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四十七-《白话明太祖实录》

  洪武二年(4066年)十一月初一,征虏大将军、中书右丞相、信国公徐达北伐归来,入宫朝见,皇上抚慰犒劳他。

  甲午日,任命工部尚书孙克义担任河南行省的参政,兵部尚书安统担任山西行省的参政,调山西行省参政周彧担任北平行省的参政。

  乙未日,任命工部侍郎张允担任工部尚书,左司郎中刘诚担任兵部尚书。

  丙申日,任命大都督府都事赵耀担任湖广行省参政,工部员外郎张本担任浙江行省参政。

  赵耀,是真定晋宁人。

  (他)凭借湖广行省掾吏的身份进入中书省做属官,升任左司提控,跟随大将军徐达攻取苏州,回来后,被授任大都督府都事,于是跟随徐达平定山东、河南,攻克元朝都城,夺取山西,进入关中地区。

  他在幕府时,处理事情周到缜密,不怕辛苦劳累,徐达非常喜爱并器重他。

  至于派遣将领四面出击,在进攻、作战、防守等事务的时候,(各种)时机、适宜的策略、方法谋略,赵耀都参与其中。

  等到这时他返回京城,被提拔为湖广行省参政,暂时留在京城,还没有派遣。

  丁酉日,中书省奏请营建后堂,皇上不答应,说:“土木工程,连年不停,现在又想要做这个,能不使百姓困苦吗?”

  等到民众的财力稍稍宽裕些,再做这件事也不算晚啊。

  当初,南北郊的祭祀,群臣多次请求举行配祭之礼,皇上谦逊推让没有答应,并且说:‘等到平定庆阳之后再商议这件事。’

  这一年八月,庆阳被平定,到了冬至要举行郊祀典礼,群臣又坚决请求,皇帝才答应了。

  礼部于是进言说:‘先前举行郊祀的时候,因为还没有举行配祭上天的礼仪,所以在郊祀的礼仪完成之后又到太庙恭敬地拜谢。’

  现在既然已经商议推举配祭的典制,庙祭谢神的礼仪应该不采用,只在祭祀前三天,前往太庙,把配祭享神之事祭告(祖先)。

  听从了他的建议。

  甲辰日,右副将军冯宗异等人从平凉出发,返回京城。

  乙巳日。冬至,在圜丘祭祀昊天上帝,开始奉仁祖淳皇帝配享祭祀。

  在此之前的第三天壬寅日,皇上到仁祖庙祭告说:‘我的父母,德行符合上帝的旨意,才生下我这微末之身。’

  现在我继承前代君王的位置,统治管理天下,成为亿万百姓的君主,已经两年了,总共祭祀天地两次,却不敢举行祭天时以祖先配享的礼仪,大概是因为功业还没有成就的缘故。

  如今疆域已经广阔,百姓生活逐渐安定,我恭敬地在本月十四日冬至这天,在圜丘恭敬地祭祀昊天上帝,恭谨地请皇考(已故的父亲)作为祭祀时的配享者,希望您明察知晓。

  到了冬至这一天举行祭祀,将仁祖的神位设置在第一级祭坛的东边,面向西边,陈设的祭品和昊天上帝相同,但不用玉。

  在昊天上帝神位前献上玉帛。

  祭礼结束后,皇帝要到仁祖神御前举行祭礼,就像在祭天仪式上一样。

  将祭牲放入俎中,初献、亚献、终献时都是如此。

  他向昊天上帝祝告说:继位天子臣元璋,敢昭告于昊天上帝,冬至之日,六气开始滋生,(我)遵循常典,恭敬地率领臣民,用玉帛、牺牲和纯色酒、盛放在祭器中的谷物等各类祭品,举行这次燔柴祭祀。

  皇考仁祖淳皇帝配享神灵,作为祭主。

  仁祖配位祝文说:“孝子皇帝臣朱元璋,冒昧昭告于皇考仁祖淳皇帝,今天是冬至,六气开始滋生,现在我率领群臣,恭敬地祭祀昊天上帝,谨献上玉帛、牲畜、谷物、蔬菜,来举行祭祀典礼,敬请恭敬地瞻望天颜,永远为配位。”

  礼仪完成后,皇帝驾临奉天殿,百官举行庆祝大礼告成的礼仪。

  祭礼结束后,皇帝走出奉天门,对群臣说:‘祭祀的关键在于诚心敬意,而不在于祭品的丰富与否。’

  物品丰富了,可是诚心还有没做到的地方,神灵就不会享用(祭品)。

  祭品虽然菲薄,但诚心至纯,神灵就会享用。

  所说的东邻杀牛举行盛大祭礼,不如西边邻国举行简单的礿祭(更能得到神灵福佑)。

  我曾听说过只有德行才能承受福泽,没听说过用财物就能祈求到福泽的。

  过去陈友谅身穿皇帝的服饰,乘坐皇帝的车驾。

  陈友谅身穿衮服,头戴冕冠,乘坐玉辂车,准备了丰富的祭品,举行郊祀之礼。

  他肆意地做不合道义的事,毒害虐待百姓,自己积累恶行,却想要从上天那里求福,这可以吗?

  朕每次祭祀,其实都是为了国家和人民,并不是为了求得个人的福气。

  如果诚意没有达到,只是崇尚礼仪条文,却想要为自己求福,难道不是得罪上天吗?

  皇帝到太庙祭祀。

  丁未日,派遣元平章长寿等人写信给元丞相也速说:“将军,您出身于元朝的世家,父子都曾出将入相,为王室效力多年。

  近来天下变故很多,各位将领独揽兵权,大多蛮横霸道,常常不得善终。

  只有将军恪守臣子的节操,坚如金石,即使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奋力保持忠心,立志安定宗庙社稷。

  等到元朝皇帝逃到遥远的沙漠,将军你独自一人率领孤军殿后,义气丝毫不减,其余侥幸逃生的人,都像云散鸟飞一样四散奔逃。

  唉!

  况且古代的将帅,在天下大乱、国家灭亡的时候,没有不借着正义的名义来谋取私利的。

  我对将军的操守,非常赞赏。

  最近听说塞外逃亡的众人,还在施展蜂虿般的余毒,骚扰我朝边境,难道是将军不能约束士兵而导致这样的吗?

  现在我军已经在幽蓟地区集结,等待时机采取行动,将军应该深入思考这件事。

  对上而言,是为了谋求保存他的君主的宗庙祭祀,对下而言,是为了保全他的百姓人民,难道不是认清时势的豪杰吗?

  现在我派遣长寿、笃马两位平章携带书信,前去向你传达我的心意,将军你应该好好考虑一下。

  戊申日夜晚,月亮位于太微垣之中。

  己酉日。又任命广东行省参政周祯为刑部尚书。

  皇上告谕他说:‘刑罚是用来辅助治理国家的,即使是唐尧、虞舜时期也不能避免。’

  看舜任命皋陶时所说的话,一开始虽然说要严明刑罚,但最终期望达到没有刑罚(的境界)。

  皋陶向舜进谏时,也说过:‘与其错杀无辜的人,宁可放过不遵守常法的人。’

  当时君臣没有不把慎用刑罚当作重要事情的,而民众也不会自己去触犯法律,所以能够实现和乐升平的盛世。

  朕曾经看过此书,深有感触,你要体会其中的道理。

  刑部尚书世家宝因事被降为吉安府庐陵县知县。

  戊午日,任命户部员外郎张仁荣为本部侍郎。设置骁骑卫、中卫、后卫。

  庚申日,任命朱昭为户部尚书,杨思义为陕西行省参政,王克恭为福建行省参政。

  辛酉日,任命侯至善为中书省参政,樊思民为户部尚书,不久樊思民又被改任为大都督府参议。

  召福建行省参政蔡哲入朝。

  赈济应天、苏州、松江、杭州、湖州各郡的八百四十六名贫民,每人发放一石米、一匹绵布。

  都督府的大臣上奏说:真州的王昭明等十八个人谋划做违法叛乱的事,逮捕审问后都已经服罪,请(皇上)按照法律处以死刑。

  皇帝说:“这不是小事,命令将他召来询问。”

  昭明到了,无话可说,只能认罪,他的老母亲和幼子都要被牵连治罪。

  皇上说:‘昭明不能被释放,那些老幼之人与他的事有什么相干呢。’

  命令处死昭明,释放了其他的人。

  十二月。壬戌日初一,派遣翰林院编修罗复仁、兵部主事张福带着诏书去晓谕安南和占城的国王。

  诏书说:‘朕原本是平民,因为天下大乱,起兵来保卫家乡,没想到天下豪杰纷纷响应,朕率领他们征战了数年,开辟的土地越来越多,军队越来越强大,于是被臣民拥戴,君临天下,继承正统,到现在已经三年了。’

  海外各国来朝贡的,安南是最先来的,高丽其次,占城又其次,都能向我上呈奏表,自称臣子,符合古代制度,我很赞赏他们。

  最近占城派遣平章蒲旦麻都前来朝贡,说安南派军队侵犯骚扰,朕看了,心里感到不安。

  念及你们两国,从古至今,疆土都有明确的划分,不可以强行合二为一,这是天意。

  何况你们居住的地方,距离中国隔着山隔着海,你们所说的侵扰之事,一时难以分清是非,在我看来,你们之间世代相传已经很久了,应该保护土地、安定百姓,上遵天道,尊重中国。

  你们先王一定有遗训,这是不用我告诉你们就应该知道的。

  朕作为天下的君主,治理混乱、扶持危局,这是理所应当的。

  现在派使者前去查看事情的真相,用敬畏上天、谨守本分的道理来告诫他们。

  如果两国各自都坚持用兵,多年不停止,那么百姓就会受苦,上帝是爱惜生灵的,一定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