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江池畔,晨雾未散。西安唐代文化艺术节的巨幅海报在微风中轻轻颤动,上面的“长安印象”logo并不显眼,却坚定地占据着一席之地。贾长安站在筹备处临时搭建的指挥中心内,手指轻轻划过活动流程表,目光沉静。
“音响设备最后检查一遍,秦望舒的唐乐表演不能有任何差错。”他对着对讲机说道,声音平稳有力。
赵安邦粗犷的嗓音从对面传来:“放心,我亲自盯着呢。就是这帮孙子要价太黑,一套设备租金敢开口要五万!”
贾长安轻笑:“艺术节规格高,设备要求自然也高。该花的钱要花,但账目必须清楚。”
挂断通讯,他望向窗外。曲江池水波光粼粼,远处大雁塔的轮廓在晨雾中若隐若现。一千三百年前,这里曾是唐代文人雅士曲江流饮、雁塔题名的地方,如今他们这群年轻人要在这里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
“长安,嘉宾签到处的布置差不多了。”苏青瓷推门而入,手中捧着两杯热茶,递给他一杯,“你昨晚又没睡好?”
贾长安接过茶杯,指尖不经意间触到苏青瓷的手,一丝暖意传来。他确实几乎彻夜未眠,但不是因为艺术节筹备的压力,而是昨天下午收到的那封邮件——一家名为“新唐资本”的投资机构,提出对“长安印象”进行全面收购,开价惊人,语气却透着不容拒绝的强势。
“还好,只是有些事情需要想清楚。”他抿了一口茶,目光不自觉地在苏青瓷脸上多停留了一瞬。自从决定扎根西安,这个曾经漂泊无定的灵魂似乎找到了锚点,而苏青瓷的“归处”民宿,不知不觉中成了他在这座古城的精神家园。
苏青瓷正要说什么,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出事了!”唐乐知推门而入,脸色苍白地举着手机,“‘归处’民宿突然被多个平台下调评分,一夜之间冒出来二十多条差评,说卫生不达标、服务态度差,还有人说在我们这里丢了贵重物品!”
苏青瓷手中的茶杯微微一颤,几滴热茶溅在手背上,她却浑然不觉:“怎么可能?我们一直保持最高标准的卫生和服务...”
贾长安接过唐乐知的手机,快速翻看那些差评。评论写得极具针对性,不仅详细描述所谓的“糟糕体验”,还配上了精心挑选角度的照片——床单上一处难以察觉的褶皱,卫生间角落一根头发,甚至歪曲解读苏青瓷与客人的正常交流为“态度冷漠”。
“明显是有人故意为之。”贾长安声音沉了下来,“时间点太巧合了。”
他拿出自己的手机,拨通了一个号码:“安邦,你那边有没有异常?”
赵安邦在电话那头骂了句粗话:“刚接到通知,说我们申请的文创扶持资金被暂缓审批,理由是‘资质需要进一步核查’!他娘的,明明上周都说没问题了!”
电话刚挂,秦望舒匆匆走进来,一向冷静的她眼中也带着一丝不安:“艺术节组委会刚刚通知,有人匿名举报我们的节目‘不符合唐代文化正统’,要求重新审核我们的参演资格。”
一时间,指挥中心内的空气几乎凝固。多方受击,精准打击,这绝不是巧合。
贾长安走到窗前,目光扫过曲江池畔渐渐聚集的人群。今天是艺术节开幕日,原本应是他们数月努力的丰收时刻,却成了四面楚歌的开端。
“乐知,你先联系平台客服,申诉那些恶意差评,同时收集所有能证明民宿服务标准的证据。”贾长安转身,语速平稳却不容置疑,“望舒,你准备一份详细的节目说明,重点突出我们每个节目背后的历史考据和文化内涵。我稍后亲自去组委会解释。”
“那我呢?”苏青瓷问,声音虽轻却坚定。
贾长安看着她:“青瓷,你最了解‘归处’对客人的意义。能否整理一些老客人的真实评价?特别是那些长住客人的故事。”
苏青瓷点头,眼神逐渐清明:“我明白,真正的‘归处’不是几条恶意差评能否定的。”
等众人领命而去,贾长安独自站在室内,深吸一口气。他打开邮箱,重新审视那封收购邮件。发件人落款是“新唐资本 执行合伙人 周慕云”,但他几乎可以肯定,幕后主使是林薇。这种多线并进、直击软肋的手法,太像她的手笔——先示以诱惑,再施以压力,最终让人无处可逃。
不同的是,这一次他不再是从上海仓皇逃离的那个贾长安。
手机震动,一个陌生号码发来简短信息:“长安,你还是老样子,总以为能靠努力和诚意赢得一切。现实会教你不一样的东西。——林”
贾长安盯着屏幕,手指微微收紧。林薇终于从幕后走到了台前,不再满足于暗中操控,而是直接宣战。他沉默片刻,回复道:“西安不是上海,这里的土壤生长不出你习惯的那种游戏。”
回复完,他走出临时指挥中心,来到曲江池畔。晨雾已散,阳光洒在水面上,波光粼粼。几位老人正在池边练习太极,动作缓慢而坚定,与一旁艺术节忙碌准备的场景形成奇妙的和谐。
“长安。”苏青瓷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她手中拿着一本厚厚的相册,“这是‘归处’这些年的客人留影和留言簿。看了这个,你就明白我们真正守护的是什么。”
贾长安接过相册,翻开一页。照片上是一位银发老人坐在民宿庭院中读书的背影,下方是娟秀的字迹:“在‘归处’小住半月,仿佛找到了年轻时在西安求学的那份宁静。谢谢青瓷姑娘,让游子有家可归。”
他一页页翻过,看到留学生在这里度过第一个不想家的春节,看到作家在这里完成搁置多年的书稿,看到刚经历失恋的年轻人在这里重拾勇气。每一页都是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情感,与那些冰冷的差评形成鲜明对比。
“林薇不明白,有些东西是无法用资本衡量或摧毁的。”苏青瓷轻声道。
贾长安合上相册,递还给她:“她很快就会明白的。”
远处,赵安邦正粗声大气地指挥工人调整展台位置;秦望舒在临时搭建的舞台上调试古筝,一段《阳关三叠》流淌而出;唐乐知已经恢复活力,手指飞快地在笔记本电脑上敲击,应对网络上的攻击。
“走吧,开幕式要开始了。”贾长安对苏青瓷说,声音中没有任何动摇,“让西安看看,什么才是真正的‘长安印象’。”
艺术节的开幕式钟声在曲江池畔响起,悠长而庄严,与远处大雁塔的风铃声交织在一起,仿佛千年古都正注视着这场现代商战与文化坚守的较量。贾长安深吸一口气,空气中弥漫着西安特有的味道——历史尘埃与现代生机奇妙的融合。
风暴已至,而他这次,有了必须守护的归处。
“音响设备最后检查一遍,秦望舒的唐乐表演不能有任何差错。”他对着对讲机说道,声音平稳有力。
赵安邦粗犷的嗓音从对面传来:“放心,我亲自盯着呢。就是这帮孙子要价太黑,一套设备租金敢开口要五万!”
贾长安轻笑:“艺术节规格高,设备要求自然也高。该花的钱要花,但账目必须清楚。”
挂断通讯,他望向窗外。曲江池水波光粼粼,远处大雁塔的轮廓在晨雾中若隐若现。一千三百年前,这里曾是唐代文人雅士曲江流饮、雁塔题名的地方,如今他们这群年轻人要在这里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
“长安,嘉宾签到处的布置差不多了。”苏青瓷推门而入,手中捧着两杯热茶,递给他一杯,“你昨晚又没睡好?”
贾长安接过茶杯,指尖不经意间触到苏青瓷的手,一丝暖意传来。他确实几乎彻夜未眠,但不是因为艺术节筹备的压力,而是昨天下午收到的那封邮件——一家名为“新唐资本”的投资机构,提出对“长安印象”进行全面收购,开价惊人,语气却透着不容拒绝的强势。
“还好,只是有些事情需要想清楚。”他抿了一口茶,目光不自觉地在苏青瓷脸上多停留了一瞬。自从决定扎根西安,这个曾经漂泊无定的灵魂似乎找到了锚点,而苏青瓷的“归处”民宿,不知不觉中成了他在这座古城的精神家园。
苏青瓷正要说什么,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出事了!”唐乐知推门而入,脸色苍白地举着手机,“‘归处’民宿突然被多个平台下调评分,一夜之间冒出来二十多条差评,说卫生不达标、服务态度差,还有人说在我们这里丢了贵重物品!”
苏青瓷手中的茶杯微微一颤,几滴热茶溅在手背上,她却浑然不觉:“怎么可能?我们一直保持最高标准的卫生和服务...”
贾长安接过唐乐知的手机,快速翻看那些差评。评论写得极具针对性,不仅详细描述所谓的“糟糕体验”,还配上了精心挑选角度的照片——床单上一处难以察觉的褶皱,卫生间角落一根头发,甚至歪曲解读苏青瓷与客人的正常交流为“态度冷漠”。
“明显是有人故意为之。”贾长安声音沉了下来,“时间点太巧合了。”
他拿出自己的手机,拨通了一个号码:“安邦,你那边有没有异常?”
赵安邦在电话那头骂了句粗话:“刚接到通知,说我们申请的文创扶持资金被暂缓审批,理由是‘资质需要进一步核查’!他娘的,明明上周都说没问题了!”
电话刚挂,秦望舒匆匆走进来,一向冷静的她眼中也带着一丝不安:“艺术节组委会刚刚通知,有人匿名举报我们的节目‘不符合唐代文化正统’,要求重新审核我们的参演资格。”
一时间,指挥中心内的空气几乎凝固。多方受击,精准打击,这绝不是巧合。
贾长安走到窗前,目光扫过曲江池畔渐渐聚集的人群。今天是艺术节开幕日,原本应是他们数月努力的丰收时刻,却成了四面楚歌的开端。
“乐知,你先联系平台客服,申诉那些恶意差评,同时收集所有能证明民宿服务标准的证据。”贾长安转身,语速平稳却不容置疑,“望舒,你准备一份详细的节目说明,重点突出我们每个节目背后的历史考据和文化内涵。我稍后亲自去组委会解释。”
“那我呢?”苏青瓷问,声音虽轻却坚定。
贾长安看着她:“青瓷,你最了解‘归处’对客人的意义。能否整理一些老客人的真实评价?特别是那些长住客人的故事。”
苏青瓷点头,眼神逐渐清明:“我明白,真正的‘归处’不是几条恶意差评能否定的。”
等众人领命而去,贾长安独自站在室内,深吸一口气。他打开邮箱,重新审视那封收购邮件。发件人落款是“新唐资本 执行合伙人 周慕云”,但他几乎可以肯定,幕后主使是林薇。这种多线并进、直击软肋的手法,太像她的手笔——先示以诱惑,再施以压力,最终让人无处可逃。
不同的是,这一次他不再是从上海仓皇逃离的那个贾长安。
手机震动,一个陌生号码发来简短信息:“长安,你还是老样子,总以为能靠努力和诚意赢得一切。现实会教你不一样的东西。——林”
贾长安盯着屏幕,手指微微收紧。林薇终于从幕后走到了台前,不再满足于暗中操控,而是直接宣战。他沉默片刻,回复道:“西安不是上海,这里的土壤生长不出你习惯的那种游戏。”
回复完,他走出临时指挥中心,来到曲江池畔。晨雾已散,阳光洒在水面上,波光粼粼。几位老人正在池边练习太极,动作缓慢而坚定,与一旁艺术节忙碌准备的场景形成奇妙的和谐。
“长安。”苏青瓷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她手中拿着一本厚厚的相册,“这是‘归处’这些年的客人留影和留言簿。看了这个,你就明白我们真正守护的是什么。”
贾长安接过相册,翻开一页。照片上是一位银发老人坐在民宿庭院中读书的背影,下方是娟秀的字迹:“在‘归处’小住半月,仿佛找到了年轻时在西安求学的那份宁静。谢谢青瓷姑娘,让游子有家可归。”
他一页页翻过,看到留学生在这里度过第一个不想家的春节,看到作家在这里完成搁置多年的书稿,看到刚经历失恋的年轻人在这里重拾勇气。每一页都是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情感,与那些冰冷的差评形成鲜明对比。
“林薇不明白,有些东西是无法用资本衡量或摧毁的。”苏青瓷轻声道。
贾长安合上相册,递还给她:“她很快就会明白的。”
远处,赵安邦正粗声大气地指挥工人调整展台位置;秦望舒在临时搭建的舞台上调试古筝,一段《阳关三叠》流淌而出;唐乐知已经恢复活力,手指飞快地在笔记本电脑上敲击,应对网络上的攻击。
“走吧,开幕式要开始了。”贾长安对苏青瓷说,声音中没有任何动摇,“让西安看看,什么才是真正的‘长安印象’。”
艺术节的开幕式钟声在曲江池畔响起,悠长而庄严,与远处大雁塔的风铃声交织在一起,仿佛千年古都正注视着这场现代商战与文化坚守的较量。贾长安深吸一口气,空气中弥漫着西安特有的味道——历史尘埃与现代生机奇妙的融合。
风暴已至,而他这次,有了必须守护的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