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五年(4079年)九月初一丁未日,制作孝慈皇后的神主牌位。
孝慈皇后神主用栗木制成,高度为六寸九分,宽度为一寸九分,底座高为二寸六分,整体高度为九寸五分。
神宫高三寸九分,宽七分,深三分。
放置神主的木盒高一尺一寸二分,宽四寸八分,侧面宽四寸。
须弥座有七层,高三寸,总高一尺四寸二分,四面都有黑漆戗金云凤纹。
神门高二寸三分,宽也是二寸三分,形状像如意,用纯金装饰。
主龛高八寸四分,宽三寸八分,两侧宽三寸四分,三面都用黑漆戗金装饰,放置在匣子内的座上,不使用顶盖。
赐给刑部尚书开济、侍郎杨汝贤每人织金罗衣一套。
皇帝下令告诫四川都指挥使司及成都护卫指挥使司说:“蜀王的宫殿,要等云南的军队返回后,才可以动工。”
把蜀汉先主旧城有水流环绕的地方作为外城墙,在中间修筑王城。
诏书到了以后,慢慢谋划这件事,不要着急。
太白星在白天出现。
戊申日,吏部将从天下征聘而来的儒士中,选拔出精通经学、品行端正的人,按照等级上报给皇帝。
皇上说:“贤良的人才本来就不缺少啊。现在贤人君子出来为君主所用,应该根据他们的才能,不论大小都应该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不应该让他们有才能却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己酉日,吏部带领精通经学、品行优良的郑韬等三千七百多人入朝觐见。
皇帝对他说:“朕自从即位以来,一直寻求贤能的人,与他们共同商议治理国家的大计。然而我自知知人很难,这是连尧舜都感到困难的事,难道我所知道的人都是贤人,而我所不知道的人就没有贤人吗?所以朝廷诏令天下征召聘请那些遗落民间、隐居不仕的贤人。你们固然都是贤人君子,山林之中又怎么会没有像你们一样的人呢?把他们全都举荐给我任用。”
于是,济宁、单县儒士张宁因为董伦等人的推荐,朝廷又派使者去征召他,并且赏赐给郑韬等人每人一锭钞币。
赏赐户部尚书曾泰一件织金的罗衣。
癸丑日,将国子助教单仲佑贬为云南大理府儒学教授。
乙卯日,天空出现五色云。任命儒士萧尚仁为潭王府左长史。
萧尚仁因为年老坚决推辞,皇上任命他为平凉府儒学训导。
皇上对吏部大臣说:“近来我征召天下儒士到京城,他们都与我共同研讨治国之道,使百姓安居乐业,应该对他们优厚地对待。如果有士兵生病去世,相关官员会提供棺材,安排船只、车辆将其送回他的家中。来朝见君主却死在途中的也这样处理。”
戊午日,任命儒士金良佐为广东布政使司右布政使。
己未日,有个粮长征收民众的夏税时,把征收来的绢藏匿起来据为己有,刑部按照监守自盗的罪名论处他。
磨勘司的官员俞纶反驳这个观点,说:“粮长因为征收夏税,藏匿了他人的绢,并非盗窃官府的物品。依据律条,应该按照因公聚敛财物归为己有来判罪。刑部所判定的罪行太重了。”
奏疏呈上,皇帝听从了俞纶的建议。
夜里,土星犯毕宿。
庚申日,任命儒士邢浩为河南布政使司左布政使,邹伯源为右参政,卢友常为山东布政使司左布政使,张翼为左参议,周尚文为右参议,郭思齐为北平布政使司左参政,许允恭为右参议,吴昭为山西布政使司右布政使,邵勉为左参政,钱寿禄为右参政,刘安礼为左参议,王惟善为右参议,陈宗颜为陕西布政使司右布政使,齐瞻所为四川布政使司左布政使,宣彦为右参政,分别赐予钞锭。
辛酉日,祭祀周天星辰。任命儒士赵麟、苟文甫等人担任监察御史。
壬戌日,开始铸造监察御史印,印文是“绳愆纠缪”。
八月二十三癸亥日,特地在天下的府、州、县设置提刑、按察分司,任命儒士王存中等五百三十一人担任试佥事,每人巡察治理两个县,约定满一年就升迁官职。
官员进宫辞别皇帝时,皇帝告诫他说:“官吏治理政务的弊病,没有比贪污受贿更严重的了,其次就是平庸鄙陋。现在天下的府州县官员,在这两个方面往往存在问题,因此弊端日益滋生,百姓深受其害。所以命令你们前往治理该地,凡是官吏是否贤能,军民的利弊,都要查访纠举,不要因循守旧。”
任命儒士王嘉会、彭无党等为国子监博士等官职。
晋王府长史退休的桂彦良呈上《太平治要》,共十二条:
第一条是遵循天道。上天不用言语,四季就会更替,万物就会生长。上天降生圣明的君主,处在最高的地位,统治天下,就一定要效仿上天,光明如同日月,恩德如同雨露,威严如同雷霆,信用如同四季,这样百官就会尽职,各种事务自然就能得到处理。如果自身兼任众多事务,那么君主劳累臣子安逸,这不是用来效法上天的做法。上天的法则是爱惜生灵,圣人也爱惜生灵,爱惜生灵的美德深入人们心中,那么人们都会被感化而做善事,从而自然不会触犯法律了。孔子说:“只有天是最伟大的,只有尧能够学习上天的伟大。”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第二,要开拓更多土地,中原地区是天下的中心。号称肥沃的土地,因为人力没有到达,长久以来变得荒芜。近来虽然命令各军屯田耕种,但开垦的田地还不够广阔。不如在四方土地贫瘠、百姓贫困、户口众多的地方,让有关部门招募百姓开垦耕种,愿意响应招募的人,给予物资人力方面的资助,减轻他们的徭役赋税,使他们乐于做这件事。等到所有犯罪的人,也把他们流放到屯田的地方,使得荒芜闲置的田地没有不种庄稼养蚕的。三五年之间,中原地区就会变得富裕,这样财用就会充足,礼仪就会完备了。
第三,顺应人心。天下以人心为根本,人心在哪里,天命就在哪里。所以善于治理天下的人,一定要上承天命,下顺人心。百姓所喜爱的,君主也喜爱它;百姓所厌恶的,君主也厌恶它。大概人之常情没有不希望富裕长寿、安闲舒适的,所以三王使百姓生存而不伤害他们,养育百姓且日益丰厚,节约民力而不让百姓困苦。君主对于百姓,既然就像父母对于子女,那么百姓对于君主,也就像子女敬爱他们的父母了。夏商周三代能得人心,原因就在这里。
第四是培养圣明的品德。那聪明睿智、文武双全、仁爱孝顺的君主,天生就具有圣明的品德,本来就没有不具备的美好品德。然而在处理繁多政务的间隙,有时受到外界的触动影响,那么意念就会产生,就像重重的乌云遮蔽了太阳一样。所以即使是大圣之人,也必定小心谨慎,常常施加存养本心、反省检查的功夫。节制自己的嗜好和欲望,克制自己的愤怒情绪,使自身保持清正廉明,使意志和气概如神明一般,这样就像青天白日一样,万物都会敬仰,圣德日益昌盛,圣寿万年。经传上说:“有很高德行的人必定会享有高寿。”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啊。
第五点是巩固国家命脉。夏、商、周三代的国祚之所以能长久延续,是因为用仁义道德教化百姓,不专靠刑罚,所以百姓能得到休养生息的快乐,而上天也会眷顾他们。秦朝、隋朝统治天下的时间不长,是因为他们只知道实行苛刻的政策,无休止地征发劳役,不实行仁义,所以百姓无法生活,上天也不保佑他们。现在大功告成,天下安定,万国都已臣服,应当以夏、商、周三代圣明君主的治国之道为榜样,以秦、隋两代的失误为鉴戒,这样就能使人心和谐喜悦,上天保佑眷顾,国家就像泰山一样安稳了。
第六是开设经筵。自古以来圣明的君主和贤能的臣子治理天下的重要原则和方法,都记载在六经之中,为万世后人留下训诫,不能不加以讲习。讲习了这些经典,就能明理正心,运用到处理政事上,没有不合适的。如今正当大力振兴文化教育的时候,应该选择德高望重、成就卓着的儒者,在农历初一和十五皇帝临朝听政的时候,讲解一篇儒家经典,陈述其中的要旨,让君臣都恭敬地聆听,人人警醒,产生向善之心,这对国家的治理和教化大有补益。
第七点是要精心选拔人才。官员任用得当,那么各种政务就会自行得到处理,百姓也能安居乐业,所以在选举官员时,不可以不谨慎。六部和十三个布政使司,这是国家的重要部门和官职,怎么能轻易任用又轻易废除呢?一定要多次考验他们的才能、品德和度量,确定他们可以胜任之后,再任用他们。至于提刑官、按察使和知府这些职位,固然不能完全了解担任这些职位的人,但也不能轻易任用。应该让五品以上的京官各自举荐一名贤良正直的人,知州和知县与百姓最为亲近,也必须加以选择。应该让按察使、知府每年举荐一两个清正廉洁、勤奋质朴的官员。凡是举荐的人,不论他是否当官,只要举荐的人有才能,就会得到奖赏,胡乱举荐,就会受到惩罚。像这样的话,那么人们都会尽心竭力地去寻找贤才而不会遗漏人才了。对于新提拔的人才,应当先让他们担任副职,若他们确实有出众的才能,再对他们破格提拔,这样一来,就可以得到称职的官员了。
第八是慎重使用刑罚。刑罚这件事,关系着人的性命,不能不谨慎。所以《尚书》说:“与其杀掉无罪的人,宁愿放过不守常法的人。要谨慎啊!要恭敬谨慎啊!一定要谨慎对待刑罚啊!”因为死者不能再活过来,受刑者的肢体也不能再连接起来,如果不谨慎处理案件,详加审判,那么就会有很多人受到伤害。伤害的人多了,一定会损伤和气,这不是善于治理国家的方法。掌管刑狱的官员,一定要选择公平、正直、宽厚的人,比如汉代的张释之、于定国等人,要信任他们并将重任交给他们,这样天下就不会有冤屈的人,也能实现刑罚被废除的效果。
第九条是重视教化。学校是用来宣扬彰明政教风化,培养教育人才的地方,不只是解释古书字义和辨析文辞而已。现在大规模兴办国学,增加学生名额,教育的恩泽已经非常深厚了。然而国学是天下的首善之地,已经选用了名儒,按照五经来教授学生,一定是先德行后文艺,压抑浮华崇尚淳厚,不能仓促地任用官员,以开启他们的奔走钻营之心。天天进步,月月进步,从而得到真正的修行和实践,使成年人有德行,小孩子有成就,将会看到风俗日益醇厚,人才辈出,为国家所用。
第十条是驾驭戎狄。驾驭戎狄的方法,把防守戒备放在首位,征伐放在其次,挑起边境的争端,贪图小的利益,这是最下等的做法了。所以说:天子如果圣明有道,那么四方的少数民族都会为天子守卫疆土。说的是用仁德来安抚他们,用威望和福禄收服他们,使四方的少数民族臣服,各自守卫自己的土地,这是最好的办法。像汉武帝那样穷兵黩武,只是白白地消耗中原的人力、物力,却没有什么好处。隋炀帝三次征伐高丽,而中原地区纷纷起义。凭借唐太宗的聪慧明智,后来也后悔征伐高丽是错误的,这些都可以作为借鉴,这不是守卫国家使四方少数民族臣服的正确方法。现在国内已经平定,天下统一,蛮夷也都前来朝贡,偶尔有不臣服的,应当通过修习文德使他们前来,派遣使者去告诉他们,他们就会畏惧我们的威严,怀念我们的恩德,没有不臣服的了,又何必在远方劳师动众呢?只是北方少数民族残余势力,仍然烦劳圣上思虑,应当挑选将领训练士兵,分别屯兵驻守,谨慎地做好边防工作,等到他们内部出现裂痕,一下子就消灭平定他们,也还不晚。
第十一条是搜求才能出众的人。古代的才能之士,有的隐居在耕田钓鱼和修筑房屋中,有的从商贾屠夫中崛起,都足以兴邦立世,并非只有一个方面可以选取。所以《尚书》上说:“选拔贤能的人不限制他的出身,广泛地访求才智出众的人。”现在对于秀才等科目的人才,朝廷都已经提拔任用了,而那些因军事犯罪而被贬谪戍边、从事农业园艺和医卜行业的人,或者因为轻微的罪过而被困在里巷的人,难道就没有可用的人才吗?应该让有关部门尽心寻访,如果真有才能出众、学识超群的人,就举荐他,为他开辟自新的道路,准许他效忠朝廷竭尽全力,那么或许可以得到有奇特才能的人,选拔十个得到一个,就可以抵得上千百个人的作用了。
第十二条,广泛咨询访察。从前舜
孝慈皇后神主用栗木制成,高度为六寸九分,宽度为一寸九分,底座高为二寸六分,整体高度为九寸五分。
神宫高三寸九分,宽七分,深三分。
放置神主的木盒高一尺一寸二分,宽四寸八分,侧面宽四寸。
须弥座有七层,高三寸,总高一尺四寸二分,四面都有黑漆戗金云凤纹。
神门高二寸三分,宽也是二寸三分,形状像如意,用纯金装饰。
主龛高八寸四分,宽三寸八分,两侧宽三寸四分,三面都用黑漆戗金装饰,放置在匣子内的座上,不使用顶盖。
赐给刑部尚书开济、侍郎杨汝贤每人织金罗衣一套。
皇帝下令告诫四川都指挥使司及成都护卫指挥使司说:“蜀王的宫殿,要等云南的军队返回后,才可以动工。”
把蜀汉先主旧城有水流环绕的地方作为外城墙,在中间修筑王城。
诏书到了以后,慢慢谋划这件事,不要着急。
太白星在白天出现。
戊申日,吏部将从天下征聘而来的儒士中,选拔出精通经学、品行端正的人,按照等级上报给皇帝。
皇上说:“贤良的人才本来就不缺少啊。现在贤人君子出来为君主所用,应该根据他们的才能,不论大小都应该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不应该让他们有才能却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己酉日,吏部带领精通经学、品行优良的郑韬等三千七百多人入朝觐见。
皇帝对他说:“朕自从即位以来,一直寻求贤能的人,与他们共同商议治理国家的大计。然而我自知知人很难,这是连尧舜都感到困难的事,难道我所知道的人都是贤人,而我所不知道的人就没有贤人吗?所以朝廷诏令天下征召聘请那些遗落民间、隐居不仕的贤人。你们固然都是贤人君子,山林之中又怎么会没有像你们一样的人呢?把他们全都举荐给我任用。”
于是,济宁、单县儒士张宁因为董伦等人的推荐,朝廷又派使者去征召他,并且赏赐给郑韬等人每人一锭钞币。
赏赐户部尚书曾泰一件织金的罗衣。
癸丑日,将国子助教单仲佑贬为云南大理府儒学教授。
乙卯日,天空出现五色云。任命儒士萧尚仁为潭王府左长史。
萧尚仁因为年老坚决推辞,皇上任命他为平凉府儒学训导。
皇上对吏部大臣说:“近来我征召天下儒士到京城,他们都与我共同研讨治国之道,使百姓安居乐业,应该对他们优厚地对待。如果有士兵生病去世,相关官员会提供棺材,安排船只、车辆将其送回他的家中。来朝见君主却死在途中的也这样处理。”
戊午日,任命儒士金良佐为广东布政使司右布政使。
己未日,有个粮长征收民众的夏税时,把征收来的绢藏匿起来据为己有,刑部按照监守自盗的罪名论处他。
磨勘司的官员俞纶反驳这个观点,说:“粮长因为征收夏税,藏匿了他人的绢,并非盗窃官府的物品。依据律条,应该按照因公聚敛财物归为己有来判罪。刑部所判定的罪行太重了。”
奏疏呈上,皇帝听从了俞纶的建议。
夜里,土星犯毕宿。
庚申日,任命儒士邢浩为河南布政使司左布政使,邹伯源为右参政,卢友常为山东布政使司左布政使,张翼为左参议,周尚文为右参议,郭思齐为北平布政使司左参政,许允恭为右参议,吴昭为山西布政使司右布政使,邵勉为左参政,钱寿禄为右参政,刘安礼为左参议,王惟善为右参议,陈宗颜为陕西布政使司右布政使,齐瞻所为四川布政使司左布政使,宣彦为右参政,分别赐予钞锭。
辛酉日,祭祀周天星辰。任命儒士赵麟、苟文甫等人担任监察御史。
壬戌日,开始铸造监察御史印,印文是“绳愆纠缪”。
八月二十三癸亥日,特地在天下的府、州、县设置提刑、按察分司,任命儒士王存中等五百三十一人担任试佥事,每人巡察治理两个县,约定满一年就升迁官职。
官员进宫辞别皇帝时,皇帝告诫他说:“官吏治理政务的弊病,没有比贪污受贿更严重的了,其次就是平庸鄙陋。现在天下的府州县官员,在这两个方面往往存在问题,因此弊端日益滋生,百姓深受其害。所以命令你们前往治理该地,凡是官吏是否贤能,军民的利弊,都要查访纠举,不要因循守旧。”
任命儒士王嘉会、彭无党等为国子监博士等官职。
晋王府长史退休的桂彦良呈上《太平治要》,共十二条:
第一条是遵循天道。上天不用言语,四季就会更替,万物就会生长。上天降生圣明的君主,处在最高的地位,统治天下,就一定要效仿上天,光明如同日月,恩德如同雨露,威严如同雷霆,信用如同四季,这样百官就会尽职,各种事务自然就能得到处理。如果自身兼任众多事务,那么君主劳累臣子安逸,这不是用来效法上天的做法。上天的法则是爱惜生灵,圣人也爱惜生灵,爱惜生灵的美德深入人们心中,那么人们都会被感化而做善事,从而自然不会触犯法律了。孔子说:“只有天是最伟大的,只有尧能够学习上天的伟大。”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第二,要开拓更多土地,中原地区是天下的中心。号称肥沃的土地,因为人力没有到达,长久以来变得荒芜。近来虽然命令各军屯田耕种,但开垦的田地还不够广阔。不如在四方土地贫瘠、百姓贫困、户口众多的地方,让有关部门招募百姓开垦耕种,愿意响应招募的人,给予物资人力方面的资助,减轻他们的徭役赋税,使他们乐于做这件事。等到所有犯罪的人,也把他们流放到屯田的地方,使得荒芜闲置的田地没有不种庄稼养蚕的。三五年之间,中原地区就会变得富裕,这样财用就会充足,礼仪就会完备了。
第三,顺应人心。天下以人心为根本,人心在哪里,天命就在哪里。所以善于治理天下的人,一定要上承天命,下顺人心。百姓所喜爱的,君主也喜爱它;百姓所厌恶的,君主也厌恶它。大概人之常情没有不希望富裕长寿、安闲舒适的,所以三王使百姓生存而不伤害他们,养育百姓且日益丰厚,节约民力而不让百姓困苦。君主对于百姓,既然就像父母对于子女,那么百姓对于君主,也就像子女敬爱他们的父母了。夏商周三代能得人心,原因就在这里。
第四是培养圣明的品德。那聪明睿智、文武双全、仁爱孝顺的君主,天生就具有圣明的品德,本来就没有不具备的美好品德。然而在处理繁多政务的间隙,有时受到外界的触动影响,那么意念就会产生,就像重重的乌云遮蔽了太阳一样。所以即使是大圣之人,也必定小心谨慎,常常施加存养本心、反省检查的功夫。节制自己的嗜好和欲望,克制自己的愤怒情绪,使自身保持清正廉明,使意志和气概如神明一般,这样就像青天白日一样,万物都会敬仰,圣德日益昌盛,圣寿万年。经传上说:“有很高德行的人必定会享有高寿。”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啊。
第五点是巩固国家命脉。夏、商、周三代的国祚之所以能长久延续,是因为用仁义道德教化百姓,不专靠刑罚,所以百姓能得到休养生息的快乐,而上天也会眷顾他们。秦朝、隋朝统治天下的时间不长,是因为他们只知道实行苛刻的政策,无休止地征发劳役,不实行仁义,所以百姓无法生活,上天也不保佑他们。现在大功告成,天下安定,万国都已臣服,应当以夏、商、周三代圣明君主的治国之道为榜样,以秦、隋两代的失误为鉴戒,这样就能使人心和谐喜悦,上天保佑眷顾,国家就像泰山一样安稳了。
第六是开设经筵。自古以来圣明的君主和贤能的臣子治理天下的重要原则和方法,都记载在六经之中,为万世后人留下训诫,不能不加以讲习。讲习了这些经典,就能明理正心,运用到处理政事上,没有不合适的。如今正当大力振兴文化教育的时候,应该选择德高望重、成就卓着的儒者,在农历初一和十五皇帝临朝听政的时候,讲解一篇儒家经典,陈述其中的要旨,让君臣都恭敬地聆听,人人警醒,产生向善之心,这对国家的治理和教化大有补益。
第七点是要精心选拔人才。官员任用得当,那么各种政务就会自行得到处理,百姓也能安居乐业,所以在选举官员时,不可以不谨慎。六部和十三个布政使司,这是国家的重要部门和官职,怎么能轻易任用又轻易废除呢?一定要多次考验他们的才能、品德和度量,确定他们可以胜任之后,再任用他们。至于提刑官、按察使和知府这些职位,固然不能完全了解担任这些职位的人,但也不能轻易任用。应该让五品以上的京官各自举荐一名贤良正直的人,知州和知县与百姓最为亲近,也必须加以选择。应该让按察使、知府每年举荐一两个清正廉洁、勤奋质朴的官员。凡是举荐的人,不论他是否当官,只要举荐的人有才能,就会得到奖赏,胡乱举荐,就会受到惩罚。像这样的话,那么人们都会尽心竭力地去寻找贤才而不会遗漏人才了。对于新提拔的人才,应当先让他们担任副职,若他们确实有出众的才能,再对他们破格提拔,这样一来,就可以得到称职的官员了。
第八是慎重使用刑罚。刑罚这件事,关系着人的性命,不能不谨慎。所以《尚书》说:“与其杀掉无罪的人,宁愿放过不守常法的人。要谨慎啊!要恭敬谨慎啊!一定要谨慎对待刑罚啊!”因为死者不能再活过来,受刑者的肢体也不能再连接起来,如果不谨慎处理案件,详加审判,那么就会有很多人受到伤害。伤害的人多了,一定会损伤和气,这不是善于治理国家的方法。掌管刑狱的官员,一定要选择公平、正直、宽厚的人,比如汉代的张释之、于定国等人,要信任他们并将重任交给他们,这样天下就不会有冤屈的人,也能实现刑罚被废除的效果。
第九条是重视教化。学校是用来宣扬彰明政教风化,培养教育人才的地方,不只是解释古书字义和辨析文辞而已。现在大规模兴办国学,增加学生名额,教育的恩泽已经非常深厚了。然而国学是天下的首善之地,已经选用了名儒,按照五经来教授学生,一定是先德行后文艺,压抑浮华崇尚淳厚,不能仓促地任用官员,以开启他们的奔走钻营之心。天天进步,月月进步,从而得到真正的修行和实践,使成年人有德行,小孩子有成就,将会看到风俗日益醇厚,人才辈出,为国家所用。
第十条是驾驭戎狄。驾驭戎狄的方法,把防守戒备放在首位,征伐放在其次,挑起边境的争端,贪图小的利益,这是最下等的做法了。所以说:天子如果圣明有道,那么四方的少数民族都会为天子守卫疆土。说的是用仁德来安抚他们,用威望和福禄收服他们,使四方的少数民族臣服,各自守卫自己的土地,这是最好的办法。像汉武帝那样穷兵黩武,只是白白地消耗中原的人力、物力,却没有什么好处。隋炀帝三次征伐高丽,而中原地区纷纷起义。凭借唐太宗的聪慧明智,后来也后悔征伐高丽是错误的,这些都可以作为借鉴,这不是守卫国家使四方少数民族臣服的正确方法。现在国内已经平定,天下统一,蛮夷也都前来朝贡,偶尔有不臣服的,应当通过修习文德使他们前来,派遣使者去告诉他们,他们就会畏惧我们的威严,怀念我们的恩德,没有不臣服的了,又何必在远方劳师动众呢?只是北方少数民族残余势力,仍然烦劳圣上思虑,应当挑选将领训练士兵,分别屯兵驻守,谨慎地做好边防工作,等到他们内部出现裂痕,一下子就消灭平定他们,也还不晚。
第十一条是搜求才能出众的人。古代的才能之士,有的隐居在耕田钓鱼和修筑房屋中,有的从商贾屠夫中崛起,都足以兴邦立世,并非只有一个方面可以选取。所以《尚书》上说:“选拔贤能的人不限制他的出身,广泛地访求才智出众的人。”现在对于秀才等科目的人才,朝廷都已经提拔任用了,而那些因军事犯罪而被贬谪戍边、从事农业园艺和医卜行业的人,或者因为轻微的罪过而被困在里巷的人,难道就没有可用的人才吗?应该让有关部门尽心寻访,如果真有才能出众、学识超群的人,就举荐他,为他开辟自新的道路,准许他效忠朝廷竭尽全力,那么或许可以得到有奇特才能的人,选拔十个得到一个,就可以抵得上千百个人的作用了。
第十二条,广泛咨询访察。从前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