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漫过窗棂时,陶罐正安静地立在诊室的案几上。豆宝蹲在旁边,用软布一点点擦拭罐身上的泥痕,红漆梅花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像沾了晨露的花苞。
“叔,你说这些种子要埋多深才会发芽?”他仰起脸问陈先生,鼻尖沾着点灰,倒像只刚偷完米的小耗子。陈先生正往药碾子里倒着当归,闻言笑了笑:“得等霜降过了才行,现在埋进土里,会被虫蛀的。”
我端着刚熬好的姜汤进来时,正看见豆宝把布偶塞进陶罐口,说是“让它们先认识认识”。布偶脑袋上的红布扣蹭着罐沿,发出细碎的响动,倒像是在应和。张婶提着竹篮从外头进来,篮里装着新蒸的枣糕,热气裹着甜香漫开来:“沈老爷子要是瞧见这光景,怕是要笑出声。”
正说着,院门外传来轱辘声,赵铁柱推着独轮车进来,车斗里装着半车腐叶土。“陈先生说这土肥,”他抹了把汗,裤脚沾着草屑,“我去后山松树林里扒的,腐了一整年,保准养种子。”
陈先生放下药碾子,拿起陶罐掂了掂:“得先把种子倒出来晒晒,去去潮气。”他找出块细棉布铺在竹匾里,小心翼翼地将腊梅种子倒进去。红漆梅花在白棉布上滚成一片,豆宝伸手想去捡,被我按住:“别碰,红漆还没干透呢。”
“这漆是沈老爷子自己调的,”张婶凑过来看,指尖轻轻拂过种子,“那年他在院里晒漆树汁,我问他弄这干啥,他说‘给春天做个记号’。”她忽然笑了,眼角堆起细纹,“现在才明白,哪是做记号,是怕种子忘了回家的路。”
话音刚落,院门外传来自行车铃铛声。西装男推着车站在门口,车把上挂着个蓝布包,见了我们有些局促:“我……我来送点东西。”他把布包递过来,里面是叠得整齐的牛皮纸,“这是我叔的日记,昨天慌里慌张的没敢拿出来,或许……或许对你们有用。”
陈先生接过牛皮纸,指尖触到纸页边缘的磨损,能看出被翻阅过许多次。他翻开第一页,泛黄的纸面上是沈老爷子苍劲的字迹,写着“腊梅种子收于惊蛰,每颗需浸雪水三日,方能破壳”。豆宝趴在桌边,一个字一个字地念,念到“与君约于梅下,共饮新茶”时,突然抬头问:“君是谁呀?”
西装男的眼圈红了:“是我婶娘,当年她最爱腊梅。我叔说,他们成亲那天,她头上戴的红绒花,就是用腊梅花染的色。”他从自行车筐里拿出个铁皮盒,打开来,里面是支银簪,簪头雕着半开的梅花,“这是我婶娘的,我叔说等种子发了芽,就把它埋在树根下。”
银簪在阳光下泛着柔光,陈先生轻轻拿起来,簪尾刻着个极小的“婉”字。“周婉,”他念出声,日记里反复出现这个名字,“沈老爷子写‘婉爱喝雨前茶,喜穿月白衫’,原来就是她。”
赵铁柱不知何时搬了张竹凳过来,往地上一坐:“那咱得找个好地方种这些种子。”他挠了挠头,“后山那块坡地就不错,向阳,土也松,当年我爷还在那儿种过南瓜。”
豆宝突然跳起来:“我知道!那里有块大石头,像只卧着的兔子,就种在石头旁边,好认!”他拽着我的手往外跑,“婶娘快来看,我昨天还在那儿捡了块像梅花的石头!”
我们跟着他往后山走,晨光穿过松针洒在地上,织成金色的网。豆宝说的石头果然像只兔子,耳朵耷拉着,温顺地伏在坡上。赵铁柱蹲下来扒拉着土:“这儿行,你看这土,黑得流油。”陈先生掏出卷尺量了量,说:“挖个三尺见方的坑,埋的时候得拌点草木灰。”
西装男突然从包里掏出个小铁盒,里面装着些褐色的粉末:“这是我叔烧的腊梅枯枝灰,他说留着给种子当肥料。”他撒了些在土里,粉末落在地上,竟带着淡淡的梅香。
豆宝把布偶放在石头上,让它“看着我们干活”。我和陈先生翻土,赵铁柱捡石块,西装男蹲在一旁,用树枝在地上画着什么,走近了才看清,是幅简单的画——两个老人坐在梅树下,石桌上放着茶壶,旁边卧着只猫。
“我叔说,等老了就搬到山里住,种一院的腊梅,”他指着画,声音很轻,“他总说‘婉性子急,怕是等不到梅花开满院了’,其实……我婶娘走得早,这些年都是他一个人守着念想。”
陈先生往坑里铺腐叶土时,指尖碰到块硬物,挖出来一看,是个小瓷片,上面画着朵完整的梅花,和日记里夹着的花瓣标本一模一样。“是婉娘的吧,”张婶用袖口擦了擦瓷片,“准是当年她在这儿喝茶,不小心打碎了杯子。”
种子埋进土里时,豆宝把银簪轻轻放在坑底,说:“这样婶娘就能陪着种子长大了。”赵铁柱往上面盖土,每盖一层,就用脚轻轻踩实,嘴里念叨着“长高点,再长高点”。西装男蹲在石头旁,把那支银簪的故事讲给豆宝听,讲他婶娘如何在梅树下教他写毛笔字,讲他叔如何在雪夜里,把她冻僵的手揣进自己怀里。
下山时,豆宝抱着布偶跑在前头,银簪的光透过树叶落在他背上,像只振翅的蝴蝶。陈先生忽然说:“等明年开春,这坡上说不定能冒出绿芽来。”西装男点点头,手里攥着那本日记,封面被风吹得轻轻响。
我回头望了眼那块兔子石,布偶端正地坐在上面,红布扣在风里摇晃,像颗跳动的红心。陶罐空了,却好像盛满了东西——是没说出口的牵挂,是藏在时光里的约定,是隔着生死的惦念。
回到诊室时,发现案几上多了个白瓷瓶,里面插着枝刚折的野菊。陈先生说,是西装男留下的,他要回城了,说等腊梅开花时再来。我拿起那枝野菊,忽然觉得,有些告别不是结束,是另一种开始,就像埋下的种子,总要熬过寒冬,才能在某一天,让整座山都浸在梅香里。
“叔,你说这些种子要埋多深才会发芽?”他仰起脸问陈先生,鼻尖沾着点灰,倒像只刚偷完米的小耗子。陈先生正往药碾子里倒着当归,闻言笑了笑:“得等霜降过了才行,现在埋进土里,会被虫蛀的。”
我端着刚熬好的姜汤进来时,正看见豆宝把布偶塞进陶罐口,说是“让它们先认识认识”。布偶脑袋上的红布扣蹭着罐沿,发出细碎的响动,倒像是在应和。张婶提着竹篮从外头进来,篮里装着新蒸的枣糕,热气裹着甜香漫开来:“沈老爷子要是瞧见这光景,怕是要笑出声。”
正说着,院门外传来轱辘声,赵铁柱推着独轮车进来,车斗里装着半车腐叶土。“陈先生说这土肥,”他抹了把汗,裤脚沾着草屑,“我去后山松树林里扒的,腐了一整年,保准养种子。”
陈先生放下药碾子,拿起陶罐掂了掂:“得先把种子倒出来晒晒,去去潮气。”他找出块细棉布铺在竹匾里,小心翼翼地将腊梅种子倒进去。红漆梅花在白棉布上滚成一片,豆宝伸手想去捡,被我按住:“别碰,红漆还没干透呢。”
“这漆是沈老爷子自己调的,”张婶凑过来看,指尖轻轻拂过种子,“那年他在院里晒漆树汁,我问他弄这干啥,他说‘给春天做个记号’。”她忽然笑了,眼角堆起细纹,“现在才明白,哪是做记号,是怕种子忘了回家的路。”
话音刚落,院门外传来自行车铃铛声。西装男推着车站在门口,车把上挂着个蓝布包,见了我们有些局促:“我……我来送点东西。”他把布包递过来,里面是叠得整齐的牛皮纸,“这是我叔的日记,昨天慌里慌张的没敢拿出来,或许……或许对你们有用。”
陈先生接过牛皮纸,指尖触到纸页边缘的磨损,能看出被翻阅过许多次。他翻开第一页,泛黄的纸面上是沈老爷子苍劲的字迹,写着“腊梅种子收于惊蛰,每颗需浸雪水三日,方能破壳”。豆宝趴在桌边,一个字一个字地念,念到“与君约于梅下,共饮新茶”时,突然抬头问:“君是谁呀?”
西装男的眼圈红了:“是我婶娘,当年她最爱腊梅。我叔说,他们成亲那天,她头上戴的红绒花,就是用腊梅花染的色。”他从自行车筐里拿出个铁皮盒,打开来,里面是支银簪,簪头雕着半开的梅花,“这是我婶娘的,我叔说等种子发了芽,就把它埋在树根下。”
银簪在阳光下泛着柔光,陈先生轻轻拿起来,簪尾刻着个极小的“婉”字。“周婉,”他念出声,日记里反复出现这个名字,“沈老爷子写‘婉爱喝雨前茶,喜穿月白衫’,原来就是她。”
赵铁柱不知何时搬了张竹凳过来,往地上一坐:“那咱得找个好地方种这些种子。”他挠了挠头,“后山那块坡地就不错,向阳,土也松,当年我爷还在那儿种过南瓜。”
豆宝突然跳起来:“我知道!那里有块大石头,像只卧着的兔子,就种在石头旁边,好认!”他拽着我的手往外跑,“婶娘快来看,我昨天还在那儿捡了块像梅花的石头!”
我们跟着他往后山走,晨光穿过松针洒在地上,织成金色的网。豆宝说的石头果然像只兔子,耳朵耷拉着,温顺地伏在坡上。赵铁柱蹲下来扒拉着土:“这儿行,你看这土,黑得流油。”陈先生掏出卷尺量了量,说:“挖个三尺见方的坑,埋的时候得拌点草木灰。”
西装男突然从包里掏出个小铁盒,里面装着些褐色的粉末:“这是我叔烧的腊梅枯枝灰,他说留着给种子当肥料。”他撒了些在土里,粉末落在地上,竟带着淡淡的梅香。
豆宝把布偶放在石头上,让它“看着我们干活”。我和陈先生翻土,赵铁柱捡石块,西装男蹲在一旁,用树枝在地上画着什么,走近了才看清,是幅简单的画——两个老人坐在梅树下,石桌上放着茶壶,旁边卧着只猫。
“我叔说,等老了就搬到山里住,种一院的腊梅,”他指着画,声音很轻,“他总说‘婉性子急,怕是等不到梅花开满院了’,其实……我婶娘走得早,这些年都是他一个人守着念想。”
陈先生往坑里铺腐叶土时,指尖碰到块硬物,挖出来一看,是个小瓷片,上面画着朵完整的梅花,和日记里夹着的花瓣标本一模一样。“是婉娘的吧,”张婶用袖口擦了擦瓷片,“准是当年她在这儿喝茶,不小心打碎了杯子。”
种子埋进土里时,豆宝把银簪轻轻放在坑底,说:“这样婶娘就能陪着种子长大了。”赵铁柱往上面盖土,每盖一层,就用脚轻轻踩实,嘴里念叨着“长高点,再长高点”。西装男蹲在石头旁,把那支银簪的故事讲给豆宝听,讲他婶娘如何在梅树下教他写毛笔字,讲他叔如何在雪夜里,把她冻僵的手揣进自己怀里。
下山时,豆宝抱着布偶跑在前头,银簪的光透过树叶落在他背上,像只振翅的蝴蝶。陈先生忽然说:“等明年开春,这坡上说不定能冒出绿芽来。”西装男点点头,手里攥着那本日记,封面被风吹得轻轻响。
我回头望了眼那块兔子石,布偶端正地坐在上面,红布扣在风里摇晃,像颗跳动的红心。陶罐空了,却好像盛满了东西——是没说出口的牵挂,是藏在时光里的约定,是隔着生死的惦念。
回到诊室时,发现案几上多了个白瓷瓶,里面插着枝刚折的野菊。陈先生说,是西装男留下的,他要回城了,说等腊梅开花时再来。我拿起那枝野菊,忽然觉得,有些告别不是结束,是另一种开始,就像埋下的种子,总要熬过寒冬,才能在某一天,让整座山都浸在梅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