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后的清晨,天光微明,东方泛起鱼肚白,朝霞如轻纱般铺展在洛邑郊外的苍穹之上。薄雾缭绕于原野之间,露珠凝于草尖,晶莹剔透,仿佛天地也为今日这场盛典屏息静气。洛水如一条银带蜿蜒而过,水波不兴,映着初升的日影,静静流淌。就在这一片宁静之中,巍然耸立的祭天坛已布置妥当,庄严肃穆,宛如通天之台,承接人神之意。
祭天坛为圆形,共分三层,象征“天圆地方”之理,又寓“天地人”三才之道。青石垒砌的坛体沉稳厚重,历经匠人数月精心雕琢,每一块石材皆来自嵩山南麓的上等青岗岩,经能工巧匠打磨得光滑如镜。每一层皆设九级台阶,取“九五至尊”之意,两侧摆列青铜礼器——鼎、簋、爵、尊、觚等,皆为楚国宗庙重器,铭文古朴,纹饰繁复,或刻夔龙盘绕,或铸凤鸟展翅,器身泛着幽幽铜光,在晨曦中透出千年礼乐的庄严气息。
坛周插有九面旌旗,按《周礼》所载“九旗制度”而设,分别绘有日、月、星、山、龙、虎、鸟、火、云等图腾,象征华夏九州万邦归一。此刻清风拂来,旌旗猎猎作响,似与天地共鸣,又似先祖英灵低语回应。
熊旅与樊姬自宫车中缓步而出。二人身着祭祀专用礼服,衣冠齐整,仪态端庄。熊旅身穿玄色祭服,黑如深夜,其上以金线绣十二章纹——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每一章皆寓意深远,象征帝王承天受命、德被四方。他头戴前后垂有十二旒的冕冠,玉珠轻晃,遮目不蔽心,步步前行间,自有王者威仪凛然生发。
樊姬则着朱红深衣,裙裾曳地,绣以凤凰朝阳之纹,羽翼舒展,栩栩如生,象征母仪天下、辅佐君王之德。她头戴嵌宝珠冠,发髻高挽,眉目沉静如水,行走时步伐轻稳,不疾不徐,神情肃穆中带着一丝难以察觉的温情。
夫妻二人携手登阶,身后文武百官列队相随,皆着朝服佩玉,手持笏板,神色恭敬。太宰执圭前行引路,太祝捧香随后,内侍执扇分立左右,鼓乐之声悄然奏起,乃是《韶》乐残章,音律清越悠远,闻之令人心神澄澈。
祭天坛顶层中央,设有一方紫檀神案,其上供奉轩辕黄帝、颛顼帝、帝喾、唐尧、虞舜等历代华夏先祖牌位,共计九位。牌位高约三尺,由整块紫檀木雕成,质地温润,香气暗溢。牌位正面以篆书镌刻先祖名号,笔力遒劲,金粉填嵌,熠熠生辉;背面则阴刻一句训言,如“惟德动天”“民惟邦本”,字字千钧,警醒后人。
供桌之前,牛羊祭品陈列有序。那黄牛乃是从南阳牧场千里遴选而来,毛色纯正,体态雄健,昨夜子时方才宰杀,血尽肉洁,依古礼去角剔骨,整牲置于铜俎之上,头向南方,以示敬意。白羊肥壮无瑕,双角弯曲如月,亦经沐浴熏香,洁净无比。此外,五谷盛于陶簋——稷、黍、稻、麦、菽,粒粒饱满;果品陈于竹笾——桃、李、枣、栗、橘,清香扑鼻;酒醴注于玉觥,乃是楚宫特酿的秬鬯之酒,色泽金黄,芬芳浓郁,相传饮之可通神明。
待众人各就其位,礼官立于坛侧,手持象牙节板,高声唱礼:“吉时已至,祭祀开始!请楚王升坛读祭文!”
全场顿时鸦雀无声,唯有风掠旌旗之声轻轻回荡。
熊旅上前一步,从内侍手中接过一卷竹简。此简以湘妃竹削制而成,共三十六枚,用丝绳编联,其上墨书祭文,字迹刚劲有力,乃出自太史令亲笔誊录。他双手捧简,目光缓缓扫过那一排排沉默却仿佛有灵的先祖牌位,胸中涌起万千思绪。
他曾是楚地边陲一介少年公子,目睹战乱流离,百姓易子而食;也曾率军征战十载,破强秦、平三晋、收吴越,终使分裂数百年的华夏重归一统。如今站在这洛邑祭坛之上,面对祖先英魂,竟觉双膝微颤,非因畏惧,而是敬畏。
那一刻,记忆如潮水般涌来——他记得十五岁那年随父王巡狩边境,途中遇暴雨,道路泥泞,士卒饥寒交迫,有人跪地哭泣。父亲却下令拆毁行宫木材煮粥赈济,自己与将士同食粗粝。那时他不解:“为何要毁宫舍?”父亲只淡淡道:“宫室可再建,民心失则难复。”这句话,成了他一生治国的根基。
他也记得攻陷咸阳那日,群臣劝进称帝,他却独坐空殿,望着秦始皇留下的玉玺良久不语。最终他命人将六国宗庙牌位迎回江陵,亲自设祭告慰亡魂。有人说他矫情,可他知道,若不能尊重对手的尊严,便也不配拥有胜利的荣光。
他深吸一口气,朗声开读,声音洪亮如钟鸣,穿透晨雾,直上云霄:
> “先祖在上,后世子孙熊旅,谨以牛羊、五谷、美酒为祭品,祭告于轩辕黄帝、颛顼帝及诸位华夏先祖之前。
>
> 昔者,天下分裂,诸侯纷争,刀兵不息,黎民涂炭。孤承先祖遗志,举义旗于江汉,聚豪杰于荆楚,率三军之众,征伐不庭,历时八载,终使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今迁都洛邑,定鼎中原,复我华夏正朔,使礼乐重光,四海安宁。
>
> 此非孤一人之功,实赖先祖庇佑,贤臣辅弼,万民同心。故设此大祭,昭告天地,慰藉英灵。
>
> 今日誓曰:旅定当励精图治,轻徭薄赋,减刑省狱,使百姓休养生息,安居乐业;
>
> 定当兴修水利,劝课农桑,筑堤防洪,开渠引灌,使田野无荒芜,仓廪实而知礼节;
>
> 定当尊师重教,广设乡学,选贤与能,使寒门子弟皆有登堂入室之机,使华夏文明薪火相传,绵延不绝;
>
> 更愿以仁政治天下,以信义结诸侯,化干戈为玉帛,使四夷宾服,共享太平之福!”
>
> 言毕,他顿了顿,声音略带哽咽,“先祖若灵,俯察此心——旅不敢忘本,不敢懈怠,唯愿不负血脉,不负苍生!”
话音落下,全场寂静良久,随即爆发出低低的啜泣声。几位老臣伏地而拜,泪流满面;年轻将士紧握剑柄,眼中燃起炽热光芒。
一位曾随他征战多年的将军,鬓发斑白,颤抖着嘴唇喃喃:“大王……我们终于等到这一天了。”他想起十年前在函谷关雪夜死守七日,粮尽援绝,靠啃皮甲活命。那时谁敢想,有朝一日能在此地举行如此盛大的祭典?如今山河一统,百姓不再颠沛,岂能不令人动容?
熊旅将竹简交还内侍,转身牵起樊姬之手,二人并肩走向供桌,缓缓屈膝跪下。他们行的是最隆重的“三跪九叩”大礼——每一次跪拜,额头触地,久久不起;每一次叩首,手臂伸直,脊背弯成一道谦卑的弧线。身后数千官员与百姓亦随之伏地,黑压压一片,如同麦田俯首迎风,场面震撼人心。
樊姬闭目之际,心中默念:“母亲,您若在天有灵,请护佑夫君顺遂安康。这江山虽大,终究不过是一颗为民谋安的心撑起来的。”她的母亲早逝于战乱,临终前最后一句话是:“愿天下无兵戈。”她嫁予熊旅,正是因见他眼中没有骄横,只有沉重的责任。
礼官再唱:“献祭品!”
内侍们鱼贯而上,将美酒缓缓倾洒于坛前土地,酒液渗入泥土,香气四溢,似通往幽冥的信使;五谷撒向四方,随风飘散,寓意“天降嘉禾,普济众生”。火焰点燃了供桌上的巨烛与香炉,青烟袅袅升起,缠绕着晨雾,直冲天际,仿佛真能送达先祖之境。
此时,远处传来悠扬的编钟之声,九架编钟依次敲响,音律和谐,配合着笙箫管笛,奏起《咸池》古乐。又有八佾舞者登场,身着彩衣,手持羽翟,踏着节拍翩然起舞,舞姿庄重典雅,进退有度,象征天地秩序井然运行。
一名年幼的乐童站在角落,双手冻得通红,仍紧紧抱着一支玉笛。他是太乐署新招的弟子,昨日还紧张得整夜未眠。此刻听着钟鼓齐鸣,看着舞者列阵如云,忽然明白:所谓礼乐,并非只是仪式,而是将秩序、敬意与希望,织进每一个音符里,传给未来之人。
熊旅仰望苍穹,只见一轮红日跃出地平线,金光洒满祭坛,照在他脸上,温暖而沉重。他心中默念:“先祖们,你们看——这江山一统,百姓安泰,不是梦了。孤已走到此处,绝不回头,也绝不停歇。”
一个时辰后,祭祀仪式圆满结束。熊旅亲自捧起轩辕黄帝的主牌位,在太祝引导下,将其恭送至新建的太庙之中。其余牌位亦由礼官妥善安置,祭器封存入库,专人看护,不得亵渎。
当他走下祭天坛时,脚步比上来时更稳,眼神也更加坚定。
樊姬轻声道:“大王今日之言,情真意切,想必先祖已在云端含笑。这天下人心,也必因此而凝聚。”
熊旅点头,目光越过人群,望向远处巍峨的洛邑城墙。城楼上旗帜飘扬,百姓已在街头巷尾议论这场盛大祭祀。他知道,这只是开始。
“祭祀只是形式,”他低声说道,“真正难的,是日复一日地践行誓言。接下来,该举行分封诸侯的大典了。裂土封疆,关乎社稷安稳,一步错,则全局崩。”
樊姬微微颔首:“愿大王持中守正,恩威并施,使诸侯归心,天下长治久安。”
就在这时,一名小宦官匆匆赶来,低声禀报:“启禀大王,北方急报:代郡守臣奏称,边境粟戎部落遣使求见,愿归附朝廷,献马三千匹,请求册封首领为‘归义侯’。”
熊旅闻言,嘴角微扬,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来得正好。今日祭告先祖,明日便纳四夷,天意昭昭,岂可违逆?传旨下去,命鸿胪寺准备接见礼仪,务必彰显大国风范,又要不失威严。”
樊姬轻叹:“四海归心,非一日之功。大王既能以诚待人,自然感召远方。”
晨光正好,洛水悠悠,新都洛邑在朝阳中焕发生机。一场祭祀,不仅告慰了先祖,更点燃了一个新时代的希望之火——那火,正从祭坛蔓延至千家万户,照亮整个华夏大地。
而在城外某处山岗之上,一位白发老者拄杖而立,遥望祭坛方向,久久不语。良久,他取出一枚旧玉佩,轻轻摩挲,那是当年随楚庄王出征时所得。老人低声自语:“老臣未能亲至,但知楚祚未衰,后继有人……足矣。”
风吹衣袖,落叶归根。一个新的时代,已然拉开帷幕。
祭天坛为圆形,共分三层,象征“天圆地方”之理,又寓“天地人”三才之道。青石垒砌的坛体沉稳厚重,历经匠人数月精心雕琢,每一块石材皆来自嵩山南麓的上等青岗岩,经能工巧匠打磨得光滑如镜。每一层皆设九级台阶,取“九五至尊”之意,两侧摆列青铜礼器——鼎、簋、爵、尊、觚等,皆为楚国宗庙重器,铭文古朴,纹饰繁复,或刻夔龙盘绕,或铸凤鸟展翅,器身泛着幽幽铜光,在晨曦中透出千年礼乐的庄严气息。
坛周插有九面旌旗,按《周礼》所载“九旗制度”而设,分别绘有日、月、星、山、龙、虎、鸟、火、云等图腾,象征华夏九州万邦归一。此刻清风拂来,旌旗猎猎作响,似与天地共鸣,又似先祖英灵低语回应。
熊旅与樊姬自宫车中缓步而出。二人身着祭祀专用礼服,衣冠齐整,仪态端庄。熊旅身穿玄色祭服,黑如深夜,其上以金线绣十二章纹——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每一章皆寓意深远,象征帝王承天受命、德被四方。他头戴前后垂有十二旒的冕冠,玉珠轻晃,遮目不蔽心,步步前行间,自有王者威仪凛然生发。
樊姬则着朱红深衣,裙裾曳地,绣以凤凰朝阳之纹,羽翼舒展,栩栩如生,象征母仪天下、辅佐君王之德。她头戴嵌宝珠冠,发髻高挽,眉目沉静如水,行走时步伐轻稳,不疾不徐,神情肃穆中带着一丝难以察觉的温情。
夫妻二人携手登阶,身后文武百官列队相随,皆着朝服佩玉,手持笏板,神色恭敬。太宰执圭前行引路,太祝捧香随后,内侍执扇分立左右,鼓乐之声悄然奏起,乃是《韶》乐残章,音律清越悠远,闻之令人心神澄澈。
祭天坛顶层中央,设有一方紫檀神案,其上供奉轩辕黄帝、颛顼帝、帝喾、唐尧、虞舜等历代华夏先祖牌位,共计九位。牌位高约三尺,由整块紫檀木雕成,质地温润,香气暗溢。牌位正面以篆书镌刻先祖名号,笔力遒劲,金粉填嵌,熠熠生辉;背面则阴刻一句训言,如“惟德动天”“民惟邦本”,字字千钧,警醒后人。
供桌之前,牛羊祭品陈列有序。那黄牛乃是从南阳牧场千里遴选而来,毛色纯正,体态雄健,昨夜子时方才宰杀,血尽肉洁,依古礼去角剔骨,整牲置于铜俎之上,头向南方,以示敬意。白羊肥壮无瑕,双角弯曲如月,亦经沐浴熏香,洁净无比。此外,五谷盛于陶簋——稷、黍、稻、麦、菽,粒粒饱满;果品陈于竹笾——桃、李、枣、栗、橘,清香扑鼻;酒醴注于玉觥,乃是楚宫特酿的秬鬯之酒,色泽金黄,芬芳浓郁,相传饮之可通神明。
待众人各就其位,礼官立于坛侧,手持象牙节板,高声唱礼:“吉时已至,祭祀开始!请楚王升坛读祭文!”
全场顿时鸦雀无声,唯有风掠旌旗之声轻轻回荡。
熊旅上前一步,从内侍手中接过一卷竹简。此简以湘妃竹削制而成,共三十六枚,用丝绳编联,其上墨书祭文,字迹刚劲有力,乃出自太史令亲笔誊录。他双手捧简,目光缓缓扫过那一排排沉默却仿佛有灵的先祖牌位,胸中涌起万千思绪。
他曾是楚地边陲一介少年公子,目睹战乱流离,百姓易子而食;也曾率军征战十载,破强秦、平三晋、收吴越,终使分裂数百年的华夏重归一统。如今站在这洛邑祭坛之上,面对祖先英魂,竟觉双膝微颤,非因畏惧,而是敬畏。
那一刻,记忆如潮水般涌来——他记得十五岁那年随父王巡狩边境,途中遇暴雨,道路泥泞,士卒饥寒交迫,有人跪地哭泣。父亲却下令拆毁行宫木材煮粥赈济,自己与将士同食粗粝。那时他不解:“为何要毁宫舍?”父亲只淡淡道:“宫室可再建,民心失则难复。”这句话,成了他一生治国的根基。
他也记得攻陷咸阳那日,群臣劝进称帝,他却独坐空殿,望着秦始皇留下的玉玺良久不语。最终他命人将六国宗庙牌位迎回江陵,亲自设祭告慰亡魂。有人说他矫情,可他知道,若不能尊重对手的尊严,便也不配拥有胜利的荣光。
他深吸一口气,朗声开读,声音洪亮如钟鸣,穿透晨雾,直上云霄:
> “先祖在上,后世子孙熊旅,谨以牛羊、五谷、美酒为祭品,祭告于轩辕黄帝、颛顼帝及诸位华夏先祖之前。
>
> 昔者,天下分裂,诸侯纷争,刀兵不息,黎民涂炭。孤承先祖遗志,举义旗于江汉,聚豪杰于荆楚,率三军之众,征伐不庭,历时八载,终使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今迁都洛邑,定鼎中原,复我华夏正朔,使礼乐重光,四海安宁。
>
> 此非孤一人之功,实赖先祖庇佑,贤臣辅弼,万民同心。故设此大祭,昭告天地,慰藉英灵。
>
> 今日誓曰:旅定当励精图治,轻徭薄赋,减刑省狱,使百姓休养生息,安居乐业;
>
> 定当兴修水利,劝课农桑,筑堤防洪,开渠引灌,使田野无荒芜,仓廪实而知礼节;
>
> 定当尊师重教,广设乡学,选贤与能,使寒门子弟皆有登堂入室之机,使华夏文明薪火相传,绵延不绝;
>
> 更愿以仁政治天下,以信义结诸侯,化干戈为玉帛,使四夷宾服,共享太平之福!”
>
> 言毕,他顿了顿,声音略带哽咽,“先祖若灵,俯察此心——旅不敢忘本,不敢懈怠,唯愿不负血脉,不负苍生!”
话音落下,全场寂静良久,随即爆发出低低的啜泣声。几位老臣伏地而拜,泪流满面;年轻将士紧握剑柄,眼中燃起炽热光芒。
一位曾随他征战多年的将军,鬓发斑白,颤抖着嘴唇喃喃:“大王……我们终于等到这一天了。”他想起十年前在函谷关雪夜死守七日,粮尽援绝,靠啃皮甲活命。那时谁敢想,有朝一日能在此地举行如此盛大的祭典?如今山河一统,百姓不再颠沛,岂能不令人动容?
熊旅将竹简交还内侍,转身牵起樊姬之手,二人并肩走向供桌,缓缓屈膝跪下。他们行的是最隆重的“三跪九叩”大礼——每一次跪拜,额头触地,久久不起;每一次叩首,手臂伸直,脊背弯成一道谦卑的弧线。身后数千官员与百姓亦随之伏地,黑压压一片,如同麦田俯首迎风,场面震撼人心。
樊姬闭目之际,心中默念:“母亲,您若在天有灵,请护佑夫君顺遂安康。这江山虽大,终究不过是一颗为民谋安的心撑起来的。”她的母亲早逝于战乱,临终前最后一句话是:“愿天下无兵戈。”她嫁予熊旅,正是因见他眼中没有骄横,只有沉重的责任。
礼官再唱:“献祭品!”
内侍们鱼贯而上,将美酒缓缓倾洒于坛前土地,酒液渗入泥土,香气四溢,似通往幽冥的信使;五谷撒向四方,随风飘散,寓意“天降嘉禾,普济众生”。火焰点燃了供桌上的巨烛与香炉,青烟袅袅升起,缠绕着晨雾,直冲天际,仿佛真能送达先祖之境。
此时,远处传来悠扬的编钟之声,九架编钟依次敲响,音律和谐,配合着笙箫管笛,奏起《咸池》古乐。又有八佾舞者登场,身着彩衣,手持羽翟,踏着节拍翩然起舞,舞姿庄重典雅,进退有度,象征天地秩序井然运行。
一名年幼的乐童站在角落,双手冻得通红,仍紧紧抱着一支玉笛。他是太乐署新招的弟子,昨日还紧张得整夜未眠。此刻听着钟鼓齐鸣,看着舞者列阵如云,忽然明白:所谓礼乐,并非只是仪式,而是将秩序、敬意与希望,织进每一个音符里,传给未来之人。
熊旅仰望苍穹,只见一轮红日跃出地平线,金光洒满祭坛,照在他脸上,温暖而沉重。他心中默念:“先祖们,你们看——这江山一统,百姓安泰,不是梦了。孤已走到此处,绝不回头,也绝不停歇。”
一个时辰后,祭祀仪式圆满结束。熊旅亲自捧起轩辕黄帝的主牌位,在太祝引导下,将其恭送至新建的太庙之中。其余牌位亦由礼官妥善安置,祭器封存入库,专人看护,不得亵渎。
当他走下祭天坛时,脚步比上来时更稳,眼神也更加坚定。
樊姬轻声道:“大王今日之言,情真意切,想必先祖已在云端含笑。这天下人心,也必因此而凝聚。”
熊旅点头,目光越过人群,望向远处巍峨的洛邑城墙。城楼上旗帜飘扬,百姓已在街头巷尾议论这场盛大祭祀。他知道,这只是开始。
“祭祀只是形式,”他低声说道,“真正难的,是日复一日地践行誓言。接下来,该举行分封诸侯的大典了。裂土封疆,关乎社稷安稳,一步错,则全局崩。”
樊姬微微颔首:“愿大王持中守正,恩威并施,使诸侯归心,天下长治久安。”
就在这时,一名小宦官匆匆赶来,低声禀报:“启禀大王,北方急报:代郡守臣奏称,边境粟戎部落遣使求见,愿归附朝廷,献马三千匹,请求册封首领为‘归义侯’。”
熊旅闻言,嘴角微扬,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来得正好。今日祭告先祖,明日便纳四夷,天意昭昭,岂可违逆?传旨下去,命鸿胪寺准备接见礼仪,务必彰显大国风范,又要不失威严。”
樊姬轻叹:“四海归心,非一日之功。大王既能以诚待人,自然感召远方。”
晨光正好,洛水悠悠,新都洛邑在朝阳中焕发生机。一场祭祀,不仅告慰了先祖,更点燃了一个新时代的希望之火——那火,正从祭坛蔓延至千家万户,照亮整个华夏大地。
而在城外某处山岗之上,一位白发老者拄杖而立,遥望祭坛方向,久久不语。良久,他取出一枚旧玉佩,轻轻摩挲,那是当年随楚庄王出征时所得。老人低声自语:“老臣未能亲至,但知楚祚未衰,后继有人……足矣。”
风吹衣袖,落叶归根。一个新的时代,已然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