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辞别龙宫归人间,布施乡里积善德-《中国古代奇闻录》

  经此拒婚一事,宴席上的气氛虽不如之前那般热烈,但龙君、钱塘君乃至龙女对柳毅的敬重之情,却是有增无减。他们不再将柳毅仅仅视为恩人,更视为一位品格高洁、值得深交的君子。宴饮依旧,但话题更多地转向了诗文哲理、人间风物,气氛反而变得更加融洽而真诚。

  盛宴终有散时。柳毅挂念人间家中父母,也知自己凡人之躯,不宜久留水府仙境,便向龙君提出辞行。

  龙君见挽留不住,也不再强求。他命人取来早已备好的谢礼。只见数十名力士抬着一个个巨大的、以珍稀木材和金银镶嵌的宝箱,鱼贯而入,陈列在殿中。箱盖开启的瞬间,珠光宝气冲天而起,将整个水晶宫映照得愈发璀璨夺目。

  箱内尽是人间罕见的奇珍异宝:有拳头大小、圆润无瑕的夜明珠;有颜色纯正、毫无杂色的极品珊瑚树;有金黄夺目、堆积如山的金锭;有洁白温润、雕工精美的玉器;还有各种柳毅叫不出名字的宝石、水晶、玛瑙……其价值,足以买下人间数个州郡,真正是富可敌国。

  龙君诚恳道:“柳公子,你拒婚之事,朕心甚敬。然些许俗物,聊表寸心,万望公子此次切勿推辞。否则,朕与洞庭龙宫,于心何安?”

  柳毅看着这堆积如山的财富,心中亦是震撼。他深知若再推辞,便是矫情,也辜负了龙君一番美意。他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家中父母也需要奉养。于是,他再次躬身行礼:“龙君厚赐,柳毅拜领。然财物过多,于行路不便,亦恐招致祸端。柳毅只取其中轻便易携者少许,足以安顿家业,赡养父母即可,余者,还请龙君收回。”

  龙君见柳毅态度坚决,且言之有理,便也不再勉强,命人重新整理,挑选了一批价值连城却又相对便于携带的明珠、美玉、金珠等物,装了几个箱笼,又赠予柳毅一个看似普通、内蕴乾坤的“百宝囊”,将这些珍宝尽数纳入其中,携带起来轻若无物。

  临别之际,龙女亲自相送,直送至当初那棵古橘树下的出口。她看着柳毅,眼波如水,充满了不舍与感激,轻声道:“恩公此番归去,山高水长,望自珍重。恩公大德,小女子铭感五内,永世不忘。他日恩公若遇难处,或……或有意相寻,只需至这洞庭湖畔,南岸橘树下,心中默念,我……我自当知晓。”话语中,似乎隐含着一丝未尽的情意与期盼。

  柳毅心中亦有所动,但想起自己拒婚的言辞,此刻也不便多言,只是拱手道:“殿下情深义重,柳毅感怀。如今既已归家,望殿下忘却前尘,安享天伦。你我……有缘再会。”说罢,他再次向陪同送行的龙君、钱塘君等人深深一揖,而后在引路使者的引导下,迈步踏入了那青雾缭绕的通道,离开了这如梦似幻的洞庭龙宫。

  重返人间,依旧是洞庭湖南岸,依旧是那棵古老的橘树,夕阳余晖洒在湖面上,波光粼粼,恍如隔世。他那头瘦驴果然被照料得很好,正在一旁悠闲地吃草。柳毅摸了摸怀中的“百宝囊”,心中感慨万千。数月来的经历,如同一场光怪陆离的幻梦,但怀中沉甸甸的珍宝和脑海中清晰的记忆,都告诉他这一切真实不虚。

  他骑着毛驴,踏上了归家的最后一段路程。回到湘水之畔的湘潭老家,父母见他安然归来,喜极而泣。对于他科场失利,二老虽有些失望,但更多的是对儿子平安归来的庆幸。柳毅并未立即将龙宫之事尽数告知,只说自己途中偶遇贵人,得赠财帛,足以安度余生。

  他取出部分珍宝,变卖之后,首先将自家原本简陋的屋舍修缮扩建,购置良田,让父母过上了富足安逸的生活。然而,他并未沉溺于个人享乐。经历过落第的失意,见识过神界的波澜,更亲身参与了解救龙女的义举,他的心境已与赴京赶考时大不相同。功名利禄之心渐淡,济世助人之念愈浓。

  他将变卖珍宝所得的巨大财富,绝大部分都用于周济乡里。见到邻里衣食无着者,便赠以银钱米粮;遇到道路桥梁毁坏,便出资雇人修缮;知道有贫家子弟聪颖向学却无力负担束修,便设下义塾,请来先生,供其读书。他行事低调,从不炫耀,总是以最恰当的方式给予帮助,唯恐伤了受助者的自尊。久而久之,“柳善人”之名传遍了湘潭乃至整个湘水之滨,受他恩惠者不计其数,乡民们对其敬爱有加。

  期间,他也曾试图重拾书本,想着是否再搏一次功名。然而,每每拿起经书,脑海中浮现的却是泾阳荒野的哭声、洞庭龙宫的瑰丽、钱塘君的雷霆之怒……那凡尘科场中的蝇营狗苟、八股文章,在他眼中已失去了往日的光彩与吸引力。他的心,早已被那段奇遇撑大,再难安于科举入仕这一条窄路了。

  后来,在父母的多番催促与乡邻的热心撮合下,柳毅也曾先后娶过两任妻子。或许是天意弄人,又或许是凡尘缘分浅薄,这两位夫人都未能与他相伴长久,不过数年,便相继因病去世。这接连的打击,让柳毅心中充满了悲伤与迷茫,更加淡泊了人世间的功名情爱之念。他并未再娶,只是继续经营家业,行善布施,闲暇时便读书自娱,或泛舟湘水,寄情山水,过着一种看似富足平静,内心却始终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寂寥与感伤的生活。他常常会独自一人,漫步至湘水边,望着那奔流不息的江水,目光仿佛要穿透千山万水,望向那烟波浩渺的洞庭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