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王镇恶的军队在洛阳周边以武力扫清顽固障碍之时,另一股无形的力量——政治招抚的浪潮,开始以更快的速度,向着更遥远的中原州郡扩散开来。
通往洛阳的各条官道上,变得前所未有的繁忙。但这次,行进其上的不再是军队和逃难的百姓,而是一队队形色各异、却都带着几分谨慎与期盼的队伍。
有骑着骡马、穿着旧朝官服、由寥寥几个仆役陪同的前任县令、郡丞;有乘坐牛车、带着厚重礼单、由族中子弟护卫前来的地方豪强宗主;更有甚者,是一些较大坞堡派出的使者,车载斗量地拉着粮食、布匹,以示归顺诚意。他们怀中都小心翼翼地揣着请降的表文、本地的户籍田册图录,以及所能拿出的最珍贵的“心意”。
洛阳城的各门守军,对这些前来归附的队伍早已司空见惯,查验文书后,便指引他们前往指定的馆驿安置,等待召见。
一时间,洛阳城内专门接待此类人员的馆驿人满为患,各地口音交织,人们互相打探着消息,揣摩着那位新主子的脾性和意图,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焦虑而又期待的气氛。
紫微殿侧殿,陈衍特意将此间辟为接见归降代表之所。他深知,此刻的怀柔,胜过十万雄兵。
这一日,他接见了来自陈郡谢氏的代表和颍川郡的几位豪强首领。陈郡谢氏乃是南朝北迁的侨姓高门,在当地影响巨大,他们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淮北士林的风向。
谢氏老者须发皆白,举止依旧保持着世家大族的雍容气度,但眉宇间难掩忧色。他代表宗族献上降表、礼单,并委婉表达了希望保全宗族产业和地位的请求。
陈衍态度温和,亲自下阶扶起老者:“老先生不必多礼。谢氏清望,朕素有所闻。天下纷扰,非士民之过。今四海板荡,正需贤达共扶社稷。凡归顺我大秦者,前事一概不究。谢氏田产宅邸,悉数发还。朕更望族中贤才,能出仕新朝,为民请命。”
一席话,既肯定了对方的地位,又给予了切实的保证,更抛出了橄榄枝。谢氏老者闻言,心中大石落地,感激涕零,连连表示谢氏愿效犬马之劳。
对于颍川的豪强,陈衍则稍显威严,在接受了他们的归顺后,强调道:“既入大秦,便需遵大秦律令。以往私设公堂、隐匿人口、抗缴赋税之事,决不可再发生。尔等族中子弟,可投身军旅,或由郡县量才录用,但需与平民一体纳粮服役。若能遵守,富贵可保;若阳奉阴违,国法无情!”
豪强们战战兢兢,叩首应允,表示定当约束族人,全力支持新朝。
每一次接见后,都会有中书省的官员详细记录归顺者的承诺和陛下的要求,形成正式的文书备案。同时,一队队经过紧急培训的北秦官员,带着陛下的旨意和少量的护卫,跟随这些归附使者返回原籍,正式开始接收工作。
这些官员到达地方后,第一件事便是张贴安民告示,宣讲北秦的政策:废除北魏的一些苛捐杂税,颁布初步的田亩税率;承诺保护正当商业;招募愿意为民做事的吏员和兵员。他们依靠当地归顺的豪强和旧吏,迅速搭建起临时的治理框架,登记户口,清查田亩,征收第一批赋税,维持秩序。
北秦的统治机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伴随着“望风归附”的潮流,迅速渗透到中原各州郡的肌体之中。
然而,在这看似一片大好的形势下,崔浩、王镇恶等明眼人却保持着清醒。他们向陈衍进言:
“陛下,今虽归附者众,然多迫于兵威,或为保全身家,真心拥戴者几何,尚未可知。其中难免有见风使舵、首鼠两端之徒,一旦我军受挫,或外界有变,彼等必反复。”
“尤其是那些根基深厚的豪强大族,其影响力盘根错节,眼下虽表面顺从,恐仍暗自经营,窥探风向。此乃潜在之患。”
陈衍深以为然:“朕知之。然治大国如烹小鲜,急不得。当下以稳为主,先得其地,收其赋,用其民。待大局彻底稳定,再行梳理内部、削弱豪强之策不迟。眼下,只需严密监控,若有异动,雷霆灭之即可。”
“望风归附”的景象,极大地鼓舞了北秦的士气,也迅速扩张了其统治版图。但这繁荣归顺的表象之下,旧时代的积弊与新朝的隐患,已在悄然滋生,等待着未来的某一次爆发或彻底的革新。北秦的中原统治,在归附的浪潮中初步建立,却也面临着真正考验的序幕。
通往洛阳的各条官道上,变得前所未有的繁忙。但这次,行进其上的不再是军队和逃难的百姓,而是一队队形色各异、却都带着几分谨慎与期盼的队伍。
有骑着骡马、穿着旧朝官服、由寥寥几个仆役陪同的前任县令、郡丞;有乘坐牛车、带着厚重礼单、由族中子弟护卫前来的地方豪强宗主;更有甚者,是一些较大坞堡派出的使者,车载斗量地拉着粮食、布匹,以示归顺诚意。他们怀中都小心翼翼地揣着请降的表文、本地的户籍田册图录,以及所能拿出的最珍贵的“心意”。
洛阳城的各门守军,对这些前来归附的队伍早已司空见惯,查验文书后,便指引他们前往指定的馆驿安置,等待召见。
一时间,洛阳城内专门接待此类人员的馆驿人满为患,各地口音交织,人们互相打探着消息,揣摩着那位新主子的脾性和意图,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焦虑而又期待的气氛。
紫微殿侧殿,陈衍特意将此间辟为接见归降代表之所。他深知,此刻的怀柔,胜过十万雄兵。
这一日,他接见了来自陈郡谢氏的代表和颍川郡的几位豪强首领。陈郡谢氏乃是南朝北迁的侨姓高门,在当地影响巨大,他们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淮北士林的风向。
谢氏老者须发皆白,举止依旧保持着世家大族的雍容气度,但眉宇间难掩忧色。他代表宗族献上降表、礼单,并委婉表达了希望保全宗族产业和地位的请求。
陈衍态度温和,亲自下阶扶起老者:“老先生不必多礼。谢氏清望,朕素有所闻。天下纷扰,非士民之过。今四海板荡,正需贤达共扶社稷。凡归顺我大秦者,前事一概不究。谢氏田产宅邸,悉数发还。朕更望族中贤才,能出仕新朝,为民请命。”
一席话,既肯定了对方的地位,又给予了切实的保证,更抛出了橄榄枝。谢氏老者闻言,心中大石落地,感激涕零,连连表示谢氏愿效犬马之劳。
对于颍川的豪强,陈衍则稍显威严,在接受了他们的归顺后,强调道:“既入大秦,便需遵大秦律令。以往私设公堂、隐匿人口、抗缴赋税之事,决不可再发生。尔等族中子弟,可投身军旅,或由郡县量才录用,但需与平民一体纳粮服役。若能遵守,富贵可保;若阳奉阴违,国法无情!”
豪强们战战兢兢,叩首应允,表示定当约束族人,全力支持新朝。
每一次接见后,都会有中书省的官员详细记录归顺者的承诺和陛下的要求,形成正式的文书备案。同时,一队队经过紧急培训的北秦官员,带着陛下的旨意和少量的护卫,跟随这些归附使者返回原籍,正式开始接收工作。
这些官员到达地方后,第一件事便是张贴安民告示,宣讲北秦的政策:废除北魏的一些苛捐杂税,颁布初步的田亩税率;承诺保护正当商业;招募愿意为民做事的吏员和兵员。他们依靠当地归顺的豪强和旧吏,迅速搭建起临时的治理框架,登记户口,清查田亩,征收第一批赋税,维持秩序。
北秦的统治机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伴随着“望风归附”的潮流,迅速渗透到中原各州郡的肌体之中。
然而,在这看似一片大好的形势下,崔浩、王镇恶等明眼人却保持着清醒。他们向陈衍进言:
“陛下,今虽归附者众,然多迫于兵威,或为保全身家,真心拥戴者几何,尚未可知。其中难免有见风使舵、首鼠两端之徒,一旦我军受挫,或外界有变,彼等必反复。”
“尤其是那些根基深厚的豪强大族,其影响力盘根错节,眼下虽表面顺从,恐仍暗自经营,窥探风向。此乃潜在之患。”
陈衍深以为然:“朕知之。然治大国如烹小鲜,急不得。当下以稳为主,先得其地,收其赋,用其民。待大局彻底稳定,再行梳理内部、削弱豪强之策不迟。眼下,只需严密监控,若有异动,雷霆灭之即可。”
“望风归附”的景象,极大地鼓舞了北秦的士气,也迅速扩张了其统治版图。但这繁荣归顺的表象之下,旧时代的积弊与新朝的隐患,已在悄然滋生,等待着未来的某一次爆发或彻底的革新。北秦的中原统治,在归附的浪潮中初步建立,却也面临着真正考验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