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园。
与琉璃厂那份带着百年书卷气的“雅”不同,潘家园的“魂”,在于一个“野”字。
这里是京城乃至整个华夏古玩圈里,最负盛名的“鬼市”。是一个将希望与绝望、珍宝与垃圾、谎言与真相,都搅和在一起,用人声鼎沸的烟火气,熬成的一锅……大杂烩。
林轩从出租车上下来时,已是午后三点。
他没有让司机直接开到市场门口,而是在隔了一条街的地方,便提前下了车。他选择,步行过去。
这并非出于什么深思熟虑的警惕,而是一种……本能。
一种在踏入一片陌生的、充满了未知信息的“场”之前,先让自己,适应其“流速”的本能。
阳光,有些燥热。空气中,混杂着尘土、汗水,以及路边小吃摊飘来的、浓郁的油脂香气。
当他随着人流,拐进那片由无数个蓝色、红色顶棚构筑而成的、一望无际的摊贩海洋时,一股更为庞杂的气息,扑面而来。
那是旧木头的霉味,老铜器的腥味,古书画的墨味,以及……无数真真假假的“宝光”与“贼光”,交织在一起,所形成的,独属于潘家园的“江湖味”。
林轩那双漆黑的眼眸,平静地,扫过眼前这片鲜活的、混乱的、充满了生命力的景象。
他的“能力”,在这片信息过载的环境里,如同一块被投入了大海的海绵,被动地,吸收着一切。
他“看”到,一个摊主脚下踩着的,那块看似用来垫桌脚的青砖,其内部,竟是铭刻着前朝某位王爷的……“圹志”。
他“看”到,一个游客兴高采烈买下的“传世玉佩”,其玉料的分子结构中,还残留着高压注胶时,尚未完全挥发的……化学溶剂。
他甚至能“看”到,一个正在与人讨价还价的白胡子老头,他那看似专业的说辞背后,因为心虚而急剧加速的……心跳。
这个世界,对他而言,没有秘密。
他就像一个走进了菜市场的、顶级的厨师,一眼,便能分辨出,哪些是新鲜的食材,哪些,是腐烂的垃圾。
但他没有停下脚步。
他不是来“捡漏”的。
他只是一个……路过的看客。
他顺着主道,不疾不徐地,向着记忆中,那张黑帖上所描述的方位走去。
就在他即将穿过一片专门售卖瓷器杂项的区域时,前方,一阵不大不小的骚动,让他停下了脚步。
人群,围成了一个圈。
圈子的中央,是一个衣着朴素、满脸愁苦的老汉。他身前的地摊上,零零散散地摆着几件乡下收来的旧物,大多是些不值钱的瓶瓶罐罐。
而此刻,正有一个穿着一身名牌,手腕上戴着块金表的年轻人,正指着老汉摊位上,一件灰扑扑的、布满了裂纹的……笔洗,唾沫横飞。
“我说老头儿,你这玩意儿,就是个烧坏了的破瓦盆!你看这裂的,跟蜘蛛网似的,拿回去装水都漏!我出一百块钱,是看你一大把年纪,在这儿晒着太阳不容易,可怜你!” 年轻人声音很大,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施舍般的傲慢。
老汉嗫嚅着,似乎想说什么,却又被年轻人那咄咄逼人的气势,压得说不出话来。“这……这是俺家祖上传下来的……”
“祖传的破烂,那也是破烂!” 年轻人一脸不耐烦,从钱包里抽出一百块钱,直接扔在了摊位上,“行了,别废话了,这玩意儿,我要了!”
周围的看客,发出一阵窃窃私语。
有的人,觉得年轻人太过霸道。
有的人,则觉得那老汉确实是想钱想疯了,一个破瓦盆,还真当宝贝了。
林轩的目光,落在了那个笔洗之上。
他那双漆黑的眼眸深处,紫青二色的玄光,一闪即逝。
下一秒,他“看”到了。
他“看”到,这件笔洗,诞生于八百年前,一个烟雨朦胧的江南。它出自一座官窑,其胎土细腻,釉色本该是温润如玉的天青。
他“看”到,它在一次战乱中,随着主人颠沛流离,最终,在一场焚城的大火中,被埋入了地底。烈火,并未将其焚毁,却让它那身天青色的釉彩,在高温与窑变的共同作用下,褪尽了所有华彩,化作了这身不起眼的……火石红与烟熏灰。
而它身上那些看似破碎的、蜘蛛网般的裂纹,在火焰的二次淬炼之下,竟是形成了一种更加古朴、更加深邃的……“金丝铁线”。
这是……宋代,哥窑的遗珍!
一件,因火劫而重生,品相独一无二的……“火浴哥窑”!
那个年轻人,并非不识货。
恰恰相反,他很识货。他此刻的霸道与轻蔑,都不过是为了“杀价”,为了能以最低的成本,捡一个天大的漏,而上演的一场……精湛的表演。
林轩的眉头,微微蹙起。
他本不想多管闲事。
他的心,早已被“忘川砚”,打磨得古井无波。
但,不知为何。
当他看到那个年轻人,用谎言与傲慢,去欺压一个无助的老人,去玷污一件历经了八百年风霜的“信物”时。
他那片平静的心湖,还是被投下了一颗极其细微的、名为“不悦”的石子。
他缓缓地,走上前。
他没有去看那个年轻人,只是蹲下身,在那位一脸无助的老汉面前,轻声问道:“老先生,这件东西,您想卖多少钱?”
老汉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弄得一愣,下意识地答道:“俺……俺也不知道……俺只知道,俺爷爷说,这是个宝贝……”
“它的确是个宝贝。”
林轩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了在场每一个人的耳中。
那个金表年轻人,脸色骤变,一双眼睛,如同毒蛇般,死死地盯住了这个突然冒出来的、满头白发的“程咬金”。
林轩没有理会他。
他只是伸出手指,轻轻地,在那件笔洗的底部,一个极其不起眼的、被烟熏火燎得几乎看不清的“支钉”痕迹上,轻轻一点。
“哥窑的瓷器,讲究‘紫口铁足’。”
“但,凡事皆有例外。”
他的声音,平淡而悠长,像是在讲述一个与己无关的故事。
“比如,遭了火劫的哥窑。烈火,会褪去它的‘紫口’,会烧毁它的‘铁足’。但,也会将它所有的故事,都淬炼进这身‘火气’里。”
“这股火气,寻常人,压不住。若是心术不正之人得了去,轻则破财,重则引火烧身。”
“只有,心存敬畏的厚德之人,方能养得住。”
这几句话,如同一道道无形的惊雷,在那个金表年轻人的耳边,轰然炸响!
他脸上的血色,“唰”的一下,褪得干干净净!
外行,听的是热闹。
而他这个内行,听到的,却是天机!
对方,竟是一眼,便道破了这件东西的真正来历,甚至,连那虚无缥缈的“气运”之说,都点得如此精准!
这不是人了!
这是鬼眼!
他再也没有了半分捡漏的心思,只剩下一种被人从里到外,彻底看穿的恐惧与羞辱!
他怨毒地,瞪了林轩一眼,那眼神,仿佛在说:“你给我等着!”
而后,他一言不发,甚至连地上那一百块钱都不要了,转身,便狼狈地,挤出了人群。
一场风波,就此平息。
那老汉看着林轩,眼神中充满了感激与敬畏,颤颤巍巍地,就要把那件笔洗,往林轩手里塞。“这位先生……不,这位大师!您……您是真正懂行的人!这……这个,您拿着……”
林轩微笑着,摇了摇头。
他将那件笔洗,轻轻地,推了回去。
“我只是个路过的。”
说完,他站起身,在周围人敬畏的目光注视下,转身,汇入人流,向着潘家园的最深处,继续走去。
……
“不语”茶楼,并不难找。
因为它,太“显眼”了。
在潘家园这片充满了喧嚣与烟火气的蓝色、红色顶棚的海洋里,唯有它的那一角,是沉默的、古朴的、由原木与青瓦构筑而成的两层小楼。
它就那么静静地,立在那里。
仿佛一个沉默的、看透了所有悲欢离合的老者。
门口,没有招牌,没有迎宾。
只有一块悬挂在门楣之下的、不知经历了多少年风雨的、字迹已经有些模糊的木匾。
匾上,是两个古拙的篆字——
不语。
林轩,站在了门前。
他能感觉到,从他踏入潘家园的那一刻起,便有数道目光,如同附骨之疽般,始终跟随着他。
而此刻,那些目光,都已消失。
因为,他已经,走进了“棋盘”的中心。
他推开了那扇虚掩的、发出一声轻微“吱呀”声的木门。
门后,是一个空旷得,有些过分的一楼大厅。
没有茶客,没有桌椅,甚至没有吧台。
只有,正对着门口的墙壁上,挂着一幅巨大的、笔法狂放的草书。
书曰——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而在那幅字的下方,是一座独立的、通往二楼的、由整块老榆木雕琢而成的孤梯。
林轩的目光,在那幅字上,停留了片刻。
而后,他抬起脚,踏上了楼梯。
一步,一步。
木质的阶梯,发出富有韵律的、沉闷的声响,回荡在这座寂静得,仿佛能听到心跳的茶楼之中。
当他的身影,消失在楼梯拐角的瞬间。
二楼,一个始终背对着楼梯口,临窗而坐的、穿着黑色长衫的男人,缓缓地,将一杯刚刚沏好的、热气氤氲的香茗,推到了自己对面的空位之上。
他没有回头。
只是用一种平静的、仿佛与老友叙旧般的语气,淡淡地说道:
“来了。”
与琉璃厂那份带着百年书卷气的“雅”不同,潘家园的“魂”,在于一个“野”字。
这里是京城乃至整个华夏古玩圈里,最负盛名的“鬼市”。是一个将希望与绝望、珍宝与垃圾、谎言与真相,都搅和在一起,用人声鼎沸的烟火气,熬成的一锅……大杂烩。
林轩从出租车上下来时,已是午后三点。
他没有让司机直接开到市场门口,而是在隔了一条街的地方,便提前下了车。他选择,步行过去。
这并非出于什么深思熟虑的警惕,而是一种……本能。
一种在踏入一片陌生的、充满了未知信息的“场”之前,先让自己,适应其“流速”的本能。
阳光,有些燥热。空气中,混杂着尘土、汗水,以及路边小吃摊飘来的、浓郁的油脂香气。
当他随着人流,拐进那片由无数个蓝色、红色顶棚构筑而成的、一望无际的摊贩海洋时,一股更为庞杂的气息,扑面而来。
那是旧木头的霉味,老铜器的腥味,古书画的墨味,以及……无数真真假假的“宝光”与“贼光”,交织在一起,所形成的,独属于潘家园的“江湖味”。
林轩那双漆黑的眼眸,平静地,扫过眼前这片鲜活的、混乱的、充满了生命力的景象。
他的“能力”,在这片信息过载的环境里,如同一块被投入了大海的海绵,被动地,吸收着一切。
他“看”到,一个摊主脚下踩着的,那块看似用来垫桌脚的青砖,其内部,竟是铭刻着前朝某位王爷的……“圹志”。
他“看”到,一个游客兴高采烈买下的“传世玉佩”,其玉料的分子结构中,还残留着高压注胶时,尚未完全挥发的……化学溶剂。
他甚至能“看”到,一个正在与人讨价还价的白胡子老头,他那看似专业的说辞背后,因为心虚而急剧加速的……心跳。
这个世界,对他而言,没有秘密。
他就像一个走进了菜市场的、顶级的厨师,一眼,便能分辨出,哪些是新鲜的食材,哪些,是腐烂的垃圾。
但他没有停下脚步。
他不是来“捡漏”的。
他只是一个……路过的看客。
他顺着主道,不疾不徐地,向着记忆中,那张黑帖上所描述的方位走去。
就在他即将穿过一片专门售卖瓷器杂项的区域时,前方,一阵不大不小的骚动,让他停下了脚步。
人群,围成了一个圈。
圈子的中央,是一个衣着朴素、满脸愁苦的老汉。他身前的地摊上,零零散散地摆着几件乡下收来的旧物,大多是些不值钱的瓶瓶罐罐。
而此刻,正有一个穿着一身名牌,手腕上戴着块金表的年轻人,正指着老汉摊位上,一件灰扑扑的、布满了裂纹的……笔洗,唾沫横飞。
“我说老头儿,你这玩意儿,就是个烧坏了的破瓦盆!你看这裂的,跟蜘蛛网似的,拿回去装水都漏!我出一百块钱,是看你一大把年纪,在这儿晒着太阳不容易,可怜你!” 年轻人声音很大,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施舍般的傲慢。
老汉嗫嚅着,似乎想说什么,却又被年轻人那咄咄逼人的气势,压得说不出话来。“这……这是俺家祖上传下来的……”
“祖传的破烂,那也是破烂!” 年轻人一脸不耐烦,从钱包里抽出一百块钱,直接扔在了摊位上,“行了,别废话了,这玩意儿,我要了!”
周围的看客,发出一阵窃窃私语。
有的人,觉得年轻人太过霸道。
有的人,则觉得那老汉确实是想钱想疯了,一个破瓦盆,还真当宝贝了。
林轩的目光,落在了那个笔洗之上。
他那双漆黑的眼眸深处,紫青二色的玄光,一闪即逝。
下一秒,他“看”到了。
他“看”到,这件笔洗,诞生于八百年前,一个烟雨朦胧的江南。它出自一座官窑,其胎土细腻,釉色本该是温润如玉的天青。
他“看”到,它在一次战乱中,随着主人颠沛流离,最终,在一场焚城的大火中,被埋入了地底。烈火,并未将其焚毁,却让它那身天青色的釉彩,在高温与窑变的共同作用下,褪尽了所有华彩,化作了这身不起眼的……火石红与烟熏灰。
而它身上那些看似破碎的、蜘蛛网般的裂纹,在火焰的二次淬炼之下,竟是形成了一种更加古朴、更加深邃的……“金丝铁线”。
这是……宋代,哥窑的遗珍!
一件,因火劫而重生,品相独一无二的……“火浴哥窑”!
那个年轻人,并非不识货。
恰恰相反,他很识货。他此刻的霸道与轻蔑,都不过是为了“杀价”,为了能以最低的成本,捡一个天大的漏,而上演的一场……精湛的表演。
林轩的眉头,微微蹙起。
他本不想多管闲事。
他的心,早已被“忘川砚”,打磨得古井无波。
但,不知为何。
当他看到那个年轻人,用谎言与傲慢,去欺压一个无助的老人,去玷污一件历经了八百年风霜的“信物”时。
他那片平静的心湖,还是被投下了一颗极其细微的、名为“不悦”的石子。
他缓缓地,走上前。
他没有去看那个年轻人,只是蹲下身,在那位一脸无助的老汉面前,轻声问道:“老先生,这件东西,您想卖多少钱?”
老汉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弄得一愣,下意识地答道:“俺……俺也不知道……俺只知道,俺爷爷说,这是个宝贝……”
“它的确是个宝贝。”
林轩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了在场每一个人的耳中。
那个金表年轻人,脸色骤变,一双眼睛,如同毒蛇般,死死地盯住了这个突然冒出来的、满头白发的“程咬金”。
林轩没有理会他。
他只是伸出手指,轻轻地,在那件笔洗的底部,一个极其不起眼的、被烟熏火燎得几乎看不清的“支钉”痕迹上,轻轻一点。
“哥窑的瓷器,讲究‘紫口铁足’。”
“但,凡事皆有例外。”
他的声音,平淡而悠长,像是在讲述一个与己无关的故事。
“比如,遭了火劫的哥窑。烈火,会褪去它的‘紫口’,会烧毁它的‘铁足’。但,也会将它所有的故事,都淬炼进这身‘火气’里。”
“这股火气,寻常人,压不住。若是心术不正之人得了去,轻则破财,重则引火烧身。”
“只有,心存敬畏的厚德之人,方能养得住。”
这几句话,如同一道道无形的惊雷,在那个金表年轻人的耳边,轰然炸响!
他脸上的血色,“唰”的一下,褪得干干净净!
外行,听的是热闹。
而他这个内行,听到的,却是天机!
对方,竟是一眼,便道破了这件东西的真正来历,甚至,连那虚无缥缈的“气运”之说,都点得如此精准!
这不是人了!
这是鬼眼!
他再也没有了半分捡漏的心思,只剩下一种被人从里到外,彻底看穿的恐惧与羞辱!
他怨毒地,瞪了林轩一眼,那眼神,仿佛在说:“你给我等着!”
而后,他一言不发,甚至连地上那一百块钱都不要了,转身,便狼狈地,挤出了人群。
一场风波,就此平息。
那老汉看着林轩,眼神中充满了感激与敬畏,颤颤巍巍地,就要把那件笔洗,往林轩手里塞。“这位先生……不,这位大师!您……您是真正懂行的人!这……这个,您拿着……”
林轩微笑着,摇了摇头。
他将那件笔洗,轻轻地,推了回去。
“我只是个路过的。”
说完,他站起身,在周围人敬畏的目光注视下,转身,汇入人流,向着潘家园的最深处,继续走去。
……
“不语”茶楼,并不难找。
因为它,太“显眼”了。
在潘家园这片充满了喧嚣与烟火气的蓝色、红色顶棚的海洋里,唯有它的那一角,是沉默的、古朴的、由原木与青瓦构筑而成的两层小楼。
它就那么静静地,立在那里。
仿佛一个沉默的、看透了所有悲欢离合的老者。
门口,没有招牌,没有迎宾。
只有一块悬挂在门楣之下的、不知经历了多少年风雨的、字迹已经有些模糊的木匾。
匾上,是两个古拙的篆字——
不语。
林轩,站在了门前。
他能感觉到,从他踏入潘家园的那一刻起,便有数道目光,如同附骨之疽般,始终跟随着他。
而此刻,那些目光,都已消失。
因为,他已经,走进了“棋盘”的中心。
他推开了那扇虚掩的、发出一声轻微“吱呀”声的木门。
门后,是一个空旷得,有些过分的一楼大厅。
没有茶客,没有桌椅,甚至没有吧台。
只有,正对着门口的墙壁上,挂着一幅巨大的、笔法狂放的草书。
书曰——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而在那幅字的下方,是一座独立的、通往二楼的、由整块老榆木雕琢而成的孤梯。
林轩的目光,在那幅字上,停留了片刻。
而后,他抬起脚,踏上了楼梯。
一步,一步。
木质的阶梯,发出富有韵律的、沉闷的声响,回荡在这座寂静得,仿佛能听到心跳的茶楼之中。
当他的身影,消失在楼梯拐角的瞬间。
二楼,一个始终背对着楼梯口,临窗而坐的、穿着黑色长衫的男人,缓缓地,将一杯刚刚沏好的、热气氤氲的香茗,推到了自己对面的空位之上。
他没有回头。
只是用一种平静的、仿佛与老友叙旧般的语气,淡淡地说道:
“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