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春的风刚吹绿厂区外的梧桐树,就传来市公安局门口贴了张“蓝印户口”通知,这消息就像颗石子砸进丽民服装厂的车间,溅得人心底翻涌。
李晓梅攥着刚从开水房打来的搪瓷缸,听王姐压低声音说“交三千块就能办户口”时,手里的缸子“哐当”撞在铁架上,热水溅出来烫了手背,她却没顾上疼——只想起去年冬天,张毅为了给自己办“农转非”,多次来到派出所门口等所长,最后托人送了点礼,还没有把户口本上那行“农业户口”划掉,最后得亏厂里的老职工的儿子帮忙,欠下一个天大的人情。如今这三千块,竟把她当初的奔波衬得像场笑话。
车间里的缝纫机还在“哒哒”响,蕾丝布料在传送带上滑过,李晓梅的手指却有些发僵。她想起办户口那会儿,张毅骑着自行车带她跑遍了街道办、计生委,车胎在雪地里扎破两次,两人冻得耳朵通红,还得对着办事员赔笑脸。
有次为了补一份证明,他们赶在民政局下班前冲过去,走廊里的灯都灭了,只留下一扇小窗透着光,张毅趴在窗台上好说歹说,才让工作人员多留了十分钟。现在倒好,不用求人,不用挨冻,只要把一沓钞票递过去,就能拿到和她一样的户口本。
“晓梅,你说咱这苦是不是白受了?”旁边的赵姐凑过来,手里还捏着刚剪好的蕾丝花边,声音里满是委屈。赵姐比李晓梅大五岁,去年听说李晓梅办成了户口,还特意来请教经验,如今看着公告栏上的通知,眼圈都红了:“我还想着今年开春就去跑关系,把我家娃的户口迁过来,现在倒好,三千块就能办,我之前托人问的那些门道,算啥呀?”李晓梅拍了拍她的手,想说句安慰的话,却想起自己那本被摸得发皱的户口本——当初拿到时,她特意把“农转非”的印章指给刚出生仅几个月大的儿子看,说“以后咱也是城里人了”,可现在,这“城里人”的身份,竟变得这么“便宜”。
晚饭时,张毅拿着老会计的账本过来,眉头皱得紧紧的:“老会计算了,咱厂几十个农业户口工人,要是都买蓝印户口,总钱数够买两条日本进口的内衣生产线。”
他把账本摊在李晓梅面前,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工人的名字,有些名字后面画了圈——都是之前跟李晓梅打听办户口流程的人。“前阵子李姐还跟我聊,说想让她闺女来城里读中学,得先办户口,现在她倒不用跑了,直接交钱就行。”张毅的声音里满是无奈,“咱去年跑断腿办成的事,现在人家揣着钱就能办,你说这事儿,怪不怪?”
没过几天,厂门口多了些穿西装的户口贩子,手里的传单飘得到处都是。李晓梅下班时,一个贩子凑过来塞了张传单,她低头一看,正面印着“快速办户口,三天拿证”,背面竟印着丽民厂的内衣广告——照片上的模特穿着她们车间缝的蕾丝内衣,笑容甜得晃眼。
她捏着传单,突然觉得手里的饭盒都沉了几分:她们每天踩着缝纫机,把蕾丝缝成一件件内衣,是为了攒钱过日子,为了给家人挣个未来;而户口,是她们之前拼命想抓住的“希望”,现在,这两样东西被贴在同一张纸上,像个没人在意的玩笑。
回到宿舍,李晓梅把那本户口本从抽屉里拿出来,月光透过窗户照在“农转非”的印章上,泛着冷光。
她想起去年冬天,拿到户口本那天,她和张毅去菜市场买了块红烧肉,夫妻俩吃得满嘴油,张毅说了句,“以后我们再也不用回乡下背米上来了”。
可现在,她看着手里的传单,突然不知道,自己当初那场“户口长征”,到底是值得,还是只是一场碰巧赶在“花钱办事”前的奔波。(未完待续)
李晓梅攥着刚从开水房打来的搪瓷缸,听王姐压低声音说“交三千块就能办户口”时,手里的缸子“哐当”撞在铁架上,热水溅出来烫了手背,她却没顾上疼——只想起去年冬天,张毅为了给自己办“农转非”,多次来到派出所门口等所长,最后托人送了点礼,还没有把户口本上那行“农业户口”划掉,最后得亏厂里的老职工的儿子帮忙,欠下一个天大的人情。如今这三千块,竟把她当初的奔波衬得像场笑话。
车间里的缝纫机还在“哒哒”响,蕾丝布料在传送带上滑过,李晓梅的手指却有些发僵。她想起办户口那会儿,张毅骑着自行车带她跑遍了街道办、计生委,车胎在雪地里扎破两次,两人冻得耳朵通红,还得对着办事员赔笑脸。
有次为了补一份证明,他们赶在民政局下班前冲过去,走廊里的灯都灭了,只留下一扇小窗透着光,张毅趴在窗台上好说歹说,才让工作人员多留了十分钟。现在倒好,不用求人,不用挨冻,只要把一沓钞票递过去,就能拿到和她一样的户口本。
“晓梅,你说咱这苦是不是白受了?”旁边的赵姐凑过来,手里还捏着刚剪好的蕾丝花边,声音里满是委屈。赵姐比李晓梅大五岁,去年听说李晓梅办成了户口,还特意来请教经验,如今看着公告栏上的通知,眼圈都红了:“我还想着今年开春就去跑关系,把我家娃的户口迁过来,现在倒好,三千块就能办,我之前托人问的那些门道,算啥呀?”李晓梅拍了拍她的手,想说句安慰的话,却想起自己那本被摸得发皱的户口本——当初拿到时,她特意把“农转非”的印章指给刚出生仅几个月大的儿子看,说“以后咱也是城里人了”,可现在,这“城里人”的身份,竟变得这么“便宜”。
晚饭时,张毅拿着老会计的账本过来,眉头皱得紧紧的:“老会计算了,咱厂几十个农业户口工人,要是都买蓝印户口,总钱数够买两条日本进口的内衣生产线。”
他把账本摊在李晓梅面前,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工人的名字,有些名字后面画了圈——都是之前跟李晓梅打听办户口流程的人。“前阵子李姐还跟我聊,说想让她闺女来城里读中学,得先办户口,现在她倒不用跑了,直接交钱就行。”张毅的声音里满是无奈,“咱去年跑断腿办成的事,现在人家揣着钱就能办,你说这事儿,怪不怪?”
没过几天,厂门口多了些穿西装的户口贩子,手里的传单飘得到处都是。李晓梅下班时,一个贩子凑过来塞了张传单,她低头一看,正面印着“快速办户口,三天拿证”,背面竟印着丽民厂的内衣广告——照片上的模特穿着她们车间缝的蕾丝内衣,笑容甜得晃眼。
她捏着传单,突然觉得手里的饭盒都沉了几分:她们每天踩着缝纫机,把蕾丝缝成一件件内衣,是为了攒钱过日子,为了给家人挣个未来;而户口,是她们之前拼命想抓住的“希望”,现在,这两样东西被贴在同一张纸上,像个没人在意的玩笑。
回到宿舍,李晓梅把那本户口本从抽屉里拿出来,月光透过窗户照在“农转非”的印章上,泛着冷光。
她想起去年冬天,拿到户口本那天,她和张毅去菜市场买了块红烧肉,夫妻俩吃得满嘴油,张毅说了句,“以后我们再也不用回乡下背米上来了”。
可现在,她看着手里的传单,突然不知道,自己当初那场“户口长征”,到底是值得,还是只是一场碰巧赶在“花钱办事”前的奔波。(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