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邑的晨光,曾几何时总带着几分周室衰落的清冷。可今日的王城之外,却被一阵喧闹的人声打破——市集上,数十个插着玄色“楚”字旗的摊位一字排开,楚商们操着略带楚腔的周语,正热情地招呼着往来行人。南海来的珍珠串在阳光下泛着莹润的光泽,楚地烧制的青釉瓷碗摆得整整齐齐,最惹眼的是角落那几个木架,上面放着缩小版的水车模型,轮轴转动时还带着潺潺的仿真水声,引得一群孩童围着看个不停。
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周人,拄着拐杖慢慢走到摊位前。他目光落在架上那具铁犁上——犁头是灰黑色的精铁,打磨得锃亮,犁杆缠着坚韧的藤条,比周人常用的青铜犁轻了足足一半。老人伸出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抚摸着铁犁的刃口,指尖传来冰凉坚硬的触感,他不由得喃喃道:“这铁犁……看着就比青铜犁省力多了。俺家那几亩地,用青铜犁得三个壮丁拉,若换了这个,怕是两个娃娃都能拉动。”
守摊的楚商见状,立刻笑着上前:“老丈好眼光!这是俺们楚地最新炼的精铁犁,不仅轻便,还耐磨——去年楚地大旱,靠这铁犁和水车,庄稼照样收了八成!您若要,今日初来洛邑,给您算个本钱价,再送您一本犁地的小册子,上面写着咋用最省力。”
老周人听得心动,又摸了摸铁犁,终究是舍不得——家里的青铜犁虽沉,却也用了半辈子。可他刚要转身,就见邻摊围满了人,挤进去一看,竟是楚商在演示新织的麻布:比周锦轻薄,却比周布结实,价格还便宜三成。人群中,有人已掏出刀币买下一匹,老周人看着那细密的针脚,心里的天平渐渐倾斜——或许,楚人的东西,真能让日子好过些。
市集旁的“临洛茶馆”里,芈璇玑正临窗而坐。她身着楚地特有的绣纹曲裾,腰间系着赤玉佩,手中捧着一盏楚瓷茶盏,茶盏里泡着楚地特产的云雾茶,清香袅袅。她看似在品茶,实则支着耳朵,听着邻桌两个周室小吏的议论。
“你听说了吗?楚王上个月派了三万民夫,修了条从楚都郢城到洛邑的驰道,全用夯土砸实,下雨天都不泥泞。”一个小吏压低声音,语气里满是惊叹,“昨日我听驿馆的人说,楚商的马车走这条驰道,从郢城到洛邑,三天就能到!以前走旧路,最少得半个月。”
另一个小吏连连点头,端起茶盏抿了一口,又道:“何止驰道!我昨日去周天子的寝宫送文书,竟见殿里摆着一套楚瓷餐具——白釉青纹,比周室的青铜鼎好看多了!听内侍说,周天子现在吃饭都用楚瓷,说比青铜器轻便,还不沾油污。”
芈璇玑听到这里,忍不住对身边扮作侍女的养芷轻笑。养芷是她的贴身侍女,也是楚廷“蜂鸟”细作的一员,此次随她来洛邑,便是为了探查周室动向与洛邑民情。“祖父在世时总说‘周礼尽在鲁’,说周人的礼仪、器物皆是天下正统。”芈璇玑放下茶盏,目光透过窗棂,落在市集上飘扬的楚旗上,“如今看来,这周礼也该添些楚风了——楚人的铁犁、水车、瓷器,哪一样不是让百姓过得更安稳?礼仪若不能让百姓安乐,再正统又有何用?”
养芷也跟着笑了,低声回道:“小姐说得是。如今洛邑的百姓,买楚布、用楚瓷的越来越多,连街上的孩童都学着说楚语了。再过些日子,怕是连周室的官吏,都要学着楚人的规矩办事了。”
二人正说着,窗外忽然传来一阵轻微的骚动。芈璇玑抬眼望去,只见街角处,一个身着锦袍的少年正与一位穿着周室官服的中年人说话——那少年正是楚王熊旅的次子熊昭,此次以“楚使”的名义来洛邑,实则是为了推动楚商在洛邑的落地;而那中年人,正是周天子的内宰,掌管周室宫廷的物资与文书。
只见熊昭示意身后的随从递过一个精致的木盒,内宰打开一看,里面铺着红绒布,整齐摆放着十块温润的楚玉——有雕成凤鸟的佩饰,有刻着云纹的璧玉,皆是楚地独有的蓝田玉,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内宰的眼睛瞬间亮了,却又强装镇定,咳嗽一声道:“楚使此举,怕是不合周室规矩吧?”
熊昭嘴角勾起一抹浅笑,语气却带着不容拒绝的底气:“内宰大人,这只是楚地的薄礼,算不上逾矩。楚王殿下念及周室与楚先祖曾有盟约,特命在下送来这些玉饰,供周天子赏玩。”他话锋一转,目光锐利了几分,“当然,楚王也有个小请求——楚商来洛邑通商,皆是为了让洛邑百姓得利,还望内宰大人能通融,给楚商一个‘特许设市’的文书,让他们能在洛邑长久经营,也让周楚百姓能常通有无。”
内宰握着木盒的手紧了紧,心中早已盘算清楚——周室如今财政空虚,全靠各国进贡度日,楚国势力最强,若得罪了楚使,怕是连明年的贡物都没了着落。他沉吟片刻,便对着身后的小吏吩咐:“去,把早已备好的‘特许设市’文书拿来。”
小吏很快取来文书,内宰看了一眼,便盖上了周室的印玺,递给熊昭:“楚使放心,有了这文书,楚商可在洛邑西市设固定摊位,周室的官吏绝不会刁难。”
熊昭接过文书,仔细看了一遍,确认无误后,便收入怀中。他对着内宰微微拱手,转身带着随从离开。走到无人的巷口,熊昭停下脚步,对扮作随从的“蜂鸟”细作低声道:“即刻快马回郢城,告诉父王——周室已如风中残烛,君臣只知贪图私利,全无往日的正统气象。如今楚商已在洛邑站稳脚跟,驰道贯通,器物流通,不用十年,连洛邑的百姓都会说楚语、行楚俗,到那时,周室便会不攻自破,洛邑自然归入楚地。”
细作躬身领命,转身便消失在巷尾。熊昭站在巷口,望着远处周天子的宫城——那宫城的城墙早已斑驳,连门口的青铜鼎都生了锈。他嘴角露出一抹坚定的笑容,抬手理了理衣襟,转身朝着楚商的市集走去——他要亲眼看看,楚人的器物如何融入周土,楚人的文化如何浸润洛邑,为楚国一统华夏的大业,再添一块坚实的基石。
此时的洛邑市集,喧闹依旧。楚商的吆喝声、百姓的讨价还价声、孩童的嬉笑声交织在一起,与远处宫城的寂静形成鲜明对比。芈璇玑看着这热闹的景象,轻轻端起茶盏,对着养芷道:“走,咱们也去市集看看——看看这洛邑的楚风,到底能吹得有多远。”
养芷点头应是,二人起身走出茶馆,融入了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阳光洒在她们身上,也洒在市集上每一件楚地的器物上,仿佛预示着——一个由楚主导的新时代,正在这片古老的周土上,缓缓拉开序幕。
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周人,拄着拐杖慢慢走到摊位前。他目光落在架上那具铁犁上——犁头是灰黑色的精铁,打磨得锃亮,犁杆缠着坚韧的藤条,比周人常用的青铜犁轻了足足一半。老人伸出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抚摸着铁犁的刃口,指尖传来冰凉坚硬的触感,他不由得喃喃道:“这铁犁……看着就比青铜犁省力多了。俺家那几亩地,用青铜犁得三个壮丁拉,若换了这个,怕是两个娃娃都能拉动。”
守摊的楚商见状,立刻笑着上前:“老丈好眼光!这是俺们楚地最新炼的精铁犁,不仅轻便,还耐磨——去年楚地大旱,靠这铁犁和水车,庄稼照样收了八成!您若要,今日初来洛邑,给您算个本钱价,再送您一本犁地的小册子,上面写着咋用最省力。”
老周人听得心动,又摸了摸铁犁,终究是舍不得——家里的青铜犁虽沉,却也用了半辈子。可他刚要转身,就见邻摊围满了人,挤进去一看,竟是楚商在演示新织的麻布:比周锦轻薄,却比周布结实,价格还便宜三成。人群中,有人已掏出刀币买下一匹,老周人看着那细密的针脚,心里的天平渐渐倾斜——或许,楚人的东西,真能让日子好过些。
市集旁的“临洛茶馆”里,芈璇玑正临窗而坐。她身着楚地特有的绣纹曲裾,腰间系着赤玉佩,手中捧着一盏楚瓷茶盏,茶盏里泡着楚地特产的云雾茶,清香袅袅。她看似在品茶,实则支着耳朵,听着邻桌两个周室小吏的议论。
“你听说了吗?楚王上个月派了三万民夫,修了条从楚都郢城到洛邑的驰道,全用夯土砸实,下雨天都不泥泞。”一个小吏压低声音,语气里满是惊叹,“昨日我听驿馆的人说,楚商的马车走这条驰道,从郢城到洛邑,三天就能到!以前走旧路,最少得半个月。”
另一个小吏连连点头,端起茶盏抿了一口,又道:“何止驰道!我昨日去周天子的寝宫送文书,竟见殿里摆着一套楚瓷餐具——白釉青纹,比周室的青铜鼎好看多了!听内侍说,周天子现在吃饭都用楚瓷,说比青铜器轻便,还不沾油污。”
芈璇玑听到这里,忍不住对身边扮作侍女的养芷轻笑。养芷是她的贴身侍女,也是楚廷“蜂鸟”细作的一员,此次随她来洛邑,便是为了探查周室动向与洛邑民情。“祖父在世时总说‘周礼尽在鲁’,说周人的礼仪、器物皆是天下正统。”芈璇玑放下茶盏,目光透过窗棂,落在市集上飘扬的楚旗上,“如今看来,这周礼也该添些楚风了——楚人的铁犁、水车、瓷器,哪一样不是让百姓过得更安稳?礼仪若不能让百姓安乐,再正统又有何用?”
养芷也跟着笑了,低声回道:“小姐说得是。如今洛邑的百姓,买楚布、用楚瓷的越来越多,连街上的孩童都学着说楚语了。再过些日子,怕是连周室的官吏,都要学着楚人的规矩办事了。”
二人正说着,窗外忽然传来一阵轻微的骚动。芈璇玑抬眼望去,只见街角处,一个身着锦袍的少年正与一位穿着周室官服的中年人说话——那少年正是楚王熊旅的次子熊昭,此次以“楚使”的名义来洛邑,实则是为了推动楚商在洛邑的落地;而那中年人,正是周天子的内宰,掌管周室宫廷的物资与文书。
只见熊昭示意身后的随从递过一个精致的木盒,内宰打开一看,里面铺着红绒布,整齐摆放着十块温润的楚玉——有雕成凤鸟的佩饰,有刻着云纹的璧玉,皆是楚地独有的蓝田玉,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内宰的眼睛瞬间亮了,却又强装镇定,咳嗽一声道:“楚使此举,怕是不合周室规矩吧?”
熊昭嘴角勾起一抹浅笑,语气却带着不容拒绝的底气:“内宰大人,这只是楚地的薄礼,算不上逾矩。楚王殿下念及周室与楚先祖曾有盟约,特命在下送来这些玉饰,供周天子赏玩。”他话锋一转,目光锐利了几分,“当然,楚王也有个小请求——楚商来洛邑通商,皆是为了让洛邑百姓得利,还望内宰大人能通融,给楚商一个‘特许设市’的文书,让他们能在洛邑长久经营,也让周楚百姓能常通有无。”
内宰握着木盒的手紧了紧,心中早已盘算清楚——周室如今财政空虚,全靠各国进贡度日,楚国势力最强,若得罪了楚使,怕是连明年的贡物都没了着落。他沉吟片刻,便对着身后的小吏吩咐:“去,把早已备好的‘特许设市’文书拿来。”
小吏很快取来文书,内宰看了一眼,便盖上了周室的印玺,递给熊昭:“楚使放心,有了这文书,楚商可在洛邑西市设固定摊位,周室的官吏绝不会刁难。”
熊昭接过文书,仔细看了一遍,确认无误后,便收入怀中。他对着内宰微微拱手,转身带着随从离开。走到无人的巷口,熊昭停下脚步,对扮作随从的“蜂鸟”细作低声道:“即刻快马回郢城,告诉父王——周室已如风中残烛,君臣只知贪图私利,全无往日的正统气象。如今楚商已在洛邑站稳脚跟,驰道贯通,器物流通,不用十年,连洛邑的百姓都会说楚语、行楚俗,到那时,周室便会不攻自破,洛邑自然归入楚地。”
细作躬身领命,转身便消失在巷尾。熊昭站在巷口,望着远处周天子的宫城——那宫城的城墙早已斑驳,连门口的青铜鼎都生了锈。他嘴角露出一抹坚定的笑容,抬手理了理衣襟,转身朝着楚商的市集走去——他要亲眼看看,楚人的器物如何融入周土,楚人的文化如何浸润洛邑,为楚国一统华夏的大业,再添一块坚实的基石。
此时的洛邑市集,喧闹依旧。楚商的吆喝声、百姓的讨价还价声、孩童的嬉笑声交织在一起,与远处宫城的寂静形成鲜明对比。芈璇玑看着这热闹的景象,轻轻端起茶盏,对着养芷道:“走,咱们也去市集看看——看看这洛邑的楚风,到底能吹得有多远。”
养芷点头应是,二人起身走出茶馆,融入了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阳光洒在她们身上,也洒在市集上每一件楚地的器物上,仿佛预示着——一个由楚主导的新时代,正在这片古老的周土上,缓缓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