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生平年表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明代着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和教育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其学说(阳明学)对后世影响深远。
第一部分:早年求学与思想探索(1472-1499)
1472年(成化八年)农历九月三十日,出生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浙江省宁波余姚市)。其父王华,为成化十七年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
1482年(成化十八年) 随祖父王伦赴京师(北京)。途经镇江,于金山寺即兴赋诗,语惊四座,展露过人天赋。
1483年(成化十九年) 在京师的私塾就读。问塾师“何为第一等事?”,塾师答“读书登第”,王阳明却认为“学为圣贤”方为第一等事。立志高远,初显不凡。
1486年(成化二十二年)15岁出游居庸关、山海关,纵览山川形胜,探询边塞部落,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曾欲上书朝廷,献平定边患之策,被父亲制止。
1488年(弘治元年)赴江西洪都(南昌)迎娶诸氏。新婚之日,信步入铁柱宫与道士谈论养生,竟忘归家,可见其性情专注。
1489年(弘治二年)18岁携夫人归余姚,途中拜谒理学家娄谅。娄谅授以“格物致知”之学,并告诉他“圣人必可学而至”,坚定了其学为圣贤的志向。
1492年(弘治五年)在父亲官署(北京)中,为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与钱姓朋友“亭前格竹”,面对竹子沉思七日,终至劳思成疾,一无所获。首次对朱子学说产生深刻怀疑。
1493年 - 1496年(弘治六、九年)两次参加会试,皆落第。同僚有为之不平者,他笑道:“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展现出超然的心理素质。
1499年(弘治十二年)28岁第三次参加会试,中二甲第七名进士,观政工部。随后授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正式步入仕途。
第二部分:仕途初涉与龙场悟道(1500-1510)
1500-1502年(弘治十三至十五年)29-31岁在刑部任上,奉命审录江北囚犯,积案多所平反。后称病归余姚,结诗社于龙泉山寺,一度沉浸于辞章之学。
1504年(弘治十七年)33岁主考山东乡试。随后被聘为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
1506年(正德元年)宦官刘瑾专权,南京科道官戴铣、薄彦徽等因上书谏言被逮下狱。王阳明不顾自身安危,毅然上疏《乞宥言官去权奸以章圣德疏》,抗疏救援。
1507年(正德二年)36岁触怒刘瑾,被廷杖四十,贬为贵州龙场驿驿丞。赴谪途中,遭刘瑾派锦衣卫追杀,佯装投江自尽,才得以侥幸逃脱。
1508年(正德三年)春,抵达贵州龙场(今贵阳市修文县)。身处万山丛棘、蛊毒瘴疠之中,生活极度困苦。他于石棺中端坐澄默,日夜思索。
一夜,忽大悟“格物致知”之旨,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这就是中国思想史上石破天惊的 “龙场悟道” 。其核心思想“心即理”得以确立。
悟道后,受贵州提学副使席书之邀,主讲贵阳文明书院,始论“知行合一”。
1510年(正德五年)刘瑾伏诛。王阳明升任江西庐陵(今吉安)知县。在任七个月,施政以教化为主,卓有成效。年底,入京觐见。
第三部分:事上磨练与学说成熟(1511-1519)
1511-1515年(正德六至十年)历任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文选清吏司员外郎、考功清吏司郎中等京官。期间在北京、南京等地广收门徒,讲学不辍,与湛若水等学者交游,声名日隆。
1516年(正德十一年)经兵部尚书王琼举荐,升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安)、赣(州)、汀(州)、漳(州)等地,负责平定当地肆虐多年的民变。
1517-1518年(正德十二至十三年) 在赣州,推行“十家牌法”,整顿军政。运用灵活战术,先后平定福建漳州、江西横水、桶冈及广东浰头等地的多处匪患,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
在征战与治理中,他提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着名论断,将军事行动视为教化人心的延伸。
战事平息后,兴办社学,刊刻《大学古本》、《朱子晚年定论》等,教化百姓。其思想核心 “致良知” 的学说于此时期正式形成并宣讲。
第四部分:平定叛乱与晚年证道(1519-1529)
1519年(正德十四年)六月,宁王朱宸濠在南昌发动叛乱。王阳明时任汀赣巡抚,手中无兵,却当机立断,迅速召集义兵,运用心理战和精妙战术。
仅用三十五天,便生擒朱宸濠,平定这场可能颠覆国家的大叛乱,立下不世奇功。
然而,功高遭忌,受正德皇帝身边佞臣的诬陷与刁难,处境艰难。
1521年(正德十六年)武宗驾崩,世宗(嘉靖帝)即位。王阳明在南昌揭示“致良知”三字,认为此是“千古圣贤相传一点骨血”。
1522-1527年(嘉靖元至六年)因父丧(父王华于1522年去世),丁忧在绍兴老家守制。
脱离政治中心,专注于讲学,在绍兴创建稽山书院,四方学者云集,阳明心学进入全盛传播期。着作《传习录》由门人薛侃等刊刻流传。
1527年(嘉靖六年)被朝廷重新起用,总督两广、江西、湖广军务,前往平定广西思恩、田州及断藤峡、八寨的叛乱。
临行前夜,在绍兴天泉桥上,为弟子钱德洪、王畿解答关于“四句教”的疑问,史称 “天泉证道” 。其核心“四句教”为: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528年(嘉靖七年)抵达广西后,以招抚为主,辅以军事,迅速平定思恩、田州之乱,并顺势扫平断藤峡、八寨的匪患。
在广西推行一系列善后措施,兴学校,抚流民。然身体早已染病,加之南方瘴疠,病情日益沉重。
1529年(嘉靖八年)57岁上疏乞骸骨归乡,未等朝廷批复便启程返乡。
农历十一月二十九日(公历1529年1月9日),病逝于江西南安府青龙铺(今江西省大余县境内)舟中。临终前,门人问遗言,答曰:“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死后,遭朝中权贵忌恨,被削去新建伯爵位,禁其学说为“伪学”。但其思想与事功,终成不朽,被后世尊为“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的典范。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明代着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和教育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其学说(阳明学)对后世影响深远。
第一部分:早年求学与思想探索(1472-1499)
1472年(成化八年)农历九月三十日,出生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浙江省宁波余姚市)。其父王华,为成化十七年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
1482年(成化十八年) 随祖父王伦赴京师(北京)。途经镇江,于金山寺即兴赋诗,语惊四座,展露过人天赋。
1483年(成化十九年) 在京师的私塾就读。问塾师“何为第一等事?”,塾师答“读书登第”,王阳明却认为“学为圣贤”方为第一等事。立志高远,初显不凡。
1486年(成化二十二年)15岁出游居庸关、山海关,纵览山川形胜,探询边塞部落,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曾欲上书朝廷,献平定边患之策,被父亲制止。
1488年(弘治元年)赴江西洪都(南昌)迎娶诸氏。新婚之日,信步入铁柱宫与道士谈论养生,竟忘归家,可见其性情专注。
1489年(弘治二年)18岁携夫人归余姚,途中拜谒理学家娄谅。娄谅授以“格物致知”之学,并告诉他“圣人必可学而至”,坚定了其学为圣贤的志向。
1492年(弘治五年)在父亲官署(北京)中,为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与钱姓朋友“亭前格竹”,面对竹子沉思七日,终至劳思成疾,一无所获。首次对朱子学说产生深刻怀疑。
1493年 - 1496年(弘治六、九年)两次参加会试,皆落第。同僚有为之不平者,他笑道:“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展现出超然的心理素质。
1499年(弘治十二年)28岁第三次参加会试,中二甲第七名进士,观政工部。随后授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正式步入仕途。
第二部分:仕途初涉与龙场悟道(1500-1510)
1500-1502年(弘治十三至十五年)29-31岁在刑部任上,奉命审录江北囚犯,积案多所平反。后称病归余姚,结诗社于龙泉山寺,一度沉浸于辞章之学。
1504年(弘治十七年)33岁主考山东乡试。随后被聘为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
1506年(正德元年)宦官刘瑾专权,南京科道官戴铣、薄彦徽等因上书谏言被逮下狱。王阳明不顾自身安危,毅然上疏《乞宥言官去权奸以章圣德疏》,抗疏救援。
1507年(正德二年)36岁触怒刘瑾,被廷杖四十,贬为贵州龙场驿驿丞。赴谪途中,遭刘瑾派锦衣卫追杀,佯装投江自尽,才得以侥幸逃脱。
1508年(正德三年)春,抵达贵州龙场(今贵阳市修文县)。身处万山丛棘、蛊毒瘴疠之中,生活极度困苦。他于石棺中端坐澄默,日夜思索。
一夜,忽大悟“格物致知”之旨,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这就是中国思想史上石破天惊的 “龙场悟道” 。其核心思想“心即理”得以确立。
悟道后,受贵州提学副使席书之邀,主讲贵阳文明书院,始论“知行合一”。
1510年(正德五年)刘瑾伏诛。王阳明升任江西庐陵(今吉安)知县。在任七个月,施政以教化为主,卓有成效。年底,入京觐见。
第三部分:事上磨练与学说成熟(1511-1519)
1511-1515年(正德六至十年)历任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文选清吏司员外郎、考功清吏司郎中等京官。期间在北京、南京等地广收门徒,讲学不辍,与湛若水等学者交游,声名日隆。
1516年(正德十一年)经兵部尚书王琼举荐,升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安)、赣(州)、汀(州)、漳(州)等地,负责平定当地肆虐多年的民变。
1517-1518年(正德十二至十三年) 在赣州,推行“十家牌法”,整顿军政。运用灵活战术,先后平定福建漳州、江西横水、桶冈及广东浰头等地的多处匪患,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
在征战与治理中,他提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着名论断,将军事行动视为教化人心的延伸。
战事平息后,兴办社学,刊刻《大学古本》、《朱子晚年定论》等,教化百姓。其思想核心 “致良知” 的学说于此时期正式形成并宣讲。
第四部分:平定叛乱与晚年证道(1519-1529)
1519年(正德十四年)六月,宁王朱宸濠在南昌发动叛乱。王阳明时任汀赣巡抚,手中无兵,却当机立断,迅速召集义兵,运用心理战和精妙战术。
仅用三十五天,便生擒朱宸濠,平定这场可能颠覆国家的大叛乱,立下不世奇功。
然而,功高遭忌,受正德皇帝身边佞臣的诬陷与刁难,处境艰难。
1521年(正德十六年)武宗驾崩,世宗(嘉靖帝)即位。王阳明在南昌揭示“致良知”三字,认为此是“千古圣贤相传一点骨血”。
1522-1527年(嘉靖元至六年)因父丧(父王华于1522年去世),丁忧在绍兴老家守制。
脱离政治中心,专注于讲学,在绍兴创建稽山书院,四方学者云集,阳明心学进入全盛传播期。着作《传习录》由门人薛侃等刊刻流传。
1527年(嘉靖六年)被朝廷重新起用,总督两广、江西、湖广军务,前往平定广西思恩、田州及断藤峡、八寨的叛乱。
临行前夜,在绍兴天泉桥上,为弟子钱德洪、王畿解答关于“四句教”的疑问,史称 “天泉证道” 。其核心“四句教”为: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528年(嘉靖七年)抵达广西后,以招抚为主,辅以军事,迅速平定思恩、田州之乱,并顺势扫平断藤峡、八寨的匪患。
在广西推行一系列善后措施,兴学校,抚流民。然身体早已染病,加之南方瘴疠,病情日益沉重。
1529年(嘉靖八年)57岁上疏乞骸骨归乡,未等朝廷批复便启程返乡。
农历十一月二十九日(公历1529年1月9日),病逝于江西南安府青龙铺(今江西省大余县境内)舟中。临终前,门人问遗言,答曰:“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死后,遭朝中权贵忌恨,被削去新建伯爵位,禁其学说为“伪学”。但其思想与事功,终成不朽,被后世尊为“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