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立刻开始-《巴蜀玉脉》

  幽灵信号的数据如同炽热的火种,被投入风域湖和“盘古”庞大的分析熔炉之中。来自“伏羲”实验室和“女娲”研究所的专家们,与苏小满的“谛听”团队日夜不休,试图从这惊鸿一瞥的捕获中,榨取每一丝可能的情报。

  指挥中心一侧的实验室区域,已然成为临时的联合神经中枢。巨大的屏幕上,复杂到令人眼晕的数据流、频谱图、时空背景波纹模型不断滚动、叠加、对比。

  “信号载体确认,是一种基于卡西米尔真空微涨落的高度压缩能量涟漪。”钱卫东院士指着一段被放大到极致的波形,语气中混合着惊叹与凝重,“利用时空本身的微观特性进行编码和传播,这……这理论上前沿了至少二十年!它几乎不衰减,难以屏蔽,而且其跳跃模式……”

  他切换屏幕,展示出一个复杂的多维数学模型:“……并非真正的超距传输或空间跳跃,而是利用了一种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量子纠缠网络拓扑’原理。信号并非从一个点移动到另一个点,而是预先在多个潜在节点之间存在一种概率云态的关联,发射端只是‘选择’了哪一个节点在那一刻呈现出信号。所以它的路径看起来是随机跳跃的,实则有其内在的数学规律,只是我们还没掌握其‘密钥’。”

  这个解释太过超前,让在场许多传统领域的工程师和科学家都感到一阵茫然。唯有少数顶尖的理论物理学家和信号专家眼中爆发出狂热的光芒。

  “所以,我们看到的‘幽灵’,只是冰山浮出水面的不同尖顶,而其庞大的主体,隐藏在我们无法直接观测的量子海洋之下?”羊羽尝试理解其核心。

  “可以这么比喻,所长。”钱院士点头,“这意味着,追踪单个信号的发出点是极其困难的,因为它可能来自这个纠缠网络的任何一个节点,甚至节点本身也是动态变化的。但反过来,如果我们能破解其拓扑规律,或许能预测它下一次可能浮现的‘尖顶’,甚至……描绘出整个隐藏网络的轮廓!”

  这个前景太过诱人,也太过艰巨。

  “需要多久?”羊羽直指核心。

  钱院士与魏教授对视一眼,苦涩地摇摇头:“以我们目前掌握的数据量,远远不够。这次捕获是一次性的,我们需要更多样本,需要观察到它在不同条件下的多次‘跳跃’,才能尝试反推其网络结构。这就像试图通过观察一颗骰子几次落地的点数,来推算它内部的所有配重和形状一样困难。”

  另一边,苏小满团队则专注于信号所携带的“信息”本身。

  “剥离掉那诡异的载体,其核心编码模式,与肯特·李信号的相似度提升到了18%。”苏小满汇报着进展,眼中布满血丝,却兴奋不减,“它确实更像一个‘探测脉冲’,而非攻击指令。包含了一段极短的、重复的询问代码,大致意为‘状态查询’和‘环境确认’。”

  “它在向刘明大脑内的植入物询问状态,并确认‘龙心’能量场的当前特征?”林夕确认道。

  “是的,政委。但因为它出现时,刘明的植入物已被冻结,‘龙心’也处于低功率稳态运行,没有收到预期的‘响应’。”苏小满调出对比图,“这也是为什么这次信号的强度较高,似乎加大了‘询问’的功率,但最终因无回应而消失。”

  这个分析结果,让众人稍稍安心。至少证明之前的冻结措施和能量场稳定是有效的,让对方产生了疑惑,未能得逞。

  但危机远未解除。

  情报部门负责人再次带来“盘古”的最新分析结果,气氛变得更加凝重。

  “我们对全球金融数据流的监控有了进一步发现。”他打开一份加密图表,“那种底层干扰信号,并非孤立出现。在过去72小时内,它在全球七大主要金融交易枢纽(纽约、伦敦、东京、上海、法兰克福、新加坡、香港)的核心服务器之间,也观测到了类似的、极其隐秘的‘跳跃’痕迹!”

  图表上,代表金融干扰信号的光点,以一种与幽灵信号相似的、难以捉摸的方式,在不同金融中心的网络节点间闪烁。

  “其出现时间,与这几大市场发生的共十三起超高频交易系统短暂‘卡顿’、以及数起引发小额恐慌性抛售的‘乌龙指’事件,存在高度时间相关性!虽然单起事件影响微小,迅速被市场消化,但发生的频率和模式,绝非偶然!”

  “更重要的是,”他切换画面,显示出另一组对比数据,“‘盘古’的超级人工智能‘鸿蒙’,在对这些金融干扰信号进行深度挖掘后,发现其核心编码片段,与幽灵信号的相似度达到了惊人的3.7%!而与肯特·李信号的相似度,也提升了2.1%!”

  三条线——大脑植入物信号、幽灵探测信号、金融干扰信号——虽然载体和强度天差地别,但其最底层的编码逻辑,竟然出自同源!

  “导师”的技术,已经不仅限于操控人脑和能量场,更渗透到了全球金融网络的根基之处!

  “他们的目的是什么?”林夕感到一股寒意从脊椎升起,“制造金融危机?”

  “不像。”负责人摇头,“这些干扰的强度,远不足以引发系统性风险,更像是一种……测试和预埋。像是在所有关键节点安装极其微小的‘线控开关’,平时毫无影响,但一旦需要,或许就能通过某种方式,同时触发这些开关,引发连锁反应,造成市场瞬间的巨大混乱和失能。”

  结合“普罗米修斯之火”的代号,其意图令人不寒而栗。掌控能源龙心,扰乱甚至摧毁经济秩序金融攻击,再利用未知的生物技术……这完全是一幅末世阴谋家的蓝图!

  “我们必须阻止他们!”魏教授忍不住道,拳头握紧。

  “前提是找到他们,理解他们。”羊羽的声音依旧冷静,但紧抿的嘴角显露出他内心的波涛,“‘盘古’有什么建议?”

  “盘古建议,立刻启动‘伏羲之网’计划。”负责人肃然道。

  “伏羲之网?”羊羽目光一凝。这是国家高等技术计划下属的一项高度机密的前沿项目,旨在构建一个能够监测、解析乃至一定程度预测全球范围内异常能量和信号活动的超级网络。其核心技术和资源来自“伏羲”实验室,但部署和实施需要多方协调,权限极高。

  “是的。‘盘古’认为,单一机构或团队已无法应对这种跨领域、全球性的隐秘威胁。必须编织一张大网,将我们所有的监测点——地面的、海上的、空中的、甚至部分低轨道卫星资源——通过‘伏羲’的核心算法联动起来,专门针对‘导师’这种基于量子拓扑网络的信号模式进行监控和溯源。”

  “伏羲之网”一旦启动,意味着对抗“导师”的行动,正式从战术防御层面,提升到了国家层面的战略反制。

  “批准。风域湖全力配合,开放所有传感器权限和数据流。”羊羽毫不犹豫,“我们需要多久能初步建成?”

  “‘伏羲之网’的基础框架早已存在,本次是针对特定目标进行优化和激活。”钱院士回答,“一旦获得授权,72小时内可以完成初步部署并开始试运行。但要想达到理想效果,需要持续的数据培养和算法迭代。”

  “立刻开始。”羊羽下令。

  授权指令通过最高保密线路发出。顷刻间,分布在全国乃至全球部分合作区域的无数监测站、雷达、光学望远镜、无线电监听站、海洋声纳阵列……甚至几颗具备特殊功能的教学科研卫星,其后台数据流的优先级被悄然改变。一股无形的、庞大的数据洪流开始向“伏羲”实验室的核心超算汇聚。

  一张针对幽灵的巨网,开始无声地编织。

  风域湖研究所本身,则进入了外松内紧的状态。“龙心”III型的全面检测和数据复盘按计划进行,为下一步的高功率测试做准备。医疗组持续监测刘明,冻结效果稳定,为研究所赢得了宝贵的内部安全窗口。

  但羊羽和林夕都知道,这平静只是暂时的。“导师”的探测失败了,金融测试也露出了马脚,对方绝不会毫无反应。下一次来的,恐怕就不是温柔的“询问”,而是更猛烈的风暴。

  他们利用这段时间,进一步加强内部安全。所有人员再次进行背景审查,关键区域实行双人双岗和随机巡逻制度。针对能量场攻击的防御,“中和场”系统开始在所有重要设施铺开建设。甚至对研究所的食品、水源供应线,也加强了安保和检测。

  第三天傍晚,“伏羲之网”试运行初步完成。第一个成果很快显现。

  “报告!‘伏羲之网’捕捉到一次极其微弱的金融干扰信号活跃,位置……上海浦东金融城某数据中心!”负责 liaison 的技术员报告,“信号持续时间0.01秒,完成三次跳跃后消失。‘鸿蒙’系统已锁定信号最后消失的大致区域,范围缩小至三栋建筑!”

  虽然无法精确定位到具体房间或服务器,但这已是巨大的进步!从大海捞针,变成了小池塘捞鱼!

  “将情报立刻移交国家安全部门及金融监管机构,进行线下精准排查!”羊羽指示。

  这是一个突破口!只要能抓住一个线下节点,就可能顺藤摸瓜,扯出“导世”金融网络的更多线索。

  然而,就在众人为“伏羲之网”的初战告捷而稍感振奋时,来自遥远海外的一个紧急情报,如同又一盆冷水浇下。

  情报来自“盘古”通过特殊渠道获取的盟友分享。

  位于瑞士阿尔卑斯山深处、一直被高度怀疑的“诺恩生物科技”主要地下实验室……在十二小时前,发生了一场原因不明的“严重事故”。

  事故详情被严格封锁,但通过遥感卫星和零星的情报碎片拼凑,大致情景是:该实验室深层区域发生剧烈爆炸并引发山体局部塌方,疑似有多名核心技术人员伤亡。瑞士当局和公司对外宣称是“高危实验气体泄漏引发的意外”,但事发前,该区域并未监测到任何常规意义上的实验活动预警。

  更蹊跷的是,事发后不到两小时,有隶属于某跨国私人军事服务公司的重型工程机械和一支身份不明的“应急处理小组”迅速接管了现场,拒绝一切外部调查,甚至与当地政府发生了短暂对峙。

  “事故?灭口?还是金蝉脱壳?”林夕看着情报简报,难以置信。

  “时间点太巧合了。”羊羽眼神冰冷,“就在我们冻结刘明植入物、‘伏羲之网’启动、并刚刚捕捉到上海金融信号之后。这更像是‘导师’在察觉到风险后,主动断尾求生,销毁可能暴露的核心证据和人员。”

  “诺恩生物科技”这条线,刚刚有点苗头,似乎就这样被强行掐断了。对手的果断和狠辣,远超想象。

  “继续监控‘诺恩’后续动向,调查那家私人军事服务公司的背景。”羊羽指示情报部门,但他知道,从这里获得突破的希望已经变得渺茫。

  敌人的狡猾和严密,再次给他们上了一课。

  似乎是为了印证这一点,几分钟后,“谛听”系统再次发出警报!

  这一次,不再是幽灵信号。

  而是来自研究所内部网络,一段极其隐秘的数据流异常!

  异常数据流试图从赵建明团队一台用于“龙心”III型材料应力模拟的非联网工作站向外传输数据!传输方式并非通过网络接口,而是利用该工作站一块高性能显卡运行时产生的特定电磁辐射,进行近距离、低速率的数据泄漏!

  这是一种极为冷门且难以检测的数据窃取技术!

  幸好,“伏羲之网”启动后,研究所内部的电磁环境监控也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精度,这才捕捉到了这极其微弱的异常辐射波动!

  安全部队迅速反应,第一时间物理隔离了那台工作站。

  经过检查,发现工作站的操作系统底层被植入了一个极其精巧的恶意程序。该程序平时处于休眠状态,只有在检测到特定复杂的计算任务(如“龙心”III型的材料模拟)时才会被激活,窃取核心数据并通过操控显卡运算单元产生载波辐射的方式将数据发送出去。

  接收端显然应该在研究所内部,近距离用特定设备接收这些辐射信号。

  内部有鬼!

  一次彻查在所难免。所有相关人员被隔离审查,内部气氛瞬间紧张到极点。

  最终,所有的嫌疑指向了一个人——一名三个月前通过正常招聘渠道入职的年轻软件工程师,负责部分辅助计算系统的维护。在他的个人物品中,搜出了一个伪装成充电宝的小型信号接收和转发装置。

  面对铁证,他脸色惨白,崩溃地承认了被境外情报机构收买,但坚称自己不知道上线是谁,只知道通过死信箱和加密信息接收指令,对方代号“修补匠”。

  又一条线断了,但万幸的是,发现得早,他所窃取的数据尚未传出研究所范围,且主要是前期测试数据,核心机密未被触及。

  连续的事件表明,“导师”的攻击无孔不入,从外部高科技信号到最传统的内部人员渗透,手段层出不穷。

  压力巨大,但风域湖的意志并未被摧垮。

  深夜,羊羽独自一人站在指挥中心巨大的观测窗前,望着窗外沉寂的群山和远处“龙心”测试大厅依旧不灭的灯火。

  林夕轻轻走到他身边,递给他一杯热咖啡。

  “我们像是在和一个无处不在的幽灵作战。”林夕轻声道,语气中带着一丝疲惫。

  “他不是幽灵。”羊羽接过咖啡,声音沉稳,“只要他有所图谋,就一定会留下痕迹。‘诺恩’的毁灭,内部鼹鼠的暴露,恰恰证明我们的行动打痛了他,让他不得不采取应对措施。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他转过头,看着林夕:“‘伏羲之网’已经撒下,金融线索正在追查,‘龙心’III型仍在稳步前进。我们每加固一道防线,每破解一个谜题,就能将他的阴影逼退一分。”

  “这场战争,或许不会很快结束,也可能无比艰难。但别忘了,我们站在光里,而他,只能藏在黑暗中。”

  他的目光重新投向窗外,投向那片深邃的夜空,仿佛在与那个看不见的对手隔空对视。

  “深潜尚未结束,微光终将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