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口号泄天机,汴梁起波澜-《我在水浒:开局召唤韦一笑》

  梁山泊聚义厅内定下的宏大战略与惊天口号,虽要求严守机密,然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更何况,梁山欲成大事,本身也需要让一定的理念在底层百姓和同情者中悄然传播,以争取人心。戴宗麾下的“神行太保”系统与朱贵旗下四山酒店构建的情报网络,在向外渗透、收集信息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将一些梁山的“新气象”带入江湖。

  不过月余,一些歌谣、谶语便开始在山东、河北等地悄然流传:“梁山泊,义气长,替天行道为哪般?不为金银不为王,只为百姓粮满仓!”“赵家官,似虎狼,梁山好汉来相帮,他日重开新日月,天下人人喜洋洋!”这些话语朴拙,却直指人心,在饱受赋税徭役之苦的民间引起了隐隐的共鸣。

  与此同时,一些被梁山精准打击过的贪官污吏、地方豪强,在惊魂未定之余,也隐约感觉到梁山此次行动与以往劫富济贫有所不同,似乎带有更强烈的政治目的。其中有人为求自保或邀功,便将此异常情况连同民间流言,一并密报于上级州府。

  消息如同涓涓细流,最终汇入了东京汴梁这座帝国的权力中枢。

  这一日,紫宸殿内,宋徽宗赵佶端坐龙椅之上,正与群臣商议花石纲北运及艮岳园林修建事宜。殿内香炉袅袅,一派祥和。突然,御史台一位负责风闻奏事的御史出列,神色凝重地呈上数份来自山东、河北路的密报,称梁山泊贼寇近来活动异常,恐有更大图谋。

  起初,徽宗并未十分在意,梁山贼寇虽屡败官军,在他眼中终究是疥癣之疾。然而,当宰相蔡京将密报中提及的流言内容简要陈述后,特别是“推翻赵宋”、“创立新朝”、“天下百姓衣食无忧”等字眼清晰地回荡在庄严的紫宸殿时,整个朝堂瞬间鸦雀无声,随即如同炸开了锅一般!

  太师蔡京率先出列,声音尖利而充满愤怒:“陛下!此乃大逆不道!梁山贼寇,往日不过打家劫舍之流,今竟敢公然宣扬反纲常、逆天命之悖论!其心可诛,其罪滔天!若不立即以雷霆万钧之势剿灭,恐天下效仿,国将不国!”他力主立即调集西军精锐,会同周边数路兵马,由重臣统帅,限期踏平梁山泊。

  枢密使童贯则持不同意见,他更关心边境安危:“陛下,蔡相所言虽有理,然如今西、北两边防务吃紧,辽国、西夏虎视眈眈。西军乃国之干城,不可轻动。梁山泊虽口出狂言,然其依据险要水泊,易守难攻。前几次征剿失利,皆因轻敌冒进。依臣之见,当以围困为主,断其粮道,待其自乱,同时可派精干细作潜入,分化离间,或许可收奇效

  ” 他担心大规模调兵会影响他对西北边事的掌控和筹划。

  高俅作为殿帅府太尉,掌管京城禁军,此前多次征剿梁山失利,让其脸上无光。此刻他急于挽回颜面,出列奏道:“童枢密未免长他人志气!梁山贼寇,不过一群草莽,偶得一二亡命之徒,岂能与我堂堂王师抗衡?前番失利,乃是将帅不力所致。臣愿亲提一支精兵,定将晁盖等首级献于阙下!”他企图通过主战来重获帝心。

  然而,更多的大臣则陷入了某种莫名的恐慌与争论之中。一部分出身士大夫的文臣,如开封府尹等,则从伦理纲常出发,痛心疾首:“‘推翻赵宋’?‘创立新朝’?此等言论,简直是对孔孟之道、君臣大义的彻底背叛!必须从重从快处理,以正视听!”他们担心这种思想会动摇统治根基。

  另一些较为务实或与地方豪强有牵连的官员,则担心大规模用兵会加重百姓负担,引发更多变乱,或者影响他们的既得利益,故而主张谨慎,甚至有人隐隐提出是否可尝试“招安”以安抚

  还有一部分官员,则沉默不语,眼神复杂。他们或许对朝廷弊政有所不满,或许暗中同情百姓遭遇,梁山那句“让天下百姓衣食无忧”的口号,像一根刺,悄悄扎进了他们的心里,让他们在忠君与忧民之间陷入了难以言说的挣扎。

  朝堂之上,顿时分为几派,争吵不休。主战派要求立即调兵遣将,主守派主张稳妥围困,还有人心怀鬼胎,各有算计。原本商议园林修建的祥和气氛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弥漫在帝国最高决策层的焦虑、愤怒与分歧。

  端坐于上的宋徽宗赵佶,这位精于艺术却疏于政事的皇帝,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造反宣言”和臣子们的激烈争吵,脸色由最初的不以为意,逐渐变得阴沉,最后浮现出一丝惊惧。他或许不懂军事,但他能感受到,梁山这次喊出的口号,与他以往认知中的“草寇作乱”截然不同,那是一种直指皇权根本的挑战。他挥了挥手,打断了臣子的争吵,声音带着一丝疲惫与不容置疑:

  “够了!梁山贼寇,悖逆天常,罪不容诛!着枢密院即刻会同三省,详议进剿方略!高俅,你殿帅府加紧整军备战!朕,要看到梁山的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