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色蒙蒙亮,鸡鸣声隔着山岗遥遥传来。
窑场上却无半点歇息的意思,反而被一种压抑的狂热笼罩。那座由石灰石、黏土和铁矿粉混合而成的灰黑色小山,在晨光下散发着诡异的气息。工人们熬了一夜,个个眼圈发黑,脸上沾满灰尘,汗水在额头冲开一道道泥泞的沟壑。
宋河站在山前,神情冷峻,仿佛他才是那座不会疲惫的石山。
“不够。”
“太粗了。里面还分得太开,烧不透。”
他抬起头,目光扫过一张张疲惫不堪的脸。
“继续磨!用石磨,用碾子,用你们能想到的一切办法!我要它细得像女人用的香粉!风一吹就能飘起来!”
这话一出,人群中响起一片压抑的呻吟。
还磨?这已经比最精细的泥料还要细了!再磨下去,这天就不用干别的活了!
但这一次,没人敢公开反驳。昨夜宋河那番“骨肉筋”的理论,以及他那不容置疑的态度,已经像烙铁一样烫在了每个人心上。他们不懂,但他们怕。
刘伯的嘴唇翕动了一下,浑浊的眼珠里全是血丝。他想说,料磨得太细,进窑一烧,火气走不通,会“噎死”,整窑都会变成废品。这是祖师爷传下来的规矩。
可他看着宋河那张年轻却毫无波动的脸,最终还是把话咽了回去。
这小子,邪门得很。
工人们拖着沉重的步伐,重新围拢到那座生料山旁。巨大的石碾子被推了过来,吱吱呀呀地开始新一轮的劳作。空气中弥漫着粉尘,呛得人不断咳嗽,但没人停下。
宋河没有参与这枯燥的劳作。他转身走向了那座窑场里最大、也是最老的一号龙窑。
他绕着窑身走了一圈,时不时伸手敲敲窑壁,侧耳倾听回声,像个给病人诊脉的大夫。
刘伯和其他几个老师傅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他们扔下手里的活计,快步跟了过去,脸上写满了警惕。
“你想干什么?”刘伯的声音沙哑,带着一丝不祥的预感。
宋河停下脚步,回头看着他们,说出了一句让所有人魂飞魄散的话。
“这窑不行,温度上不去。得改。”
“什么?!”刘伯如遭雷击,整个人都跳了起来,“你要动窑?你疯了!?”
其他几个老师傅也炸了锅。
“小哥,这可开不得玩笑!窑是窑场的命根子!”
“每一座窑的火路、风门都是定死的,牵一发动全身啊!”
“烧了一辈子窑,就没听说过谁敢随便改窑的!你想炸窑吗?”
炸窑!
这两个字像一盆冰水,兜头浇在每个工人的心上。他们停下了手里的活,惊恐地望向这边。窑炉爆炸可不是闹着玩的,高温的碎砖能飞出几十丈远,沾上一点就是皮开肉绽,甚至会要了人命!
刘伯气得浑身发抖,指着宋河的鼻子骂道:“你这配方,老夫不懂,认了!你让磨粉,老夫也由着你!但你要动窑,我刘大山第一个不答应!这窑要是毁了,我们几十号人吃什么?喝什么?”
“没错!不能动!”
“除非从我们尸体上踏过去!”
群情激奋,几十年来对窑炉的敬畏和对未知的恐惧,在这一刻彻底爆发。他们可以忍受劳累,但绝不能接受毁掉饭碗的风险。
面对这几乎要将他吞没的愤怒声浪,宋河的表情依旧平静。
他只是静静地看着他们,直到所有声音都因为他的沉默而渐渐平息。
他没有再解释什么“预热带”、“分解带”、“烧成带”,也没有再说什么“旋风预热器”。他知道,对一群只相信眼睛和经验的人来说,这些无异于天方夜谭。
“这窑,今天我改定了。”
他的声音不大,却像一把冰冷的刀,切开了紧张的空气。
“以县尊大人的名义。”
他从怀里掏出一块令牌,上面那个烫金的“令”字,在晨光下刺痛了所有人的眼睛。
“此为县尊特许,烧制军国重器,一切由我全权负责。若有差池,导致窑毁人亡,我宋河一人承担所有罪责,项上人头,双手奉上。”
“若有违令或怠工者,按动摇军心论处,斩!”
最后一个“斩”字,带着彻骨的寒意,让整个窑场瞬间死寂。
刘伯的身体晃了晃,脸色煞白。他想不通,县尊大人为何会把如此重要的事情,交给一个满口胡言的疯子?这简直是拿整个窑场的性命在赌博!
可是,那块令牌做不了假。
他看着宋河那双眼睛,那里面没有疯狂,没有赌气,只有一种他无法理解的、绝对的自信。仿佛在他眼里,改造窑炉、烧制那奇怪的生料,就跟吃饭喝水一样,是必然会成功的事情。
这种自信,反而让刘伯的心更加没底。
“你……”他嘴唇哆嗦着,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反抗?拿什么反抗?拿自己这条老命,还是拿窑场几十口人的性命?
宋河不再看他,直接转身下令。
“来人!把窑尾的烟道给我扒开!”
“风箱全部搬过来,在窑头两侧给我重新开两个风门!我要能灌进去十二级的风!”
“把那些烧坏的废砖都给我砸碎了,和着新泥,把窑壁给我加厚三寸!”
一条条指令,清晰、果断,完全违背了传统窑炉建造的所有常识。
老师傅们听得心惊肉跳,这哪里是改窑,这分明是拆窑!把风往窑头里死命地灌,火不被憋灭才怪!窑壁加厚,升温只会更慢,怎么可能达到更高的温度?
但没人敢再吭声。
几个胆大的工人在宋河冰冷的注视下,颤颤巍巍地拿起镐头,走向了一号龙窑。
“咣!”
第一镐下去,敲在坚硬的窑壁上,发出的声音却像敲在每个人的心上。
刘伯闭上了眼睛,满脸痛苦,仿佛被敲掉的不是砖石,而是他的骨头。
接下来的一整天,整个窑场都处在一种诡异的氛围里。宋河就像一个冷酷的监工,亲自指挥着工人对一号窑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他甚至拿出纸笔,画出了一些奇形怪状的草图,标明了风道的角度、窑壁的弧度,精确到了寸。
窑场上却无半点歇息的意思,反而被一种压抑的狂热笼罩。那座由石灰石、黏土和铁矿粉混合而成的灰黑色小山,在晨光下散发着诡异的气息。工人们熬了一夜,个个眼圈发黑,脸上沾满灰尘,汗水在额头冲开一道道泥泞的沟壑。
宋河站在山前,神情冷峻,仿佛他才是那座不会疲惫的石山。
“不够。”
“太粗了。里面还分得太开,烧不透。”
他抬起头,目光扫过一张张疲惫不堪的脸。
“继续磨!用石磨,用碾子,用你们能想到的一切办法!我要它细得像女人用的香粉!风一吹就能飘起来!”
这话一出,人群中响起一片压抑的呻吟。
还磨?这已经比最精细的泥料还要细了!再磨下去,这天就不用干别的活了!
但这一次,没人敢公开反驳。昨夜宋河那番“骨肉筋”的理论,以及他那不容置疑的态度,已经像烙铁一样烫在了每个人心上。他们不懂,但他们怕。
刘伯的嘴唇翕动了一下,浑浊的眼珠里全是血丝。他想说,料磨得太细,进窑一烧,火气走不通,会“噎死”,整窑都会变成废品。这是祖师爷传下来的规矩。
可他看着宋河那张年轻却毫无波动的脸,最终还是把话咽了回去。
这小子,邪门得很。
工人们拖着沉重的步伐,重新围拢到那座生料山旁。巨大的石碾子被推了过来,吱吱呀呀地开始新一轮的劳作。空气中弥漫着粉尘,呛得人不断咳嗽,但没人停下。
宋河没有参与这枯燥的劳作。他转身走向了那座窑场里最大、也是最老的一号龙窑。
他绕着窑身走了一圈,时不时伸手敲敲窑壁,侧耳倾听回声,像个给病人诊脉的大夫。
刘伯和其他几个老师傅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他们扔下手里的活计,快步跟了过去,脸上写满了警惕。
“你想干什么?”刘伯的声音沙哑,带着一丝不祥的预感。
宋河停下脚步,回头看着他们,说出了一句让所有人魂飞魄散的话。
“这窑不行,温度上不去。得改。”
“什么?!”刘伯如遭雷击,整个人都跳了起来,“你要动窑?你疯了!?”
其他几个老师傅也炸了锅。
“小哥,这可开不得玩笑!窑是窑场的命根子!”
“每一座窑的火路、风门都是定死的,牵一发动全身啊!”
“烧了一辈子窑,就没听说过谁敢随便改窑的!你想炸窑吗?”
炸窑!
这两个字像一盆冰水,兜头浇在每个工人的心上。他们停下了手里的活,惊恐地望向这边。窑炉爆炸可不是闹着玩的,高温的碎砖能飞出几十丈远,沾上一点就是皮开肉绽,甚至会要了人命!
刘伯气得浑身发抖,指着宋河的鼻子骂道:“你这配方,老夫不懂,认了!你让磨粉,老夫也由着你!但你要动窑,我刘大山第一个不答应!这窑要是毁了,我们几十号人吃什么?喝什么?”
“没错!不能动!”
“除非从我们尸体上踏过去!”
群情激奋,几十年来对窑炉的敬畏和对未知的恐惧,在这一刻彻底爆发。他们可以忍受劳累,但绝不能接受毁掉饭碗的风险。
面对这几乎要将他吞没的愤怒声浪,宋河的表情依旧平静。
他只是静静地看着他们,直到所有声音都因为他的沉默而渐渐平息。
他没有再解释什么“预热带”、“分解带”、“烧成带”,也没有再说什么“旋风预热器”。他知道,对一群只相信眼睛和经验的人来说,这些无异于天方夜谭。
“这窑,今天我改定了。”
他的声音不大,却像一把冰冷的刀,切开了紧张的空气。
“以县尊大人的名义。”
他从怀里掏出一块令牌,上面那个烫金的“令”字,在晨光下刺痛了所有人的眼睛。
“此为县尊特许,烧制军国重器,一切由我全权负责。若有差池,导致窑毁人亡,我宋河一人承担所有罪责,项上人头,双手奉上。”
“若有违令或怠工者,按动摇军心论处,斩!”
最后一个“斩”字,带着彻骨的寒意,让整个窑场瞬间死寂。
刘伯的身体晃了晃,脸色煞白。他想不通,县尊大人为何会把如此重要的事情,交给一个满口胡言的疯子?这简直是拿整个窑场的性命在赌博!
可是,那块令牌做不了假。
他看着宋河那双眼睛,那里面没有疯狂,没有赌气,只有一种他无法理解的、绝对的自信。仿佛在他眼里,改造窑炉、烧制那奇怪的生料,就跟吃饭喝水一样,是必然会成功的事情。
这种自信,反而让刘伯的心更加没底。
“你……”他嘴唇哆嗦着,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反抗?拿什么反抗?拿自己这条老命,还是拿窑场几十口人的性命?
宋河不再看他,直接转身下令。
“来人!把窑尾的烟道给我扒开!”
“风箱全部搬过来,在窑头两侧给我重新开两个风门!我要能灌进去十二级的风!”
“把那些烧坏的废砖都给我砸碎了,和着新泥,把窑壁给我加厚三寸!”
一条条指令,清晰、果断,完全违背了传统窑炉建造的所有常识。
老师傅们听得心惊肉跳,这哪里是改窑,这分明是拆窑!把风往窑头里死命地灌,火不被憋灭才怪!窑壁加厚,升温只会更慢,怎么可能达到更高的温度?
但没人敢再吭声。
几个胆大的工人在宋河冰冷的注视下,颤颤巍巍地拿起镐头,走向了一号龙窑。
“咣!”
第一镐下去,敲在坚硬的窑壁上,发出的声音却像敲在每个人的心上。
刘伯闭上了眼睛,满脸痛苦,仿佛被敲掉的不是砖石,而是他的骨头。
接下来的一整天,整个窑场都处在一种诡异的氛围里。宋河就像一个冷酷的监工,亲自指挥着工人对一号窑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他甚至拿出纸笔,画出了一些奇形怪状的草图,标明了风道的角度、窑壁的弧度,精确到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