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王后之谋-《楚国一统华夏》

  郢都的暮春,细雨如酥。樊姬倚在椒房殿的雕花窗前,望着庭院中被雨水打落的辛夷花瓣,指尖无意识摩挲着青铜镜边缘。侍女捧着中原送来的蜀锦襦裙候在一旁,轻声道:王后,郑国公夫人的车队已到郢都十里外了。

  铜镜映出樊姬眼底的寒芒。三日前斥候密报,郑国暗中与晋国结盟,欲在边境屯兵。她忽然将铜镜重重扣在案上,惊得侍女手中锦缎滑落:备车,本宫要去迎接郑夫人。

  轺车碾过湿漉漉的青石板路,樊姬望着车窗外渐次出现的中原商队。这些载着丝绸、玉器的车队,正将楚国的稻米、皮革运往黄河之滨。自熊旅即位推行新政,楚国国力日盛,却始终被中原诸国视为,舆论如无形枷锁,缚住了楚军北上的脚步。

  十里长亭处,郑国公夫人的马车装饰着精美的铜铃,车帘掀起时,露出半张带着戒备的面容。樊姬莲步轻移,广袖拂过沾满雨珠的亭柱,笑容比辛夷花更柔:久闻夫人善弹箜篌,前日楚王猎得一对白鹇,毛色纯净如雪,正合夫人雅兴。

  郑夫人眼中闪过一丝诧异。在中原传闻里,楚国王后不过是蛮夷女子,此刻眼前人衣饰虽无金玉堆砌,却以茜草染就的朱色衣裾搭配翠羽步摇,举手投足间竟比洛邑贵妇更多几分浑然天成的气度。

  当夜,椒房殿内暖意融融。樊姬亲自为郑夫人斟上夷陵春茶,茶汤在漆杯中泛起琥珀色涟漪:听闻郑国新修水利,可解颍水之患?见郑夫人微微颔首,她轻叹道,楚国虽沃野千里,却总被中原视作化外之地。前日齐王夫人来访,说起齐地孩童启蒙必读《诗》《书》,而楚地小儿只知射猎......

  话音未落,郑夫人手中茶盏轻颤:王后此言差矣。妾在郑宫,常听国君说,楚国编钟之妙、漆器之精,实乃天下一绝。

  樊姬垂眸掩住眼底笑意。这正是她数月来苦心经营的局——不再以武力威慑中原,转而以文化为刃。她命人搜集楚国历代巫祝歌谣,编成《南风》诗集;将青铜器上的凤鸟纹绣成罗帕,赠予各国夫人。此刻见郑夫人上钩,便命侍女捧出一卷竹简:这是楚人采集的《越人歌》,还望夫人不吝赐教。

  此后数月,郢都宫阙中时常可见中原贵妇身影。樊姬在章华台设宴,教鲁夫人跳翘袖折腰舞;陪宋夫人游览纪南城,讲述楚先王熊绎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故事。当卫夫人捧着楚地工匠打造的错金银铜镜爱不释手时,樊姬适时叹道:可惜这些巧技,中原却以为是奇淫之物。

  消息传回中原,舆论悄然生变。晋国朝堂上,大夫们传阅着从楚国带回的《楚辞》竹简;齐国市集里,楚式漆器的价格一日三涨。更要紧的是,各国夫人在枕边吹风,让国君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南方大国。

  这日,熊旅翻阅着各国新送来的国书,忽然大笑出声。竹简上,郑伯措辞委婉地提出愿与楚国重修盟好,宋公更是主动邀请楚军参与下月的黄池会盟。他转身望向殿外,樊姬正与随郑夫人而来的女乐探讨音律,阳光穿过她鬓边的玉簪,在青砖上投下细碎光斑。

  王后这招,比千军万马更厉害。熊旅将竹简递给令尹孙叔敖,目光落在樊姬广袖翻飞的指尖,当年管仲辅佐桓公,九合诸侯以尊王攘夷;如今我楚国,倒要试试以柔克刚之道。

  暮色渐浓,樊姬送走最后一位中原夫人,望着宫墙外渐次亮起的万家灯火。她知道,这只是开始。那些被中原夫人带回的楚国故事、歌谣、器物,终将如涓涓细流,渗入中原腹地。而当楚国的文化真正被接纳时,便是楚国问鼎中原之日。风掠过椒房殿的飞檐,送来远处编钟隐约的清音,恍若八百年楚国基业,正奏响新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