谋面的小姑的名字。
孙母欣慰地点了点头,心里那块悬了许久的大石头,终于彻底落了地。
女儿这步棋,又走对了。
张氏站起身,目光掠过这满堂的富贵陈设,最终,定格在多宝阁上一尊来自宫中御赐的玉佛。
玉佛宝相庄严,在晨光中泛着温润的光。
她忽然懂了。
这个孙家真正当家做主的人,不是眼前慈和的婆母,也不是门外那个还沉浸在新婚喜悦中的夫君。
而是那位她至今只闻其名,未见其人,住在九重宫阙之内的,皇帝的慧嫔。
这位慧嫔娘娘,才是孙家真正的擎天玉柱。
***
三日后,回门。
张府上下张灯结彩,那阵仗,比前几日嫁女儿时还要喧闹几分。
张夫人早早就在二门内等着,一见女儿的轿子落地,三步并作两步迎上去,拉着女儿的手就往内室里拽,连口喘息的功夫都不给。
屏退了所有下人,房门一关,张夫人脸上那副强撑的笑意瞬间垮了。
“我的儿,你可算回来了!快跟娘说实话,那孙家……待你如何?”她一双眼紧紧盯着女儿,生怕瞧见一丝一毫的委屈。
“那个孙洙合,我瞧着就是个油头粉面的纨绔,仗着妹妹在宫里得宠你嫁过去,他没给你气受吧?”
张家是清流门第,张廷玉更是皇帝面前的清贵臣子,最是瞧不上孙家这种靠着后宫裙带骤然发迹的“暴发户”。
要不是圣上赐婚,这门亲事,张夫人能呕死。
张氏看着母亲焦灼的模样,非但没有委屈,反而低头笑出了声。她不急着辩解,先是亲自为母亲斟了杯茶,递到手里。
“娘,您先润润嗓子。”
张夫人哪里喝得下,将茶盏重重往桌上一搁,催促道:“你这孩子,都火烧眉毛了!”
张氏这才慢悠悠地从袖中取出一串钥匙,在自己母亲面前轻轻一晃。
“叮当”一声,清脆悦耳。
那串钥匙沉甸甸的,乌木为柄,黄铜打的钥匙在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
张夫人愣住了,一眼就认了出来:“这……这是掌家钥匙?怎么会在你这里?”
“婆母在我敬茶的第二天,就亲手交给我了。”张氏脸上是自己都未曾预料到的安稳与满足,“她说,往后孙家的中馈,就全权交给我了。”
张夫人彻底傻了眼。
她准备了一肚子教女儿如何忍、如何熬、如何在婆婆手底下讨生活的话,全都堵在了嗓子眼。
一进门就交出掌家权?
这是何等的信任?何等的器重?
这孙家,压根不是她想的那种不开化的暴发户。那位宫里的慧嫔娘娘,当真是个玲珑剔透的明白人!
“那……那个孙洙合呢?”张夫人还是不放心,男人才是一家之主。
提到自己那位新婚的夫君,张氏的脸颊上飞起一抹淡红,语气里多了几分忍俊不禁。
“他啊?”
“他正忙着呢,前儿不知从哪淘换来两只品相极好的蛐蛐儿,正请了巧匠,要给他的‘黑虎大将军’盖个紫檀木的别院。家里的账本,他看一眼就头疼,巴不得我全接过去,好落个清净。”
“他对婆母孝顺,对我……也客气得很。家里的事,他一概不问,全由我做主。”
张夫人听着女儿这番话,脑子里“嗡”的一声,那颗悬了数日的心,终于“咚”地一声,稳稳落回了肚子里。
一个不插手内宅俗务、敬重妻子、家底丰厚、还有一个在宫里只手遮天的妹妹当靠山的夫君……
女儿这哪里是受委屈?
这简直是掉进了福窝里!
张夫人看着女儿脸上那容光焕发的神采,先前那点子瞧不上孙家的清高和不满,早就飞到了九霄云外。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踏实无比的庆幸。
“好,好……这就好。”她反手握住女儿的手,嘴里不停地念叨,“如此,娘就彻底放心了。”
***
几日后,一封厚厚的家书,连带着几样苏州新出的精致点心,被妥帖地送进了天地一家春。
春喜捧着食盒,喜气洋洋地打开。
“娘娘您瞧,是大爷特地着人送来的,说是苏州城里新时兴的桂花松子糖,您尝尝鲜。”
点心做得极精致,还带着南边特有的甜糯香气。
孙妙青没什么胃口,只让她把东西收好,自己拆开了那封家书。
是额娘的笔迹。
不同于往日的拘谨,如今的字迹一笔一划都透着舒展,是真正的扬眉吐气。
信里详详细细地说了婚礼的盛况,御赐的赏赐如何引得半个京城的人都伸长了脖子看。
新妇张氏,更是被额娘赞不绝口。
“……第二天就接了管家钥匙,将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比我这老婆子强百倍……”
字里行间,满是苦尽甘来的欣慰。
很好。
娘家安稳,后院无忧,她才能在这宫里放开手脚。
孙妙青心中一块石头落地,一个聪明能干的嫂子,更是意外之喜。
这位张家嫡女,比她那个得意忘形的哥哥,可堪用多了。
她将母亲的信仔细收好,又展开了夹在其中的一张小纸条。
是孙洙合的字,歪歪扭扭,张牙舞爪,跟他那一身织造的官袍实在是不相称。
“……妹妹你是不晓得,哥哥我成婚那天有多风光!那御赐的队伍,从咱们家门口一直排到街角!”
“还有你那嫂子,人是真不错,管家理事一把好手,额娘现在天天乐呵呵的,你就放心吧!”
孙妙青看着这几行字,唇角微不可查地牵动了一下。
她能想象出她哥哥那副挺着肚子、下巴快要翘上天的德行。
蠢得可爱。
她继续往下看,在纸条的末尾处,孙洙合仿佛是顺口一提般,又写了一句。
“……对了妹妹,昨儿听岳丈大人家的清客闲聊,说了一桩怪事。”
“都察院那个专爱盯着年大将军参本的钱御史,前几日突然病倒了。”
“上吐下泻,身上还起了些红疹子。”
“太医去看过,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说是时疫。你说怪不怪?”
殿内暖炉烧得正旺。
那甜腻的桂花松子糖香气,不知何时变得有些发闷,令人作呕。
孙妙青的目光定在那“红疹子”三个字上,瞳孔在一瞬间收缩到了极致。
时疫?
孙妙青将那张薄薄的纸条凑到烛火前。
火苗舔舐着纸张,将兄长那得意洋洋的字迹,连同那句致命的闲聊,一同化为灰烬。
钱御史是皇帝手里的一把刀,一把专门用来敲打年羹尧的刀。
如今刀“病”了,皇帝会怎么想?
他会怀疑。
他会震怒。
但他没有证据。
这后宫里,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杀机已起。
华妃,已经等不及了。
***
万寿节的喧嚣散尽,宫里又恢复了往日的规矩。孙洙合的婚假也到了头,不日便要返回苏州。
孙妙青算着日子,向皇帝讨了个恩典,准她额娘和新过门的嫂子在兄长离京前,入宫见上一面。
因孙洙合身为外臣,不得入内宫,只得在宫门外候着。
这日,天地一家春里难得充满了家常的暖意。
孙母一见到女儿,眼圈先红了,想上前拉女儿的手,又猛地想起宫里的规矩,伸到一半的手尴尬地缩了回去,只规规矩矩地行礼,声音里全是压不住的担忧:“娘娘瞧着清减了些,这怀着身子可不是闹着玩的,千万要顾好自己。”
“额娘放心,太医日日来请脉,养得好着呢。再胖下去,宫里头的路我可就走不动了。”孙妙青笑着扶起她,示意春喜赐座,目光随之落在了旁边那位安静端坐的新嫂子张氏身上。
张氏一身石榴红的衫裙,衬得人愈发端丽。她察觉到孙妙青的目光,立刻起身,恭敬垂首,准备行叩拜大礼。
“嫂子快坐,进了孙家的门,就是自家人。”孙妙青抬了抬手免礼,声音温和,“往后一家人,不必讲这些虚礼。”
张氏这才依言坐下,背脊挺得笔直,只安静地看着自己裙摆上的绣花,既不因宫廷华贵而四处打量,也无小家子气的局促,沉稳得不像个新妇。
孙妙青心里暗暗点头。
额娘在信里把这位嫂子夸得天上有地下无,今日一见,果然是个拎得清的。
闲话几句家常,孙妙青便笑着对母亲说:“额娘,我前儿得了几盆上好的建兰,养在偏殿暖房里,您是侍弄花草的行家,快替我去瞧瞧,别让宫里人给养坏了。”
孙母一听,立刻来了兴致,由春喜扶着,兴冲冲地去了。
殿内,瞬间只剩下姑嫂二人。
孙妙青脸上的温和笑意淡了些,亲自为张氏续了茶。
“嫂子,哥哥这次回苏州,织造府的差事,他还应付得来?”
一提起孙洙合,张氏的脸上闪过一丝无奈,随即又化为浅笑:“他呀,人是勤快的。就是……内务府拨了银子下来,他能高兴好几天,觉得差事办得顶好。至于旁的,就不大上心了。”
这话说得委婉,但孙妙青听懂了。
她那个傻哥哥,怕是只把苏州织造当成了一个按时交货领钱的肥差。
“光会按期交货,那叫库吏,当不得官。”孙妙青将茶盏推到张氏面前,“嫂子,你希望哥哥一辈子只当个管库房的吗?”
张氏身子微微一震,猛地抬头看向孙妙青。
孙妙青压低了声音,语速不快,但每个字都像一颗石子,在张氏心里激起层层涟漪。
“嫂子冰雪聪明,有些话,我只与你说。”
“你听好,往后,这差事,你得替他记在心里。”
张氏立刻挺直了背,神情专注。
“比如,哪家商号,一次性采买了大批的云锦,送往西北方向去的。”
“哪家船运,明明走的是怕潮的水路,运的却是皮货和药材。”
“再比如,有哪些平日里不起眼的小作坊,忽然接了天大的单子,做的却是军中才会用到的牛皮箭囊或是帐篷帆布。”
张氏端着茶盏的手,几不可查地一颤,滚烫的茶水险些漾了出来。
她虽是闺阁女子,但父亲官居吏部,耳濡目染之下,哪里会不明白这些看似不相干的物件,一旦与“西北”、“军用”这些字眼联系起来,背后藏着多大的风雷!
“这些,你得想办法,让哥哥记在心里。若他记不住,你就替他记。”孙妙青看着她,眼神平静无波,“然后派最稳妥的人,将详细记录送进京来。”
“娘娘,这……”张氏的声音有些发紧。
“你不用问为什么。”孙妙青打断她,换上一种轻松的口吻,“你就告诉哥哥,这叫‘市场调研’。别家织造府还在傻等着内务府的旨意,咱们家,早就把皇上可能用到的料子、花色都备好了。旨意一到,第二天东西就能送进京,这份‘未雨绸缪’的功劳,难道不比按部就班交贡品大得多?”
“市场调研……”张氏重复着这四个新奇的字眼,脑中豁然开朗。
这哪里是备货,这分明是让苏州织造府,成为娘娘安插在江南的一双眼睛、一对耳朵!
她缓缓站起身,对着孙妙青,深深地敛衽一福。
“娘娘放心,哥哥那里,我会盯着。这些事,我也会烂在肚子里,绝不让第三人知晓。”
一句话,便将自己也捆了进来。
孙妙青笑了。
这桩婚事,真是她入宫以来,做得最划算的一笔买卖。
她没有告诉张氏,那些送往西北的云锦,可能是年羹尧用来收买人心的;那些怕潮的皮货药材,可能是年家走私的军需;那些小作坊,背后可能就是年家的军工厂。
但她知道,张氏懂了。
孙妙青又示意张氏去院子里走走,自己则迎上了从偏殿回来的孙母。
孙母还沉浸在兰花的品相里,嘴里念叨着:“那几盆是真好,就是土燥了些……”
“额娘,”孙妙青打断她,神色郑重,“之前我信里提的,关于牛痘的事,您和哥哥,一个字都不要再问,更不要插手,只当从没听过。”
孙母脸上的笑意瞬间凝固,她看着女儿严肃的脸,那点好奇心顷刻间被恐惧取代,忙不迭地点头:“哎,哎,娘晓得了,我们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干!”
送走了母亲和嫂子,天地一家春又恢复了往日的寂静。
孙妙青觉得浑身的力气都被抽空了,她疲惫地靠在软榻上,轻轻抚上依旧平坦的小腹。
这盘棋,落子无悔。
只是不知,自己究竟是弈棋人,还是那最先被舍弃的棋子。
那张老脸上的褶子笑得比御花园里的秋菊还要灿烂。
尖细的嗓子拖着长长的调子,将皇帝的恩赏一件件念出来,仿佛不是在宣旨,而是在唱一出富贵逼人的大戏。
“……赏孙氏一族,阖家加恩一等。”
“其兄孙洙合大婚,特赐东珠十颗,玉器十对,上用缎百匹……”
“另赐慧嫔之母孙张氏,福寿如意一柄,以彰其教女有功之德……”
赏赐的单子长得没有尽头,那一个个冰冷的词汇,都带着金银玉器的光泽与分量,几乎要将孙家从里到外重新糊上一层耀眼的墙皮。
孙妙青跪在地上,头颅低垂,姿态是教科书般的恭顺。
“臣妾,替臣妾的额娘与兄长,谢皇上天恩浩荡。”
她的声音很稳,稳到没有一丝起伏,字正腔圆,完美得像一尊玉像。
只有她自己知道,藏在宽大袖袍下的手,指甲已经深深陷进了掌心的软肉里,留下了一排月牙形的血痕。
等到苏培盛带着一众小太监,心满意足地捧着她赏的、鼓囊囊的荷包退下,天地一家春才终于恢复了它应有的宁静。
春喜的脸颊因为极度的兴奋而涨红,连走路的脚步都带着几分轻飘。
“恭喜娘娘!贺喜娘娘!”
她的声音里是压抑不住的颤抖与狂喜。
“皇上这般厚赏,大爷的婚事办得这般风光,咱们孙家的门楣,日后怕是真的要被踩破了!”
“您瞧瞧,连老夫人都得了赏!这可是天大的体面啊!”
孙妙青缓缓站起身,一步步走到窗边,看向外面那片被宫墙切割得四四方方的天。
秋日的天空,蓝得像一块上好的琉璃,干净得没有一丝杂质。
是啊,天大的体面。
泼天的富贵。
无上的荣光。
这一切,都是她用自己腹中这块尚未成形的血肉换来的。
是用“双生祥瑞”这四个字,为孙家在青云路上铺就的黄金台阶。
她那个资质平平的哥哥,如今娶的是吏部尚书张廷玉的嫡次女,一场婚事,办得比京中许多王孙贵胄还要风光无限。
而她呢?
孙妙青,孙家唯一的女儿,孙洙合唯一的妹妹。
她连出宫去亲眼看一看这场由她一手促成的盛大婚礼的资格都没有。
她只能被禁锢在这座流光溢彩的监牢里。
听着别人转述她娘家的盛况。
对着这一纸冰冷的赏赐礼单,去想象那里的喧嚣与热闹。
孙妙青伸出手,指尖轻轻触碰在冰凉的窗格上。
一笔交易。
她用自己的子宫,自己的自由,自己的后半生,为家族换来了一场豪赌的入场券。
从现代职场的KpI,到这深宫里的恩宠与子嗣。
原来,她始终都在做着同样的事情。
将自己,明码标价,打包出售。
只是这一次的代价,是她整个人生。
***
孙府的这场婚礼,声势之浩大,几乎要掀翻半个京城。
皇帝的赏赐队伍长得望不见头,从街口一直蜿蜒到巷尾,像一条流淌着金银的河。
明晃晃的御赐绸缎,光华流转的珍稀玉器,还有那十颗饱满得能晃花人眼的东珠,引得无数百姓伸长了脖子,将道路堵得水泄不通。
孙洙合一身大红喜袍,胸前那朵俗气的大红花,几乎遮住了他半张脸。
他本就生得有几分底子,今日更是从头到尾咧着嘴,笑得合不拢。
他骑在高头大马上,只觉得脚下踩的不是青石板,而是通往云端的黄金阶梯。
路边几个往日里总在背地里笑他家底薄的酒肉朋友,此刻正拼命踮着脚尖,满脸都是谄媚的笑,冲他点头哈腰。
孙洙合得意地挺直了腰杆,下巴抬得更高了。
婚礼的每一个环节都顺畅得惊人。
次日,新妇张氏换上一身石榴红的衫裙,端着茶,规规矩矩地跪在婆母面前。
孙母稳坐上首,看着眼前这个眉眼温顺、举止得体的儿媳,心里被熨烫得服服帖帖。
她想起女儿在信中千叮咛万嘱咐的话,又想起身边老嬷嬷的提点,那点初为婆母想拿捏一番的心思,早就被女儿的远见卓识给磨得一干二净。
孙母接过茶,象征性地沾了沾唇。
她随即挥手,让丫鬟捧上一个紫檀木托盘。
盘中放着的,是一串沉甸甸的、乌木为柄的库房钥匙。
她亲手将那串钥匙,放进了张氏的手里。
“好孩子,从今往后,这个家就交给你了。”
张氏端着茶碗的手指,几不可查地一紧。
她猛然抬头,脸上是全然的惊愕。
出嫁前,额娘还与她细细分析,说寻常人家的婆母,总要抓着管家权磋磨新妇几年,要她熬着、忍着,才能真正当家。
谁能想到,这进门的第二天,象征着主母权柄的钥匙,就这么直接交到了她的手上。
孙母看着她,眼神温和,话里的分量却不容置疑。
“你是张大人家教养出来的嫡女,见识比我这个老婆子广。”
“慧嫔娘娘身在宫中,咱们孙家就是她最要紧的根基,家里绝不能出半点乱子。”
“往后这迎来送往,人情世故,就要多靠你了。”
这不是试探。
这是直接将整个家族的重担,压在了她的肩上。
张氏看着婆母那双坦然清明的眼睛,脑中轰然一声,瞬间什么都明白了。
这根本不是什么寻常人家的婆媳过招。
这是那位身在紫禁城深处的慧嫔娘娘,在用这种最直接、最信任的方式告诉她:孙家需要的,是一个能独当一面的主母,而不是一个委曲求全的儿媳。
一股难以言喻的激荡冲上心头,张氏的眼眶瞬间就红了。
她郑重地接过那串冰凉而沉重的钥匙,紧紧攥在手心,然后俯下身,行了一个结结实实的大礼。
“儿媳……谢额娘信重。”
她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却无比清晰。
“儿媳定不负额娘与……慧嫔娘娘所托。”
她特意在最后,加上了那位从未谋面的小姑的名字。
孙母欣慰地点了点头,心里那块悬了许久的大石头,终于彻底落了地。
女儿这步棋,又走对了。
张氏站起身,目光掠过这满堂的富贵陈设,最终,定格在多宝阁上一尊来自宫中御赐的玉佛。
玉佛宝相庄严,在晨光中泛着温润的光。
她忽然懂了。
这个孙家真正当家做主的人,不是眼前慈和的婆母,也不是门外那个还沉浸在新婚喜悦中的夫君。
而是那位她至今只闻其名,未见其人,住在九重宫阙之内的,皇帝的慧嫔。
这位慧嫔娘娘,才是孙家真正的擎天玉柱。
***
三日后,回门。
张府上下张灯结彩,那阵仗,比前几日嫁女儿时还要喧闹几分。
张夫人早早就在二门内等着,一见女儿的轿子落地,三步并作两步迎上去,拉着女儿的手就往内室里拽,连口喘息的功夫都不给。
屏退了所有下人,房门一关,张夫人脸上那副强撑的笑意瞬间垮了。
“我的儿,你可算回来了!快跟娘说实话,那孙家……待你如何?”她一双眼紧紧盯着女儿,生怕瞧见一丝一毫的委屈。
“那个孙洙合,我瞧着就是个油头粉面的纨绔,仗着妹妹在宫里得宠你嫁过去,他没给你气受吧?”
张家是清流门第,张廷玉更是皇帝面前的清贵臣子,最是瞧不上孙家这种靠着后宫裙带骤然发迹的“暴发户”。
要不是圣上赐婚,这门亲事,张夫人能呕死。
张氏看着母亲焦灼的模样,非但没有委屈,反而低头笑出了声。她不急着辩解,先是亲自为母亲斟了杯茶,递到手里。
“娘,您先润润嗓子。”
张夫人哪里喝得下,将茶盏重重往桌上一搁,催促道:“你这孩子,都火烧眉毛了!”
张氏这才慢悠悠地从袖中取出一串钥匙,在自己母亲面前轻轻一晃。
“叮当”一声,清脆悦耳。
那串钥匙沉甸甸的,乌木为柄,黄铜打的钥匙在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
张夫人愣住了,一眼就认了出来:“这……这是掌家钥匙?怎么会在你这里?”
“婆母在我敬茶的第二天,就亲手交给我了。”张氏脸上是自己都未曾预料到的安稳与满足,“她说,往后孙家的中馈,就全权交给我了。”
张夫人彻底傻了眼。
她准备了一肚子教女儿如何忍、如何熬、如何在婆婆手底下讨生活的话,全都堵在了嗓子眼。
一进门就交出掌家权?
这是何等的信任?何等的器重?
这孙家,压根不是她想的那种不开化的暴发户。那位宫里的慧嫔娘娘,当真是个玲珑剔透的明白人!
“那……那个孙洙合呢?”张夫人还是不放心,男人才是一家之主。
提到自己那位新婚的夫君,张氏的脸颊上飞起一抹淡红,语气里多了几分忍俊不禁。
“他啊?”
“他正忙着呢,前儿不知从哪淘换来两只品相极好的蛐蛐儿,正请了巧匠,要给他的‘黑虎大将军’盖个紫檀木的别院。家里的账本,他看一眼就头疼,巴不得我全接过去,好落个清净。”
“他对婆母孝顺,对我……也客气得很。家里的事,他一概不问,全由我做主。”
张夫人听着女儿这番话,脑子里“嗡”的一声,那颗悬了数日的心,终于“咚”地一声,稳稳落回了肚子里。
一个不插手内宅俗务、敬重妻子、家底丰厚、还有一个在宫里只手遮天的妹妹当靠山的夫君……
女儿这哪里是受委屈?
这简直是掉进了福窝里!
张夫人看着女儿脸上那容光焕发的神采,先前那点子瞧不上孙家的清高和不满,早就飞到了九霄云外。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踏实无比的庆幸。
“好,好……这就好。”她反手握住女儿的手,嘴里不停地念叨,“如此,娘就彻底放心了。”
***
几日后,一封厚厚的家书,连带着几样苏州新出的精致点心,被妥帖地送进了天地一家春。
春喜捧着食盒,喜气洋洋地打开。
“娘娘您瞧,是大爷特地着人送来的,说是苏州城里新时兴的桂花松子糖,您尝尝鲜。”
点心做得极精致,还带着南边特有的甜糯香气。
孙妙青没什么胃口,只让她把东西收好,自己拆开了那封家书。
是额娘的笔迹。
不同于往日的拘谨,如今的字迹一笔一划都透着舒展,是真正的扬眉吐气。
信里详详细细地说了婚礼的盛况,御赐的赏赐如何引得半个京城的人都伸长了脖子看。
新妇张氏,更是被额娘赞不绝口。
“……第二天就接了管家钥匙,将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比我这老婆子强百倍……”
字里行间,满是苦尽甘来的欣慰。
很好。
娘家安稳,后院无忧,她才能在这宫里放开手脚。
孙妙青心中一块石头落地,一个聪明能干的嫂子,更是意外之喜。
这位张家嫡女,比她那个得意忘形的哥哥,可堪用多了。
她将母亲的信仔细收好,又展开了夹在其中的一张小纸条。
是孙洙合的字,歪歪扭扭,张牙舞爪,跟他那一身织造的官袍实在是不相称。
“……妹妹你是不晓得,哥哥我成婚那天有多风光!那御赐的队伍,从咱们家门口一直排到街角!”
“还有你那嫂子,人是真不错,管家理事一把好手,额娘现在天天乐呵呵的,你就放心吧!”
孙妙青看着这几行字,唇角微不可查地牵动了一下。
她能想象出她哥哥那副挺着肚子、下巴快要翘上天的德行。
蠢得可爱。
她继续往下看,在纸条的末尾处,孙洙合仿佛是顺口一提般,又写了一句。
“……对了妹妹,昨儿听岳丈大人家的清客闲聊,说了一桩怪事。”
“都察院那个专爱盯着年大将军参本的钱御史,前几日突然病倒了。”
“上吐下泻,身上还起了些红疹子。”
“太医去看过,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说是时疫。你说怪不怪?”
殿内暖炉烧得正旺。
那甜腻的桂花松子糖香气,不知何时变得有些发闷,令人作呕。
孙妙青的目光定在那“红疹子”三个字上,瞳孔在一瞬间收缩到了极致。
时疫?
孙妙青将那张薄薄的纸条凑到烛火前。
火苗舔舐着纸张,将兄长那得意洋洋的字迹,连同那句致命的闲聊,一同化为灰烬。
钱御史是皇帝手里的一把刀,一把专门用来敲打年羹尧的刀。
如今刀“病”了,皇帝会怎么想?
他会怀疑。
他会震怒。
但他没有证据。
这后宫里,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杀机已起。
华妃,已经等不及了。
***
万寿节的喧嚣散尽,宫里又恢复了往日的规矩。孙洙合的婚假也到了头,不日便要返回苏州。
孙妙青算着日子,向皇帝讨了个恩典,准她额娘和新过门的嫂子在兄长离京前,入宫见上一面。
因孙洙合身为外臣,不得入内宫,只得在宫门外候着。
这日,天地一家春里难得充满了家常的暖意。
孙母一见到女儿,眼圈先红了,想上前拉女儿的手,又猛地想起宫里的规矩,伸到一半的手尴尬地缩了回去,只规规矩矩地行礼,声音里全是压不住的担忧:“娘娘瞧着清减了些,这怀着身子可不是闹着玩的,千万要顾好自己。”
“额娘放心,太医日日来请脉,养得好着呢。再胖下去,宫里头的路我可就走不动了。”孙妙青笑着扶起她,示意春喜赐座,目光随之落在了旁边那位安静端坐的新嫂子张氏身上。
张氏一身石榴红的衫裙,衬得人愈发端丽。她察觉到孙妙青的目光,立刻起身,恭敬垂首,准备行叩拜大礼。
“嫂子快坐,进了孙家的门,就是自家人。”孙妙青抬了抬手免礼,声音温和,“往后一家人,不必讲这些虚礼。”
张氏这才依言坐下,背脊挺得笔直,只安静地看着自己裙摆上的绣花,既不因宫廷华贵而四处打量,也无小家子气的局促,沉稳得不像个新妇。
孙妙青心里暗暗点头。
额娘在信里把这位嫂子夸得天上有地下无,今日一见,果然是个拎得清的。
闲话几句家常,孙妙青便笑着对母亲说:“额娘,我前儿得了几盆上好的建兰,养在偏殿暖房里,您是侍弄花草的行家,快替我去瞧瞧,别让宫里人给养坏了。”
孙母一听,立刻来了兴致,由春喜扶着,兴冲冲地去了。
殿内,瞬间只剩下姑嫂二人。
孙妙青脸上的温和笑意淡了些,亲自为张氏续了茶。
“嫂子,哥哥这次回苏州,织造府的差事,他还应付得来?”
一提起孙洙合,张氏的脸上闪过一丝无奈,随即又化为浅笑:“他呀,人是勤快的。就是……内务府拨了银子下来,他能高兴好几天,觉得差事办得顶好。至于旁的,就不大上心了。”
这话说得委婉,但孙妙青听懂了。
她那个傻哥哥,怕是只把苏州织造当成了一个按时交货领钱的肥差。
“光会按期交货,那叫库吏,当不得官。”孙妙青将茶盏推到张氏面前,“嫂子,你希望哥哥一辈子只当个管库房的吗?”
张氏身子微微一震,猛地抬头看向孙妙青。
孙妙青压低了声音,语速不快,但每个字都像一颗石子,在张氏心里激起层层涟漪。
“嫂子冰雪聪明,有些话,我只与你说。”
“你听好,往后,这差事,你得替他记在心里。”
张氏立刻挺直了背,神情专注。
“比如,哪家商号,一次性采买了大批的云锦,送往西北方向去的。”
“哪家船运,明明走的是怕潮的水路,运的却是皮货和药材。”
“再比如,有哪些平日里不起眼的小作坊,忽然接了天大的单子,做的却是军中才会用到的牛皮箭囊或是帐篷帆布。”
张氏端着茶盏的手,几不可查地一颤,滚烫的茶水险些漾了出来。
她虽是闺阁女子,但父亲官居吏部,耳濡目染之下,哪里会不明白这些看似不相干的物件,一旦与“西北”、“军用”这些字眼联系起来,背后藏着多大的风雷!
“这些,你得想办法,让哥哥记在心里。若他记不住,你就替他记。”孙妙青看着她,眼神平静无波,“然后派最稳妥的人,将详细记录送进京来。”
“娘娘,这……”张氏的声音有些发紧。
“你不用问为什么。”孙妙青打断她,换上一种轻松的口吻,“你就告诉哥哥,这叫‘市场调研’。别家织造府还在傻等着内务府的旨意,咱们家,早就把皇上可能用到的料子、花色都备好了。旨意一到,第二天东西就能送进京,这份‘未雨绸缪’的功劳,难道不比按部就班交贡品大得多?”
“市场调研……”张氏重复着这四个新奇的字眼,脑中豁然开朗。
这哪里是备货,这分明是让苏州织造府,成为娘娘安插在江南的一双眼睛、一对耳朵!
她缓缓站起身,对着孙妙青,深深地敛衽一福。
“娘娘放心,哥哥那里,我会盯着。这些事,我也会烂在肚子里,绝不让第三人知晓。”
一句话,便将自己也捆了进来。
孙妙青笑了。
这桩婚事,真是她入宫以来,做得最划算的一笔买卖。
她没有告诉张氏,那些送往西北的云锦,可能是年羹尧用来收买人心的;那些怕潮的皮货药材,可能是年家走私的军需;那些小作坊,背后可能就是年家的军工厂。
但她知道,张氏懂了。
孙妙青又示意张氏去院子里走走,自己则迎上了从偏殿回来的孙母。
孙母还沉浸在兰花的品相里,嘴里念叨着:“那几盆是真好,就是土燥了些……”
“额娘,”孙妙青打断她,神色郑重,“之前我信里提的,关于牛痘的事,您和哥哥,一个字都不要再问,更不要插手,只当从没听过。”
孙母脸上的笑意瞬间凝固,她看着女儿严肃的脸,那点好奇心顷刻间被恐惧取代,忙不迭地点头:“哎,哎,娘晓得了,我们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干!”
送走了母亲和嫂子,天地一家春又恢复了往日的寂静。
孙妙青觉得浑身的力气都被抽空了,她疲惫地靠在软榻上,轻轻抚上依旧平坦的小腹。
这盘棋,落子无悔。
只是不知,自己究竟是弈棋人,还是那最先被舍弃的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