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溪畔捞鱼添新味-《灾年求生:我靠囤货养全村女眷》

  雨后的小溪涨了水,浑浊的溪水里泛着细碎的银光。王小虎拎着破竹筐蹲在溪边,突然蹦起来喊:“晴姨!有鱼!”

  苏晴跑过去,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几条半掌长的土鲫鱼正贴着溪底游,搅起细小的泥涡。“这雨把上游的鱼冲下来了!”她眼睛亮了亮,转头喊来张嫂和李婶,“咱们编个简易网,捞几条鱼,给大家补补身子!”

  女眷们立刻找来了材料:周婶拆了旧蚊帐的粗线,捻成结实的绳;张嫂用削尖的树枝做网框,把线密密麻麻缠在框上,织成个简陋的渔网;小丫头则在溪边捡光滑的鹅卵石,用来压网脚,免得网被水流冲翻。

  “我来捞!”年轻些的陈婶挽起裤腿,踩着溪里的浅石,把渔网放进水里,屏住呼吸等鱼游近。溪水刚没过脚踝,凉丝丝的,她盯着网眼,见两条鲫鱼游进网里,猛地往上提——网里的鱼扑腾着,溅起的水花打湿了她的裤腿,引得小丫头拍手笑:“捞到啦!捞到啦!”

  一上午下来,竟捞了十几条鲫鱼,最大的有巴掌大,最小的也有手指粗。赵婶坐在溪边的石头上,把鱼收拾干净,鱼鳞和内脏埋进土里当肥料,鱼肉切成小块,放进陶盆里:“这鱼鲜,煮野菜汤最香,还不用放多少粮,省着咱们的米粉。”

  回到晒谷场,张嫂立刻架起陶锅,往锅里倒了点井水,放进鱼块和洗好的灰菜、野豌豆,再撒了半勺盐——盐是之前供销社找到的存货,省着用,却也够提味。灶膛里的干柴烧得旺,锅里的水很快冒了泡,鱼香混着野菜的鲜,飘得满场都是。

  刘婶坐在草席上,闻着香味,脸色比之前好了些。苏晴盛了碗最鲜的鱼汤,递到她手里:“您身子弱,多喝点鱼汤补补,这鱼没刺,放心喝。”刘婶接过碗,喝了口汤,鲜美的味道在嘴里散开,眼眶有点红:“多亏了晴姐,不然咱们哪能喝上这么鲜的汤。”

  小丫头捧着小碗,小口喝着汤,鱼肉嚼得仔细,生怕剩下一点:“晴姨,这鱼比野菜饼还好吃!咱们明天还能捞鱼吗?”

  “要是溪水没退,就能捞!”苏晴摸了摸她的头,又给周婶盛了碗汤,“周婶,您教咱们存粮,还帮着织网,多喝点。”周婶笑着接过,指了指陶锅:“这鱼杂能熬成鱼酱,装在罐子里,下次煮粥时放一点,能提鲜,还能省盐。”

  午后,女眷们果然把剩下的鱼杂收拾干净,加上点野菜碎和盐,熬成了稠稠的鱼酱,装在两个粗陶罐里,封好口放在地窖阴凉处。赵婶在陶罐上贴了张纸,用炭笔写着“鱼酱”,又在旁边画了个小圈——这是她们约定的记号,圈越多,代表越省着用的东西。

  夕阳西下时,溪边的渔网被收了回来,挂在晒谷场的木杆上晾干,准备明天再用。女眷们坐在草席上,回味着鱼汤的鲜,脸上都带着满足的笑。苏晴看着地窖的方向,心里更踏实了——存粮还够,又多了鱼和鱼酱,日子虽然紧巴,却一天天有了新滋味。

  风里飘着淡淡的鱼香,小丫头拉着苏晴的手,往溪边的方向望:“晴姨,明天我要跟陈婶一起捞鱼,我能帮着看网!”苏晴笑着点头,心里清楚:这一村人的日子,就是靠这些溪边捞鱼、灶上熬汤的小事攒着,靠女眷们互相帮衬、想着法儿添滋味,把紧巴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慢慢熬出甜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