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索玛向阳绽芳华-《星光耀雄鹰》

  深秋午后,暖阳斜斜地照进教室。玲玲手捧着试卷,顶端那抹鲜红的“95”分,让空气瞬间凝滞,随即爆发出沸腾的声浪。她站在讲台中央,仿佛被一道无声的光轻轻笼罩。

  那些曾经掠过她时或平淡或遥远的目光,此刻齐齐汇聚而来——带着惊诧,带着赞叹,带着毫不掩饰的祝福。她清楚地看见李老师眼中那一份滚烫的、如父辈般深沉而坚毅的认可。

  而从苏瑶的方向,传来了与她心跳同频的掌声,几乎掀翻屋顶。那道穿越人群的热切目光,无需任何语言,玲玲已全然读懂其中所有的深情与骄傲:“这95分,是我们一起拼出来的!”

  四面八方的注视与掌声,如细密的电流汇成暖流,顷刻贯穿她纤细的身体。她脸颊发烫,心口怦怦直跳。一种从未有过的幸福感将她紧紧包裹——被看见、被认可、被期待,是一种沉甸甸的、属于“人”的尊严。

  习惯了低头的玲玲,忽然感到一股温热的力量自脊背向上涌起。她不自觉地,略带生硬地,一点点挺直了总是微弯的腰背,舒展了常年微缩的双肩。嘴角笨拙地向上扬起,绽出一个不甚熟练却无比用力的笑容。

  而当她的目光,终于迎上苏瑶泪光闪烁、满载激动与骄傲的双眼时——那原本生涩的笑容,如遇春阳,瞬间融化,而后粲然盛放。就像历经漫长霜雪,首次在崖壁迎风开放的索玛花,花瓣还带着怯怯的凉意,却已饱含破土而出的生命力,纯净、明亮,仿佛能照亮整个山谷。

  那是脱胎换骨的新生,是灵魂被真正唤醒的瞬间,深深烙印在每一个见证者的心中。

  李睿老师的声音因激动而微微沙哑,却带着磐石撞击大地般的洪亮,如古刹钟声穿透教室的每一个角落,久久回荡在年轻的心灵之间。“玲玲的进步,绝不只是她一个人的努力!”他高声道,“这是我们全班的光荣!”

  他用力挥动手中那张标记着“95分”的试卷,仿佛它不再只是一张纸,而是一面精神的旌旗,承载着比分数更深刻的意义。他的目光如炬,缓缓扫过台下每一张被集体荣誉感映亮的脸庞。每一个与他目光相接的孩子,都不由自主地挺直脊背,胸膛里涌动着被看见、被点亮的暖流。

  就在这时,他的话音陡然一转,如利刃出鞘,锋芒直指更深层的现实与变革:

  “这更不是一个孤立、偶然的奇迹!这是我们红星村,千百年在贫瘠山石中挣扎求存的乡亲们,在精准有力的脱贫攻坚伟大战略指引下,踏踏实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生动体现!是真切发生在我们眼皮底下的时代缩影!是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的命运大转折!”

  他目光中的锋芒尤其精准落定在苏瑶、吴凯这些“星光派”核心,以及陈旭、吉克这些“雄鹰派”代表脸上!目光交错间,似在进行无声的责任交接与深远使命托付!

  “大家看!”李老师的手猛地抬起,穿透教室空间,直指窗外!仿佛隔空指向村口传来机器嗡鸣的方向——“‘丰产1号’让这片世代挣扎的土地焕发生机!它让我们祖辈汗水,第一次结出金子般沉甸甸果实,而不仅是填饱肚皮的希望!”

  他的声音饱含深情,字字掷地有声,“合作社把咱们原来一盘散沙、单打独斗的小农经济,抱团成攥紧拳头的力量基石!这是能把财富握在掌心、市场上站稳的聚宝盆!”他略顿,让分量渗入心田,“村里那个日夜轰鸣的加工点,”他指向嗡鸣声传来的虚空,“更是让我们的阿爸、阿妈、兄长们,在家门口、田埂旁、村头巷尾,就能挣到踏踏实实的安稳工钱!拿回家的不再是充满不确定的苦汗钱,而是能规划明天、给孩子买新书的现钱!”

  他的语气陡然加重,充满对过往流离的深沉痛惜与对当下安稳的无比珍视:“他们再也不用离乡背井!再不用像无根浮萍四处漂泊!在陌生地方忍受白眼和拖欠!家,第一次真正守住了它的意义!”

  “孩子们!”李老师的声音突然拔高到极致,充满炽热深情,如火山喷发熔岩,灼热每颗尚未被世俗尘埃浸染的赤子之心!“你们再不用坐在课堂上、却忧心忡忡怕明天家里有无米下锅!再不用在放学铃响后像背后有鞭子追赶,丢下书本跑着去打猪草、喂羊!我们现在终于可以安心了!踏踏实实坐在这明亮温暖教室里,用耳朵聆听知识甘露!用眼睛发现世界奥妙!用笔书写自己未来蓝图!这——”

  他的话语一字一顿,如刻刀篆刻灵魂,蕴含前所未有重量:

  “这就是‘教育扶智’最坚实、最温暖的根基!这就是能斩断千百年缠绕、世代轮回贫穷命运的最锋利、最有力的一把长刀!”

  话语如巨锤,敲击教室空气凝成的湖面!没有激起喧嚣浪花,反而带来更深、直抵心灵的冲击力!铿锵回音久久回荡!那些尚带懵懂、未完全理解成人世界复杂规则的年轻心灵堤岸,被这饱含力量与信念的声浪激起层层巨大、不断扩散的涟漪!

  这涟漪拍打认知岸礁,让模糊情愫破土,让原本仅存课本新闻中的宏大概念(如“精准扶贫”、“共同富裕”、“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瞬间拥有血肉丰满、可感可触的生命力!它们不再遥远生硬,而是如此生动具体地扎根在每个孩子眼前的生活场景中!

  班长吴凯习惯性地推了推黑框眼镜,眉头微皱。但这一次,不再只是因为数学题。那紧锁的眉间,是一次巨大冲击留下的深刻印记——他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产业扶贫”“就业帮扶”“乡村振兴”这些曾经觉得冰冷而遥远的词汇,实实在在地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

  它们不再抽象,而是清晰地映在同桌玲玲焕然一新的进步里,映在阿果第一次接过新文具时颤抖的手上,也映在好几个同学家中饭桌上多出来的笑声之中。这思想上的震撼,如开天辟地。他不自觉地转头,望向讲台上身姿挺拔、神采奕奕的玲玲,目光又不觉投向窗外那金色的梯田,和村口隐约可见的厂房屋顶。他的眼神变得深沉,第一次染上了对社会变革力量的敬畏,与对其背后逻辑的隐约追寻。

  前排的孙小雅,那双明亮的大眼睛里写满了触动。对数字异常敏感的她在玲玲“破茧成蝶”般的进步中,仿佛看到了“极致努力”与“关键机遇”相乘而得的最优解,这比任何教科书案例都更加生动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