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聚义厅定策,水泊立宏图-《我在水浒:开局召唤韦一笑》

  梁山泊八百里水泊烟波浩渺,莲叶接天,荷花映日。然聚义厅内,气氛却比屋外烈日更为灼热。自天降石碣、排定一百零八星宿座次以来,梁山气象一新,士气如虹。但晁盖(林峰)深知,名分已定,根基初固,下一步将迈向何方,关乎梁山生死存亡,更关乎他心中那份超越时代的理想。此日,他召集全体头领,并非为庆功,而是要议定一条通往未来的康庄大道。

  辰时正刻,聚义厅内济济一堂。天罡地煞一百单七位头领(时迁外出未归)按石碣所定序位肃然端坐。晁盖端坐首位,身后“替天行道”的杏黄旗与“忠义双全”的绣旗庄重高悬,新立的石碣更添几分天命威严。左侧以副都头领“天罡星”玉麒麟卢俊义为首,下列智多星吴用、入云龙公孙胜、以及关胜、林冲等马军五虎八骠;右侧则以剑神西门吹雪、君临天下李沉舟等新晋顶尖战力为先,其后是鲁智深、武松等步军核心,水军、机密、后勤各司其职的头领依次排列。整个厅堂鸦雀无声,唯有窗外蝉鸣阵阵,更衬出室内肃穆。

  晁盖目光缓缓扫过每一位兄弟的脸庞,看到的是历经沙场的坚毅,是对未来的期盼,更是对他晁盖的无条件信任。他深吸一口气,声如洪钟,打破了沉寂:

  “诸位兄弟!今日我等齐聚于此,非为庆贺往日之功,乃为共商梁山未来百年大计!石碣天降,名分已定,我等既是上应星宿,便当思量,这‘替天行道’四字,究竟要行向何处?是满足于偏安一隅,劫富济贫,做一世草莽?还是敢教日月换新天,彻底扫除世间不平,创建一个真正让天下百姓都能安居乐业的新世道?”

  此言一出,如巨石投湖,在众人心中激起千层浪!虽然梁山历来以“替天行道”为旗,但如此明确地将目标指向推翻现有王朝,创建新天,还是第一次由晁盖在如此正式的场合提出!

  “天机星”智多星吴用羽扇轻摇,率先接话,其声沉稳而富有洞见:“哥哥所虑极是。如今我梁山,精兵猛将云集,钱粮初步丰足,更兼天命所归,士气正盛。然观天下大势,赵宋朝廷腐朽已入骨髓,官逼民反之事日甚一日。我等若止步于水泊之内,终是池中之龙,难有作为。唯有放眼天下,方不负这一身本事与上天托付!”他顿了顿,指向厅外,“然则,欲行大事,不可不步步为营。当务之急,乃‘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九字真言!”

  “天闲星”入云龙公孙胜拂尘一摆,补充道:“无量天尊!吴学究所言,暗合天道。‘高筑墙’,非仅指加固我梁山关隘水寨,更需筑牢根基,使民心向我;‘广积粮’,亦非单纯囤积米粮,须广纳人才,积累民心士气;至于‘缓称王’,绝非怯懦,而是韬光养晦,待时而动。昔日汉高祖刘邦入关中,约法三章而不急于称帝,终成霸业。我等当效法先贤,积蓄力量,等待最佳时机。”

  “天杀星”君临天下李沉舟霍然起身,霸气凛然:“哥哥!李沉舟愿为先锋!什么鸟朝廷,欺压百姓已久!我等既有雷霆之力,何不趁势而起,直捣汴京?这‘缓’字,岂不憋煞好汉!”他的声音带着权力帮帮主的决断与力量。

  “天勇星”大刀关胜则持重言道:“李兄弟勇猛可嘉。然用兵之道,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如今朝廷虽腐,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其禁军尚有实力。我军虽勇,然根基未稳,若过早树起反旗,成为天下官军众矢之的,恐非上策。吴学究、公孙先生之策,实为老成谋国之言。”

  “天伤星”行者武松朗声道:“哥哥!武松是个粗人,但懂得一个道理!咱们梁山聚义,为的是不让好人受冤,不让百姓挨饿!若哥哥说要打出一个清平世界,武松这双拳头,这条性命,绝无二话!”步军众多头领纷纷附和,他们大多出身底层,对民间疾苦体会最深。

  “天富星”天王老子向问天哈哈一笑,声震屋瓦:“说得好!我向问天一生快意恩仇,最见不得欺压良善之事!晁天王既有此雄心,我日月神教旧部,愿倾力相助,广结江湖豪杰,共襄盛举!”他的表态,代表了召唤而来的武林势力对晁盖战略的全力支持。

  “天巧星”医仙胡青牛亦缓缓开口,语调平静却分量十足:“老夫一生钻研医道,深知救人易,救世难。晁天王若真能创立一个天下百姓衣食无忧的世道,胜过老夫医治万千病人。梁山医护体系,愿为大军后盾,保将士无虞。”

  经过整整一日的激烈辩论,从战略可行性、后勤保障、民心争取、外部联络(如方腊、田虎等义军)到具体实施步骤,各方意见充分交锋,最终共识逐渐凝聚。

  晁盖见时机成熟,最后总结,他的声音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力量与坚定的信念:

  “既然如此,我梁山泊今后大政方针便如此定下:对外,暂不公开称王建制,仍以‘替天行道’为号,但核心目标,乃是‘推翻赵宋,创立新朝,务使天下百姓,人人有田种,有衣穿,有饭吃!’ 此目标,为我梁山最高机密与终极使命!对内,全力践行‘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之策!”

  他随即颁布具体号令:

  高筑墙:由朱停总揽,凌振、金大坚等协助,大规模加固梁山本寨及周边险要关隘,利用水力、火药革新防御器械,将梁山打造成真正的铜墙铁壁。同时,由朱武、公孙胜负责,在控制区域内推行保甲法,组织乡民自卫,建立牢固的根据地。

  广积粮:由柴进、李应总司钱粮,蒋敬辅之。一方面大力发展梁山自身农桑、渔猎、工坊,实现自给自足;另一方面,通过精准打击贪官豪强,将所得财富大部分用于储备军需、赈济周边百姓,收揽民心。戴宗、时迁的情报网络需向外急速扩张,绘制天下舆图,掌握各州府粮仓、军备详情。

  育人才:由吴用、公孙胜主持,设立“梁山讲武堂”与“政务学堂”,系统培养军政人才。不仅教授武艺兵法,更需灌输“为民请命”的信念与新朝构想。

  结外援:由卢俊义负责,借助其声望,暗中联络各地不满朝廷的义军、绿林,建立反宋统一战线,待时机成熟,可相互呼应。

  稳军心:各军头领需加紧操练兵马,磨合新旧部队,特别是整合好新降官兵与明教弟子,使全军如臂使指。

  “诸位兄弟!”晁盖最后肃然道,“自此以后,我梁山泊便不再是简单绿林山寨,而是肩负天命,欲挽天倾的义师! 我等一举一动,皆关乎天下苍生福祉!望众兄弟同心同德,共襄此亘古未有之伟业!”

  “谨遵天王号令!推翻赵宋,创立新朝!天下百姓,衣食无忧!”一百单七位头领齐声呐喊,声浪直冲云霄,连八百里水泊都为之震荡!一种前所未有的使命感与历史责任感,在每一位梁山好汉心中油然生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