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野的初冬,寒气已渗入骨髓。
风卷着尘土,刮过简陋的城垣和低矮的屋舍。
刘备军驻扎于此,虽得喘息,但夹在曹操与刘表之间,情势依旧如履薄冰。
空气中弥漫的不安,比寒风更刺人。
陈到跟在刘备身后半步,亦步亦趋。
他如今是军侯,勉强够格随侍主公出行。
前方引路的是关平,关羽之子,少年英武,神色间带着对目的地的敬仰。
目的地,是新野城外一处不起眼的草庐。
竹篱疏落,几间茅舍,在这肃杀冬日里,竟透着一股奇异的清幽。
诸葛亮!
陈到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了几分。
卧龙,伏龙,千古智圣!
《三国志》里冷静的记载,《三国演义》里神化的奇谋,此刻都将化作一个真实的人。
陈到深吸一口冰冷的空气,压下翻腾的思绪,告诫自己:藏拙,观察,少言。
在这位洞悉人心的智者面前,任何一丝来自未来的优越感或急切的表现欲,都可能成为致命的破绽。
刘备的脚步在篱笆外停下,整了整衣冠,脸上那惯有的宽厚笑容里,掺杂了前所未有的郑重与一丝不易察觉的渴求。
他抬手,亲自轻叩柴扉。
“孔明先生,刘备冒昧来访。”
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小院。
片刻,柴扉“吱呀”一声开了。
一个身着粗布葛衣、头戴纶巾的青年出现在门后。
身形颀长,面容清癯,肤色是久居室内略显的苍白,但那双眼睛……
陈到只觉心神一震。
那眼睛平静如深潭,却又似蕴藏着洞察万物的星光,清澈、深邃、仿佛能映照人心最幽微的角落。
他静静站在那里,明明衣着简朴,却自有一股渊渟岳峙的气度,仿佛整个草庐,乃至周遭的天地,都以他为中心沉静下来。
“刘使君。”
诸葛亮拱手还礼,声音温润平和,如玉石相击,听不出丝毫惊讶或激动,
“请进。”
刘备连忙还礼,姿态放得极低。
关平紧随其后,陈到则按刀落后一步,目光迅速扫过院内。
很简朴,几畦菜地,一口水井,几杆修竹,几只鸡在啄食。
除了那份超然的宁静,并无任何出奇之处。
但陈到知道,这看似寻常的草庐里,藏着搅动天下风云的智慧。
进入正堂,陈设更是简单。
一张旧席,几张矮几,几卷竹简随意堆放在墙角的书架上。
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和草药的气息。
诸葛亮请刘备上座,刘备坚辞,最终两人分宾主对坐。
关平侍立在刘备身后,陈到则自觉地站到了靠近门边的角落阴影里,尽量降低自己的存在感。
目光却如鹰隼般,不着痕迹地观察着堂内的两人。
“备漂泊半生,志在匡扶汉室,然智术短浅,屡遭困顿。今日特来拜会先生,望先生不弃鄙贱,曲赐教诲,救黎民于水火,解社稷之倒悬!”
刘备言辞恳切,甚至带着一丝哽咽,姿态放得极低,几乎是以学生之礼求教。
诸葛亮神色平静,并未因刘备的恳切而有丝毫动容。
他提起粗陶茶壶,为刘备斟了一杯清茶,动作从容。
氤氲的水汽模糊了他清俊的眉眼,却让那双深潭般的眸子更显幽深。
“使君之意,亮已知晓。”
诸葛亮开口,声音依旧平和,却带着一种掌控全局的沉稳,
“亮乃山野村夫,疏懒成性,恐负使君厚望。”
陈到心中了然。
这是试探,也是自矜。
卧龙岂是轻易可出?
刘备连忙道:“先生过谦!司马徽先生、徐元直皆言先生有经天纬地之才!
备虽不才,亦知先生乃当世卧龙!龙岂能久困于渊?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出山相助!”
诸葛亮放下茶壶,目光似乎不经意地掠过角落阴影里的陈到,那目光极快,却让陈到感觉瞬间被看透,后背微微发紧。
立刻垂眸,眼观鼻,鼻观心,屏息凝神。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诸葛亮的声音缓缓响起,不再推辞,却也没有应承,而是直接切入了核心。
“自董卓造逆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接下来的话,陈到听得心神激荡,又强自按捺。
隆中对!
历史上鼎鼎大名的隆中对,此刻就在这简陋的草庐中,从眼前这清雅青年的口中,娓娓道来!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诸葛亮的声音不高,却字字珠玑,清晰无比。
他分析各方势力强弱优劣,条分缕析,如同庖丁解牛。
荆州的战略地位,益州的天府之利,两路北伐的蓝图……
每一句都切中要害,直指刘备集团未来的唯一生路!
陈到即使早已知晓内容,此刻亲耳听闻,依旧为这份洞察力和战略眼光感到震撼。
这不是演义里的神机妙算,而是基于对天下地理、人心、实力对比无比精准把握后,推导出的冰冷而切实可行的阳谋!
刘备听得如痴如醉,眼神越来越亮,身体不自觉地前倾,双手紧紧抓住膝盖,激动得微微颤抖。
这盘死棋,在诸葛亮的话语中,豁然开朗!
他看到了希望,无比清晰的希望!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最后一句落下,草庐内一片寂静。
只有炭盆里木柴燃烧的噼啪轻响。
刘备已是热泪盈眶,猛地离席,对着诸葛亮深深一揖,声音哽咽道。
“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迄无所就。惟先生开其愚而拯其厄,实为万幸!”
诸葛亮起身,扶住刘备:“使君仁德布于四海,思贤若渴,此乃天意。亮虽不才,愿效犬马之劳。”
他终于应允出山!
草庐之对,尘埃落定。
陈到在阴影里,将这一切尽收眼底。
他心中波澜起伏。
诸葛亮的智慧,远非书本所能承载。
那份从容的气度,对天下大势如掌上观纹的洞察,言语间蕴含的磅礴力量,都让他深感自身的渺小。
电视剧、电影中诸葛亮的睿智、气度,不能形容真人十分之一。
陈到更加坚定了“藏拙”的决心。
在这样的人面前,任何自作聪明都是班门弄斧。
就在这时,堂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和低低的争执声,打破了草庐内激荡后的宁静。
关平眉头一皱,正要出去查看。
“何事喧哗?”
刘备也收敛了激动,沉声问道。
一个刘备的亲兵在门外禀报。
“启禀主公,赵将军遣人来报,营外三里处发现数名可疑樵夫,行迹鬼祟,似在窥探营寨虚实。赵将军已派人盯梢,特遣人请示。”
营寨被窥探?
新野地处夹缝,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是大战前兆。
刘备脸色一肃:“可曾擒获?是何来路?”
“回主公,对方颇为警觉,未能靠近擒拿。观其形貌口音,不似本地人,倒像是……北地流民。”亲兵答道。
“北地流民?”
刘备沉吟,目光看向诸葛亮。
这身份太过模糊,难以判断是曹操的细作,还是真的流民。
诸葛亮神色不变,端起粗陶茶杯,轻轻啜了一口,目光再次若有若无地扫过角落里的陈到。
目光平静,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探询。
陈到心中念头急转。
他知道诸葛亮在看他,这是一种无声的考验。
他不能沉默,显得无能;也不能僭越,显得狂妄。
深吸一口气,上前一步,抱拳躬身,声音沉稳清晰,带着军人的干练:
“主公,诸葛先生。末将斗胆陈言。北地流民,确有可能。然值此敏感之时,出现在营寨附近窥探,不得不防。
末将以为,与其猜测其来路,不如观其行止。若为细作,必有传递消息之需,或藏匿于附近村落,或有隐秘接头之法。
赵将军既已盯梢,可令暗哨暂勿打草惊蛇,严密监视其落脚点及接触之人,顺藤摸瓜,或可辨其真伪,甚至钓出背后主使。
若其确为流民,见我军戒备森严,自会离去,亦无大碍。”
他没有直接判断对方身份,也没有提出激进的抓捕建议,而是基于最基本的侦察逻辑:观察行为,寻找证据链。
思路清晰、稳妥,符合他一个基层军官的身份,也符合当前“不惊动潜在敌人”的原则。
刘备闻言,点了点头:“此言有理。孔明先生以为如何?”
诸葛亮放下茶杯,目光在陈到身上停留了稍长的一瞬。
眼神中闪过一丝极淡的、难以捉摸的意味,似是意外,又似是了然。
他缓缓开口:“陈军侯思虑周全,此法甚妥。可依此行事。另,营寨外围巡哨,可稍作调整,明哨暗哨结合,虚虚实实,令窥探者难辨真伪。若真是细作,见此阵势,心疑则易露马脚。”
他不仅肯定了陈到的建议,还补充了更精妙的布置,同时点出了“陈军侯”三个字,显然记住了陈到的名字和职位。
看似平常的称呼,却让陈到心头微凛。
在诸葛亮这里,被记住名字,未必全是好事。
“好!就依先生与叔至之言!”
刘备立刻下令亲兵去传达命令。
他看向陈到,眼中多了几分赞许:“叔至沉稳,甚好。”
“谢主公、先生!”
陈到再次躬身,退回阴影,心跳尚未平复。
刚才那番话,他自觉并无出格,只是基于常识的判断。
但诸葛亮的眼神,让他感觉自己像一张被轻轻掀开一角的纸。
会谈继续,刘备又请教了一些内政、军备的问题,诸葛亮一一解答,条理清晰,切中要害。
陈到全程保持沉默,如同泥塑木雕,只将那些精辟的见解牢牢记在心底。
他注意到诸葛亮在谈及“内修政理”时,特别提到了“抚民以安,积粟以备,缮甲厉兵,以待天时”,这与自己正在军中推行的卫生、整顿,隐隐有契合之处,都是夯实根基。
时间流逝,日影西斜。
刘备终于起身告辞,言辞恳切,约定三日后正式迎请诸葛亮出山。
诸葛亮送至柴扉外,长揖相送。
回营的路上,刘备心情激荡,与关平谈论着诸葛亮的才智,言语间充满了希望。
陈到沉默地跟在后面,寒风掠过脸颊,让他发热的头脑渐渐冷却。
他仔细回想着草庐中的每一个细节:诸葛亮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每一个细微的动作。
那份深不可测的智慧,那份掌控全局的从容,那份洞悉人心的敏锐……
都让他感到一种巨大的压力,同时也是一种指引。
“在这样的人面前,任何取巧都是自取其辱。”
陈到在心中告诫自己,
“唯一能做的,就是脚踏实地,做好分内之事。用行动证明价值,而非言语。白毦兵的种子要深埋,卫生条例要见实效,练兵要出真章。
麦城……那才是需要真正锋芒毕露的时刻,在此之前,必须隐忍,必须积蓄足够的力量和信任。”
他想起诸葛亮最后看他那一眼。
那不是看一个普通军侯的眼神,更像是看一颗落入棋盘的、位置尚不明确的新子。
这让他既感到一丝不安,又隐隐有些兴奋。
“诸葛孔明……”陈到默念着这个名字,抬头望向新野城头飘扬的、略显残破的“刘”字大旗。
历史的巨轮,因为卧龙的出山,开始加速转动。
而他陈到,必须在这巨轮之下,找到自己撬动命运的那个支点。
握紧了腰间的刀柄,冰冷的触感传来一丝真实的力量。
路,还很长,但方向,似乎比之前清晰了一分。
加快脚步,跟上刘备的身影,朝着那座依旧简陋、却仿佛因一人出山而有了不同气象的军营走去。
那里,有他需要打磨的种子,有他需要证明的“实利”。
风卷着尘土,刮过简陋的城垣和低矮的屋舍。
刘备军驻扎于此,虽得喘息,但夹在曹操与刘表之间,情势依旧如履薄冰。
空气中弥漫的不安,比寒风更刺人。
陈到跟在刘备身后半步,亦步亦趋。
他如今是军侯,勉强够格随侍主公出行。
前方引路的是关平,关羽之子,少年英武,神色间带着对目的地的敬仰。
目的地,是新野城外一处不起眼的草庐。
竹篱疏落,几间茅舍,在这肃杀冬日里,竟透着一股奇异的清幽。
诸葛亮!
陈到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了几分。
卧龙,伏龙,千古智圣!
《三国志》里冷静的记载,《三国演义》里神化的奇谋,此刻都将化作一个真实的人。
陈到深吸一口冰冷的空气,压下翻腾的思绪,告诫自己:藏拙,观察,少言。
在这位洞悉人心的智者面前,任何一丝来自未来的优越感或急切的表现欲,都可能成为致命的破绽。
刘备的脚步在篱笆外停下,整了整衣冠,脸上那惯有的宽厚笑容里,掺杂了前所未有的郑重与一丝不易察觉的渴求。
他抬手,亲自轻叩柴扉。
“孔明先生,刘备冒昧来访。”
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小院。
片刻,柴扉“吱呀”一声开了。
一个身着粗布葛衣、头戴纶巾的青年出现在门后。
身形颀长,面容清癯,肤色是久居室内略显的苍白,但那双眼睛……
陈到只觉心神一震。
那眼睛平静如深潭,却又似蕴藏着洞察万物的星光,清澈、深邃、仿佛能映照人心最幽微的角落。
他静静站在那里,明明衣着简朴,却自有一股渊渟岳峙的气度,仿佛整个草庐,乃至周遭的天地,都以他为中心沉静下来。
“刘使君。”
诸葛亮拱手还礼,声音温润平和,如玉石相击,听不出丝毫惊讶或激动,
“请进。”
刘备连忙还礼,姿态放得极低。
关平紧随其后,陈到则按刀落后一步,目光迅速扫过院内。
很简朴,几畦菜地,一口水井,几杆修竹,几只鸡在啄食。
除了那份超然的宁静,并无任何出奇之处。
但陈到知道,这看似寻常的草庐里,藏着搅动天下风云的智慧。
进入正堂,陈设更是简单。
一张旧席,几张矮几,几卷竹简随意堆放在墙角的书架上。
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和草药的气息。
诸葛亮请刘备上座,刘备坚辞,最终两人分宾主对坐。
关平侍立在刘备身后,陈到则自觉地站到了靠近门边的角落阴影里,尽量降低自己的存在感。
目光却如鹰隼般,不着痕迹地观察着堂内的两人。
“备漂泊半生,志在匡扶汉室,然智术短浅,屡遭困顿。今日特来拜会先生,望先生不弃鄙贱,曲赐教诲,救黎民于水火,解社稷之倒悬!”
刘备言辞恳切,甚至带着一丝哽咽,姿态放得极低,几乎是以学生之礼求教。
诸葛亮神色平静,并未因刘备的恳切而有丝毫动容。
他提起粗陶茶壶,为刘备斟了一杯清茶,动作从容。
氤氲的水汽模糊了他清俊的眉眼,却让那双深潭般的眸子更显幽深。
“使君之意,亮已知晓。”
诸葛亮开口,声音依旧平和,却带着一种掌控全局的沉稳,
“亮乃山野村夫,疏懒成性,恐负使君厚望。”
陈到心中了然。
这是试探,也是自矜。
卧龙岂是轻易可出?
刘备连忙道:“先生过谦!司马徽先生、徐元直皆言先生有经天纬地之才!
备虽不才,亦知先生乃当世卧龙!龙岂能久困于渊?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出山相助!”
诸葛亮放下茶壶,目光似乎不经意地掠过角落阴影里的陈到,那目光极快,却让陈到感觉瞬间被看透,后背微微发紧。
立刻垂眸,眼观鼻,鼻观心,屏息凝神。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诸葛亮的声音缓缓响起,不再推辞,却也没有应承,而是直接切入了核心。
“自董卓造逆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接下来的话,陈到听得心神激荡,又强自按捺。
隆中对!
历史上鼎鼎大名的隆中对,此刻就在这简陋的草庐中,从眼前这清雅青年的口中,娓娓道来!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诸葛亮的声音不高,却字字珠玑,清晰无比。
他分析各方势力强弱优劣,条分缕析,如同庖丁解牛。
荆州的战略地位,益州的天府之利,两路北伐的蓝图……
每一句都切中要害,直指刘备集团未来的唯一生路!
陈到即使早已知晓内容,此刻亲耳听闻,依旧为这份洞察力和战略眼光感到震撼。
这不是演义里的神机妙算,而是基于对天下地理、人心、实力对比无比精准把握后,推导出的冰冷而切实可行的阳谋!
刘备听得如痴如醉,眼神越来越亮,身体不自觉地前倾,双手紧紧抓住膝盖,激动得微微颤抖。
这盘死棋,在诸葛亮的话语中,豁然开朗!
他看到了希望,无比清晰的希望!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最后一句落下,草庐内一片寂静。
只有炭盆里木柴燃烧的噼啪轻响。
刘备已是热泪盈眶,猛地离席,对着诸葛亮深深一揖,声音哽咽道。
“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迄无所就。惟先生开其愚而拯其厄,实为万幸!”
诸葛亮起身,扶住刘备:“使君仁德布于四海,思贤若渴,此乃天意。亮虽不才,愿效犬马之劳。”
他终于应允出山!
草庐之对,尘埃落定。
陈到在阴影里,将这一切尽收眼底。
他心中波澜起伏。
诸葛亮的智慧,远非书本所能承载。
那份从容的气度,对天下大势如掌上观纹的洞察,言语间蕴含的磅礴力量,都让他深感自身的渺小。
电视剧、电影中诸葛亮的睿智、气度,不能形容真人十分之一。
陈到更加坚定了“藏拙”的决心。
在这样的人面前,任何自作聪明都是班门弄斧。
就在这时,堂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和低低的争执声,打破了草庐内激荡后的宁静。
关平眉头一皱,正要出去查看。
“何事喧哗?”
刘备也收敛了激动,沉声问道。
一个刘备的亲兵在门外禀报。
“启禀主公,赵将军遣人来报,营外三里处发现数名可疑樵夫,行迹鬼祟,似在窥探营寨虚实。赵将军已派人盯梢,特遣人请示。”
营寨被窥探?
新野地处夹缝,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是大战前兆。
刘备脸色一肃:“可曾擒获?是何来路?”
“回主公,对方颇为警觉,未能靠近擒拿。观其形貌口音,不似本地人,倒像是……北地流民。”亲兵答道。
“北地流民?”
刘备沉吟,目光看向诸葛亮。
这身份太过模糊,难以判断是曹操的细作,还是真的流民。
诸葛亮神色不变,端起粗陶茶杯,轻轻啜了一口,目光再次若有若无地扫过角落里的陈到。
目光平静,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探询。
陈到心中念头急转。
他知道诸葛亮在看他,这是一种无声的考验。
他不能沉默,显得无能;也不能僭越,显得狂妄。
深吸一口气,上前一步,抱拳躬身,声音沉稳清晰,带着军人的干练:
“主公,诸葛先生。末将斗胆陈言。北地流民,确有可能。然值此敏感之时,出现在营寨附近窥探,不得不防。
末将以为,与其猜测其来路,不如观其行止。若为细作,必有传递消息之需,或藏匿于附近村落,或有隐秘接头之法。
赵将军既已盯梢,可令暗哨暂勿打草惊蛇,严密监视其落脚点及接触之人,顺藤摸瓜,或可辨其真伪,甚至钓出背后主使。
若其确为流民,见我军戒备森严,自会离去,亦无大碍。”
他没有直接判断对方身份,也没有提出激进的抓捕建议,而是基于最基本的侦察逻辑:观察行为,寻找证据链。
思路清晰、稳妥,符合他一个基层军官的身份,也符合当前“不惊动潜在敌人”的原则。
刘备闻言,点了点头:“此言有理。孔明先生以为如何?”
诸葛亮放下茶杯,目光在陈到身上停留了稍长的一瞬。
眼神中闪过一丝极淡的、难以捉摸的意味,似是意外,又似是了然。
他缓缓开口:“陈军侯思虑周全,此法甚妥。可依此行事。另,营寨外围巡哨,可稍作调整,明哨暗哨结合,虚虚实实,令窥探者难辨真伪。若真是细作,见此阵势,心疑则易露马脚。”
他不仅肯定了陈到的建议,还补充了更精妙的布置,同时点出了“陈军侯”三个字,显然记住了陈到的名字和职位。
看似平常的称呼,却让陈到心头微凛。
在诸葛亮这里,被记住名字,未必全是好事。
“好!就依先生与叔至之言!”
刘备立刻下令亲兵去传达命令。
他看向陈到,眼中多了几分赞许:“叔至沉稳,甚好。”
“谢主公、先生!”
陈到再次躬身,退回阴影,心跳尚未平复。
刚才那番话,他自觉并无出格,只是基于常识的判断。
但诸葛亮的眼神,让他感觉自己像一张被轻轻掀开一角的纸。
会谈继续,刘备又请教了一些内政、军备的问题,诸葛亮一一解答,条理清晰,切中要害。
陈到全程保持沉默,如同泥塑木雕,只将那些精辟的见解牢牢记在心底。
他注意到诸葛亮在谈及“内修政理”时,特别提到了“抚民以安,积粟以备,缮甲厉兵,以待天时”,这与自己正在军中推行的卫生、整顿,隐隐有契合之处,都是夯实根基。
时间流逝,日影西斜。
刘备终于起身告辞,言辞恳切,约定三日后正式迎请诸葛亮出山。
诸葛亮送至柴扉外,长揖相送。
回营的路上,刘备心情激荡,与关平谈论着诸葛亮的才智,言语间充满了希望。
陈到沉默地跟在后面,寒风掠过脸颊,让他发热的头脑渐渐冷却。
他仔细回想着草庐中的每一个细节:诸葛亮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每一个细微的动作。
那份深不可测的智慧,那份掌控全局的从容,那份洞悉人心的敏锐……
都让他感到一种巨大的压力,同时也是一种指引。
“在这样的人面前,任何取巧都是自取其辱。”
陈到在心中告诫自己,
“唯一能做的,就是脚踏实地,做好分内之事。用行动证明价值,而非言语。白毦兵的种子要深埋,卫生条例要见实效,练兵要出真章。
麦城……那才是需要真正锋芒毕露的时刻,在此之前,必须隐忍,必须积蓄足够的力量和信任。”
他想起诸葛亮最后看他那一眼。
那不是看一个普通军侯的眼神,更像是看一颗落入棋盘的、位置尚不明确的新子。
这让他既感到一丝不安,又隐隐有些兴奋。
“诸葛孔明……”陈到默念着这个名字,抬头望向新野城头飘扬的、略显残破的“刘”字大旗。
历史的巨轮,因为卧龙的出山,开始加速转动。
而他陈到,必须在这巨轮之下,找到自己撬动命运的那个支点。
握紧了腰间的刀柄,冰冷的触感传来一丝真实的力量。
路,还很长,但方向,似乎比之前清晰了一分。
加快脚步,跟上刘备的身影,朝着那座依旧简陋、却仿佛因一人出山而有了不同气象的军营走去。
那里,有他需要打磨的种子,有他需要证明的“实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