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居委会的豆腐西施(上)-《轮渡上的逆流人生》

  1978年12月,凛冽的北风如一头狂暴的野兽,裹挟着北方特有的刺骨寒意,呼啸着掠过灭资街道革委会那栋红砖楼。窗棂上,一层晶莹的薄冰花悄然凝结,宛如一位神秘画师,用指尖蘸着彻骨的寒气,精心勾勒出的细碎纹路,透着丝丝冷冽与孤寂。

  胡老栓专案组解散后,我拖着因小儿麻痹后遗症而行动不便的右腿,一瘸一拐、艰难地挪向那间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办公室。那把掉了漆的木椅,依旧静静地待在原地,椅面上,一道道因我常年端坐而磨出的浅痕,宛如岁月刻下的独特印记,无声诉说着往昔的时光。

  刚把搪瓷缸子轻轻搁在桌上,“哐当”一声,缸底与桌面碰撞发出的清脆声响,还未完全消散,马文书便风风火火地掀着棉门帘闯了进来。刹那间,一股寒气如汹涌的潮水,裹挟着他手中那份皱巴巴的文件,扑面而来。他眉头紧锁,拧成了一个死疙瘩,声音压得极低,却难掩其中的急切:“别歇着了,有大事——街道革委会年底就要撤了,要恢复街道办事处,下面还得设居委会,咱们这些人可都得分流啦。”

  我接过文件,指尖轻轻划过那“国家干部回区政府安置,非干部自愿调街道工厂”的铅字。纸页粗糙的纹理,硌得指腹微微发疼,心里也随之涌起一阵慌乱。要知道,那时候的街道工厂,大多从事着糊纸盒、缝手套这类单调又辛苦的营生。整天都得坐着,埋头忙碌,我这右腿蜷着发力本就艰难,怕是连半天都撑不下来。还没等我把这份焦虑理顺,马文书又补了一句,语气里竟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羡慕:“你就不一样啦,区里批了,说你有文化,身体又不方便,让你去居委会当干部,还是补贴制的呢。”

  新成立的居委会,挤在一间由旧仓库改造而来的办公室里。墙皮这儿一块那儿一块地剥落着,仿佛是岁月无情撕下的伤疤;墙角堆着还没清理干净的麻袋,杂乱无章;风从窗缝里偷偷钻进来,吹得帆布哗啦啦作响,好似在诉说着这里的简陋与冷清。

  居委会总共五个人:主任是街道的老治安委员,年过五十,嗓门大得如同炸雷,仿佛能穿透厚厚的墙壁,说话时总带着以前喊口号的那股子劲儿;城建卫生委员负责管理街巷保洁,每天揣着个小本子,像个小账房先生,仔细记着哪条街的清洁工扫得干不干净;民政委员手里紧紧攥着低保户和“三无”人员的名单,谁家缺粮少药了,他都得跑前跑后,忙得不可开交;社会治安委员专门负责管理还没平反的“地富反坏右”,晚上常常揣着红袖章,拿着个小喇叭,在巷子里扯着嗓子喊:“防火防盗,关好门窗!”而我,则担任文书一职,负责管账目和“思想工作”——其实就是和居民们聊聊天,记录下大家的难处。

  每月30块的工资,被我紧紧捏在手里。这钱,比工厂二级工少六块五,却比新学员多十一块五。主任常常拍着我的肩膀,笑着打趣道:“你这是赶上好时候啦,不用干重活,还能拿稳定钱。”其他委员每月只能拿到十四块多,他们攥着钱时,总会忍不住念叨:“够生活费啦,八毛钱一斤的猪肉能买两斤,再称斤一毛四分的大米,给娃补补。”钱虽然不多,却也能勉强撑起这个家的日子。

  居委会归街道办事处管,一个办事处管着五六个居委会。日常工作就是传达区里的文件,挨家挨户统计居民粮本,按照人头发放豆制品票、布票,再把街坊们的诉求往上递——张大妈家漏雨了,李大爷的低保没发下来,这些事儿都得我们记着,然后跑腿去解决。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的消息传了下来。主任在会上念文件时,声音都带着微微的颤抖。念到“以后不搞政治挂帅了,要搞改革开放,搞市场经济”这句话时,他停了停,又把这句话重复了一遍,仿佛要把每一个字都嚼碎、嚼透,深深印在脑海里。没过多久,办事处就下了通知,让居委会创办“三产”,说是要“自食其力,适应新时代”。

  1979年初春,乍暖还寒的日子里,“迎江街道豆腐店”热热闹闹地开张了。居委会的人轮流早起,拖着木板车去菜市场叫卖豆腐;另一间闲置仓库被改造成了零售店面,墙皮斑驳得露出了里面的青砖,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店后仓库角落堆着陈年麦秸,扫开时扬起的灰尘呛得人直咳嗽,得等半天才能看清东西。

  石磨摆在店中央,磨盘足有八仙桌那么大,磨杆粗得要四个人合抱才能推动。一转起来,就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像是一头老牛累得直喘粗气。大铁锅稳稳地坐在土灶上,蒸汽从锅盖缝里冒出来,裹挟着生黄豆的腥气,把整个屋子蒸得雾蒙蒙的。进去没一会儿,棉袄就被热气浸透,贴在背上凉飕飕的,可却没人舍得脱——怕一冷一热着凉生病。

  开张那天,店里来了四个关键人物。孙师傅五十八岁,原是农村小豆腐坊的老技工,只因“成分是资本家后代”就被下放。他背有点驼,仿佛被岁月无情地压弯了腰,双手布满老茧,指关节粗大得像核桃。平日里,他沉默得像一块石头,可一站在石磨前,眼里就立刻亮了起来,仿佛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赵大姐四十多岁,大眼睛炯炯有神,皮肤是常年在外奔波晒出的黑红,笑起来有两个深深的酒窝。平日里,她爱哼黄梅戏,“树上的鸟儿成双对”一开口,街坊邻居都能循着声音凑过来。她算盘打得好,手指在算珠上翻飞,噼啪响得像放鞭炮。因为娘家是“小业主”,以前也被管制过,这次被居委会聘来当负责人,一心想把生意做好——毕竟豆腐店是自负盈亏,多劳多得,她要养家里两男一女三个孩子,盼着多赚点钱给娃添件新衣。刘小妹二十二岁,是街坊家的姑娘,脑子不太灵光,说话总慢半拍,却生得清秀,眼睛像浸在水里的黑葡萄,笑起来露出两颗可爱的小虎牙。她没工作,居委会便安排她来打杂,跟着赵大姐学泡豆子、洗磨盘。她动作慢,却肯下力气,豆子泡得发涨,她也会一颗颗仔细地捡着挑出坏的。赵卫东三十五岁,是刑满释放人员,以前因为“耍流氓”被劳教三年,出来后没地方去。他身材高大,却总缩着肩膀,眼神躲躲闪闪,像怕被人盯着看。可他手脚麻利,搬豆子、劈柴、刷磨盘,干起活来从不偷懒。

  我作为文书,每天来店里记台账,顺便“做思想工作”——其实就是跟大家聊聊天,看看有没有闹矛盾的。开张第一天,孙师傅站在大锅前点卤,手里端着个豁了口的瓷碗,碗里是乳白色的石膏水。他手腕轻轻一抖,石膏水顺着碗边缓缓流进豆浆里,动作稳得像定了格,连呼吸都放得极轻。“来了。”他头也不抬,等第一板豆腐压成型,用竹刀切成小块,挑了块最嫩的,滴了两滴香油,递到我面前,声音里带着点骄傲:“尝尝,还是以前小作坊的老味道。”我接过豆腐,放进嘴里,豆香混着香油的醇厚在舌尖散开,暖得人心头发热,像是尝到了小时候过年才有的滋味。

  刘小妹在赵大姐的指导下搬黄豆,藤筐装得满满的,压得她胳膊弯往下沉,走得摇摇晃晃,嘴里还小声念叨:“豆子...要泡...泡一夜才软...”赵卫东在旁边劈柴,瞥见她的样子,嘴角偷偷勾了勾,放下斧头走过去,伸手帮她扶了把筐沿。

  刘小妹抬头冲他笑,眼睛弯成了月牙,露出的小虎牙闪着光。赵大姐在一旁扒拉算盘,瞥见这一幕,笑着喊:“卫东,你多帮帮小妹,她年纪小,力气也小。”赵卫东点点头,没说话,却主动把下一个藤筐扛到了泡豆子的缸边。(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