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暮春时节,本应是花繁叶茂,谢府的后花园却是一片狼藉。几株老海棠开得正盛,树下却散落着被翻乱的箱笼,几件半旧的衣裳胡乱搭在石凳上,一副仓皇离去的景象。
谢老夫人由丫鬟扶着,站在庭院中央,一双浑浊的老眼缓缓扫过这住了整整六十年的府邸。她还记得五十年前刚嫁入谢府时的光景,那时府门前车水马龙,一日里来往的宾客不下百人,何等风光。如今,朱漆大门上的铜环已被债主砸得歪斜,门内寂静无声,只剩下几个不肯离去的忠仆还守在身旁。
“都收拾妥当了?”谢老夫人声音沙哑,手中的拐杖微微颤抖。
大少爷谢瑾瑜低着头,不敢看母亲的眼睛:“能变卖的都卖了,剩下的...也不过是些不值钱的物件。城南的宅子已经租下,虽小,倒也够母亲和几位女眷暂住。”
“暂住...”老夫人重复着这两个字,嘴角泛起一丝苦涩的笑。谢家何曾需要“暂住”在别人的屋檐下?
二房媳妇王氏抱着一个沉甸甸的锦盒匆匆走过,被谢瑾瑜拦下:“二婶,这是什么?”
王氏神色慌张,抱紧盒子:“不过是我的一些嫁妆首饰...”
“打开。”谢瑾瑜声音平静,却不容置疑。
盒子打开,里面赫然是两件谢家祖传的玉器,正是前几日清点家产时不见的珍品。
“二婶,这两件玉器已答应卖给李掌柜,明日就来取货。你这是要带着它们去哪里?”谢瑾瑜目光如炬。
王氏脸色一白,随即尖声道:“瑾瑜,谢家已经这样了,你总不能让我们二房跟着喝西北风吧?你二叔走得早,留下我们孤儿寡母,总得有条活路!”
“活路?”谢瑾瑜冷笑,“就因为人人都想着自己的活路,谢家才落到这步田地。父亲在世时待二房不薄,如今父亲尸骨未寒,二婶就要窃取家产自立门户吗?”
这话说得极重,王氏顿时泪如雨下,瘫坐在地:“我这是造的什么孽啊!嫁到谢家二十年,临了连件傍身的东西都留不住...”
一旁的谢家大小姐谢玉柔看不过去,上前扶起王氏,对兄长道:“大哥,事已至此,何必再为难二婶?这两件玉器,就让她带走吧。”
谢瑾瑜看着满院子散乱的行李,又看了看站在廊下默默垂泪的妻子和紧紧抓着她衣角的幼子,长叹一声,挥了挥手:“罢了,拿去吧。只是出了这个门,二婶就不要再以谢家人自居了。”
这话一出,满院皆惊。王氏更是愣在当场,她没想到自己的小聪明竟换来被逐出家族的下场。
“瑾瑜,你...你怎能这样...”王氏颤声道。
“不是我狠心,是谢家已经养不起分心的族人了。”谢瑾瑜转身,背对着她,“二婶既然早有去意,今日就请自便吧。”
这话像一把刀子,割断了最后一丝亲情牵绊。王氏抱着盒子,愣了片刻,终究还是头也不回地走了。她的两个女儿犹豫了一下,看了看谢瑾瑜,又看了看母亲的背影,最终还是追了上去。
“姐姐!”谢玉柔急唤,那两个侄女却始终没有回头。
一场闹剧落幕,院子里的气氛更加凝重。
傍晚时分,谢家众人聚在祠堂行了最后一次家祭。原本熙熙攘攘的祠堂,此刻竟显得空荡起来。谢瑾瑜点燃香火,跪在祖宗牌位前,久久不语。
谢老夫人由人扶着,颤巍巍地跪在蒲团上,老泪纵横:“列祖列宗在上,不孝子孙无能,守不住家业,今日就要离开祖宅,望祖宗恕罪...”
身后一片啜泣声。
谢瑾瑜重重磕了三个头,起身时额上一片青红。他环视在场的族人,沉声道:“今日一别,不知何日才能重聚。瑾瑜无能,不能保全家族,只能尽力而为。城南的宅子虽小,尚可容纳母亲、我这一房和未出阁的妹妹们。其余各房...自行安排吧。”
这话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石子,激起层层涟漪。
三房老爷谢瑜站出来:“瑾瑜,你这是什么意思?要我们各奔前程不成?”
“三叔,”谢瑾瑜疲惫地说,“家中仅剩的银两,连还利息都不够,哪里还有能力供养这几十口人?城南的宅子只有三进,如何住得下?”
“那你就忍心看我们流落街头?”三房长子谢瑾琏激动地问。
“我会将剩余家产均分各房,虽不多,也够租个小院暂度难关。往后...就看各自的造化了。”
这话引起一阵骚动。有人愤怒,有人绝望,有人已经开始在心里盘算能分到多少银子。
谢玉柔站在角落,看着这场面,心如刀绞。她想起一个月前,这些人还围坐一堂,商议如何应对家族危机,那时尚能团结一心。如今大难临头,竟是这般景象。
“我不要分家!”突然,一个稚嫩的声音响起。众人看去,是四房的遗孤,年仅十岁的谢瑾琳,她紧紧抱着母亲的胳膊,“我们生是谢家人,死是谢家鬼,不能分开!”
四嫂搂紧女儿,泪如雨下。
谢瑾瑜别过脸去,不忍看这一幕。
最终,在现实的压力下,分家的事还是定了下来。谢瑾瑜将家中最后的积蓄和几处尚未被抵押的田产地契拿出,按房头均分。账房先生拨着算盘,每报出一个数字,就有一房人的脸色黯淡一分。
“就这么点?”三房次子谢瑾琛叫起来,“还不够在京城租半年的宅子!”
“就这些了。”谢瑾瑜面无表情,“若不愿意要,可以不要。”
谢瑾琛气急,却也不敢再说不要,只能愤愤地接过银票。
分娩持续到深夜。祠堂里的烛火明明灭灭,照着一张张或悲伤或贪婪的脸。谢玉柔冷眼看着,忽然想起小时候,每到除夕,全族人都会聚在这里守岁,孩子们在院子里放鞭炮,大人们围炉夜话,其乐融融。不过十年光景,竟已物是人非。
次日清晨,离别的时候终于到了。
最先离开的是三房。他们雇了三辆马车,将分得的家当装车,准备返回三夫人李氏的娘家。
“三叔保重。”谢瑾瑜在门口相送。
谢瑜点点头,欲言又止,最终只是拍了拍侄子的肩膀:“照顾好你母亲。”
三房的人陆续上车,唯有谢瑾琏的妻子周氏迟迟不肯上车。她望着这座生活了八年的府邸,忽然跪在谢老夫人面前:“婆婆,让我留下来伺候您吧!我不怕吃苦,我...”
“胡闹!”谢瑾琏厉声喝道,“还不快上车!”
周氏泪流满面,她是谢家远亲的女儿,自幼父母双亡,在谢家长大,早已将这里当作自己的家。如今要离开,无异于再次失去家园。
谢老夫人扶起她,从腕上褪下一只玉镯,戴在周氏手上:“好孩子,你有这份心就够了。跟着瑾琏去吧,好好过日子。”
周氏泣不成声,被丈夫强行拉上了马车。
接着是四房。四嫂决定带着女儿回江南娘家。临行前,她将一个小包袱交给谢玉柔:“这里面是你四哥生前最爱穿的几件衣服,我带不走了,你...你帮我烧给他吧。”
谢玉柔接过包袱,重重地点了点头。
十岁的谢瑾琳抱着谢玉柔的腿不肯放手:“姑姑,我不想走,我不想走...”
四嫂狠心拉开她,抱着她上了轿子。轿帘落下,隔绝了小女孩撕心裂肺的哭声。
谢玉柔站在原地,直到那顶青布小轿消失在街角,仍一动不动。
短短一个上午,原本人丁兴旺的谢府,只剩下谢老夫人、谢瑾瑜一家和谢玉柔这几个主子。府门前的空地上散落着车辙印记和零星掉落的杂物,一片狼藉。
谢瑾瑜的妻子沈氏搀扶着婆婆,轻声问:“母亲,我们也该动身了。”
谢老夫人望着空荡荡的府邸,忽然道:“你们先去,我再看看。”
众人知道她心情,默默退到一旁。
谢老夫人拄着拐杖,一步一步走过熟悉的庭院。她走过丈夫生前最爱待的书房,走过孩子们嬉戏过的花园,走过接待过无数达官贵人的花厅,走过她亲手种下那株红梅的角落。每到一处,她都停留片刻,用手触摸着那些熟悉的物件,仿佛在抚摸逝去的岁月。
在走过二进门时,她脚下一滑,险些摔倒。谢瑾瑜急忙上前搀扶,却发现母亲的手中紧紧攥着一块从门上剥落的漆皮。
“母亲...”谢瑾瑜哽咽难言。
谢老夫人摇摇头,将那片漆皮小心翼翼地放入怀中,轻声道:“走吧。”
城南的宅子果然狭小阴暗。三进的院落,挤着谢老夫人、谢瑾瑜夫妇及他们的三个孩子,还有谢玉柔和她未出嫁的妹妹谢玉婉。原本在谢府伺候的丫鬟仆从,大多已经散去,只剩下两个老嬷嬷和一个小厮愿意跟随。
谢玉柔帮着安置行李,将母亲安置在唯一一间朝南的卧室里。她自己的房间只有原来绣房的一半大,除了一张床和一张桌子,几乎放不下别的东西。
夜幕降临,谢玉柔点亮油灯,开始整理带来的书籍。忽然,她在一本《诗经》中发现了一张泛黄的纸片,上面是父亲生前写下的一首诗:“琼楼玉宇今何在,朱门绣户终成空。唯有庭前旧时月,夜深还照落花红。”
她怔怔地看着这首诗,仿佛父亲早已预见了今日的结局。
“姐姐,”门外传来谢玉婉的声音,“用晚饭了。”
谢玉柔急忙擦去眼角的泪水,起身开门。
晚饭摆在狭小的厅堂里,一碟咸菜,一碟青菜,一锅稀粥。与从前谢家动辄十几道菜的晚餐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谢老夫人看着桌上的饭菜,久久没有动筷。
“母亲,明日我去找份差事,”谢瑾瑜低声说,“听说城西的赵掌柜需要个账房先生...”
“不行!”谢老夫人断然拒绝,“谢家的长子,怎么能去做账房先生?岂不让人笑话!”
“母亲,”谢瑾瑜放下碗筷,“我们已经不是从前的谢家了。若不找些营生,坐吃山空,连这点稀粥咸菜都保不住。”
谢老夫人沉默良久,终于长叹一声:“随你吧。”
饭后,谢玉柔扶着母亲在院子里散步。这小院只有几丈见方,走不了几步就到头了。天空中一轮明月高悬,与谢府所见本是同一轮,心境却已大不相同。
“柔儿,你可曾怨恨为娘?”谢老夫人忽然问。
谢玉柔一愣:“母亲何出此言?”
“若非为娘执意要保住那几处赔钱的铺子,谢家或许不会败得这么快...”谢老夫人声音哽咽。
谢玉柔握紧母亲的手:“母亲别这么说,商场沉浮,本就不是妇人能预料的事。要怪,只怪我们谢家运势已尽。”
谢老夫人停下脚步,望着女儿:“为娘如今只担心你的婚事。原本与陈家的婚约,如今谢家败落,他们怕是会悔婚...”
谢玉柔低下头。她与陈家公子陈昀自幼定亲,本是门当户对的好姻缘。如今谢家一败涂地,这桩婚事的确前途未卜。
“女儿不嫁,一辈子陪着母亲。”谢玉柔轻声道。
“傻孩子...”谢老夫人抚摸着女儿的头发,泪如雨下。
正当谢家众人准备歇息时,门外忽然传来急促的敲门声。小厮开门后,竟是本该早已出城的四房孤女谢瑾琳的乳母赵嬷嬷。
“大小姐,不好了!”赵嬷嬷一见谢玉柔就跪倒在地,“四小姐...四小姐她不见了!”
“什么?”谢玉柔大惊,“怎么回事?不是说好今早随四嫂回江南吗?”
赵嬷嬷哭诉道:“原本是今早出发的,但因行李太多,改到明日。谁知晚饭时分,四小姐说累了要休息,等我们去看时,她已经不在房中了,只留下这封信。”
谢玉柔接过信,展开一看,上面是谢瑾琳稚嫩的笔迹:“我要回自己家,不要去做客。”
短短九个字,让谢玉柔心如刀绞。十岁的瑾琳,竟一个人跑回已经封存的谢府去了!
“我得去找她!”谢玉柔立刻道。
谢瑾瑜闻声出来,了解情况后,沉吟片刻:“我陪你一起去。”
兄妹二人提着灯笼,匆匆赶往已经人去楼空的谢府。夜色中的谢府大门紧闭,门上贴着封条。谢瑾瑜绕到后墙,找到一处破损的墙角,两人钻了进去。
府内一片漆黑,只有月光照亮前路。曾经熟悉的庭院在夜色中显得阴森恐怖,风吹过空荡的屋檐,发出呜呜的响声。
“琳儿!琳儿!”谢玉柔轻声呼唤,生怕惊动了看守的人。
他们在府中寻找许久,终于在后花园的假山洞里找到了蜷缩成一团的谢瑾琳。小女孩穿着单薄的衣裳,在春寒料峭的夜晚冻得瑟瑟发抖。
“琳儿!”谢玉柔冲进去,将她搂在怀里。
“姑姑...”谢瑾琳抬起泪眼,“我想回家...为什么我们不能回自己的家?”
谢玉柔无言以对,只能紧紧抱着她。
谢瑾瑜站在洞外,望着这座曾经辉煌的府邸,月光下的亭台楼阁依然美丽,却已经不属于谢家了。他忽然明白了什么叫“国破家亡”,虽然谢家不过是一个家族的衰落,但那种失去根基的痛楚,却是如此真切。
“我们走吧。”最终,他轻声说。
谢玉柔牵着谢瑾琳走出假山洞,三人默默向府外走去。经过祠堂时,谢玉柔忽然停下脚步:“大哥,我想取走祖父的那面镜子。”
谢瑾瑜愣了一下,点点头。三人进入祠堂,谢玉柔从供桌上取下一面铜镜。这镜子是谢家祖传之物,背面刻着“破镜难圆”四个字,原是谢家先祖在家族危机时刻留下的警示。
“破镜难圆...”谢玉柔轻声念着这四个字,忽然明白了先祖的用意。原来再兴盛的家族,也难免有衰落的一天;再亲密的家人,也终有离散的时刻。
离开谢府时,谢瑾琳忽然回头,望着黑暗中的宅院,轻声问:“姑姑,我们还会回来吗?”
谢玉柔看着手中那面刻着“破镜难圆”的铜镜,良久,才轻声道:“镜破了,就再难圆了。但人只要活着,总会有新的家园。”
这话既是对侄女说的,也是对自己说的。
回到城南小宅,谢老夫人见找回了孙女儿,又是心疼又是责备。谢玉柔将铜镜递给母亲,谢老夫人一见那四个字,顿时明白了女儿的心意,不再多言。
夜深人静,谢玉柔独自坐在窗前,望着那轮明月。她想起白日里各奔东西的亲人,想起十岁侄女那句“我要回自己家”,想起父亲诗中的“朱门绣户终成空”,心中感慨万千。
破镜难圆,亲人离散,这是何等痛彻心扉的领悟。然而正如她告诉侄女的那样,人只要活着,总会有新的家园。只是这重建的过程,需要多少勇气和泪水,她不敢细想。
窗外,一轮残月高挂中天,清冷的光辉洒满人间,不分贵贱地照亮着朱门与蓬户。
谢玉柔轻轻抚摸着那面祖传的铜镜,镜中映出她年轻却已饱经忧患的面容。破镜难圆,但人却必须继续前行,哪怕心中带着永远无法愈合的裂痕。
这一夜,谢家大宅彻底沉寂,而城南小宅中,一颗心在痛苦中慢慢变得坚韧。
暮春时节,本应是花繁叶茂,谢府的后花园却是一片狼藉。几株老海棠开得正盛,树下却散落着被翻乱的箱笼,几件半旧的衣裳胡乱搭在石凳上,一副仓皇离去的景象。
谢老夫人由丫鬟扶着,站在庭院中央,一双浑浊的老眼缓缓扫过这住了整整六十年的府邸。她还记得五十年前刚嫁入谢府时的光景,那时府门前车水马龙,一日里来往的宾客不下百人,何等风光。如今,朱漆大门上的铜环已被债主砸得歪斜,门内寂静无声,只剩下几个不肯离去的忠仆还守在身旁。
“都收拾妥当了?”谢老夫人声音沙哑,手中的拐杖微微颤抖。
大少爷谢瑾瑜低着头,不敢看母亲的眼睛:“能变卖的都卖了,剩下的...也不过是些不值钱的物件。城南的宅子已经租下,虽小,倒也够母亲和几位女眷暂住。”
“暂住...”老夫人重复着这两个字,嘴角泛起一丝苦涩的笑。谢家何曾需要“暂住”在别人的屋檐下?
二房媳妇王氏抱着一个沉甸甸的锦盒匆匆走过,被谢瑾瑜拦下:“二婶,这是什么?”
王氏神色慌张,抱紧盒子:“不过是我的一些嫁妆首饰...”
“打开。”谢瑾瑜声音平静,却不容置疑。
盒子打开,里面赫然是两件谢家祖传的玉器,正是前几日清点家产时不见的珍品。
“二婶,这两件玉器已答应卖给李掌柜,明日就来取货。你这是要带着它们去哪里?”谢瑾瑜目光如炬。
王氏脸色一白,随即尖声道:“瑾瑜,谢家已经这样了,你总不能让我们二房跟着喝西北风吧?你二叔走得早,留下我们孤儿寡母,总得有条活路!”
“活路?”谢瑾瑜冷笑,“就因为人人都想着自己的活路,谢家才落到这步田地。父亲在世时待二房不薄,如今父亲尸骨未寒,二婶就要窃取家产自立门户吗?”
这话说得极重,王氏顿时泪如雨下,瘫坐在地:“我这是造的什么孽啊!嫁到谢家二十年,临了连件傍身的东西都留不住...”
一旁的谢家大小姐谢玉柔看不过去,上前扶起王氏,对兄长道:“大哥,事已至此,何必再为难二婶?这两件玉器,就让她带走吧。”
谢瑾瑜看着满院子散乱的行李,又看了看站在廊下默默垂泪的妻子和紧紧抓着她衣角的幼子,长叹一声,挥了挥手:“罢了,拿去吧。只是出了这个门,二婶就不要再以谢家人自居了。”
这话一出,满院皆惊。王氏更是愣在当场,她没想到自己的小聪明竟换来被逐出家族的下场。
“瑾瑜,你...你怎能这样...”王氏颤声道。
“不是我狠心,是谢家已经养不起分心的族人了。”谢瑾瑜转身,背对着她,“二婶既然早有去意,今日就请自便吧。”
这话像一把刀子,割断了最后一丝亲情牵绊。王氏抱着盒子,愣了片刻,终究还是头也不回地走了。她的两个女儿犹豫了一下,看了看谢瑾瑜,又看了看母亲的背影,最终还是追了上去。
“姐姐!”谢玉柔急唤,那两个侄女却始终没有回头。
一场闹剧落幕,院子里的气氛更加凝重。
傍晚时分,谢家众人聚在祠堂行了最后一次家祭。原本熙熙攘攘的祠堂,此刻竟显得空荡起来。谢瑾瑜点燃香火,跪在祖宗牌位前,久久不语。
谢老夫人由人扶着,颤巍巍地跪在蒲团上,老泪纵横:“列祖列宗在上,不孝子孙无能,守不住家业,今日就要离开祖宅,望祖宗恕罪...”
身后一片啜泣声。
谢瑾瑜重重磕了三个头,起身时额上一片青红。他环视在场的族人,沉声道:“今日一别,不知何日才能重聚。瑾瑜无能,不能保全家族,只能尽力而为。城南的宅子虽小,尚可容纳母亲、我这一房和未出阁的妹妹们。其余各房...自行安排吧。”
这话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石子,激起层层涟漪。
三房老爷谢瑜站出来:“瑾瑜,你这是什么意思?要我们各奔前程不成?”
“三叔,”谢瑾瑜疲惫地说,“家中仅剩的银两,连还利息都不够,哪里还有能力供养这几十口人?城南的宅子只有三进,如何住得下?”
“那你就忍心看我们流落街头?”三房长子谢瑾琏激动地问。
“我会将剩余家产均分各房,虽不多,也够租个小院暂度难关。往后...就看各自的造化了。”
这话引起一阵骚动。有人愤怒,有人绝望,有人已经开始在心里盘算能分到多少银子。
谢玉柔站在角落,看着这场面,心如刀绞。她想起一个月前,这些人还围坐一堂,商议如何应对家族危机,那时尚能团结一心。如今大难临头,竟是这般景象。
“我不要分家!”突然,一个稚嫩的声音响起。众人看去,是四房的遗孤,年仅十岁的谢瑾琳,她紧紧抱着母亲的胳膊,“我们生是谢家人,死是谢家鬼,不能分开!”
四嫂搂紧女儿,泪如雨下。
谢瑾瑜别过脸去,不忍看这一幕。
最终,在现实的压力下,分家的事还是定了下来。谢瑾瑜将家中最后的积蓄和几处尚未被抵押的田产地契拿出,按房头均分。账房先生拨着算盘,每报出一个数字,就有一房人的脸色黯淡一分。
“就这么点?”三房次子谢瑾琛叫起来,“还不够在京城租半年的宅子!”
“就这些了。”谢瑾瑜面无表情,“若不愿意要,可以不要。”
谢瑾琛气急,却也不敢再说不要,只能愤愤地接过银票。
分娩持续到深夜。祠堂里的烛火明明灭灭,照着一张张或悲伤或贪婪的脸。谢玉柔冷眼看着,忽然想起小时候,每到除夕,全族人都会聚在这里守岁,孩子们在院子里放鞭炮,大人们围炉夜话,其乐融融。不过十年光景,竟已物是人非。
次日清晨,离别的时候终于到了。
最先离开的是三房。他们雇了三辆马车,将分得的家当装车,准备返回三夫人李氏的娘家。
“三叔保重。”谢瑾瑜在门口相送。
谢瑜点点头,欲言又止,最终只是拍了拍侄子的肩膀:“照顾好你母亲。”
三房的人陆续上车,唯有谢瑾琏的妻子周氏迟迟不肯上车。她望着这座生活了八年的府邸,忽然跪在谢老夫人面前:“婆婆,让我留下来伺候您吧!我不怕吃苦,我...”
“胡闹!”谢瑾琏厉声喝道,“还不快上车!”
周氏泪流满面,她是谢家远亲的女儿,自幼父母双亡,在谢家长大,早已将这里当作自己的家。如今要离开,无异于再次失去家园。
谢老夫人扶起她,从腕上褪下一只玉镯,戴在周氏手上:“好孩子,你有这份心就够了。跟着瑾琏去吧,好好过日子。”
周氏泣不成声,被丈夫强行拉上了马车。
接着是四房。四嫂决定带着女儿回江南娘家。临行前,她将一个小包袱交给谢玉柔:“这里面是你四哥生前最爱穿的几件衣服,我带不走了,你...你帮我烧给他吧。”
谢玉柔接过包袱,重重地点了点头。
十岁的谢瑾琳抱着谢玉柔的腿不肯放手:“姑姑,我不想走,我不想走...”
四嫂狠心拉开她,抱着她上了轿子。轿帘落下,隔绝了小女孩撕心裂肺的哭声。
谢玉柔站在原地,直到那顶青布小轿消失在街角,仍一动不动。
短短一个上午,原本人丁兴旺的谢府,只剩下谢老夫人、谢瑾瑜一家和谢玉柔这几个主子。府门前的空地上散落着车辙印记和零星掉落的杂物,一片狼藉。
谢瑾瑜的妻子沈氏搀扶着婆婆,轻声问:“母亲,我们也该动身了。”
谢老夫人望着空荡荡的府邸,忽然道:“你们先去,我再看看。”
众人知道她心情,默默退到一旁。
谢老夫人拄着拐杖,一步一步走过熟悉的庭院。她走过丈夫生前最爱待的书房,走过孩子们嬉戏过的花园,走过接待过无数达官贵人的花厅,走过她亲手种下那株红梅的角落。每到一处,她都停留片刻,用手触摸着那些熟悉的物件,仿佛在抚摸逝去的岁月。
在走过二进门时,她脚下一滑,险些摔倒。谢瑾瑜急忙上前搀扶,却发现母亲的手中紧紧攥着一块从门上剥落的漆皮。
“母亲...”谢瑾瑜哽咽难言。
谢老夫人摇摇头,将那片漆皮小心翼翼地放入怀中,轻声道:“走吧。”
城南的宅子果然狭小阴暗。三进的院落,挤着谢老夫人、谢瑾瑜夫妇及他们的三个孩子,还有谢玉柔和她未出嫁的妹妹谢玉婉。原本在谢府伺候的丫鬟仆从,大多已经散去,只剩下两个老嬷嬷和一个小厮愿意跟随。
谢玉柔帮着安置行李,将母亲安置在唯一一间朝南的卧室里。她自己的房间只有原来绣房的一半大,除了一张床和一张桌子,几乎放不下别的东西。
夜幕降临,谢玉柔点亮油灯,开始整理带来的书籍。忽然,她在一本《诗经》中发现了一张泛黄的纸片,上面是父亲生前写下的一首诗:“琼楼玉宇今何在,朱门绣户终成空。唯有庭前旧时月,夜深还照落花红。”
她怔怔地看着这首诗,仿佛父亲早已预见了今日的结局。
“姐姐,”门外传来谢玉婉的声音,“用晚饭了。”
谢玉柔急忙擦去眼角的泪水,起身开门。
晚饭摆在狭小的厅堂里,一碟咸菜,一碟青菜,一锅稀粥。与从前谢家动辄十几道菜的晚餐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谢老夫人看着桌上的饭菜,久久没有动筷。
“母亲,明日我去找份差事,”谢瑾瑜低声说,“听说城西的赵掌柜需要个账房先生...”
“不行!”谢老夫人断然拒绝,“谢家的长子,怎么能去做账房先生?岂不让人笑话!”
“母亲,”谢瑾瑜放下碗筷,“我们已经不是从前的谢家了。若不找些营生,坐吃山空,连这点稀粥咸菜都保不住。”
谢老夫人沉默良久,终于长叹一声:“随你吧。”
饭后,谢玉柔扶着母亲在院子里散步。这小院只有几丈见方,走不了几步就到头了。天空中一轮明月高悬,与谢府所见本是同一轮,心境却已大不相同。
“柔儿,你可曾怨恨为娘?”谢老夫人忽然问。
谢玉柔一愣:“母亲何出此言?”
“若非为娘执意要保住那几处赔钱的铺子,谢家或许不会败得这么快...”谢老夫人声音哽咽。
谢玉柔握紧母亲的手:“母亲别这么说,商场沉浮,本就不是妇人能预料的事。要怪,只怪我们谢家运势已尽。”
谢老夫人停下脚步,望着女儿:“为娘如今只担心你的婚事。原本与陈家的婚约,如今谢家败落,他们怕是会悔婚...”
谢玉柔低下头。她与陈家公子陈昀自幼定亲,本是门当户对的好姻缘。如今谢家一败涂地,这桩婚事的确前途未卜。
“女儿不嫁,一辈子陪着母亲。”谢玉柔轻声道。
“傻孩子...”谢老夫人抚摸着女儿的头发,泪如雨下。
正当谢家众人准备歇息时,门外忽然传来急促的敲门声。小厮开门后,竟是本该早已出城的四房孤女谢瑾琳的乳母赵嬷嬷。
“大小姐,不好了!”赵嬷嬷一见谢玉柔就跪倒在地,“四小姐...四小姐她不见了!”
“什么?”谢玉柔大惊,“怎么回事?不是说好今早随四嫂回江南吗?”
赵嬷嬷哭诉道:“原本是今早出发的,但因行李太多,改到明日。谁知晚饭时分,四小姐说累了要休息,等我们去看时,她已经不在房中了,只留下这封信。”
谢玉柔接过信,展开一看,上面是谢瑾琳稚嫩的笔迹:“我要回自己家,不要去做客。”
短短九个字,让谢玉柔心如刀绞。十岁的瑾琳,竟一个人跑回已经封存的谢府去了!
“我得去找她!”谢玉柔立刻道。
谢瑾瑜闻声出来,了解情况后,沉吟片刻:“我陪你一起去。”
兄妹二人提着灯笼,匆匆赶往已经人去楼空的谢府。夜色中的谢府大门紧闭,门上贴着封条。谢瑾瑜绕到后墙,找到一处破损的墙角,两人钻了进去。
府内一片漆黑,只有月光照亮前路。曾经熟悉的庭院在夜色中显得阴森恐怖,风吹过空荡的屋檐,发出呜呜的响声。
“琳儿!琳儿!”谢玉柔轻声呼唤,生怕惊动了看守的人。
他们在府中寻找许久,终于在后花园的假山洞里找到了蜷缩成一团的谢瑾琳。小女孩穿着单薄的衣裳,在春寒料峭的夜晚冻得瑟瑟发抖。
“琳儿!”谢玉柔冲进去,将她搂在怀里。
“姑姑...”谢瑾琳抬起泪眼,“我想回家...为什么我们不能回自己的家?”
谢玉柔无言以对,只能紧紧抱着她。
谢瑾瑜站在洞外,望着这座曾经辉煌的府邸,月光下的亭台楼阁依然美丽,却已经不属于谢家了。他忽然明白了什么叫“国破家亡”,虽然谢家不过是一个家族的衰落,但那种失去根基的痛楚,却是如此真切。
“我们走吧。”最终,他轻声说。
谢玉柔牵着谢瑾琳走出假山洞,三人默默向府外走去。经过祠堂时,谢玉柔忽然停下脚步:“大哥,我想取走祖父的那面镜子。”
谢瑾瑜愣了一下,点点头。三人进入祠堂,谢玉柔从供桌上取下一面铜镜。这镜子是谢家祖传之物,背面刻着“破镜难圆”四个字,原是谢家先祖在家族危机时刻留下的警示。
“破镜难圆...”谢玉柔轻声念着这四个字,忽然明白了先祖的用意。原来再兴盛的家族,也难免有衰落的一天;再亲密的家人,也终有离散的时刻。
离开谢府时,谢瑾琳忽然回头,望着黑暗中的宅院,轻声问:“姑姑,我们还会回来吗?”
谢玉柔看着手中那面刻着“破镜难圆”的铜镜,良久,才轻声道:“镜破了,就再难圆了。但人只要活着,总会有新的家园。”
这话既是对侄女说的,也是对自己说的。
回到城南小宅,谢老夫人见找回了孙女儿,又是心疼又是责备。谢玉柔将铜镜递给母亲,谢老夫人一见那四个字,顿时明白了女儿的心意,不再多言。
夜深人静,谢玉柔独自坐在窗前,望着那轮明月。她想起白日里各奔东西的亲人,想起十岁侄女那句“我要回自己家”,想起父亲诗中的“朱门绣户终成空”,心中感慨万千。
破镜难圆,亲人离散,这是何等痛彻心扉的领悟。然而正如她告诉侄女的那样,人只要活着,总会有新的家园。只是这重建的过程,需要多少勇气和泪水,她不敢细想。
窗外,一轮残月高挂中天,清冷的光辉洒满人间,不分贵贱地照亮着朱门与蓬户。
谢玉柔轻轻抚摸着那面祖传的铜镜,镜中映出她年轻却已饱经忧患的面容。破镜难圆,但人却必须继续前行,哪怕心中带着永远无法愈合的裂痕。
这一夜,谢家大宅彻底沉寂,而城南小宅中,一颗心在痛苦中慢慢变得坚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