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名将末路,忠义两难-《三国:耕耘一次,就能获取一百币》

  那片死亡箭雨,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高顺发出野兽般的咆哮,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将手中的长戟向前奋力一指。

  “全军——”

  “突击!!!”

  如山洪决堤。

  如猛虎出笼。

  憋屈已久的陷阵营将士们,爆发出惊天动地的怒吼。

  他们迈着撼动大地的步伐,朝着前方已经出现松动的西凉军防线,发起了最后的总攻。

  “噗嗤!”

  高顺一戟将当面一名西凉校尉连人带甲挑飞出去。

  他成了第一个冲破封锁的人!

  防线,崩溃了!

  钢铁洪流冲开了堤坝的缺口,再无任何力量可以阻挡。

  陷阵营的士兵们,如同一股黑色的怒潮,疯狂涌入函谷关内。

  他们手中的刀戟,无情地收割着眼前所有还在抵抗的敌人。

  杀戮,在关内全面展开。

  西凉兵兵败如山倒,哭喊着四散奔逃,却发现根本无路可逃。

  整个函谷关,已成了一座巨大的屠场。

  ……

  徐荣浑身浴血,呆呆地站在一片狼藉的城墙上。

  他看着潮水般涌入关内的汉军,看着自己的士兵被成片地砍倒。

  他看到关隘中央那面高高飘扬的大旗,在一阵猛烈的劈砍下,轰然倒塌。

  取而代之的,是一面崭新的“刘”字大旗,在硝烟中迎风招展,刺眼无比。

  大势已去。

  徐荣的心,沉到了谷底。

  “将军!快走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啊!”

  几名忠心耿耿的亲兵冲到他身边,拽着他就想往后撤。

  “走?”

  徐荣一把甩开他们,双眼赤红。

  “我们还能走到哪里去?”

  他抽出腰间的环首刀,指向前方蜂拥而至的陷阵营士兵。

  “我徐荣,深受太师知遇之恩,食君之禄,忠君之事!”

  “今日,唯死而已!”

  “愿随我死战者,来!”

  他怒吼着,主动迎向了那片钢铁洪流。

  “愿随将军死战!”

  残存的数十名亲兵,被他的决绝所感染,也嘶吼着发起了自杀式的冲锋。

  然而,这无异于螳臂当车。

  面对武装到牙齿、士气如虹的陷阵营,他们最后的反扑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一名亲兵刚刚冲上去,就被三把长戟同时贯穿了身体。

  另一名亲兵的盾牌被劈碎,连带着半边身子都被斩开。

  鲜血飞溅。

  惨叫连连。

  徐荣挥舞着战刀,奋力砍倒了一名陷阵营士兵,但更多的敌人立刻将他包围。

  他能感觉到,自己身上的伤口越来越多,力气正在飞速流逝。

  他眼睁睁看着自己最后的亲兵,一个接一个地倒在血泊之中。

  当最后一名亲兵被长戟钉死在墙壁上时,徐荣的身边,再无一个站立的袍泽。

  他被逼到了墙角,背后是冰冷的砖石。

  十几把闪着寒光的刀戟,从四面八方对准了他。

  他看着满地的尸体,想到了长安城里太师董卓的托付。

  “文优向我举荐你,说你有大将之才。函谷关,就交给你了,莫要让咱家失望!”

  太师的话语,还回响在耳边。

  可如今,关破了。

  兵败了。

  一股巨大的悲愤与羞愧,瞬间冲垮了他所有的理智。

  “太师!”

  “末将有负重托!无颜再见太师!”

  徐荣嘶吼着,扔掉了手中的战刀,猛地抽出腰间那柄象征着主将身份的佩剑。

  他反手握剑,剑刃对准了自己的脖颈。

  他要用自己的性命,来洗刷这份耻辱,来报答太师的知遇之恩!

  就在他要横剑自刎的千钧一发之际。

  一个平静却极具穿透力的话语,穿透了喧嚣的战场。

  “徐将军,且慢!”

  徐荣的动作猛地一滞。

  他循着话语传来的方向望去,只见包围他的陷阵营士兵,主动让开了一条通道。

  贾诩缓步走了进来。

  在他的身后,一队汉军士兵护送着几辆简陋的四轮马车,缓缓停在了不远处。

  车帘被掀开。

  几个身影从车上走了下来。

  为首的,是两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满脸惊恐与担忧地看着他。

  在他俩身后,一个抱着幼子的妇人,泪流满面,嘴唇哆嗦着,却发不出任何动静。

  轰!

  徐荣的脑子,一片空白。

  父母!

  妻儿!

  他们怎么会在这里?!

  他们不是应该在弘农郡的家中吗?!

  徐荣的心神,在这一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剧烈冲击。

  他握着剑的手,开始不受控制地剧烈颤抖起来。

  那锋利的剑刃,在他的脖颈上划出了一道浅浅的血痕,他却毫无察觉。

  陷阵营士兵分开。

  刘景身披大氅,在郭嘉的陪同下,缓缓走到了徐荣面前。

  他的目光平静,没有胜利者的骄狂,也没有对失败者的鄙夷。

  他只是静静地看着这个满身血污、心神俱裂的西凉名将。

  刘景沉声道。

  “将军为董卓尽忠,血战不退,乃是义士。”

  “刘某敬佩你的忠义。”

  一句话,让徐荣眼中的疯狂稍稍褪去,多了一分错愕。

  刘景的话锋不止。

  “但你之忠义,不该以全家性命为代价。”

  他指向那几辆马车。

  “你的家人,刘某早已命文和派人,暗中从弘农郡接出,妥善安置。”

  “今日带他们来,并非是要胁迫将军。”

  “只是想让将军看一看他们。”

  刘景的眼神变得锐利起来,话语也重了几分。

  “是为董卓愚忠而死,让你白发苍苍的父母、你柔弱的妻儿,尽皆沦为罪属,生死难料。”

  “还是为他们而生,将来为风雨飘摇的大汉重整河山,再建功业。”

  “全在将军一念之间。”

  刘景的话,每一个字都如同重锤,狠狠敲在徐荣的心坎上。

  “夫君!”

  那抱着孩子的妇人终于哭喊了出来。

  “荣儿!”

  那两位老人也是老泪纵横,伸出手,无助地呼唤着。

  徐荣的身体剧烈地颤抖着。

  他看看家人期盼又恐惧的眼神。

  再看看眼前这位气度沉凝,深不可测的大将军。

  手中的剑,是那么的沉重。

  忠与孝。

  义与情。

  在他的脑海里疯狂交战。

  当啷!

  一声清脆的金属坠地之响。

  那柄锋利的佩剑,从他颤抖的手中滑落,掉在了满是血污的泥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