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如潺潺溪流,悄然间,豆腐店的生意在日复一日的烟火气中渐渐稳了下来。每日,天还未泛起鱼肚白,街坊们便拎着搪瓷盆,脚步匆匆却又带着几分期待地前来排队,只为那刚出锅、热气腾腾、散发着浓郁豆香的新鲜豆腐。
然而,好景不长,一种异样的感觉如细密的蛛丝,悄然缠上我的心头。我发现,豆浆的出品率竟如同脱缰的野马,一路飙升。往昔,一斤豆子只能产出三斤豆浆,可如今,却能多出一斤多,足足能出四斤有余。我端起杯子轻抿一口,那豆浆看似浓稠,可入口之后,却少了往昔那纯正醇厚的豆香,取而代之的是一股难以名状的涩味,在舌尖上久久不散。
那天凌晨,万籁俱寂,整个世界仿佛都沉浸在梦乡之中。我特意早早起身,裹紧厚实的棉袄,脚步匆匆却又小心翼翼地绕到豆腐店的后窗。
窗户并未关严,留着一道窄窄的缝隙,透过这缝隙,店内的灯光与人影清晰可见。只见赵卫东正蹲在灶台边,背对着窗户,手中紧紧攥着一个牛皮纸包,神情专注却又带着几分鬼祟,正往那沸腾的豆浆里撒着什么。那白色的粉末一落入水中,便迅速融化,消失得无影无踪,只在豆浆表面泛起一层细密的泡沫,仿佛是它曾存在过的唯一痕迹。
我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与疑惑,猛地推开门冲了进去。冷风如一头凶猛的野兽,裹挟着我的声音,狠狠地撞进屋里,那声音因愤怒而颤抖:“赵卫东!你撒的到底是什么东西?”
他显然被我突如其来的出现吓了一跳,手中的纸包“啪”的一声掉落在地,滑石粉如雪花般纷纷扬扬地撒了一地,像给地面铺上了一层薄薄的白色霜雪。
“你……你怎么来了?”他慌了神,眼神中满是惊恐与慌乱,手忙脚乱地想要将地上的粉末扫开,可嘴上却依旧强硬:“孙师傅知道的……这点豆子根本不够,完不成居委会下达的指标……农村的观音土咱们又实在找不到,这个细,吃不死人的。”
我怒目圆睁,转头寻找孙师傅的身影。只见他正坐在角落里,默默地抽着烟,烟蒂扔了一地,烟雾如一层轻柔的薄纱,缭绕在他的脸庞周围,将他脸上的皱纹遮得模糊不清。
看到我递过去的眼神,他缓缓叹了口气,那声音低沉得犹如是从地下深处传来的,带着无尽的无奈与沧桑:“清水点不出豆腐啊。这世道,有时候就得这么糊弄着过,不然指标完不成,大家都没饭吃。”
我望着他那张布满岁月痕迹、苍老而又疲惫的脸,心中仿佛被一块湿冷的石头堵住,沉甸甸的,让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从那以后,店里的气氛便如同被一层阴霾所笼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蒸汽依旧如往常一样,从锅灶中袅袅升起,石磨也依旧不知疲倦地转动着,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
可是,往日那悠扬的黄梅戏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死寂;人们之间的说笑声也戛然而止,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凝重与忧虑。
刘小妹似乎也察觉到了什么,曾经那个总是爱笑、活泼开朗的女孩,如今变得沉默了许多。她搬豆子时,不再像以前那样叽叽喳喳地念叨着,只是默默地低着头,一步一步缓缓地走着,仿佛背负着沉重的枷锁。
有一次,我偶然间看到,她在点卤前,趁着赵大姐转身算账的短暂间隙,迅速从口袋里摸出一根细签子,在刚舀进模具的豆腐脑上快速划了几下。那动作快得如同一阵风,如同生怕被人看见。
等豆腐蒸好成型,那些痕迹已经淡得几乎看不见了,可我凑近了仔细看,还是能辨认出那是一个歪歪扭扭的“忍”字。只有我知道这个秘密,看着她那双依旧单纯、清澈的眼睛,我的心中既充满了心疼,又涌起一股深深的敬佩——她或许并不懂得什么高深的大道理,也不知道什么是所谓的“妥协”,但她却用自己最笨拙、最朴实的方式,无声地反抗着这无奈而又残酷的日子。
时光匆匆,转眼便到了夏天。豆腐店里的蒸汽愈发浓烈了,像一团团炽热的云朵,将整个店铺笼罩其中,热得人喘不过气来。大家都换上了轻薄的单衣,在闷热的环境中忙碌着。
有天清晨,我提前来到店里对账。刚推开门,便看到内间临时休息的草垫乱得不成样子,稻草如断了线的风筝,散落了一地。一个豆腐模具歪歪斜斜地倒在旁边,下面压着一件粉红色的胸罩——那是刘小妹的,我曾见过她将它洗了晾在院子里,上面绣着一朵精致的小碎花,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娇艳。空气中除了熟悉的豆香,还飘着一丝淡淡的“百雀羚”香味,那是刘小妹常用的雪花膏,甜丝丝的,和那浓郁的豆腥味混在一起,透着一股说不出的怪异。
从那以后,赵卫东对刘小妹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以前,他总是刻意躲着她,即便眼神不小心碰着了,也会赶紧移开,像她身上带着什么令人畏惧的东西。
可现在,他却总是像影子一样跟着她,她搬豆子,他就连忙搭把手;她洗磨盘,他就赶紧递上毛巾。他的眼神里带着一种不容错辨的占有欲,看她的样子,就像是在盯着自己的私有物品,让人心里直发毛。
刘小妹对他,既充满了害怕,又带着一丝难以言说的依赖。他说话时,她就低着头静静地听,手指不停地绞着衣角,偶尔抬头看他一眼,眼神里裹挟着慌乱、依赖,还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期待,复杂得就像一团缠在一起的乱麻。
赵大姐是最先看出不对劲的人。有天,趁店里没人,她偷偷拉着我的胳膊,将声音压得极低,仿佛生怕被别人听到:“小妹这阵子不太对劲,你看她的肚子,好像也有点显怀了,还总是躲着人吐。
”我心里“咯噔”一下,联想到她的肚子和呕吐的症状,一个我不敢想、也不愿想的念头猛地冒了出来。
我找了个傍晚,夕阳的余晖如一层金色的薄纱,洒在大地上。我将刘小妹叫到仓库后面的树荫下,尽量让自己的语气显得温和而又关切:“小妹,你是不是有什么事瞒着大家?要是遇到什么难办的事情,咱们一起想办法。”
她一听,眼泪“唰”地一下就掉了下来,像断了线的珠子,双手紧紧地攥着衣角,抽抽搭搭地说:“赵哥说……说会对我好……说以后会娶我……”
我看着她那双哭得通红的眼睛,心中又气又急——在那个年代,未婚先孕简直就是天大的丑事,更何况赵卫东还是一个刑满释放人员,这事要是传出去,刘小妹这辈子都要被人戳脊梁骨,抬不起头来。
1983年,“严打”的风暴如一场突如其来的狂风骤雨,骤然而至。街上到处都贴满了“严厉打击刑事犯罪”的标语,那红底黑字,如同一个个尖锐的刺,刺得人眼睛生疼;宣传车的喇叭整天响个不停,“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声音在狭窄的巷子里来回荡漾,仿佛是一声声沉重的警钟,让整个空气都透着一种紧张而又压抑的气氛。
豆腐店因为“有刑释人员,还可能存在质量问题”,成了重点检查对象,就像一只在风雨中飘摇的小船,随时都可能被这股风暴吞噬。
那天下午,太阳正毒,仿佛是一个巨大的火球,炙烤着大地。一群警察突然如神兵天降般来了,为首的是汪昌盛——我以前在专案组跟他共过事,现在他穿着笔挺的警服,肩章在阳光下闪着冷光,脸绷得紧紧的,没有一点表情,像是一座冰冷的雕像。“搜查!”他一声令下,这群训练有素的警察们,迅速散开。有的翻我记的台账,纸张被翻得“哗啦哗啦”作响;有的查仓库里的豆子和工具,脚步声和翻东西的声响混在一起,如同是一场混乱的交响乐,把店里的热气都搅得发慌。
最后,汪昌盛的目光落在了赵卫东私加的杂物间暗门上——那门巧妙地藏在堆黄豆的麻袋后面,还加了把小锁,像是在故意隐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他没说话,眼神中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抄起旁边的铁秤砣,“哐当”一声狠狠地砸在锁上,锁芯瞬间崩开,门“吱呀”一声缓缓地开了。
门开的瞬间,黄豆如撒了一地的弹珠,哗啦啦地滚得满处都是,像是一场突如其来的豆雨。
赵卫东和刘小妹蜷缩在角落里,衣衫不整,狼狈不堪。刘小妹的肚子已经很明显了,像揣了个圆滚滚的小皮球,脸色惨白得没一点血色,像是一张被抽干了颜色的白纸。
赵卫东浑身发抖,眼神里满是恐惧,像个是一只被困在笼子里的野兽;刘小妹则吓得哭不出声,只是死死地抓着赵卫东的胳膊,指甲都掐进了他的肉里,那是她唯一的依靠。
警察冲上去,“咔嚓”一声给赵卫东戴上了手铐,那冰冷的金属声在闷热的店里回荡,格外刺耳,仿佛是一声命运的宣判。
刘小妹的家人很快闻讯赶来。她妈抱着她哭得撕心裂肺,嘴里不停地骂着“丢人现眼”,那声音里满是绝望与痛苦,像整个世界都崩塌了;她爸低着头,脸涨得通红,如同一块烧红的铁块,一句话也不说,最后咬着牙,伸手把刘小妹架了出去,那背影显得无比沉重与无奈。
赵大姐站在一旁,手里的算盘珠子拨来拨去,却怎么也算不清自己垫付的豆子钱,嘴里不停地唉声叹气:“这可咋整,这可咋整……”
孙师傅默默地解下系在腰间的蓝布围裙,动作缓慢而又沉重,叠得整整齐齐放在灶台上,像是在与这个曾经充满烟火气的地方做最后的告别。
然后,他拿起自己的旧布包,一步一步慢慢走了出去,夕阳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孤单得像根枯木,就像被这无情的世界所遗弃。
我作为居委会代表,要在查封清单上签字。钢笔突然漏墨,一大滴墨水如一颗黑色的炸弹,滴在“查封物品:豆腐模具一套”那一行。墨迹迅速晕开,边缘模糊,像一个蜷缩的婴儿,在白纸上留下触目惊心的印子。我的手僵在半空,看着那团墨渍,心中像被什么东西狠狠地揪着,疼得喘不过气来。
窗外,宣传车的喇叭还在响,“严厉打击流氓犯罪”的声音如同一把把锋利的刀子,刺破空气,刺得人耳膜发疼。
我望着空荡荡的豆腐店,石磨还在原地,就像一位被遗弃的老人,磨盘上还沾着没洗干净的豆渣,却再也不会转动了;大铁锅凉透了,蒸汽也散了,只留下一股淡淡的豆腥味,绕着屋子飘,仿佛是这店铺最后的叹息。
那些曾经在这里忙碌的人,有的被带走了,有的离开了,只剩下这冰冷的店面,和我手里那张画着“墨渍婴儿”的查封清单,无声诉说着这个时代里,小人物们被命运无情推着走的无奈与悲凉。
后来我才知道,刘小妹被家人带到医院,强行做了流产手术。那冰冷的手术器械,如同是一把把无情的剪刀,剪断了她与那个未出生孩子的所有联系。回家后,她就被锁在屋里,再也没出来过,像是被这个世界永远地隔绝了。
赵卫东因为是累犯,在1983年“严打”中,以“流氓奸污女青年罪”被从重从快判处无期徒刑,押着送到大西北的监狱,去做一辈子的劳动改造,那遥远的西北,成了他命运的归宿,也是他罪恶的终点。(未完待续)
然而,好景不长,一种异样的感觉如细密的蛛丝,悄然缠上我的心头。我发现,豆浆的出品率竟如同脱缰的野马,一路飙升。往昔,一斤豆子只能产出三斤豆浆,可如今,却能多出一斤多,足足能出四斤有余。我端起杯子轻抿一口,那豆浆看似浓稠,可入口之后,却少了往昔那纯正醇厚的豆香,取而代之的是一股难以名状的涩味,在舌尖上久久不散。
那天凌晨,万籁俱寂,整个世界仿佛都沉浸在梦乡之中。我特意早早起身,裹紧厚实的棉袄,脚步匆匆却又小心翼翼地绕到豆腐店的后窗。
窗户并未关严,留着一道窄窄的缝隙,透过这缝隙,店内的灯光与人影清晰可见。只见赵卫东正蹲在灶台边,背对着窗户,手中紧紧攥着一个牛皮纸包,神情专注却又带着几分鬼祟,正往那沸腾的豆浆里撒着什么。那白色的粉末一落入水中,便迅速融化,消失得无影无踪,只在豆浆表面泛起一层细密的泡沫,仿佛是它曾存在过的唯一痕迹。
我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与疑惑,猛地推开门冲了进去。冷风如一头凶猛的野兽,裹挟着我的声音,狠狠地撞进屋里,那声音因愤怒而颤抖:“赵卫东!你撒的到底是什么东西?”
他显然被我突如其来的出现吓了一跳,手中的纸包“啪”的一声掉落在地,滑石粉如雪花般纷纷扬扬地撒了一地,像给地面铺上了一层薄薄的白色霜雪。
“你……你怎么来了?”他慌了神,眼神中满是惊恐与慌乱,手忙脚乱地想要将地上的粉末扫开,可嘴上却依旧强硬:“孙师傅知道的……这点豆子根本不够,完不成居委会下达的指标……农村的观音土咱们又实在找不到,这个细,吃不死人的。”
我怒目圆睁,转头寻找孙师傅的身影。只见他正坐在角落里,默默地抽着烟,烟蒂扔了一地,烟雾如一层轻柔的薄纱,缭绕在他的脸庞周围,将他脸上的皱纹遮得模糊不清。
看到我递过去的眼神,他缓缓叹了口气,那声音低沉得犹如是从地下深处传来的,带着无尽的无奈与沧桑:“清水点不出豆腐啊。这世道,有时候就得这么糊弄着过,不然指标完不成,大家都没饭吃。”
我望着他那张布满岁月痕迹、苍老而又疲惫的脸,心中仿佛被一块湿冷的石头堵住,沉甸甸的,让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从那以后,店里的气氛便如同被一层阴霾所笼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蒸汽依旧如往常一样,从锅灶中袅袅升起,石磨也依旧不知疲倦地转动着,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
可是,往日那悠扬的黄梅戏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死寂;人们之间的说笑声也戛然而止,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凝重与忧虑。
刘小妹似乎也察觉到了什么,曾经那个总是爱笑、活泼开朗的女孩,如今变得沉默了许多。她搬豆子时,不再像以前那样叽叽喳喳地念叨着,只是默默地低着头,一步一步缓缓地走着,仿佛背负着沉重的枷锁。
有一次,我偶然间看到,她在点卤前,趁着赵大姐转身算账的短暂间隙,迅速从口袋里摸出一根细签子,在刚舀进模具的豆腐脑上快速划了几下。那动作快得如同一阵风,如同生怕被人看见。
等豆腐蒸好成型,那些痕迹已经淡得几乎看不见了,可我凑近了仔细看,还是能辨认出那是一个歪歪扭扭的“忍”字。只有我知道这个秘密,看着她那双依旧单纯、清澈的眼睛,我的心中既充满了心疼,又涌起一股深深的敬佩——她或许并不懂得什么高深的大道理,也不知道什么是所谓的“妥协”,但她却用自己最笨拙、最朴实的方式,无声地反抗着这无奈而又残酷的日子。
时光匆匆,转眼便到了夏天。豆腐店里的蒸汽愈发浓烈了,像一团团炽热的云朵,将整个店铺笼罩其中,热得人喘不过气来。大家都换上了轻薄的单衣,在闷热的环境中忙碌着。
有天清晨,我提前来到店里对账。刚推开门,便看到内间临时休息的草垫乱得不成样子,稻草如断了线的风筝,散落了一地。一个豆腐模具歪歪斜斜地倒在旁边,下面压着一件粉红色的胸罩——那是刘小妹的,我曾见过她将它洗了晾在院子里,上面绣着一朵精致的小碎花,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娇艳。空气中除了熟悉的豆香,还飘着一丝淡淡的“百雀羚”香味,那是刘小妹常用的雪花膏,甜丝丝的,和那浓郁的豆腥味混在一起,透着一股说不出的怪异。
从那以后,赵卫东对刘小妹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以前,他总是刻意躲着她,即便眼神不小心碰着了,也会赶紧移开,像她身上带着什么令人畏惧的东西。
可现在,他却总是像影子一样跟着她,她搬豆子,他就连忙搭把手;她洗磨盘,他就赶紧递上毛巾。他的眼神里带着一种不容错辨的占有欲,看她的样子,就像是在盯着自己的私有物品,让人心里直发毛。
刘小妹对他,既充满了害怕,又带着一丝难以言说的依赖。他说话时,她就低着头静静地听,手指不停地绞着衣角,偶尔抬头看他一眼,眼神里裹挟着慌乱、依赖,还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期待,复杂得就像一团缠在一起的乱麻。
赵大姐是最先看出不对劲的人。有天,趁店里没人,她偷偷拉着我的胳膊,将声音压得极低,仿佛生怕被别人听到:“小妹这阵子不太对劲,你看她的肚子,好像也有点显怀了,还总是躲着人吐。
”我心里“咯噔”一下,联想到她的肚子和呕吐的症状,一个我不敢想、也不愿想的念头猛地冒了出来。
我找了个傍晚,夕阳的余晖如一层金色的薄纱,洒在大地上。我将刘小妹叫到仓库后面的树荫下,尽量让自己的语气显得温和而又关切:“小妹,你是不是有什么事瞒着大家?要是遇到什么难办的事情,咱们一起想办法。”
她一听,眼泪“唰”地一下就掉了下来,像断了线的珠子,双手紧紧地攥着衣角,抽抽搭搭地说:“赵哥说……说会对我好……说以后会娶我……”
我看着她那双哭得通红的眼睛,心中又气又急——在那个年代,未婚先孕简直就是天大的丑事,更何况赵卫东还是一个刑满释放人员,这事要是传出去,刘小妹这辈子都要被人戳脊梁骨,抬不起头来。
1983年,“严打”的风暴如一场突如其来的狂风骤雨,骤然而至。街上到处都贴满了“严厉打击刑事犯罪”的标语,那红底黑字,如同一个个尖锐的刺,刺得人眼睛生疼;宣传车的喇叭整天响个不停,“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声音在狭窄的巷子里来回荡漾,仿佛是一声声沉重的警钟,让整个空气都透着一种紧张而又压抑的气氛。
豆腐店因为“有刑释人员,还可能存在质量问题”,成了重点检查对象,就像一只在风雨中飘摇的小船,随时都可能被这股风暴吞噬。
那天下午,太阳正毒,仿佛是一个巨大的火球,炙烤着大地。一群警察突然如神兵天降般来了,为首的是汪昌盛——我以前在专案组跟他共过事,现在他穿着笔挺的警服,肩章在阳光下闪着冷光,脸绷得紧紧的,没有一点表情,像是一座冰冷的雕像。“搜查!”他一声令下,这群训练有素的警察们,迅速散开。有的翻我记的台账,纸张被翻得“哗啦哗啦”作响;有的查仓库里的豆子和工具,脚步声和翻东西的声响混在一起,如同是一场混乱的交响乐,把店里的热气都搅得发慌。
最后,汪昌盛的目光落在了赵卫东私加的杂物间暗门上——那门巧妙地藏在堆黄豆的麻袋后面,还加了把小锁,像是在故意隐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他没说话,眼神中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抄起旁边的铁秤砣,“哐当”一声狠狠地砸在锁上,锁芯瞬间崩开,门“吱呀”一声缓缓地开了。
门开的瞬间,黄豆如撒了一地的弹珠,哗啦啦地滚得满处都是,像是一场突如其来的豆雨。
赵卫东和刘小妹蜷缩在角落里,衣衫不整,狼狈不堪。刘小妹的肚子已经很明显了,像揣了个圆滚滚的小皮球,脸色惨白得没一点血色,像是一张被抽干了颜色的白纸。
赵卫东浑身发抖,眼神里满是恐惧,像个是一只被困在笼子里的野兽;刘小妹则吓得哭不出声,只是死死地抓着赵卫东的胳膊,指甲都掐进了他的肉里,那是她唯一的依靠。
警察冲上去,“咔嚓”一声给赵卫东戴上了手铐,那冰冷的金属声在闷热的店里回荡,格外刺耳,仿佛是一声命运的宣判。
刘小妹的家人很快闻讯赶来。她妈抱着她哭得撕心裂肺,嘴里不停地骂着“丢人现眼”,那声音里满是绝望与痛苦,像整个世界都崩塌了;她爸低着头,脸涨得通红,如同一块烧红的铁块,一句话也不说,最后咬着牙,伸手把刘小妹架了出去,那背影显得无比沉重与无奈。
赵大姐站在一旁,手里的算盘珠子拨来拨去,却怎么也算不清自己垫付的豆子钱,嘴里不停地唉声叹气:“这可咋整,这可咋整……”
孙师傅默默地解下系在腰间的蓝布围裙,动作缓慢而又沉重,叠得整整齐齐放在灶台上,像是在与这个曾经充满烟火气的地方做最后的告别。
然后,他拿起自己的旧布包,一步一步慢慢走了出去,夕阳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孤单得像根枯木,就像被这无情的世界所遗弃。
我作为居委会代表,要在查封清单上签字。钢笔突然漏墨,一大滴墨水如一颗黑色的炸弹,滴在“查封物品:豆腐模具一套”那一行。墨迹迅速晕开,边缘模糊,像一个蜷缩的婴儿,在白纸上留下触目惊心的印子。我的手僵在半空,看着那团墨渍,心中像被什么东西狠狠地揪着,疼得喘不过气来。
窗外,宣传车的喇叭还在响,“严厉打击流氓犯罪”的声音如同一把把锋利的刀子,刺破空气,刺得人耳膜发疼。
我望着空荡荡的豆腐店,石磨还在原地,就像一位被遗弃的老人,磨盘上还沾着没洗干净的豆渣,却再也不会转动了;大铁锅凉透了,蒸汽也散了,只留下一股淡淡的豆腥味,绕着屋子飘,仿佛是这店铺最后的叹息。
那些曾经在这里忙碌的人,有的被带走了,有的离开了,只剩下这冰冷的店面,和我手里那张画着“墨渍婴儿”的查封清单,无声诉说着这个时代里,小人物们被命运无情推着走的无奈与悲凉。
后来我才知道,刘小妹被家人带到医院,强行做了流产手术。那冰冷的手术器械,如同是一把把无情的剪刀,剪断了她与那个未出生孩子的所有联系。回家后,她就被锁在屋里,再也没出来过,像是被这个世界永远地隔绝了。
赵卫东因为是累犯,在1983年“严打”中,以“流氓奸污女青年罪”被从重从快判处无期徒刑,押着送到大西北的监狱,去做一辈子的劳动改造,那遥远的西北,成了他命运的归宿,也是他罪恶的终点。(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