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统二年的春风,是带着渭水的潮气来的。先是染绿了关中平原的田埂,再吹皱了渠畔刚抽芽的柳条,最后裹着新翻的泥土香,漫过泾阳县外那片刚浇过水的麦田。青布马车的轮子碾过田埂时,溅起的泥点落在车壁上,像缀了些细碎的青黛,倒比金銮殿上的描金纹饰更显鲜活。
车帘被风掀起半角,熊旅抬手按住被吹乱的衣襟——他身上穿的不是明黄龙袍,而是一身浆洗得发白的粗布短打,袖口挽到小臂,露出结实的手腕,发髻上也只簪了根普通的枣木簪,若不是眉眼间那份沉敛的气度,任谁见了都会当他是个走南闯北、熟悉农桑的货郎。
“陛下,前头就是泾阳县城郊了,郑国渠的新支渠,上月刚通到这片麦田。”随行的泾阳县令赵承宗趋步跟在车侧,声音压得极低,手指向远处。那里,一道银亮的水渠顺着地势蜿蜒铺开,像条活泛的银龙,将渭水引入先前还干裂着细纹的土地,渠边的麦苗喝足了水,青得能掐出汁来。
熊旅“嗯”了一声,掀帘下车。脚刚沾地,一股湿暖的泥土气便涌了上来,混着麦苗的清香,让他不由得深吸了口气。不远处,一位老农正扶着犁站在田边歇气,那犁看着与寻常不同,曲木为辕,犁头小巧却锋利,犁杆上还缠着几圈防滑的麻绳。
“老丈,您这犁看着倒比寻常的省力些。”熊旅迈开步子走过去,语气放得平和,像与邻里闲聊。
老农闻声转过头,黝黑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沟壑,眼角的皱纹里还沾着点泥星,见熊旅衣着朴素,倒也不设防,咧嘴一笑露出豁了颗牙的牙床:“可不是嘛!这是宫里熊大人新造的曲辕犁,比以前那直辕犁省一半力气,往常我扶着犁耕半亩地就喘得不行,如今这犁,老婆子都能扶着耕二亩地呢!”
他说着,用袖子抹了把额头的汗,又往水渠的方向指了指,语气里满是欢喜:“您再看那渠,去年冬天刚修的,县太爷带着咱们百姓一起挖的,冻得手都裂了口子也乐意!如今渭水顺着渠流过来,今年就算再遇着大旱,咱这麦子也能喝饱水了。”
说话的工夫,一阵清脆的孩童声从田埂那头传来:“爷爷,爷爷!先生让背《农桑要术》,我背会两段了!”
众人转头看去,一个约莫七八岁的孩童背着个粗布书包,蹦蹦跳跳地跑过来,书包带子上还绣着个歪歪扭扭的“田”字。老农笑着挥了挥手:“快去跟先生回话,别耽误了功课!”
孩童应了声“晓得了”,又好奇地看了熊旅一眼,才一溜烟地跑远了。老农转头对熊旅道:“这娃能进学堂,也全托了陛下的福。搁以前,咱庄稼人哪有闲钱送娃读书?如今赋税改成十税一,地里收的多了,交的少了,六十岁以上的老人还免徭役,我这把老骨头,总算能歇口气,攒点钱送娃认几个字,将来不至于像我一样,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
他见熊旅听得认真,索性拉了拉他的衣袖:“这位客官看着像是外乡来的,走了这半天路也累了,家里就在那边,有新炒的粗茶,去尝尝?”
熊旅还没应声,身后传来一阵轻响,樊姬已从马车上下来,手里拎着个竹篮,篮子里装着刚在村口买的柿饼,红通通的透着甜气。她穿着一身浅青色的布裙,裙摆也沾了点泥,见老农热情,便笑着走上前,伸手帮他摘屋檐下挂着的玉米:“老丈家的玉米长得真好,颗粒看着就饱满。”
“可不是!”屋里传来妇人的声音,一位穿着蓝布围裙的老妇人擦着手走出来,见了樊姬也笑着搭话,“去年这地亩产多收了三石呢!前几日县太爷还带着人来丈量田地,说要按新规矩,给咱家评‘耕读之家’,评上了就能免三年徭役,到时候就能多买些麦种,把西边那片荒坡也开出来种上庄稼!”
熊旅跟着老农进了茅屋,屋里陈设简单,土炕上铺着粗布褥子,墙角堆着几袋晒干的谷物,灶台上还放着个冒着热气的陶壶。老农从灶台上拿起两个粗瓷碗,倒了两碗深褐色的茶,递一碗给熊旅:“客官,尝尝,这是去年新采的槐花茶,泡水喝解乏。”
熊旅接过碗,温热的茶气扑面而来,抿了一口,微涩的口感过后,带着点淡淡的槐花香。他坐在土炕边的矮凳上,捧着粗瓷碗,听老农絮絮叨叨地讲这两年的变化:赋税减了多少,水渠通了之后地里多收了多少粮,娃进学堂不用花多少钱,就连市集上的盐价都降了,以前买盐要攒半个月的钱,如今随手就能买上半斤。
他没说自己是谁,只是默默听着,指尖在膝头轻轻叩着,把老农说的每一句话都记在心里——哪家的耕牛病了没处治,哪家的娃因为家里穷还没进学堂,哪段水渠的堤岸有点渗水。赵承宗站在门口,见陛下听得如此仔细,额头上渐渐渗出了汗,暗自把老农说的那些琐事都记在心里,只待回头一一处置。
樊姬则坐在一旁,帮老妇人择着筐里的野菜,偶尔搭两句话,问些家常,屋里的气氛倒像一家人般热络。
待离开老农家用时,日头已过了正午。马车继续前行,一路往东南而去,这一走,便是半月。
半月后,马车驶入吴越之地。刚过长江,一股带着咸腥气的水汽便扑面而来,比关中的潮气更烈些,却也透着股鲜活的热闹。钱塘江畔的码头边,密密麻麻停着数十艘楼船,桅杆高耸入云,上面飘扬的“楚”字大旗在风中猎猎作响,老远就能看见。
芈璇玑与孙义早已在码头等候。芈璇玑虽为楚地公主,此刻却没穿那些繁复的宫装,只着一身便于行动的短褐,裤脚卷起,露出纤细的脚踝,上面还沾着些船板的青苔,显然是刚从船上下来不久。孙义则依旧是一身青色长衫,只是袖口挽着,脸上带着风尘,却难掩意气风发。
“父皇,母后!”芈璇玑见马车停下,立刻快步迎了上去,拉着樊姬的手便往最大的那艘楼船走去,语气里满是雀跃,“您快来看这船,是孙大哥新监造的,比先前的船身宽了两丈,装的货更多,行船也更稳,去南洋一趟能省不少时日呢!”
樊姬跟着她登上甲板,只觉一阵海风扑面而来,带着海鱼的咸香。甲板上,几个渔民正将刚捕上来的海鱼分类,竹筐里的石斑鱼、龙虾活蹦乱跳,溅起的水花打湿了船板。还有几个水手正忙着检查船帆,吆喝声、渔网的拖拽声混在一起,满是生机。
孙义跟在熊旅身侧,指着船舱口堆放的货箱道:“陛下,这些货箱里装的是南海来的香料、西域的玉石,还有西洋国的玻璃器,待会儿就卸到码头的货栈里,明日便能运到市集上售卖。咱们吴越的瓷器、丝绸也已经装了另外三艘船,下月初一就能发往南洋,听说那边的王公贵族,就爱咱们楚地的丝绸和吴越的青瓷。”
他说着,又指向正在清点货物的几个后生,笑着道:“那几个都是本地渔民的子弟,以前靠打渔为生,遇上风浪就可能颗粒无收。如今跟着船队跑南洋,月钱比打渔多三倍,还能见识外头的世面,家里的日子都宽裕多了,村里如今好多后生都想着要跟着船队走呢。”
熊旅点了点头,目光扫过码头,只见来往的人络绎不绝,有扛着货箱的脚夫,有穿着异域服饰的商人,还有提着篮子买海货的百姓,一派繁忙景象。
一行人下了船,往市集走去。吴越的市集比关中的更显热闹,青石板铺就的街道两旁,店铺鳞次栉比。楚地来的丝绸铺挂着各色绫罗绸缎,色泽鲜亮;吴越本地的瓷器摊摆着青瓷、白瓷,碗碟瓶罐样样精致;西域商人戴着高高的毡帽,用带着点口音却流利的楚语与摊主讨价还价;南海来的船工则围着一个糖人摊,笑着给身边的孩子买了个捏成鲤鱼形状的糖人。
樊姬走到一个织锦摊位前停下,摊位上摆着几块织锦,上面绣着凤凰纹样,却与楚地常见的繁复纹样不同,凤凰的翅膀上缀着水波纹,显得灵动飘逸。“这凤凰纹样真别致,看着既像楚地的样式,又带着点水乡的灵气。”她拿起一块织锦,指尖拂过细腻的丝线。
摊主是个二十多岁的吴越女子,穿着一身蓝布衣裙,发髻上插着支银簪,见樊姬询问,抬头笑了笑,声音清脆:“夫人好眼力!这纹样是我按楚地的凤凰花样改的,又加了咱们钱塘江的水波纹,去年运到西域,那些商人抢着要呢,说看着就像能飞出水面似的。”她说着,又用流利的楚语招呼旁边的客人,语气熟稔,听不出半点吴越口音。
孙义在一旁笑道:“如今吴越子弟学楚语、考学堂的越来越多了。陛下推行的‘书同文、语同音’,这两年在吴越落地生根,各地都设了蒙学馆,聘了楚地的先生来教书。去年海外商队招船员,要求会说楚语、能识些字,报名的吴越后生占了三成,都说跟着大楚走,能做的事多了,日子有奔头。”
熊旅缓步走着,看着市集上往来的人群,听着耳边混杂着楚语、吴越方言的叫卖声,心里渐渐暖了起来。他走到一个卖麦饼的小摊前,买了块刚出炉的麦饼,咬了一口,外皮酥脆,内里松软,带着淡淡的麦香。摊主是个憨厚的汉子,笑着道:“客官尝尝,这麦是今年的新麦,磨出来的面香得很!如今日子好了,麦饼里都能掺点芝麻了。”
一路行来,熊旅的马车里渐渐堆满了各式各样的“宝贝”:关中老农硬塞给他的一袋新米,颗粒饱满;吴越织锦女子送的一小块织锦布头,纹样精致;蜀地匠人捏的陶碗,胎质细腻;还有孩童画的一幅《丰收图》,纸上歪歪扭扭画着田地、水渠和笑哈哈的农人,角落里还写着“谢陛下”三个字。
每到一处驿站歇脚,熊旅便会在油灯下铺开纸,写下巡狩笔记。他写泾阳的水渠需要加固,写吴越的蒙学馆需要添些笔墨,写蜀地的盐道需要拓宽,写百姓口中的难处,也写他们脸上的笑容。樊姬便在一旁帮他整理那些物件,用纸条一一贴上标签:“泾阳的麦种,颗粒饱满,耐旱性强,可推广至北疆干旱之地”“越州的瓷土,质密透光,色泽温润,宜在此设官窑,规范烧制技艺”“蜀地的桑苗,成活率高,可鼓励百姓多植桑树,助力蚕桑业”。
夜深时,驿站里静悄悄的,只有油灯的火苗在风中轻轻摇曳。樊姬看着熊旅伏案疾书的身影,他的眉头微蹙,笔下的字迹却愈发遒劲,纸上“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十个字,写得力透纸背。她轻轻走过去,为他添了点灯油,轻声道:“今日在市集上,那织锦女子说‘跟着大楚走,日子有奔头’,还有老农嘴里的‘托陛下的福’,这些话,比金銮殿上百官的歌功颂德都实在。”
熊旅放下笔,揉了揉有些发酸的手腕,抬头望向窗外。月光透过窗棂洒进来,落在驿站的青瓦上,也落在桌上那些贴着标签的物件上,泛着柔和的光。他忽然明白,所谓帝王功业,从不是金銮殿上堆积如山的奏章,也不是边境上的赫赫战功,而是老农扶犁时省下来的力气,是学子背书时清脆的声线,是货船离港时扬起的船帆,是织锦女子脸上的笑容——那是千万百姓用实实在在的日子,一笔一画写就的太平。
第二日天刚蒙蒙亮,马车便又启程了。车轮碾过路边新绿的草地,发出轻微的声响,车厢里的“宝贝”随着马车的颠簸轻轻晃动,像是在诉说着一路的见闻。马车一路向南,载着满筐的“民生”,也载着一颗沉甸甸的民心,往更辽阔的天地去了。前路还有无数的田埂要走,无数的百姓要见,无数的琐事要办,但熊旅知道,只要守住百姓的这份期盼,大楚的江山,便会如这春日的田野一般,愈发繁盛。
车帘被风掀起半角,熊旅抬手按住被吹乱的衣襟——他身上穿的不是明黄龙袍,而是一身浆洗得发白的粗布短打,袖口挽到小臂,露出结实的手腕,发髻上也只簪了根普通的枣木簪,若不是眉眼间那份沉敛的气度,任谁见了都会当他是个走南闯北、熟悉农桑的货郎。
“陛下,前头就是泾阳县城郊了,郑国渠的新支渠,上月刚通到这片麦田。”随行的泾阳县令赵承宗趋步跟在车侧,声音压得极低,手指向远处。那里,一道银亮的水渠顺着地势蜿蜒铺开,像条活泛的银龙,将渭水引入先前还干裂着细纹的土地,渠边的麦苗喝足了水,青得能掐出汁来。
熊旅“嗯”了一声,掀帘下车。脚刚沾地,一股湿暖的泥土气便涌了上来,混着麦苗的清香,让他不由得深吸了口气。不远处,一位老农正扶着犁站在田边歇气,那犁看着与寻常不同,曲木为辕,犁头小巧却锋利,犁杆上还缠着几圈防滑的麻绳。
“老丈,您这犁看着倒比寻常的省力些。”熊旅迈开步子走过去,语气放得平和,像与邻里闲聊。
老农闻声转过头,黝黑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沟壑,眼角的皱纹里还沾着点泥星,见熊旅衣着朴素,倒也不设防,咧嘴一笑露出豁了颗牙的牙床:“可不是嘛!这是宫里熊大人新造的曲辕犁,比以前那直辕犁省一半力气,往常我扶着犁耕半亩地就喘得不行,如今这犁,老婆子都能扶着耕二亩地呢!”
他说着,用袖子抹了把额头的汗,又往水渠的方向指了指,语气里满是欢喜:“您再看那渠,去年冬天刚修的,县太爷带着咱们百姓一起挖的,冻得手都裂了口子也乐意!如今渭水顺着渠流过来,今年就算再遇着大旱,咱这麦子也能喝饱水了。”
说话的工夫,一阵清脆的孩童声从田埂那头传来:“爷爷,爷爷!先生让背《农桑要术》,我背会两段了!”
众人转头看去,一个约莫七八岁的孩童背着个粗布书包,蹦蹦跳跳地跑过来,书包带子上还绣着个歪歪扭扭的“田”字。老农笑着挥了挥手:“快去跟先生回话,别耽误了功课!”
孩童应了声“晓得了”,又好奇地看了熊旅一眼,才一溜烟地跑远了。老农转头对熊旅道:“这娃能进学堂,也全托了陛下的福。搁以前,咱庄稼人哪有闲钱送娃读书?如今赋税改成十税一,地里收的多了,交的少了,六十岁以上的老人还免徭役,我这把老骨头,总算能歇口气,攒点钱送娃认几个字,将来不至于像我一样,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
他见熊旅听得认真,索性拉了拉他的衣袖:“这位客官看着像是外乡来的,走了这半天路也累了,家里就在那边,有新炒的粗茶,去尝尝?”
熊旅还没应声,身后传来一阵轻响,樊姬已从马车上下来,手里拎着个竹篮,篮子里装着刚在村口买的柿饼,红通通的透着甜气。她穿着一身浅青色的布裙,裙摆也沾了点泥,见老农热情,便笑着走上前,伸手帮他摘屋檐下挂着的玉米:“老丈家的玉米长得真好,颗粒看着就饱满。”
“可不是!”屋里传来妇人的声音,一位穿着蓝布围裙的老妇人擦着手走出来,见了樊姬也笑着搭话,“去年这地亩产多收了三石呢!前几日县太爷还带着人来丈量田地,说要按新规矩,给咱家评‘耕读之家’,评上了就能免三年徭役,到时候就能多买些麦种,把西边那片荒坡也开出来种上庄稼!”
熊旅跟着老农进了茅屋,屋里陈设简单,土炕上铺着粗布褥子,墙角堆着几袋晒干的谷物,灶台上还放着个冒着热气的陶壶。老农从灶台上拿起两个粗瓷碗,倒了两碗深褐色的茶,递一碗给熊旅:“客官,尝尝,这是去年新采的槐花茶,泡水喝解乏。”
熊旅接过碗,温热的茶气扑面而来,抿了一口,微涩的口感过后,带着点淡淡的槐花香。他坐在土炕边的矮凳上,捧着粗瓷碗,听老农絮絮叨叨地讲这两年的变化:赋税减了多少,水渠通了之后地里多收了多少粮,娃进学堂不用花多少钱,就连市集上的盐价都降了,以前买盐要攒半个月的钱,如今随手就能买上半斤。
他没说自己是谁,只是默默听着,指尖在膝头轻轻叩着,把老农说的每一句话都记在心里——哪家的耕牛病了没处治,哪家的娃因为家里穷还没进学堂,哪段水渠的堤岸有点渗水。赵承宗站在门口,见陛下听得如此仔细,额头上渐渐渗出了汗,暗自把老农说的那些琐事都记在心里,只待回头一一处置。
樊姬则坐在一旁,帮老妇人择着筐里的野菜,偶尔搭两句话,问些家常,屋里的气氛倒像一家人般热络。
待离开老农家用时,日头已过了正午。马车继续前行,一路往东南而去,这一走,便是半月。
半月后,马车驶入吴越之地。刚过长江,一股带着咸腥气的水汽便扑面而来,比关中的潮气更烈些,却也透着股鲜活的热闹。钱塘江畔的码头边,密密麻麻停着数十艘楼船,桅杆高耸入云,上面飘扬的“楚”字大旗在风中猎猎作响,老远就能看见。
芈璇玑与孙义早已在码头等候。芈璇玑虽为楚地公主,此刻却没穿那些繁复的宫装,只着一身便于行动的短褐,裤脚卷起,露出纤细的脚踝,上面还沾着些船板的青苔,显然是刚从船上下来不久。孙义则依旧是一身青色长衫,只是袖口挽着,脸上带着风尘,却难掩意气风发。
“父皇,母后!”芈璇玑见马车停下,立刻快步迎了上去,拉着樊姬的手便往最大的那艘楼船走去,语气里满是雀跃,“您快来看这船,是孙大哥新监造的,比先前的船身宽了两丈,装的货更多,行船也更稳,去南洋一趟能省不少时日呢!”
樊姬跟着她登上甲板,只觉一阵海风扑面而来,带着海鱼的咸香。甲板上,几个渔民正将刚捕上来的海鱼分类,竹筐里的石斑鱼、龙虾活蹦乱跳,溅起的水花打湿了船板。还有几个水手正忙着检查船帆,吆喝声、渔网的拖拽声混在一起,满是生机。
孙义跟在熊旅身侧,指着船舱口堆放的货箱道:“陛下,这些货箱里装的是南海来的香料、西域的玉石,还有西洋国的玻璃器,待会儿就卸到码头的货栈里,明日便能运到市集上售卖。咱们吴越的瓷器、丝绸也已经装了另外三艘船,下月初一就能发往南洋,听说那边的王公贵族,就爱咱们楚地的丝绸和吴越的青瓷。”
他说着,又指向正在清点货物的几个后生,笑着道:“那几个都是本地渔民的子弟,以前靠打渔为生,遇上风浪就可能颗粒无收。如今跟着船队跑南洋,月钱比打渔多三倍,还能见识外头的世面,家里的日子都宽裕多了,村里如今好多后生都想着要跟着船队走呢。”
熊旅点了点头,目光扫过码头,只见来往的人络绎不绝,有扛着货箱的脚夫,有穿着异域服饰的商人,还有提着篮子买海货的百姓,一派繁忙景象。
一行人下了船,往市集走去。吴越的市集比关中的更显热闹,青石板铺就的街道两旁,店铺鳞次栉比。楚地来的丝绸铺挂着各色绫罗绸缎,色泽鲜亮;吴越本地的瓷器摊摆着青瓷、白瓷,碗碟瓶罐样样精致;西域商人戴着高高的毡帽,用带着点口音却流利的楚语与摊主讨价还价;南海来的船工则围着一个糖人摊,笑着给身边的孩子买了个捏成鲤鱼形状的糖人。
樊姬走到一个织锦摊位前停下,摊位上摆着几块织锦,上面绣着凤凰纹样,却与楚地常见的繁复纹样不同,凤凰的翅膀上缀着水波纹,显得灵动飘逸。“这凤凰纹样真别致,看着既像楚地的样式,又带着点水乡的灵气。”她拿起一块织锦,指尖拂过细腻的丝线。
摊主是个二十多岁的吴越女子,穿着一身蓝布衣裙,发髻上插着支银簪,见樊姬询问,抬头笑了笑,声音清脆:“夫人好眼力!这纹样是我按楚地的凤凰花样改的,又加了咱们钱塘江的水波纹,去年运到西域,那些商人抢着要呢,说看着就像能飞出水面似的。”她说着,又用流利的楚语招呼旁边的客人,语气熟稔,听不出半点吴越口音。
孙义在一旁笑道:“如今吴越子弟学楚语、考学堂的越来越多了。陛下推行的‘书同文、语同音’,这两年在吴越落地生根,各地都设了蒙学馆,聘了楚地的先生来教书。去年海外商队招船员,要求会说楚语、能识些字,报名的吴越后生占了三成,都说跟着大楚走,能做的事多了,日子有奔头。”
熊旅缓步走着,看着市集上往来的人群,听着耳边混杂着楚语、吴越方言的叫卖声,心里渐渐暖了起来。他走到一个卖麦饼的小摊前,买了块刚出炉的麦饼,咬了一口,外皮酥脆,内里松软,带着淡淡的麦香。摊主是个憨厚的汉子,笑着道:“客官尝尝,这麦是今年的新麦,磨出来的面香得很!如今日子好了,麦饼里都能掺点芝麻了。”
一路行来,熊旅的马车里渐渐堆满了各式各样的“宝贝”:关中老农硬塞给他的一袋新米,颗粒饱满;吴越织锦女子送的一小块织锦布头,纹样精致;蜀地匠人捏的陶碗,胎质细腻;还有孩童画的一幅《丰收图》,纸上歪歪扭扭画着田地、水渠和笑哈哈的农人,角落里还写着“谢陛下”三个字。
每到一处驿站歇脚,熊旅便会在油灯下铺开纸,写下巡狩笔记。他写泾阳的水渠需要加固,写吴越的蒙学馆需要添些笔墨,写蜀地的盐道需要拓宽,写百姓口中的难处,也写他们脸上的笑容。樊姬便在一旁帮他整理那些物件,用纸条一一贴上标签:“泾阳的麦种,颗粒饱满,耐旱性强,可推广至北疆干旱之地”“越州的瓷土,质密透光,色泽温润,宜在此设官窑,规范烧制技艺”“蜀地的桑苗,成活率高,可鼓励百姓多植桑树,助力蚕桑业”。
夜深时,驿站里静悄悄的,只有油灯的火苗在风中轻轻摇曳。樊姬看着熊旅伏案疾书的身影,他的眉头微蹙,笔下的字迹却愈发遒劲,纸上“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十个字,写得力透纸背。她轻轻走过去,为他添了点灯油,轻声道:“今日在市集上,那织锦女子说‘跟着大楚走,日子有奔头’,还有老农嘴里的‘托陛下的福’,这些话,比金銮殿上百官的歌功颂德都实在。”
熊旅放下笔,揉了揉有些发酸的手腕,抬头望向窗外。月光透过窗棂洒进来,落在驿站的青瓦上,也落在桌上那些贴着标签的物件上,泛着柔和的光。他忽然明白,所谓帝王功业,从不是金銮殿上堆积如山的奏章,也不是边境上的赫赫战功,而是老农扶犁时省下来的力气,是学子背书时清脆的声线,是货船离港时扬起的船帆,是织锦女子脸上的笑容——那是千万百姓用实实在在的日子,一笔一画写就的太平。
第二日天刚蒙蒙亮,马车便又启程了。车轮碾过路边新绿的草地,发出轻微的声响,车厢里的“宝贝”随着马车的颠簸轻轻晃动,像是在诉说着一路的见闻。马车一路向南,载着满筐的“民生”,也载着一颗沉甸甸的民心,往更辽阔的天地去了。前路还有无数的田埂要走,无数的百姓要见,无数的琐事要办,但熊旅知道,只要守住百姓的这份期盼,大楚的江山,便会如这春日的田野一般,愈发繁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