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的秋老虎比往年凶,都十月了,丽民服装厂办公室的吊扇还得从早转到晚。铁制扇叶裹着灰,转起来“嘎吱”响,搅着空气里的油墨味、布料纤维和墙角暖气片上晾晒的咸菜味,闷得人心里发燥,连笔尖划过报表纸的声音都显得黏滞。
我刚把新一批的生产报表按车间分类好,用回形针别成三摞——一摞是裁剪车间的面料损耗率,一摞是缝制车间的工时记录,最后一摞是包装车间的合格品统计,指尖还沾着报表油墨未干的印子,办公室的门就被“砰”地推开。
吴厂长攥着张浅蓝色的订单纸,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纸角被他捏得发皱。他往常总爱穿的深蓝色卡其布中山装,今天领口沾着圈汗渍,脸色比窗外压得低低的阴云还沉。
我下意识把报表往桌角挪了挪,怕他进来时带的风把纸吹乱——上个月就有过一次,报表散在地上,被他踩了两个鞋印,最后还是我熬夜重新誊抄的。
“翁英英!你给我过来!”吴厂长的声音震得窗玻璃嗡嗡响,连吊扇的“嘎吱”声都被压下去几分。
正在隔壁整理样品的翁副厂长闻声过来,浅灰色西装外套搭在臂弯里,袖口挽到小臂,露出腕上一块小巧的梅花牌手表——那是她丈夫去年去上海出差时给她带的,表盘上的碎钻在日光下闪着细弱的光。
她手里还捏着块米白色的蕾丝面料,指尖轻轻捻着边缘,那是她上周去南通谈外贸订单时带回来的样布,经纬里织着极细的银丝,边缘绣着细巧的缠枝纹,在日光下泛着柔润的光,凑近了闻,还能闻到淡淡的茉莉花香——是南通那边特意做的面料预熏处理。
“吴厂长,您找我?”翁英英把样布轻轻放在办公桌上,动作轻得像怕碰坏了什么宝贝,指尖还沾着点蕾丝的线头,她随手捻掉,落在桌角的玻璃烟灰缸里。
吴厂长“啪”地把订单拍在她面前,红笔圈住的“蕾丝连衣裙”几个字格外扎眼,墨水都洇透了纸背:“南通外贸的单子?就这料子?”他用手指戳了戳蕾丝,布料被戳得凹陷下去,又弹回来,“轻飘飘的不顶穿,洗两次就得变形,还绣这些花里胡哨的,不是资产阶级情调是什么?咱们厂是给工人做衣裳的,是给纺织厂、机床厂的师傅们做耐穿的工装,不是给资本家做摆设的!”
翁英英拿起订单,指尖沿着红笔圈过的地方划了一圈,眉头轻轻皱了皱,语气却没软,声音里还带着点南通之行的疲惫:“吴厂长,现在外贸订单要的就是设计感,这蕾丝面料是南通那边新引进的德国设备织的,抗皱性比普通棉布还好,在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迎——我在南通见了个法国客商,他说这种款式在巴黎的百货公司里都抢着要。”
她顿了顿,把订单翻到背面,指着上面的数字:“您看,这一单的利润能顶咱们三个月的内销利润。而且这工艺要求不高,咱们车间的缝纫机调整下针距就能做,既能打开销路,还能让工人多挣奖金——上个月二车间的李师傅还跟我说,想多挣点钱给儿子买台录音机呢。”
“多挣奖金?”吴厂长打断她,手指重重地点着订单上的“定制生产线”几个字,指甲盖都泛了白,“定制生产线要额外采购锁边机、绣花机,工人要重新培训,这笔钱从哪儿来?厂里的流动资金就那么多,万一这洋玩意儿卖不出去,咱们的钱都得砸进去,到时候工人的工资都发不出来!”他顿了顿,又沉声道,“私人定制生产线的事,我不同意,风险太大,咱们稳扎稳打才是正道。”
翁英英的脸瞬间涨红,从耳根一直红到脖子,她伸手从抽屉里拿出个银色的计算器——那是她托人从广州带的,比厂里会计用的算盘快多了——“啪嗒啪嗒”按了几下,按键声在安静的办公室里格外清晰,她把屏幕转向吴厂长:“设备成本能分摊到三批订单里,第一批订单的预付款就能覆盖一半,培训费用从外贸预付款里扣,我算过了,三个月就能回本!”她往前凑了凑,声音里带着点急切,“您总想着稳,可现在市场在变,隔壁红星服装厂上个月接了个外贸单子,现在工人的奖金都比咱们厂高,再这么下去,咱们的技术骨干都得被挖走,早晚得被淘汰!”
吴厂长瞥了眼计算器屏幕上的数字,没接话,手指在桌沿上轻轻敲着,发出“笃笃”的声。翁英英急了,手里的计算器“咚”地砸在办公桌上,按键弹起来又落下,发出“咔嗒”的响:“您这是穷酸样办什么厂!守着老一套不敢动,工人跟着咱们喝西北风吗?去年冬天车间的暖气坏了,工人冻得手都握不住针,您说等开春再修,结果开春又说资金紧张——现在有赚钱的机会,您又不敢抓!”
这话像根刺扎进吴厂长心里,他猛地站起来,桌腿蹭着水泥地面发出刺耳的“吱呀”声,桌上的搪瓷缸被震得晃了晃,里面的茶水洒出来几滴,落在报表上,晕开一小片深色的印子。我赶紧上前两步,把手里的报表往旁边挪了挪,又抽了张纸巾擦桌子,轻声劝道:“吴厂长,翁厂长,您俩别激动。我最近在电大上管理学课,老师说过,管理既要控制风险,也得激励创新——翁厂长的订单能打开销路,是创新;吴厂长考虑成本,是控制风险,咱们能不能再算算,看看有没有折中的办法?比如先小批量生产,试试市场反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两人都没说话,办公室里只剩吊扇转动的“呼呼”声,还有窗外偶尔传来的缝纫机“哒哒”声。
过了会儿,吴厂长哼了一声,抓起订单纸往兜里一塞,中山装的口袋被撑得鼓鼓的:“这事再议,反正私人定制生产线,绝不能搞!”说完就摔门走了,门板撞到墙上,又弹回来,发出“哐当”的响。
翁英英看着他的背影,深吸了口气,拿起桌上的搪瓷杯喝了口水——那杯子是她刚进厂时发的,杯身上印着“劳动最光荣”的红字,现在字都快磨掉了——指尖还在微微发颤,大概是刚才太激动了。
我递过去一张纸巾,她接过时,手肘不小心蹭到了我放在桌边的报表,报表滑下去几页,我赶紧伸手去扶。
等她走后,我才发现最上面那张报表的右上角沾了个淡红色的印子——是她口红蹭上去的,颜色很淡,像朵小小的花,落在“车间产量”那栏的数字上,把“500”的“0”遮了小半。
我赶紧拿橡皮蹭,可印子越蹭越明显,红色的痕迹晕开,反倒像块污渍。正想着怎么处理,吴厂长又回来了,手里拿着个蓝色的文件夹,大概是刚才忘了拿。他一眼就瞥见了报表上的口红印,脚步顿住了。
他拿起报表,手指捏着纸边,嘴角勾起一抹冷笑,声音里带着刺:“张毅,你这办公室现在成什么地方了?报表上都能沾着这种东西,是谈工作还是谈别的?翁英英刚在这儿待过吧?上班时间涂脂抹粉,还把这些玩意儿弄到报表上,像什么样子!”
我脸一下子热了,从脖子一直热到耳朵尖,想解释说不是故意的,可话到嘴边又说不出来,只能攥着报表,指尖捏得发白,指节都疼了。
吴厂长把报表扔回我桌上,文件夹“啪”地拍在上面:“下次注意点,报表是厂里的重要资料,不是你随便乱涂乱画的玩意儿!”说完转身又走了,这次门没摔,可那脚步声越来越远,却像压在我心上一样沉。
等吴厂长走后,我抱着报表走到碎纸机前——那台碎纸机是去年买的,有时候还会卡纸。我把沾了口红印的那张报表抽出来,塞进碎纸机的入口,按下开关,机器“嗡嗡”地转起来,纸张被一点点吞进去,发出“咔嚓咔嚓”的声,带着口红印的那页也混在其中,变成细碎的纸片,纷纷扬扬落在垃圾桶里,像撒了一把五颜六色的彩纸。我盯着那些碎屑,心里却没半点轻松——办公室的空气里,好像藏着看不见的硝烟,刚才是吴厂长和翁厂长的争执,现在又落到了我身上,这硝烟正一点点漫开来,而我站在中间,连呼吸都得格外小心,生怕下一秒就被卷进去。
我把剩下的报表放回桌上,重新整理好,又抽了张纸巾,把刚才洒了茶水的地方擦干净。
窗外的阴云还没散,吊扇还在“嘎吱”转着,油墨味和布料纤维的味道又涌了上来,闷得人胸口发紧。
我拿起桌上的搪瓷杯,喝了口凉水,冰凉的水滑过喉咙,却没让心里的烦躁少一点——明天上班,不知道又会有什么事等着我,这办公桌下的硝烟,怕是一时半会儿散不了了。(未完待续)
我刚把新一批的生产报表按车间分类好,用回形针别成三摞——一摞是裁剪车间的面料损耗率,一摞是缝制车间的工时记录,最后一摞是包装车间的合格品统计,指尖还沾着报表油墨未干的印子,办公室的门就被“砰”地推开。
吴厂长攥着张浅蓝色的订单纸,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纸角被他捏得发皱。他往常总爱穿的深蓝色卡其布中山装,今天领口沾着圈汗渍,脸色比窗外压得低低的阴云还沉。
我下意识把报表往桌角挪了挪,怕他进来时带的风把纸吹乱——上个月就有过一次,报表散在地上,被他踩了两个鞋印,最后还是我熬夜重新誊抄的。
“翁英英!你给我过来!”吴厂长的声音震得窗玻璃嗡嗡响,连吊扇的“嘎吱”声都被压下去几分。
正在隔壁整理样品的翁副厂长闻声过来,浅灰色西装外套搭在臂弯里,袖口挽到小臂,露出腕上一块小巧的梅花牌手表——那是她丈夫去年去上海出差时给她带的,表盘上的碎钻在日光下闪着细弱的光。
她手里还捏着块米白色的蕾丝面料,指尖轻轻捻着边缘,那是她上周去南通谈外贸订单时带回来的样布,经纬里织着极细的银丝,边缘绣着细巧的缠枝纹,在日光下泛着柔润的光,凑近了闻,还能闻到淡淡的茉莉花香——是南通那边特意做的面料预熏处理。
“吴厂长,您找我?”翁英英把样布轻轻放在办公桌上,动作轻得像怕碰坏了什么宝贝,指尖还沾着点蕾丝的线头,她随手捻掉,落在桌角的玻璃烟灰缸里。
吴厂长“啪”地把订单拍在她面前,红笔圈住的“蕾丝连衣裙”几个字格外扎眼,墨水都洇透了纸背:“南通外贸的单子?就这料子?”他用手指戳了戳蕾丝,布料被戳得凹陷下去,又弹回来,“轻飘飘的不顶穿,洗两次就得变形,还绣这些花里胡哨的,不是资产阶级情调是什么?咱们厂是给工人做衣裳的,是给纺织厂、机床厂的师傅们做耐穿的工装,不是给资本家做摆设的!”
翁英英拿起订单,指尖沿着红笔圈过的地方划了一圈,眉头轻轻皱了皱,语气却没软,声音里还带着点南通之行的疲惫:“吴厂长,现在外贸订单要的就是设计感,这蕾丝面料是南通那边新引进的德国设备织的,抗皱性比普通棉布还好,在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迎——我在南通见了个法国客商,他说这种款式在巴黎的百货公司里都抢着要。”
她顿了顿,把订单翻到背面,指着上面的数字:“您看,这一单的利润能顶咱们三个月的内销利润。而且这工艺要求不高,咱们车间的缝纫机调整下针距就能做,既能打开销路,还能让工人多挣奖金——上个月二车间的李师傅还跟我说,想多挣点钱给儿子买台录音机呢。”
“多挣奖金?”吴厂长打断她,手指重重地点着订单上的“定制生产线”几个字,指甲盖都泛了白,“定制生产线要额外采购锁边机、绣花机,工人要重新培训,这笔钱从哪儿来?厂里的流动资金就那么多,万一这洋玩意儿卖不出去,咱们的钱都得砸进去,到时候工人的工资都发不出来!”他顿了顿,又沉声道,“私人定制生产线的事,我不同意,风险太大,咱们稳扎稳打才是正道。”
翁英英的脸瞬间涨红,从耳根一直红到脖子,她伸手从抽屉里拿出个银色的计算器——那是她托人从广州带的,比厂里会计用的算盘快多了——“啪嗒啪嗒”按了几下,按键声在安静的办公室里格外清晰,她把屏幕转向吴厂长:“设备成本能分摊到三批订单里,第一批订单的预付款就能覆盖一半,培训费用从外贸预付款里扣,我算过了,三个月就能回本!”她往前凑了凑,声音里带着点急切,“您总想着稳,可现在市场在变,隔壁红星服装厂上个月接了个外贸单子,现在工人的奖金都比咱们厂高,再这么下去,咱们的技术骨干都得被挖走,早晚得被淘汰!”
吴厂长瞥了眼计算器屏幕上的数字,没接话,手指在桌沿上轻轻敲着,发出“笃笃”的声。翁英英急了,手里的计算器“咚”地砸在办公桌上,按键弹起来又落下,发出“咔嗒”的响:“您这是穷酸样办什么厂!守着老一套不敢动,工人跟着咱们喝西北风吗?去年冬天车间的暖气坏了,工人冻得手都握不住针,您说等开春再修,结果开春又说资金紧张——现在有赚钱的机会,您又不敢抓!”
这话像根刺扎进吴厂长心里,他猛地站起来,桌腿蹭着水泥地面发出刺耳的“吱呀”声,桌上的搪瓷缸被震得晃了晃,里面的茶水洒出来几滴,落在报表上,晕开一小片深色的印子。我赶紧上前两步,把手里的报表往旁边挪了挪,又抽了张纸巾擦桌子,轻声劝道:“吴厂长,翁厂长,您俩别激动。我最近在电大上管理学课,老师说过,管理既要控制风险,也得激励创新——翁厂长的订单能打开销路,是创新;吴厂长考虑成本,是控制风险,咱们能不能再算算,看看有没有折中的办法?比如先小批量生产,试试市场反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两人都没说话,办公室里只剩吊扇转动的“呼呼”声,还有窗外偶尔传来的缝纫机“哒哒”声。
过了会儿,吴厂长哼了一声,抓起订单纸往兜里一塞,中山装的口袋被撑得鼓鼓的:“这事再议,反正私人定制生产线,绝不能搞!”说完就摔门走了,门板撞到墙上,又弹回来,发出“哐当”的响。
翁英英看着他的背影,深吸了口气,拿起桌上的搪瓷杯喝了口水——那杯子是她刚进厂时发的,杯身上印着“劳动最光荣”的红字,现在字都快磨掉了——指尖还在微微发颤,大概是刚才太激动了。
我递过去一张纸巾,她接过时,手肘不小心蹭到了我放在桌边的报表,报表滑下去几页,我赶紧伸手去扶。
等她走后,我才发现最上面那张报表的右上角沾了个淡红色的印子——是她口红蹭上去的,颜色很淡,像朵小小的花,落在“车间产量”那栏的数字上,把“500”的“0”遮了小半。
我赶紧拿橡皮蹭,可印子越蹭越明显,红色的痕迹晕开,反倒像块污渍。正想着怎么处理,吴厂长又回来了,手里拿着个蓝色的文件夹,大概是刚才忘了拿。他一眼就瞥见了报表上的口红印,脚步顿住了。
他拿起报表,手指捏着纸边,嘴角勾起一抹冷笑,声音里带着刺:“张毅,你这办公室现在成什么地方了?报表上都能沾着这种东西,是谈工作还是谈别的?翁英英刚在这儿待过吧?上班时间涂脂抹粉,还把这些玩意儿弄到报表上,像什么样子!”
我脸一下子热了,从脖子一直热到耳朵尖,想解释说不是故意的,可话到嘴边又说不出来,只能攥着报表,指尖捏得发白,指节都疼了。
吴厂长把报表扔回我桌上,文件夹“啪”地拍在上面:“下次注意点,报表是厂里的重要资料,不是你随便乱涂乱画的玩意儿!”说完转身又走了,这次门没摔,可那脚步声越来越远,却像压在我心上一样沉。
等吴厂长走后,我抱着报表走到碎纸机前——那台碎纸机是去年买的,有时候还会卡纸。我把沾了口红印的那张报表抽出来,塞进碎纸机的入口,按下开关,机器“嗡嗡”地转起来,纸张被一点点吞进去,发出“咔嚓咔嚓”的声,带着口红印的那页也混在其中,变成细碎的纸片,纷纷扬扬落在垃圾桶里,像撒了一把五颜六色的彩纸。我盯着那些碎屑,心里却没半点轻松——办公室的空气里,好像藏着看不见的硝烟,刚才是吴厂长和翁厂长的争执,现在又落到了我身上,这硝烟正一点点漫开来,而我站在中间,连呼吸都得格外小心,生怕下一秒就被卷进去。
我把剩下的报表放回桌上,重新整理好,又抽了张纸巾,把刚才洒了茶水的地方擦干净。
窗外的阴云还没散,吊扇还在“嘎吱”转着,油墨味和布料纤维的味道又涌了上来,闷得人胸口发紧。
我拿起桌上的搪瓷杯,喝了口凉水,冰凉的水滑过喉咙,却没让心里的烦躁少一点——明天上班,不知道又会有什么事等着我,这办公桌下的硝烟,怕是一时半会儿散不了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