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熊正奇思助战事-《楚国一统华夏》

  暮春的风卷着沙尘掠过楚军大营,帅帐外的“楚”字大旗猎猎作响,映着远处连绵的城墙——那是齐国最后的屏障平阴城。连日攻城不下,士兵们的甲胄上沾着干涸的血渍,营地里弥漫着一股焦躁的气息,连伙夫劈柴的力道都重了几分。

  帅帐内,熊旅正对着沙盘蹙眉。平阴城地势险要,城墙高达三丈,外层包着坚硬的青条石,守军又备足了滚木礌石,楚军连续五日强攻,折损了上千士兵,却连城头的箭垛都没能摸到。他指尖划过沙盘上的城墙模型,指腹磨过粗糙的木屑,像是在掂量这座城的重量。

  “父亲。”

  一声清朗的童音打断了他的思绪。熊正捧着一卷竹简走进来,身上的锦袍沾了些尘土,显然是刚从工坊那边过来。这孩子才十二岁,眉眼间还带着稚气,却总爱往军营里钻,不是蹲在铁匠炉旁看打造兵器,就是跟着工匠们摆弄各式攻城器械,连军中的老兵都认得这位爱“捣鼓”的公子。

  “正儿怎么来了?”熊旅放下沙盘杖,语气柔和了些,“营中杂乱,仔细伤着。”

  “父亲放心,我跟着王叔看过了,今日工坊里的登城车改好了,想请父亲去瞧瞧。”熊正踮脚将竹简放在案上,展开的竹片上画着密密麻麻的图样,有车轮、支架,还有一个带着滑轮的平台,线条稚嫩却标注得极为细致。

  熊旅挑眉。这登城车是熊正半月前提出的想法,当时军中老将都觉得可笑——三丈高的城墙,哪有车子能直接把人送上去?可架不住孩子软磨硬泡,又拿着图样缠着军中的巧匠反复琢磨,他便顺水推舟拨了些木料,权当让孩子练手。

  “哦?倒要看看我儿的奇思妙想。”熊旅起身,拍了拍儿子的肩。

  工坊设在大营西侧,十几个工匠正围着一辆怪车忙碌。那车比寻常的战车高大许多,车身下装着四个厚实的木轮,轮轴处裹着铁皮,转动时发出沉闷的“咯吱”声;车身上立着两根粗壮的木柱,柱间架着一个方形平台,平台两侧拴着结实的麻绳,连着顶端的滑轮,显然是用来升降的。

  “父亲您看。”熊正跑到车旁,指挥工匠摇动轮盘。随着麻绳收紧,平台缓缓上升,越升越高,直到与旁边搭起的木架顶端平齐——那木架正是按平阴城墙的高度搭建的。“士兵站在平台上,升到城头高度,就能直接跳上城墙,不用再搭云梯硬闯了!”

  熊旅的眼睛亮了。他走上前,伸手推了推木柱,入手坚硬稳固,再看连接平台的榫卯,做得极为精巧,显然是下了功夫的。“这平台能站几人?承重如何?”

  “最多能站五个甲士,”一个老工匠上前回话,脸上带着佩服,“公子说怕太重压垮车身,特意让我们用了轻质的柳木做平台,边缘还加了铁条加固,寻常的箭射不透。”

  熊旅登上旁边的木架,从“城头”的高度往下看,平台升到顶时,离“城头”果然只有半步之遥,士兵一跃便能上去。他转头看向熊正,这孩子正仰着头看他,眼里闪着期待的光,像颗刚打磨好的璞玉。

  “好小子!”熊旅大笑,声音震得帐外的旗帜都晃了晃,“就按这个,连夜再赶制十辆,明日拂晓,我要让平阴城的齐军瞧瞧,咱们楚军的‘飞天车’!”

  当晚,工坊里灯火通明,凿木声、打铁声此起彼伏,连伙夫都端着热汤过来帮忙。熊正守在旁边,时不时指着图样跟工匠们说些什么,小小的身影在火光中忙碌,额角的汗滴落在衣襟上,也顾不上擦。

  次日清晨,攻城的号角吹响时,十辆登城车如巨兽般冲向城墙。齐军士兵还在往城下扔滚木,就见楚军的平台带着甲士升到了眼前,刀光闪过,城头瞬间乱成一团。熊旅站在指挥台上,看着楚军士兵顺着登城车不断涌上城墙,原本需要数个时辰才能打开的缺口,不到半个时辰就被撕开了一道口子。

  “父亲,您看!”熊正拉着他的衣袖,声音里满是雀跃。

  熊旅摸摸他的头,眼底的欣慰几乎要溢出来。

  战事稍歇,熊正又捧着新的竹简来找他。这次是改良的弓箭,弓臂用的是南楚特产的柘木,弧度比寻常弓更弯,弓弦换了坚韧的牛筋,连箭矢都磨得更尖,尾羽用的是雁翎,比原来的鸡毛更稳。

  “我试过了,”熊正指着靶场,“用这种弓,能射到百步之外的靶心,比原来的弓远了三成!”

  军中的神射手张纥拿起改良弓试了试,拉满弓弦时脸色微变:“这弓拉力虽大,却省劲,箭出去又快又稳!”他抬手一箭,果然射中了百步外的靶心,箭羽还在嗡嗡作响。

  消息传到前线,楚军士兵用这种改良弓与城上的齐军对峙,齐军的箭还没到楚军阵前,楚军的箭已落在他们城头,几番下来,齐军连露头都不敢了。

  夜帐里,熊旅看着案上的登城车图样和改良弓,又看看趴在旁边睡着的儿子——这孩子大概是累坏了,手里还攥着半截画图样的炭笔。他轻轻为儿子盖上披风,心中百感交集。

  旁的世家子弟十二岁时还在学诗赋礼仪,他的正儿却泡在军营工坊,满身尘土地琢磨怎么打仗。从前他总怕孩子太过文弱,将来难当大任,如今才明白,上阵杀敌是勇,以智取胜是谋,后者往往更能决定胜负。

  “正儿虽不擅长上阵杀敌,”熊旅低声自语,声音里满是骄傲,“却能用智慧为楚国出力,将来必是栋梁之材。”

  帐外的风还在吹,带着胜利的气息。平阴城的城门已破,齐国的覆灭就在眼前,而楚国的未来,似乎也随着这个孩子的奇思妙想,变得更加清晰明亮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