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年(4066年)冬季十月初一,高丽使者成惟得等人辞别回国。
皇上写信晓谕其国王王颛说:‘近来使者从你的王国归来,朕询问你王国的政治风俗,城墙、军队、住房情况如何?’使者说:‘当地习俗是没有城墙,虽然有武器装备但侍卫不严密,有居住的房屋却没有处理政务的地方。’国王一心喜好佛教,在离海边五十里或三十里的地方,百姓才开始有了安宁的住处。我询问原因,他说曾经被倭奴骚扰,如果真是这样,我很替大王担心。我虽然德行浅薄,但作为天下之主,你已经称臣进贡,这一做法合乎古代的礼仪。凡是诸侯的国家,形势将要接近危险的时候,所以挽救危局、保卫国家的方法,不能不明了,大王您要知道这个道理。古时候,王公设置险要地势来守卫自己的国家。现在大王您拥有百姓,却没有城墙,百姓将依靠什么来保护自己呢?治理国家的人从来没有放弃过军备。现在大王不整治军事装备,那么国家的威望就会丧失。百姓把粮食视为生存的根本,现在沿海地区的土地没有被耕种,百姓的食物就会匮乏。凡是国家,都一定有发布政令的地方。现在大王有居住的房屋却没有处理政务的厅堂,那么就无法向臣下显示尊严,朕很不赞同这种做法。历代的君主,不分华夏与四夷,只需要修习仁义礼乐来教化百姓。形成习俗。现在大王放弃治理国家的政事,每天以持斋守戒为要事,想要以此求得福报,这就失去了最重要的东西了。佛教的教义学说,在三皇五帝的时候没有听说有过,而那个时候天下非常太平。后代致力于佛教(事务)却能够保全自己国家的,(人们)从来没有见到过这种情况啊。梁武帝(萧衍)的事情,可以作为明显的借鉴,大王难道不知道这件事吗?大王之所以能成为高丽的国王,都是因为前代积累的功业。如果推行先王的治国之道,和百姓一起兴办有利的事、除去有害的事,使百姓人口增多,父母妻儿都能吃饱穿暖,各得其所,那么国家就能长久存在。修养德行、祈求福分,没有比这更大的了。大王为什么不做这件事而做那件事呢?身为一国之君,应该重视祭祀的典礼。听说大王的国家,不饲养祭祀用的牲畜,拿什么来供给国内山川城隍的祭祀呢?古人说过:‘国家的大事,在于祭祀和战争。’如果军事不整治,祭祀之事不周全,那凭借什么来治理国家呢?现在元朝的气数已尽,沙漠边塞的百姓没有统领者,我的军队还没到达辽东、沈阳,这期间或许有强横凶暴之人出现,(他们)即使不成为中原的祸患,也一定会骚扰高丽。何况倭寇在海岛出没,已经有十多年了,必定知道大王的虚实,这也是不能不考虑的(事情)啊。大王想要抵御敌军,如果没有雄武的将领、勇猛的士兵,就不能到边疆之外去进行远距离作战。大王想要守住它,不深挖壕沟、高筑壁垒,内部有储备积蓄,外部有救援的兵力,就不能挫败敌军的锐气并擒获敌人。由此说来,大王您所承担的责任也很重啊。明智的人在祸患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加以防范,把危险转化为安全。之前的这几件事,朕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不过是想与大王共同分担这些忧虑罢了,大王要仔细考虑这件事。并且知道你想要制定合乎礼法规范的服饰来供奉家庙,我感到非常高兴。现在赐给你王冠服饰、乐器、陪臣冠服,以及洪武三年的大统历、六经、四书、通鉴、汉书,你可以去领取。我写的这封信,就不再多说其他的事了。’仍然赏赐了魏惟得等人数量不等的绫罗绸缎。
皇帝派湖广行省平章杨璟前去招降明升。杨璟到达蜀地,向明升说明祸福,让他献出国家,入朝拜见皇帝。明升被众人的议论所牵制,不能做出决断。杨璟回来后,又写信去开导他说:“我听说古代拥有国家的人,力量相同就比德行,德行相同就比道义,道义不足就不敢对抗,德行不够就归顺,所以能使自身和家族两全而得到保全,名声流传于无穷无尽的后世,福泽延及子孙,家族长久。反之,往往会招致失败。现在您凭借年轻的资历,继承前人的功业,占据了巴、蜀地区,安静地坐在那里,不向我咨询最高的策略,而是听取众人的意见,认为瞿塘峡、剑阁地势险要,只要一个人拿着武器守卫,一万个人也无法奈何,这都是不了解时势变化,而误导了您。为什么呢?过去占据蜀地且势力最为强盛的,没有谁比得上刘备,诸葛孔明辅佐他,训练士兵,但财物费用不足,就从南蛮获取(财物),然而仍然早晨不能为晚上打算(处境窘迫),仅仅能够保全自己。现在您的疆土,向南不超过播州,向北不到汉中,拿这个和中原相比,相差极远,而想靠着这小小一块地方,延续短暂的生命,可以说是明智吗?如果说险要阻塞之地可以依靠,那么三苗的旧址就不会被灭掉,有扈氏的国家就不会灭亡,蚕丛、鱼凫的属地就不会归您所有了。我们的皇帝仁义圣明,神武英明,调兵遣将,天下无敌,运用谋略,奇招迭出,神明也会响应他的号召,归顺的人都会受到恩赐,顽抗的人才会受到讨伐。因为您的先人与我们关系友好,所以我不忍心发兵攻打,多次派遣使者告诉您我的意思。又因为您年幼,没有经历过变故,恐怕会被狂妄无知的言论所迷惑,失去长远巨大的利益,所以又派遣杨璟,当面告知其中的祸福。我军深仁厚泽,对明氏的待遇也不薄,足下难道不能深思吗?而且以前那些犯上作乱的雄豪之人,如陈友谅、张士诚,他们偷偷占据吴楚之地,制造船只堵塞江河,囤积的粮食堆积得超过山丘,手下有强劲的将领和勇猛的士兵,自认为无人能敌。然而在鄱阳的这一场战役中,陈友谅被斩首;不久之后回师向东征讨,张士诚自缚投降。这不是凭借人的力量(做到的),实在是上天的旨意啊。您看看这个,觉得怎么样?陈友谅的儿子逃窜到江夏,朝廷派军队前去讨伐,他走投无路,出城投降,皇上宽恕了他的罪过,封他为侯爵,这样的恩德荣耀,天下人都知道。您没有他们那样的过错,而能幡然醒悟,独自判断,自我寻求更多的福分,就一定会享有分封的土地,保证先人的祭祀,世世代代不断绝,这难道不是很明智吗?如果你们一定要在一个角落里强硬抵抗,苟延残喘,就像鱼在沸腾的锅里游动,燕子在危险的帐幕上筑巢一样,祸患即将到来,自己却还不知道。田璟担心朝廷的军队一旦到来,其来势不可抵挡。前些日子您的大臣为您谋划,有的把郡县献给别人,有的把城池拱手让人,他们都为了自身的利益,想要谋取富贵。在这个时候,老母亲和年幼的孩子,将要归向何处呢?纵使你年纪小不明白事理,提到母亲,难道你不为此痛心吗?灾祸、幸福、利益、危害,清晰可见,叛逆和归顺的抉择,就在您审慎思考之后做出决定罢了。”郭升不能听从。
任命方国珍为广西行省左丞,李思齐为江西行省左丞,两人都没有到任,在京城领取俸禄。
任命参军周彧为山西行省参政。
癸亥日,任命叚璟等八个人担任各道按察司佥事,每人赐给一套衣服。
甲子日,记录平章廖永忠所率领的征讨南方将校的功绩。皇上想要赏赐廖永忠,因为大将军徐达等人还没有回来,所以没有(赏赐)。等到赏赐时,皇帝下令先赏赐将校,指挥使每人赏赐六匹绫罗绸缎,千户、卫镇抚每人赏赐五匹,百户、所镇抚每人赏赐四匹,阵亡的将士加倍赏赐,病死的将士赏赐按照出征将士的一半赏赐,士兵按照等级赏赐不同数量的大米。第二天,各位将校入宫谢恩,皇帝对他们说:“论功行赏,是国家的常规法典,但仓库里的财物,都是百姓供给的,这些是上天的财物,皇帝只是替上天管理财物来等待有功劳的人,不敢随意妄用一分一毫。现在你们为国家效力,摧毁暴徒,平定祸乱,使天下百姓安宁,所以拿出这些来酬谢你们的功劳,这不是私人的恩惠。你们攻城略地,在箭石交加之中战斗,辛苦确实很多,但是今天功成名就,接受赏赐,也可以说是荣耀了。”各位将领感激喜悦地退下了。
己巳日,征召山西参政陈亮担任中书省左参政,掌管吏部、户部、礼部三部事务。
庚午日,皇帝下令将开平忠武王常遇春葬在钟山北麓,并将九十件随葬的器物放入墓室中。随葬的明器中有钲二件、鼓四件,红旗、拂子各两件,红罗盖、鞍笼各一件,弓两张、箭三支,灶釜、火炉各一个。以上这些东西都是用木头制作而成的。水罐、甲头、盔、有托的酒杯、勺子、壶、瓶子、酒瓮、痰盂、水盆、香炉各一个,烛台两个,香盒、香匙各一个,香筷两根,香匙、筷子、瓶子。茶钟、茶盏各一个,筷子两双,汤匙一把,匙箸瓶一个,碗两个,碟十二个,袋子两个。以上这些东西都是用锡制造的,外面用金包裹。班剑、牙杖各一把,包金的立爪、骨朵、戟、响节各两件,交椅、脚踏、马杌各一件,散马六匹,枪、剑、斧、弩、仓卓、床、屏风、拄杖箱、交床、香卓各一件,凳子两件。以上这些东西都是用木头做的。乐工十六人,举着仪仗的二十四人,控马的六人,女仆十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神四人,门神二人,武士十人,都是用木头制造的。它的高度是一尺。杂物:翣六个,璧一块,箧笥、楎椸、??鞶各一个,苞两个、筲两个,粮浆瓶两个,油瓶一个,纱帐、暖帐各一个。三束黑色的帛,两束浅红色的帛,每束帛长一丈八尺。
当初,常遇春的讣告送到朝廷,皇上悲痛哀悼,停止上朝,立即命令礼部讨论天子为大臣举行哀悼的礼仪,并且命令中书省、兵部叙述常遇春历任官职的功勋事迹,交付翰林院撰写,不要让他的事迹埋没。礼官说:‘按照周朝的制度,天子哭吊诸侯,由大宗伯担任上相。’檀弓说:‘天子哭诸侯的时候,要戴雀形花纹的弁(一种帽子),穿黑色的衣服。’自周朝以来,天子为各位王妃、公主、大臣、宗戚、外祖父母、后父母、内命妇以及藩国国王的丧事,都要举行举哀仪式。哀悼的礼仪:东汉东海恭王去世,汉明帝亲临津门亭发丧。晋朝的长乐公主、扶风王司马亮去世,晋武帝都下令为他们举哀三天。唐朝永安王李孝基去世,唐高祖为他举行哀悼仪式。宋朝汝南郡王、晋王夫人符氏去世,皇帝都为她们穿着素服举行哀悼仪式。这是为了诸王妃主而举行的哀悼仪式。魏国的司马曹真去世,皇帝亲临城东,设帐幔哭吊他。唐朝太子右卫率李大亮去世,唐太宗为此在另外的宫殿为他举行哀悼仪式。宋朝太师赵普去世,宋太宗为他穿上白色的丧服举行哀悼仪式。乐安郡公惟正去世,宋仁宗身穿素服在后苑为他哀悼。这是为大臣和宗戚而举行哀悼的礼仪。现在请求以宋太宗为韩王赵普举哀的先例为参考。其礼仪为,听到讣告那天,在西华门壬地设置皇帝的帷帐,面向南方,在正中间安放皇帝的座位,座位上放置白色的褥垫。侍仪司在皇帝的营帐前的南边设置占卜的人位置,在御幄前设置文武官员陪哭的座位,东西相对。奉慰者站立的位置在报丧者位置的北面,面向北方。设置赞礼二人,站在报丧者拜位的北面,引导报丧者二人,站在赞礼者的南面,引导文武官员四人,站在文武官员陪位者的北面,都东西相对。这一天,拱卫司在奉天门准备好仪仗,恭迎皇帝的车驾。引礼官引领文武百官身穿素服从西华门进入,站在陪哭的位置上。报丧的人也从西华门进入,站在西南方向。侍仪官奏报(皇帝出行等事)在外面已经准备停当。皇帝身穿素服,乘坐舆车前往帷幄,仪仗分别列在帷幄前面的左右两侧。和声郎在御幄的南边陈设乐器,不演奏。太常卿在幄帐的西边跪下奏报:‘某官来报丧,某一年某一月某一日,臣某官因某病去世。’请开始举行哀悼仪式。皇帝哭,在位的文武百官都哭。太常卿跪着上奏,‘停止哭泣。’皇帝停止哭泣,在位的百官也都停止哭泣。引礼官引导文武百官到奉慰位面向北站立。引领领班到皇帝面前唱喏跪拜。赞礼官(主持礼仪的官员)一同(指挥),高喊‘跪下’,班首(官员朝拜队伍的排头者)和百官都跪下。班首进行慰问。引领的礼节也是这样。赞礼官唱‘俯伏’‘起身’‘平身’,班首和百官都俯伏下拜,然后起身,再站好。引导礼仪官引导文武官员分别按班次站立。引礼官引导报丧的人到拜位。赞礼官高唱行鞠躬礼,行四次拜礼,然后起身站直。引导行礼的人引导报丧的人退下。太常卿跪着上奏说:“礼仪结束,皇帝起身,乘坐车驾回宫。”引礼官引导报丧的使者以及文武百官依次退出。皇帝批示说可以。第二天举行哀悼仪式,礼仪和昨天一样。
皇帝下诏书追赠常遇春为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为开平王,谥号忠武,又推恩封他的三代子孙为王。
常遇春,是濠州怀远人,世代以务农为业,他生性刚毅,力气超过常人。壬辰年,各方英雄豪杰纷纷起兵,长江、淮河一带局势动荡不安,常遇春当时二十三岁,被强盗刘聚所俘获。吴聚看到他相貌奇特雄伟,就把他从行伍中提拔出来任用。常遇春每次出战,都一马当先,奋勇杀敌,刘聚很
皇上写信晓谕其国王王颛说:‘近来使者从你的王国归来,朕询问你王国的政治风俗,城墙、军队、住房情况如何?’使者说:‘当地习俗是没有城墙,虽然有武器装备但侍卫不严密,有居住的房屋却没有处理政务的地方。’国王一心喜好佛教,在离海边五十里或三十里的地方,百姓才开始有了安宁的住处。我询问原因,他说曾经被倭奴骚扰,如果真是这样,我很替大王担心。我虽然德行浅薄,但作为天下之主,你已经称臣进贡,这一做法合乎古代的礼仪。凡是诸侯的国家,形势将要接近危险的时候,所以挽救危局、保卫国家的方法,不能不明了,大王您要知道这个道理。古时候,王公设置险要地势来守卫自己的国家。现在大王您拥有百姓,却没有城墙,百姓将依靠什么来保护自己呢?治理国家的人从来没有放弃过军备。现在大王不整治军事装备,那么国家的威望就会丧失。百姓把粮食视为生存的根本,现在沿海地区的土地没有被耕种,百姓的食物就会匮乏。凡是国家,都一定有发布政令的地方。现在大王有居住的房屋却没有处理政务的厅堂,那么就无法向臣下显示尊严,朕很不赞同这种做法。历代的君主,不分华夏与四夷,只需要修习仁义礼乐来教化百姓。形成习俗。现在大王放弃治理国家的政事,每天以持斋守戒为要事,想要以此求得福报,这就失去了最重要的东西了。佛教的教义学说,在三皇五帝的时候没有听说有过,而那个时候天下非常太平。后代致力于佛教(事务)却能够保全自己国家的,(人们)从来没有见到过这种情况啊。梁武帝(萧衍)的事情,可以作为明显的借鉴,大王难道不知道这件事吗?大王之所以能成为高丽的国王,都是因为前代积累的功业。如果推行先王的治国之道,和百姓一起兴办有利的事、除去有害的事,使百姓人口增多,父母妻儿都能吃饱穿暖,各得其所,那么国家就能长久存在。修养德行、祈求福分,没有比这更大的了。大王为什么不做这件事而做那件事呢?身为一国之君,应该重视祭祀的典礼。听说大王的国家,不饲养祭祀用的牲畜,拿什么来供给国内山川城隍的祭祀呢?古人说过:‘国家的大事,在于祭祀和战争。’如果军事不整治,祭祀之事不周全,那凭借什么来治理国家呢?现在元朝的气数已尽,沙漠边塞的百姓没有统领者,我的军队还没到达辽东、沈阳,这期间或许有强横凶暴之人出现,(他们)即使不成为中原的祸患,也一定会骚扰高丽。何况倭寇在海岛出没,已经有十多年了,必定知道大王的虚实,这也是不能不考虑的(事情)啊。大王想要抵御敌军,如果没有雄武的将领、勇猛的士兵,就不能到边疆之外去进行远距离作战。大王想要守住它,不深挖壕沟、高筑壁垒,内部有储备积蓄,外部有救援的兵力,就不能挫败敌军的锐气并擒获敌人。由此说来,大王您所承担的责任也很重啊。明智的人在祸患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加以防范,把危险转化为安全。之前的这几件事,朕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不过是想与大王共同分担这些忧虑罢了,大王要仔细考虑这件事。并且知道你想要制定合乎礼法规范的服饰来供奉家庙,我感到非常高兴。现在赐给你王冠服饰、乐器、陪臣冠服,以及洪武三年的大统历、六经、四书、通鉴、汉书,你可以去领取。我写的这封信,就不再多说其他的事了。’仍然赏赐了魏惟得等人数量不等的绫罗绸缎。
皇帝派湖广行省平章杨璟前去招降明升。杨璟到达蜀地,向明升说明祸福,让他献出国家,入朝拜见皇帝。明升被众人的议论所牵制,不能做出决断。杨璟回来后,又写信去开导他说:“我听说古代拥有国家的人,力量相同就比德行,德行相同就比道义,道义不足就不敢对抗,德行不够就归顺,所以能使自身和家族两全而得到保全,名声流传于无穷无尽的后世,福泽延及子孙,家族长久。反之,往往会招致失败。现在您凭借年轻的资历,继承前人的功业,占据了巴、蜀地区,安静地坐在那里,不向我咨询最高的策略,而是听取众人的意见,认为瞿塘峡、剑阁地势险要,只要一个人拿着武器守卫,一万个人也无法奈何,这都是不了解时势变化,而误导了您。为什么呢?过去占据蜀地且势力最为强盛的,没有谁比得上刘备,诸葛孔明辅佐他,训练士兵,但财物费用不足,就从南蛮获取(财物),然而仍然早晨不能为晚上打算(处境窘迫),仅仅能够保全自己。现在您的疆土,向南不超过播州,向北不到汉中,拿这个和中原相比,相差极远,而想靠着这小小一块地方,延续短暂的生命,可以说是明智吗?如果说险要阻塞之地可以依靠,那么三苗的旧址就不会被灭掉,有扈氏的国家就不会灭亡,蚕丛、鱼凫的属地就不会归您所有了。我们的皇帝仁义圣明,神武英明,调兵遣将,天下无敌,运用谋略,奇招迭出,神明也会响应他的号召,归顺的人都会受到恩赐,顽抗的人才会受到讨伐。因为您的先人与我们关系友好,所以我不忍心发兵攻打,多次派遣使者告诉您我的意思。又因为您年幼,没有经历过变故,恐怕会被狂妄无知的言论所迷惑,失去长远巨大的利益,所以又派遣杨璟,当面告知其中的祸福。我军深仁厚泽,对明氏的待遇也不薄,足下难道不能深思吗?而且以前那些犯上作乱的雄豪之人,如陈友谅、张士诚,他们偷偷占据吴楚之地,制造船只堵塞江河,囤积的粮食堆积得超过山丘,手下有强劲的将领和勇猛的士兵,自认为无人能敌。然而在鄱阳的这一场战役中,陈友谅被斩首;不久之后回师向东征讨,张士诚自缚投降。这不是凭借人的力量(做到的),实在是上天的旨意啊。您看看这个,觉得怎么样?陈友谅的儿子逃窜到江夏,朝廷派军队前去讨伐,他走投无路,出城投降,皇上宽恕了他的罪过,封他为侯爵,这样的恩德荣耀,天下人都知道。您没有他们那样的过错,而能幡然醒悟,独自判断,自我寻求更多的福分,就一定会享有分封的土地,保证先人的祭祀,世世代代不断绝,这难道不是很明智吗?如果你们一定要在一个角落里强硬抵抗,苟延残喘,就像鱼在沸腾的锅里游动,燕子在危险的帐幕上筑巢一样,祸患即将到来,自己却还不知道。田璟担心朝廷的军队一旦到来,其来势不可抵挡。前些日子您的大臣为您谋划,有的把郡县献给别人,有的把城池拱手让人,他们都为了自身的利益,想要谋取富贵。在这个时候,老母亲和年幼的孩子,将要归向何处呢?纵使你年纪小不明白事理,提到母亲,难道你不为此痛心吗?灾祸、幸福、利益、危害,清晰可见,叛逆和归顺的抉择,就在您审慎思考之后做出决定罢了。”郭升不能听从。
任命方国珍为广西行省左丞,李思齐为江西行省左丞,两人都没有到任,在京城领取俸禄。
任命参军周彧为山西行省参政。
癸亥日,任命叚璟等八个人担任各道按察司佥事,每人赐给一套衣服。
甲子日,记录平章廖永忠所率领的征讨南方将校的功绩。皇上想要赏赐廖永忠,因为大将军徐达等人还没有回来,所以没有(赏赐)。等到赏赐时,皇帝下令先赏赐将校,指挥使每人赏赐六匹绫罗绸缎,千户、卫镇抚每人赏赐五匹,百户、所镇抚每人赏赐四匹,阵亡的将士加倍赏赐,病死的将士赏赐按照出征将士的一半赏赐,士兵按照等级赏赐不同数量的大米。第二天,各位将校入宫谢恩,皇帝对他们说:“论功行赏,是国家的常规法典,但仓库里的财物,都是百姓供给的,这些是上天的财物,皇帝只是替上天管理财物来等待有功劳的人,不敢随意妄用一分一毫。现在你们为国家效力,摧毁暴徒,平定祸乱,使天下百姓安宁,所以拿出这些来酬谢你们的功劳,这不是私人的恩惠。你们攻城略地,在箭石交加之中战斗,辛苦确实很多,但是今天功成名就,接受赏赐,也可以说是荣耀了。”各位将领感激喜悦地退下了。
己巳日,征召山西参政陈亮担任中书省左参政,掌管吏部、户部、礼部三部事务。
庚午日,皇帝下令将开平忠武王常遇春葬在钟山北麓,并将九十件随葬的器物放入墓室中。随葬的明器中有钲二件、鼓四件,红旗、拂子各两件,红罗盖、鞍笼各一件,弓两张、箭三支,灶釜、火炉各一个。以上这些东西都是用木头制作而成的。水罐、甲头、盔、有托的酒杯、勺子、壶、瓶子、酒瓮、痰盂、水盆、香炉各一个,烛台两个,香盒、香匙各一个,香筷两根,香匙、筷子、瓶子。茶钟、茶盏各一个,筷子两双,汤匙一把,匙箸瓶一个,碗两个,碟十二个,袋子两个。以上这些东西都是用锡制造的,外面用金包裹。班剑、牙杖各一把,包金的立爪、骨朵、戟、响节各两件,交椅、脚踏、马杌各一件,散马六匹,枪、剑、斧、弩、仓卓、床、屏风、拄杖箱、交床、香卓各一件,凳子两件。以上这些东西都是用木头做的。乐工十六人,举着仪仗的二十四人,控马的六人,女仆十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神四人,门神二人,武士十人,都是用木头制造的。它的高度是一尺。杂物:翣六个,璧一块,箧笥、楎椸、??鞶各一个,苞两个、筲两个,粮浆瓶两个,油瓶一个,纱帐、暖帐各一个。三束黑色的帛,两束浅红色的帛,每束帛长一丈八尺。
当初,常遇春的讣告送到朝廷,皇上悲痛哀悼,停止上朝,立即命令礼部讨论天子为大臣举行哀悼的礼仪,并且命令中书省、兵部叙述常遇春历任官职的功勋事迹,交付翰林院撰写,不要让他的事迹埋没。礼官说:‘按照周朝的制度,天子哭吊诸侯,由大宗伯担任上相。’檀弓说:‘天子哭诸侯的时候,要戴雀形花纹的弁(一种帽子),穿黑色的衣服。’自周朝以来,天子为各位王妃、公主、大臣、宗戚、外祖父母、后父母、内命妇以及藩国国王的丧事,都要举行举哀仪式。哀悼的礼仪:东汉东海恭王去世,汉明帝亲临津门亭发丧。晋朝的长乐公主、扶风王司马亮去世,晋武帝都下令为他们举哀三天。唐朝永安王李孝基去世,唐高祖为他举行哀悼仪式。宋朝汝南郡王、晋王夫人符氏去世,皇帝都为她们穿着素服举行哀悼仪式。这是为了诸王妃主而举行的哀悼仪式。魏国的司马曹真去世,皇帝亲临城东,设帐幔哭吊他。唐朝太子右卫率李大亮去世,唐太宗为此在另外的宫殿为他举行哀悼仪式。宋朝太师赵普去世,宋太宗为他穿上白色的丧服举行哀悼仪式。乐安郡公惟正去世,宋仁宗身穿素服在后苑为他哀悼。这是为大臣和宗戚而举行哀悼的礼仪。现在请求以宋太宗为韩王赵普举哀的先例为参考。其礼仪为,听到讣告那天,在西华门壬地设置皇帝的帷帐,面向南方,在正中间安放皇帝的座位,座位上放置白色的褥垫。侍仪司在皇帝的营帐前的南边设置占卜的人位置,在御幄前设置文武官员陪哭的座位,东西相对。奉慰者站立的位置在报丧者位置的北面,面向北方。设置赞礼二人,站在报丧者拜位的北面,引导报丧者二人,站在赞礼者的南面,引导文武官员四人,站在文武官员陪位者的北面,都东西相对。这一天,拱卫司在奉天门准备好仪仗,恭迎皇帝的车驾。引礼官引领文武百官身穿素服从西华门进入,站在陪哭的位置上。报丧的人也从西华门进入,站在西南方向。侍仪官奏报(皇帝出行等事)在外面已经准备停当。皇帝身穿素服,乘坐舆车前往帷幄,仪仗分别列在帷幄前面的左右两侧。和声郎在御幄的南边陈设乐器,不演奏。太常卿在幄帐的西边跪下奏报:‘某官来报丧,某一年某一月某一日,臣某官因某病去世。’请开始举行哀悼仪式。皇帝哭,在位的文武百官都哭。太常卿跪着上奏,‘停止哭泣。’皇帝停止哭泣,在位的百官也都停止哭泣。引礼官引导文武百官到奉慰位面向北站立。引领领班到皇帝面前唱喏跪拜。赞礼官(主持礼仪的官员)一同(指挥),高喊‘跪下’,班首(官员朝拜队伍的排头者)和百官都跪下。班首进行慰问。引领的礼节也是这样。赞礼官唱‘俯伏’‘起身’‘平身’,班首和百官都俯伏下拜,然后起身,再站好。引导礼仪官引导文武官员分别按班次站立。引礼官引导报丧的人到拜位。赞礼官高唱行鞠躬礼,行四次拜礼,然后起身站直。引导行礼的人引导报丧的人退下。太常卿跪着上奏说:“礼仪结束,皇帝起身,乘坐车驾回宫。”引礼官引导报丧的使者以及文武百官依次退出。皇帝批示说可以。第二天举行哀悼仪式,礼仪和昨天一样。
皇帝下诏书追赠常遇春为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为开平王,谥号忠武,又推恩封他的三代子孙为王。
常遇春,是濠州怀远人,世代以务农为业,他生性刚毅,力气超过常人。壬辰年,各方英雄豪杰纷纷起兵,长江、淮河一带局势动荡不安,常遇春当时二十三岁,被强盗刘聚所俘获。吴聚看到他相貌奇特雄伟,就把他从行伍中提拔出来任用。常遇春每次出战,都一马当先,奋勇杀敌,刘聚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