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皇宫的太极殿内,晨光透过雕花窗棂,在金砖地面上投下纵横的光影,殿顶的盘龙藻井缀着鎏金铜铃,风过无声,却压不住满殿的肃穆。楚武帝熊旅端坐在龙椅上,玄色龙袍上的十二章纹在光线下流转,日、月、星辰的图案似与殿外的晨光呼应,腰间玉带束着的和田玉璧,泛着温润的光。殿中汉白玉案上,摊开着一幅巨大的舆图,除了华夏腹地(含台湾一州)以朱红标注“直属”二字,其余辽东、西域、高原(青海、西藏)、云贵、两广之地,以及海外六大洲,皆以墨笔圈出大小不一的封地,每个封地旁都贴着写有诸侯名号的竹牌,密密麻麻,足有两千余块。
“今日续行封赏,凡受封者,皆为华夏屏障,需谨记‘守土护民’四字。”熊旅的声音沉稳有力,透过殿内的传声铜钟,传遍每个角落。阶下文武百官分列两侧,左侧是即将赴任的诸侯,右侧是留守华夏的大臣,三皇五帝的后裔、楚国宗室、大周旧诸侯、贤臣子嗣,皆身着朝服,屏息凝神——这是春秋以来最盛大的封藩,也是楚一统华夏后,定国安邦的关键一步。
首列上前的是楚国宗室子弟。熊旅的二儿子熊涛,身着赤色劲装,腰悬青铜剑,身姿挺拔如松。“朕次子熊涛,沉稳勇武,着封西域都护侯,统辖西域三十六国故地,赐兵一万,持‘镇西令’,可节制西域所有驻军。”熊旅抬手,内侍捧着鎏金铜印上前,印面“西域都护侯”五字阴文深刻,印纽是一头西域骆驼,栩栩如生。“西域乃丝路要冲,你需护好商道,安抚各部,莫让草原部族扰我华夏商路。”
熊涛单膝跪地,双手接过铜印,声音洪亮:“儿臣遵旨!定守好西域每一寸土地,让丝路商队永享太平!”
紧随其后的是三儿子熊昭:“三子熊昭,精通农术,着封云贵绥靖侯,统辖云贵高原,赐兵八千,持‘抚南印’,主理当地农耕与部族融合。”熊旅的目光落在舆图上的云贵之地,那里标注着密密麻麻的部族名称,“云贵多山地,你需带去楚地的稻种与农具,教百姓开垦梯田,让当地部族知华夏之仁,愿归心于楚。”
熊昭接过铜印,印纽是一株稻穗,他躬身应道:“儿臣定不负父皇所托,让云贵之地长出华夏的稻禾,飘起华夏的炊烟!”
四儿子熊正此前已领“军工营”之职,此刻受封辽东防御侯:“四子熊正,善造器械,着封辽东防御侯,统辖辽东半岛及周边部族,赐兵一万,持‘镇东符’,需在辽东筑城设防,抵御东北草原部族南下。”熊旅顿了顿,补充道,“你带去的军工工匠,可在辽东建作坊,改良弩箭与投石机,让辽东的城墙,成为华夏最坚固的屏障。”
熊正双手接符,眼中闪着光:“儿臣定将辽东打造成铜墙铁壁,让草原部族不敢越雷池一步!”
宗室封赏毕,楚国公主的子嗣与女婿依次上前。长女芈璇玑,楚国大公主,其夫婿是贤臣孙叔敖之子孙平,此刻受封两广经略侯:“孙平,贤良有谋,着封两广经略侯,统辖两广之地,赐兵八千,持‘靖海令’,主理沿海防务与海外贸易。”熊旅看向孙平,“两广临海,既是海疆门户,也是海外商路的起点,你需建港口、练水师,既要防倭寇海盗,也要保障商队往来安全。”
孙平躬身接令:“臣定不负陛下信任,让两广成为华夏连接海外的门户,让商舶往来不绝!”
二公主芈瑶的女婿,是名将唐狡之子唐毅,受封高原安抚侯:“唐毅,勇猛且善安抚部族,着封高原安抚侯,统辖青海、西藏之地,赐兵六千,持‘抚远印’。”熊旅的声音放缓,“高原苦寒,部族众多,你不可恃强征伐,需以礼相待,带去中原的茶叶、布匹,换回当地的良马,让高原与华夏互通有无,方能长治久安。”
唐毅叩首应道:“臣谨记陛下教诲,以安抚为先,让高原部族与华夏亲如一家!”
唯有三公主芈清留于华夏,其长子随熊涛赴西域,次子随熊昭赴云贵,皆封下等侯,各领五千兵,辅佐主将——熊旅此举,既为锻炼宗室子弟,也为避免宗室在华夏腹地势力过盛,守住“华夏直属,不分封诸侯”的底线。
接下来是大周旧诸侯与贤臣后裔。蔡国宗室蔡邕,上前领封:“蔡邕,着封南洋(六大洲之南洋洲)安乐侯,统辖南洋东部岛屿,赐兵五千,持‘殖荒印’。”熊旅看向他,“南洋多沃土,你需带去华夏的农耕之术,开垦荒地,让那里成为华夏的粮仓,也为后续赴南洋的百姓,开辟一处安居之地。”
蔡邕接印谢恩:“臣定不负陛下所托,让南洋沃土长出华夏的庄稼!”
霍国宗室霍启,受封北冰洲(六大洲之北冰洲)戍边侯:“霍启,着封北冰洲戍边侯,统辖北冰洲南部沿海之地,赐兵五千,持‘守极符’。”熊旅叮嘱道,“北冰洲严寒,虽可耕之地少,却是连接北州(北美洲)与欧洲的要冲,你需建观测台,记录气候,也需筑堡垒,防备异域部族,为华夏守住极北之地的门户。”
霍启躬身应道:“臣定在极北之地竖起华夏的旗帜,不让寸土流失!”
管国、许国、郑国、宋国、徐国、越国、吴国、燕国等旧诸侯,皆依其宗族声望与能力,分封为海外六大洲的诸侯:鲁国宗室鲁恒封西洲(欧洲)文明侯,领五千兵,带去《华夏大典》抄本,主理学堂教化;齐国姜姓子弟田穆封北州(北美洲)平原侯,领八千兵,带去耐寒麦种,主理农耕开拓;晋国姬姓子弟姬朔封东洲(大洋洲)渔牧侯,领五千兵,主理渔业与畜牧业;燕国宗室燕云封南极洲探荒侯,领四千兵,带去耐寒作物种子,尝试在南极洲建立据点——凡大侯(领八千兵以上),皆赐“镇抚使”头衔,可节制周边下等侯;小侯(领五千兵),皆受大侯节制,层层相扣,既保障诸侯自主权,也避免诸侯割据。
秦穆公后裔秦昊与百里奚后裔百里辰,作为贤臣子嗣代表上前。“秦昊,着封中洲(非洲)河阳侯,统辖中洲尼罗河中下游之地,赐兵六千,持‘治河印’。”熊旅看向他,“尼罗河定期泛滥,你需带去华夏的治水之术,疏通河道,筑堤防洪,让尼罗河两岸的沃土,成为中洲的富庶之地。”
秦昊叩首:“臣定学大禹治水之法,让尼罗河为华夏所用,而非为祸百姓!”
“百里辰,着封南美州(南美洲)巧工侯,统辖南美州西部山地,赐兵五千,持‘匠作印’。”熊旅笑道,“你先祖百里奚善治民,你却精通器械,南美州多矿产,你可建冶铁作坊,改良工具,既为当地百姓提供生计,也为华夏输送海外的矿产,一举两得。”
百里辰接印:“臣定将华夏的匠术传遍南美州,让那里的矿产与器械,成为华夏的助力!”
最后是三皇五帝的后裔。黄帝一脉的轩辕策,受封辽东附属侯,辅佐熊正防御草原;神农氏后裔姜禾,受封云贵附属侯,辅佐熊昭传播农术;颛顼帝(楚皇室先祖)旁支后裔熊烈,此前已请缨赴南极洲,此刻加封为南极洲拓荒侯,增兵一千,赐耐寒作物种子与天文仪器——熊旅特意叮嘱:“你乃颛顼帝后裔,与朕同宗,南奥州虽荒,却是华夏从未涉足之地,你需带好头,让炎黄的足迹,印在南奥州的上。”
熊烈挺直脊梁:“臣定不辱先祖之名,让南奥州响起华夏的声音!”
封赏持续至午后,两千余位诸侯依次领印、接令,殿外的广场上,早已集结好护送的军队——大侯配一万兵,皆为身经百战的重甲步兵与骑兵;小侯配五千兵,多为轻步兵与水师,兵器铠甲皆为军工营最新打造,寒光闪闪。诸侯们的行囊中,除了印信、符令,还有楚廷颁下的《华夏律》抄本、农书、医书,以及适合封地气候的作物种子,每一样都透着“固本拓远”的深意。
“诸卿即刻启程,赴任后需每半年向洛阳递一次奏报,汇报封地民生、防务。”熊旅起身,龙袍拂过玉案,带起一阵清风,“朕只有一言相赠:你们虽赴海外,却非华夏之异客,而是华夏之枝叶。需以华夏为根,以百姓为本,莫要恃强凌弱,莫要忘本忘祖——唯有根叶相连,华夏方能万代长青。”
“臣等遵旨!”两千余位诸侯齐声应和,声音震得殿顶的铜铃轻响,似在为这盛大的启程奏响序曲。
诸侯们依次走出太极殿,广场上的军队随即列阵,鼓声震天,号角长鸣。鲁国的鲁恒带着《华夏大典》,与护送的五千兵一同登上前往西洲的战船;齐国的田穆背着耐寒麦种,率领八千兵向辽东集结,再转道北州;楚国的熊涛握着“镇西令”,带领一万重甲兵向西域进发,身后跟着满载丝绸、茶叶的商队——各路队伍朝着不同的方向,拉出长长的行列,似一道道脉络,将华夏的文明与血脉,延伸向辽东的雪原、西域的沙漠、高原的雪山、云贵的梯田、两广的海岸,以及海外六大洲的每一片土地。
熊旅站在承天门上,望着远去的队伍,樊姬与太子熊审侍立在侧。太子熊审身着太子冕服,目光坚定:“父皇,儿臣定在华夏守好根基,为诸卿提供后援,不让他们在海外孤单。”
熊旅点头,目光望向远方的天际,那里的云彩似化作了封地的模样——西洲的麦田、北州的平原、南洋的岛屿、南极洲的冰原,每一处都将升起华夏的旗帜。“审儿,你要记住,今日的封赏,不是分裂,而是开拓。”他轻声道,“春秋以来,诸侯纷争,百姓流离;如今楚一统华夏,再封诸侯,是要让华夏的文明,走出中原,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让天下人都知‘炎黄’之名,都享‘太平’之福。”
樊姬望着下方的队伍,眼中满是期许:“这些诸侯带着稻种、典籍与信念,定会在异域扎下深根,让华夏的火种,照亮四海八荒。”
夕阳西下,将诸侯队伍的影子拉得很长,与洛阳城的轮廓交织在一起。属于楚国的一统时代,在这盛大的封藩与启程中,翻开了新的一页——华夏的文明,不再局限于中原的沃土,而是将随着这些诸侯的脚步,跨越山海,在辽东、西域、高原、云贵、两广,以及海外六大洲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书写出春秋时期最壮阔的开拓篇章。
“今日续行封赏,凡受封者,皆为华夏屏障,需谨记‘守土护民’四字。”熊旅的声音沉稳有力,透过殿内的传声铜钟,传遍每个角落。阶下文武百官分列两侧,左侧是即将赴任的诸侯,右侧是留守华夏的大臣,三皇五帝的后裔、楚国宗室、大周旧诸侯、贤臣子嗣,皆身着朝服,屏息凝神——这是春秋以来最盛大的封藩,也是楚一统华夏后,定国安邦的关键一步。
首列上前的是楚国宗室子弟。熊旅的二儿子熊涛,身着赤色劲装,腰悬青铜剑,身姿挺拔如松。“朕次子熊涛,沉稳勇武,着封西域都护侯,统辖西域三十六国故地,赐兵一万,持‘镇西令’,可节制西域所有驻军。”熊旅抬手,内侍捧着鎏金铜印上前,印面“西域都护侯”五字阴文深刻,印纽是一头西域骆驼,栩栩如生。“西域乃丝路要冲,你需护好商道,安抚各部,莫让草原部族扰我华夏商路。”
熊涛单膝跪地,双手接过铜印,声音洪亮:“儿臣遵旨!定守好西域每一寸土地,让丝路商队永享太平!”
紧随其后的是三儿子熊昭:“三子熊昭,精通农术,着封云贵绥靖侯,统辖云贵高原,赐兵八千,持‘抚南印’,主理当地农耕与部族融合。”熊旅的目光落在舆图上的云贵之地,那里标注着密密麻麻的部族名称,“云贵多山地,你需带去楚地的稻种与农具,教百姓开垦梯田,让当地部族知华夏之仁,愿归心于楚。”
熊昭接过铜印,印纽是一株稻穗,他躬身应道:“儿臣定不负父皇所托,让云贵之地长出华夏的稻禾,飘起华夏的炊烟!”
四儿子熊正此前已领“军工营”之职,此刻受封辽东防御侯:“四子熊正,善造器械,着封辽东防御侯,统辖辽东半岛及周边部族,赐兵一万,持‘镇东符’,需在辽东筑城设防,抵御东北草原部族南下。”熊旅顿了顿,补充道,“你带去的军工工匠,可在辽东建作坊,改良弩箭与投石机,让辽东的城墙,成为华夏最坚固的屏障。”
熊正双手接符,眼中闪着光:“儿臣定将辽东打造成铜墙铁壁,让草原部族不敢越雷池一步!”
宗室封赏毕,楚国公主的子嗣与女婿依次上前。长女芈璇玑,楚国大公主,其夫婿是贤臣孙叔敖之子孙平,此刻受封两广经略侯:“孙平,贤良有谋,着封两广经略侯,统辖两广之地,赐兵八千,持‘靖海令’,主理沿海防务与海外贸易。”熊旅看向孙平,“两广临海,既是海疆门户,也是海外商路的起点,你需建港口、练水师,既要防倭寇海盗,也要保障商队往来安全。”
孙平躬身接令:“臣定不负陛下信任,让两广成为华夏连接海外的门户,让商舶往来不绝!”
二公主芈瑶的女婿,是名将唐狡之子唐毅,受封高原安抚侯:“唐毅,勇猛且善安抚部族,着封高原安抚侯,统辖青海、西藏之地,赐兵六千,持‘抚远印’。”熊旅的声音放缓,“高原苦寒,部族众多,你不可恃强征伐,需以礼相待,带去中原的茶叶、布匹,换回当地的良马,让高原与华夏互通有无,方能长治久安。”
唐毅叩首应道:“臣谨记陛下教诲,以安抚为先,让高原部族与华夏亲如一家!”
唯有三公主芈清留于华夏,其长子随熊涛赴西域,次子随熊昭赴云贵,皆封下等侯,各领五千兵,辅佐主将——熊旅此举,既为锻炼宗室子弟,也为避免宗室在华夏腹地势力过盛,守住“华夏直属,不分封诸侯”的底线。
接下来是大周旧诸侯与贤臣后裔。蔡国宗室蔡邕,上前领封:“蔡邕,着封南洋(六大洲之南洋洲)安乐侯,统辖南洋东部岛屿,赐兵五千,持‘殖荒印’。”熊旅看向他,“南洋多沃土,你需带去华夏的农耕之术,开垦荒地,让那里成为华夏的粮仓,也为后续赴南洋的百姓,开辟一处安居之地。”
蔡邕接印谢恩:“臣定不负陛下所托,让南洋沃土长出华夏的庄稼!”
霍国宗室霍启,受封北冰洲(六大洲之北冰洲)戍边侯:“霍启,着封北冰洲戍边侯,统辖北冰洲南部沿海之地,赐兵五千,持‘守极符’。”熊旅叮嘱道,“北冰洲严寒,虽可耕之地少,却是连接北州(北美洲)与欧洲的要冲,你需建观测台,记录气候,也需筑堡垒,防备异域部族,为华夏守住极北之地的门户。”
霍启躬身应道:“臣定在极北之地竖起华夏的旗帜,不让寸土流失!”
管国、许国、郑国、宋国、徐国、越国、吴国、燕国等旧诸侯,皆依其宗族声望与能力,分封为海外六大洲的诸侯:鲁国宗室鲁恒封西洲(欧洲)文明侯,领五千兵,带去《华夏大典》抄本,主理学堂教化;齐国姜姓子弟田穆封北州(北美洲)平原侯,领八千兵,带去耐寒麦种,主理农耕开拓;晋国姬姓子弟姬朔封东洲(大洋洲)渔牧侯,领五千兵,主理渔业与畜牧业;燕国宗室燕云封南极洲探荒侯,领四千兵,带去耐寒作物种子,尝试在南极洲建立据点——凡大侯(领八千兵以上),皆赐“镇抚使”头衔,可节制周边下等侯;小侯(领五千兵),皆受大侯节制,层层相扣,既保障诸侯自主权,也避免诸侯割据。
秦穆公后裔秦昊与百里奚后裔百里辰,作为贤臣子嗣代表上前。“秦昊,着封中洲(非洲)河阳侯,统辖中洲尼罗河中下游之地,赐兵六千,持‘治河印’。”熊旅看向他,“尼罗河定期泛滥,你需带去华夏的治水之术,疏通河道,筑堤防洪,让尼罗河两岸的沃土,成为中洲的富庶之地。”
秦昊叩首:“臣定学大禹治水之法,让尼罗河为华夏所用,而非为祸百姓!”
“百里辰,着封南美州(南美洲)巧工侯,统辖南美州西部山地,赐兵五千,持‘匠作印’。”熊旅笑道,“你先祖百里奚善治民,你却精通器械,南美州多矿产,你可建冶铁作坊,改良工具,既为当地百姓提供生计,也为华夏输送海外的矿产,一举两得。”
百里辰接印:“臣定将华夏的匠术传遍南美州,让那里的矿产与器械,成为华夏的助力!”
最后是三皇五帝的后裔。黄帝一脉的轩辕策,受封辽东附属侯,辅佐熊正防御草原;神农氏后裔姜禾,受封云贵附属侯,辅佐熊昭传播农术;颛顼帝(楚皇室先祖)旁支后裔熊烈,此前已请缨赴南极洲,此刻加封为南极洲拓荒侯,增兵一千,赐耐寒作物种子与天文仪器——熊旅特意叮嘱:“你乃颛顼帝后裔,与朕同宗,南奥州虽荒,却是华夏从未涉足之地,你需带好头,让炎黄的足迹,印在南奥州的上。”
熊烈挺直脊梁:“臣定不辱先祖之名,让南奥州响起华夏的声音!”
封赏持续至午后,两千余位诸侯依次领印、接令,殿外的广场上,早已集结好护送的军队——大侯配一万兵,皆为身经百战的重甲步兵与骑兵;小侯配五千兵,多为轻步兵与水师,兵器铠甲皆为军工营最新打造,寒光闪闪。诸侯们的行囊中,除了印信、符令,还有楚廷颁下的《华夏律》抄本、农书、医书,以及适合封地气候的作物种子,每一样都透着“固本拓远”的深意。
“诸卿即刻启程,赴任后需每半年向洛阳递一次奏报,汇报封地民生、防务。”熊旅起身,龙袍拂过玉案,带起一阵清风,“朕只有一言相赠:你们虽赴海外,却非华夏之异客,而是华夏之枝叶。需以华夏为根,以百姓为本,莫要恃强凌弱,莫要忘本忘祖——唯有根叶相连,华夏方能万代长青。”
“臣等遵旨!”两千余位诸侯齐声应和,声音震得殿顶的铜铃轻响,似在为这盛大的启程奏响序曲。
诸侯们依次走出太极殿,广场上的军队随即列阵,鼓声震天,号角长鸣。鲁国的鲁恒带着《华夏大典》,与护送的五千兵一同登上前往西洲的战船;齐国的田穆背着耐寒麦种,率领八千兵向辽东集结,再转道北州;楚国的熊涛握着“镇西令”,带领一万重甲兵向西域进发,身后跟着满载丝绸、茶叶的商队——各路队伍朝着不同的方向,拉出长长的行列,似一道道脉络,将华夏的文明与血脉,延伸向辽东的雪原、西域的沙漠、高原的雪山、云贵的梯田、两广的海岸,以及海外六大洲的每一片土地。
熊旅站在承天门上,望着远去的队伍,樊姬与太子熊审侍立在侧。太子熊审身着太子冕服,目光坚定:“父皇,儿臣定在华夏守好根基,为诸卿提供后援,不让他们在海外孤单。”
熊旅点头,目光望向远方的天际,那里的云彩似化作了封地的模样——西洲的麦田、北州的平原、南洋的岛屿、南极洲的冰原,每一处都将升起华夏的旗帜。“审儿,你要记住,今日的封赏,不是分裂,而是开拓。”他轻声道,“春秋以来,诸侯纷争,百姓流离;如今楚一统华夏,再封诸侯,是要让华夏的文明,走出中原,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让天下人都知‘炎黄’之名,都享‘太平’之福。”
樊姬望着下方的队伍,眼中满是期许:“这些诸侯带着稻种、典籍与信念,定会在异域扎下深根,让华夏的火种,照亮四海八荒。”
夕阳西下,将诸侯队伍的影子拉得很长,与洛阳城的轮廓交织在一起。属于楚国的一统时代,在这盛大的封藩与启程中,翻开了新的一页——华夏的文明,不再局限于中原的沃土,而是将随着这些诸侯的脚步,跨越山海,在辽东、西域、高原、云贵、两广,以及海外六大洲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书写出春秋时期最壮阔的开拓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