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皇甫嵩的试探?两代名将之间的默契?-《三国:耕耘一次,就能获取一百币》

  皇甫嵩的声音不高,每一个字都像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冰冷刺骨。

  杀气!

  浓烈到几乎化为实质的杀气,从这位大汉名将的身上喷薄而出,如同一张无形的大网,将刘景笼罩其中。

  空气瞬间凝固,温度骤降。

  站在皇甫嵩身后的巨鹿太守郭典,额头上已经渗出了细密的冷汗,他下意识地屏住了呼吸,连大气都不敢喘一口。

  他从未见过皇甫将军露出如此可怕的神情。

  那不是对敌人的憎恶,而是一种对潜在威胁的、最原始的警惕与杀心!

  高顺、关羽、张飞、赵云四人,几乎在同一时间,身体肌肉瞬间绷紧。

  只要刘景一个眼神,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暴起发难!

  一场足以让冀州震动的惊天内讧,就在一念之间。

  然而,处于风暴中心的刘景,脸上却没有任何表情。

  没有惊慌,没有愤怒,甚至没有半点意外。

  他只是静静地看着皇甫嵩,那双深邃的眼眸,平静得像一潭古井,不起波澜。

  他平静地开口反问。

  “皇甫将军,此言何意?”

  “陛下圣旨早已言明,广宗、下曲阳一应降卒,皆归我部统一安置,由我常山郡接收。”

  “莫非将军忘了?”

  “还是说,将军觉得,陛下的圣旨……可以不作数?”

  轰!

  这几句轻飘飘的反问,却像是一记记重锤,狠狠地敲在了在场所有人的心上。

  郭典的脸色“唰”地一下变得惨白。

  他做梦都没想到,面对皇甫嵩如此露骨的杀机,刘景非但没有退缩求饶,反而直接把当今天子给搬了出来!

  这是在用皇帝压皇甫嵩啊!

  疯了!

  这个刘明远简直是疯了!

  皇甫嵩的双眼瞬间眯成了一条缝,眼中的杀气几乎凝成了两道利剑,死死地钉在刘景的脸上。

  他盯着刘景,足足十个呼吸。

  这十息,对于旁人来说,漫长得如同一个世纪。

  高顺的刀已经出鞘一寸,冰冷的刀锋在火光下反射出森然的寒芒。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

  皇甫嵩脸上的杀气与凝重,却如同退潮般,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取而代之的,是一阵响彻夜空的、无比爽朗的大笑声。

  “哈哈哈哈!”

  “好!”

  “好一个刘明远!好一个国之麒麟儿!”

  这突如其来的笑声,震得众人耳膜嗡嗡作响,所有人都被这惊天的反转给搞懵了。

  前一刻还剑拔弩张,下一秒就握手言和了?

  皇甫嵩大步上前,重重地拍了拍刘景的肩膀,力道之大,让刘景的身体都晃了晃。

  他满脸赞赏,大声道:“老夫不过是与你戏言罢了!”

  “就是想试试,你这麒麟儿的胆色与仁心,是否真的那般表里如一!”

  “如今看来,你无愧于仁义二字!”

  “面对老夫的压力,你没有选择抛弃这些降卒以求自保,反而不惜搬出陛下,也要保全他们。”

  “这份担当,这份仁德,老夫佩服!”

  皇甫嵩的声音洪亮无比,传遍了整个城头,仿佛是在向所有人宣告他的态度。

  刘景心中了然。

  什么试探,不过是这位老将军在给自己找台阶下罢了。

  刚才的杀气,是真的。

  但他也知道,自己不能动刘景。

  动了刘景,不仅违背了圣旨,更会让他麾下那群虎狼之将当场哗变,到时候下曲阳必将血流成河。

  权衡利弊之后,这位沙场老将,选择了最稳妥的方式,将一场滔天杀机,化解于无形。

  这既是敲打,也是一种政治上的默契。

  刘景立刻顺着台阶往下走,他对着皇甫嵩深深一揖,言辞恳切地说道:“将军谬赞了。”

  “若非您与郭太守连日猛攻,以雷霆之势摧毁了黄巾的斗志,动摇了他们的军心,景又岂能如此轻易地兵不血刃拿下此城?”

  “说到底,此战的首功,依旧是皇甫将军您运筹帷幄之功。”

  这番话给足了皇甫嵩面子。

  果然,皇甫嵩脸上的笑容愈发真诚,他扶起刘景,满意地点了点头。

  “你小子,会说话。”

  “不过,功是功,过是过,老夫不会贪你之功。”

  “此战,你刘明远当居首功,老夫会亲自为你向陛下请功!”

  说完,他转过身,目光扫过城下那黑压压一片、望不到尽头的降卒,眼神变得有些复杂。

  他对刘景说道:“这些人,就都交给你了。”

  “希望你能信守承诺,将他们变成我大汉的良善子民,而非朝廷的心腹之患。”

  “景,定不负将军所托!”

  刘景郑重承诺。

  危机,就此解除。

  皇甫嵩是个雷厉风行的人,他不再耽搁,立刻对身旁的亲兵喝道:“来人!取笔墨来!”

  很快,一张案几被抬了上来。

  皇甫嵩就在这城头之上,借着火把的光亮,亲自撰写捷报。

  他的笔锋苍劲有力,将刘景如何夜袭下曲阳,如何阵斩地公将军张宝,如何兵不血刃收降十数万黄巾的功绩,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半点隐瞒和修饰。

  写完之后,他从怀中取出自己的帅印,重重地盖了上去。

  “来人!”

  一名最精锐的斥候飞奔上前,单膝跪地。

  皇甫嵩将写好的捷报卷起,用火漆封好,递给斥候,厉声下令。

  “八百里加急!”

  “火速送往洛阳!”

  “喏!”

  斥候接过捷报,转身飞奔下城,很快,急促的马蹄声响起,迅速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

  看着斥候绝尘而去的背影,一直沉默不语的贾诩,悄然走到刘景身边。

  他压低了声音,用只有两个人能听到的音量说道:

  “主公。”

  “这位皇甫将军,诩也有些看不懂了。”

  “总感觉他既要依赖主公之力,又深深忌惮主公之能,这种感觉……很矛盾。”

  刘景的目光,同样望着洛阳的方向,眼神深邃。

  “文和所言,我明白。”

  “人心隔肚皮,这世上最难猜的,就是人心。”

  “不过,只要他没有做出对我们不利的事情,我还是愿意相信,他是一个心地坦荡,忠于汉室的纯粹军人。”

  毕竟,历史上的皇甫嵩,可是十分忠于汉室之人。

  刘景心里默念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