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刚漫过村头的老槐树,王小虎的叫声就惊飞了枝上的麻雀:“晴姨!快来看!溪沟的水变多了!”
苏晴攥着刚编好的竹篮跑过去,只见昨晚那道细得像线的水流,此刻竟汇成了小指粗的一股,顺着竹筒“哗哗”淌进麦地里,溅起的水珠打湿了土块,连空气里都浸着湿凉的水汽。“是后半夜下的那点小雨!”刀疤强拍着腿笑,“这雨看着小,倒是把山坳里的积露都冲下来了!”
正说着,村外传来了杂乱的脚步声。几个衣裳打了补丁的汉子跟着老李走进来,老李是邻村的里正,往日里和这边没什么往来,此刻却急得额头冒青筋,攥着苏晴的胳膊不肯松:“苏丫头!求你帮帮忙!我们村的井彻底干了,刚冒头的麦苗都蔫成黄草了!”
他身后的汉子们都垂着头,其中一个年轻的还抱着捆干得发脆的麦秆,麦叶一捏就碎:“昨天还能勉强浇半亩,今早再去,井里连泥都挖不出来了。”
晒谷场的气氛静了下来。张嫂往灶膛里添柴的手顿住:“咱们的水也刚够凑活,要是分出去,咱们的苗……”
“先别急。”苏晴掰开老李的手,指了指溪沟的方向,“水流刚大了些,但也架不住两村耗。不过山坳那边的溪沟是条暗沟,说不定能挖条浅渠,把水引到你们村的田边——但渠得挖得窄些、深些,少蒸发些水。”
李根蹲在地上画了个土图:“从溪沟往东南挖,绕开碎石坡,大概三里地就能到你们村的麦地。挖渠不用宽,两尺够了,两边用湿泥拍实,能存住水。”
老李愣了愣,没想到苏晴没直接拒绝,反倒肯一起想办法,眼眶一下子红了:“我们村还有些晒干的山药干,一会儿让娃们背过来!还有那几把破锄头,都能拿来挖渠!”
“先挖渠。”林野扛着把磨尖的木铲站起来,“人多快些,趁日头没毒起来把渠挖通。”
半个村子的人都动了起来。男人们扛着工具往山坳走,女人们则留在地里,把麦垄间的杂草拔干净,小丫头领着几个娃娃,用破陶碗盛了野菜水,一趟趟往渠边送。王小虎也跟着跑,手里攥着个小锄头,专挑土松的地方挖,额头上的汗顺着下巴往下掉,也顾不上擦。
挖渠比想的难。山坳边的土混着碎石,一铲下去只能挖起小半块,李根索性脱了鞋,光脚踩在泥里,把碎石一块块捡出来:“这土看着硬,下面是湿的,拍实了就能存水。”
邻村的汉子们也豁出去了,有人把褂子缠在手上,徒手搬开挡路的石头,掌心磨出了血泡也没吭声。日头升到头顶时,渠已经挖了一半,窄窄的一道土沟蜿蜒在荒草里,像条浅褐色的蛇。
“歇会儿!喝口水!”小丫头举着陶碗跑过来,碗沿的豁口沾着野菜叶,“晴姨说,喝了这个不渴!”
汉子们接过碗,仰脖子灌下去,野菜的清苦混着水的凉,顺着喉咙往下滑,竟比什么都解渴。老李啃着块硬窝头,看着苏晴蹲在渠边,用手把沟壁的土拍实,忽然叹了口气:“之前灾年刚起的时候,我们村还藏着些粮食不肯拿出来,现在想想,真是糊涂。”
苏晴拍土的手顿了顿:“灾年里,一个村守不住粮食,也守不住地。”
日头偏西的时候,渠终于挖通了。当第一股水顺着渠沟流出去,拐过碎石坡,往邻村的麦地淌时,所有人都停了手,看着那道细流在土沟里闪着光,像条活过来的银带。
邻村的年轻汉子跑回去报信,没一会儿就领着村里的老人和娃过来,怀里抱着捆山药干,还有几个粗陶罐子:“这里面是存的柿子干,都给你们!”
苏晴没接,指了指渠边:“以后每天早上开渠,晌午把渠口堵上,够两边的苗喝就行。要是再下雨,咱们再把渠挖宽些。”
老李攥着山药干,点了点头,嘴唇动了好几次,只说出一句“谢了”。
等众人散了,天已经擦黑。苏晴坐在田埂上,看着渠里的水缓缓流着,连空气里都带着点水汽的润。林野递过来个烤得焦香的红薯,外皮都裂开了,露出里面金黄的瓤:“今天挖渠的时候,邻村的人说,山北还有片野荠菜,明天可以去采些。”
苏晴咬了口红薯,甜香混着焦糊味,在嘴里散开。远处的渠边,王小虎正和邻村的娃娃一起,用石头把渠口挡得窄些,两个娃的头凑在一起,叽叽咕咕地说着什么,偶尔传来几声笑。
“你看。”苏晴指着那边,“芽儿要一起长,人也得一起熬。”
林野顺着她的目光看过去,渠水在月光下泛着碎银似的光,从这村的田边,流到那村的地里,把两片原本不相干的麦地,连在了一起。风从渠边吹过来,带着麦芽的嫩气,还有点红薯的甜香——这灾年的日子,好像真的像这渠水一样,慢慢把散着的人,都连在了一起,连出了点暖,连出了点盼头。
苏晴攥着刚编好的竹篮跑过去,只见昨晚那道细得像线的水流,此刻竟汇成了小指粗的一股,顺着竹筒“哗哗”淌进麦地里,溅起的水珠打湿了土块,连空气里都浸着湿凉的水汽。“是后半夜下的那点小雨!”刀疤强拍着腿笑,“这雨看着小,倒是把山坳里的积露都冲下来了!”
正说着,村外传来了杂乱的脚步声。几个衣裳打了补丁的汉子跟着老李走进来,老李是邻村的里正,往日里和这边没什么往来,此刻却急得额头冒青筋,攥着苏晴的胳膊不肯松:“苏丫头!求你帮帮忙!我们村的井彻底干了,刚冒头的麦苗都蔫成黄草了!”
他身后的汉子们都垂着头,其中一个年轻的还抱着捆干得发脆的麦秆,麦叶一捏就碎:“昨天还能勉强浇半亩,今早再去,井里连泥都挖不出来了。”
晒谷场的气氛静了下来。张嫂往灶膛里添柴的手顿住:“咱们的水也刚够凑活,要是分出去,咱们的苗……”
“先别急。”苏晴掰开老李的手,指了指溪沟的方向,“水流刚大了些,但也架不住两村耗。不过山坳那边的溪沟是条暗沟,说不定能挖条浅渠,把水引到你们村的田边——但渠得挖得窄些、深些,少蒸发些水。”
李根蹲在地上画了个土图:“从溪沟往东南挖,绕开碎石坡,大概三里地就能到你们村的麦地。挖渠不用宽,两尺够了,两边用湿泥拍实,能存住水。”
老李愣了愣,没想到苏晴没直接拒绝,反倒肯一起想办法,眼眶一下子红了:“我们村还有些晒干的山药干,一会儿让娃们背过来!还有那几把破锄头,都能拿来挖渠!”
“先挖渠。”林野扛着把磨尖的木铲站起来,“人多快些,趁日头没毒起来把渠挖通。”
半个村子的人都动了起来。男人们扛着工具往山坳走,女人们则留在地里,把麦垄间的杂草拔干净,小丫头领着几个娃娃,用破陶碗盛了野菜水,一趟趟往渠边送。王小虎也跟着跑,手里攥着个小锄头,专挑土松的地方挖,额头上的汗顺着下巴往下掉,也顾不上擦。
挖渠比想的难。山坳边的土混着碎石,一铲下去只能挖起小半块,李根索性脱了鞋,光脚踩在泥里,把碎石一块块捡出来:“这土看着硬,下面是湿的,拍实了就能存水。”
邻村的汉子们也豁出去了,有人把褂子缠在手上,徒手搬开挡路的石头,掌心磨出了血泡也没吭声。日头升到头顶时,渠已经挖了一半,窄窄的一道土沟蜿蜒在荒草里,像条浅褐色的蛇。
“歇会儿!喝口水!”小丫头举着陶碗跑过来,碗沿的豁口沾着野菜叶,“晴姨说,喝了这个不渴!”
汉子们接过碗,仰脖子灌下去,野菜的清苦混着水的凉,顺着喉咙往下滑,竟比什么都解渴。老李啃着块硬窝头,看着苏晴蹲在渠边,用手把沟壁的土拍实,忽然叹了口气:“之前灾年刚起的时候,我们村还藏着些粮食不肯拿出来,现在想想,真是糊涂。”
苏晴拍土的手顿了顿:“灾年里,一个村守不住粮食,也守不住地。”
日头偏西的时候,渠终于挖通了。当第一股水顺着渠沟流出去,拐过碎石坡,往邻村的麦地淌时,所有人都停了手,看着那道细流在土沟里闪着光,像条活过来的银带。
邻村的年轻汉子跑回去报信,没一会儿就领着村里的老人和娃过来,怀里抱着捆山药干,还有几个粗陶罐子:“这里面是存的柿子干,都给你们!”
苏晴没接,指了指渠边:“以后每天早上开渠,晌午把渠口堵上,够两边的苗喝就行。要是再下雨,咱们再把渠挖宽些。”
老李攥着山药干,点了点头,嘴唇动了好几次,只说出一句“谢了”。
等众人散了,天已经擦黑。苏晴坐在田埂上,看着渠里的水缓缓流着,连空气里都带着点水汽的润。林野递过来个烤得焦香的红薯,外皮都裂开了,露出里面金黄的瓤:“今天挖渠的时候,邻村的人说,山北还有片野荠菜,明天可以去采些。”
苏晴咬了口红薯,甜香混着焦糊味,在嘴里散开。远处的渠边,王小虎正和邻村的娃娃一起,用石头把渠口挡得窄些,两个娃的头凑在一起,叽叽咕咕地说着什么,偶尔传来几声笑。
“你看。”苏晴指着那边,“芽儿要一起长,人也得一起熬。”
林野顺着她的目光看过去,渠水在月光下泛着碎银似的光,从这村的田边,流到那村的地里,把两片原本不相干的麦地,连在了一起。风从渠边吹过来,带着麦芽的嫩气,还有点红薯的甜香——这灾年的日子,好像真的像这渠水一样,慢慢把散着的人,都连在了一起,连出了点暖,连出了点盼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