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一夜破城,皇甫嵩的震撼!-《三国:耕耘一次,就能获取一百币》

  “什么?!”

  皇甫嵩一把抓住斥候的衣领,手背上青筋暴起。

  他双目圆瞪,几乎要喷出火来,厉声质问道:“你说什么?下曲阳城破了?刘景攻进去的?”

  “他只有一万五千人!”

  “他凭什么能在一夜之间,攻破有十数万大军驻守的坚城?!”

  这位大汉名将的声音,因为极度的震惊而变得尖锐,回荡在整个中军大帐之内。

  帐下诸将,无不骇然。

  斥候被他抓得几乎窒息,但脸上却满是狂热的激动。

  他用尽力气,从喉咙里挤出几个字:“将军!不是……不是攻破的!”

  “是西门守将严政,献城投降!”

  “城内十数万黄巾军,听闻是刘景将军的部队,全部……全部主动放下了兵器!”

  “刘将军兵不血刃,拿下了全城!”

  “轰!”

  这个消息,如同一记重锤,狠狠砸在皇甫嵩的脑门上。

  他松开了手,身体控制不住地向后踉跄了两步,一屁股坐回了冰冷的帅位上。

  整个人,彻底懵了。

  献城投降?

  兵不血刃?

  十多万黄巾,主动缴械?

  他戎马一生,从西羌打到黄巾,经历过无数场血腥惨烈的攻城战,却从未听过如此匪夷所思的胜利。

  不战而屈人之兵……

  那个叫刘景的年轻人,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他到底是个什么怪物?

  大帐内,死一般的寂静。

  只剩下粗重的呼吸声,和火把燃烧时发出的噼啪声。

  ……

  凌晨时分,天色将明未明。

  皇甫嵩与巨鹿太守郭典,率领着各自麾下的大军,怀着满腹的疑惑与震撼,从南门和东门缓缓驶入下曲阳城。

  当他们进入城门的那一刻,所有人都被眼前的景象彻底惊呆了。

  街道两旁,密密麻麻,黑压压的一片,全是人头。

  那是放下武器的黄巾降卒。

  他们蹲在地上,安静地等待着命运的裁决。

  从城门口一直延伸到视线的尽头,再拐过街角,依旧是望不到边际的人海。

  十二万降卒!

  他们没有吵闹,没有反抗,甚至没有交头接耳。

  只有一种死寂般的沉默。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复杂的味道,有血腥味,有汗臭味,还有一种名为绝望的气息。

  皇甫嵩骑在马上,看着这壮观到令人头皮发麻的一幕,嘴巴微张,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他的亲兵,他的部将,全都看傻了。

  这就是刘景一夜之间取得的战果?

  这简直比神话还要离谱!

  郭典更是浑身都在发抖,一半是激动,一半是敬畏。

  他喃喃自语:“神迹……这简直是神迹啊……”

  大军在寂静中前行,马蹄声在空旷的街道上显得格外清晰。

  终于,在城池中心的十字路口,他们看到了那个年轻的身影。

  刘景身披玄甲,立马于街心,身后站着贾诩和高顺。

  他的身姿挺拔如松,面容平静,仿佛刚刚完成的不是一场惊天动地的大捷,而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就在此时,三骑快马从另一条街道飞驰而来。

  为首的,正是关羽、张飞、赵云。

  “大哥!”

  三人翻身下马,单膝跪地。

  关羽双手奉上一物,高高举起。

  那是一颗血淋淋的人头,双目圆瞪,脸上还凝固着死前的惊恐与不甘。

  正是地公将军,张宝!

  皇甫嵩的瞳孔猛地一缩。

  他死死盯着那颗头颅,又抬眼看了看刘景身后那三员气势如虹,煞气冲天的虎将。

  一个傲气凌云,一个狂野如火,一个冷静如冰。

  每一个,都是万中无一的绝世猛将!

  这一刻,所有的疑惑、不甘、嫉妒,都烟消云散。

  皇甫嵩长长地吐出了一口浊气,那口气仿佛带走了他所有的疲惫与心气。

  他翻身下马,大步流星地走到刘景面前。

  他没有去看张宝的人头,而是伸出双手,重重地拍在刘景的肩膀上。

  “好!”

  “好一个国之麒麟儿!”

  皇甫嵩的声音洪亮,充满了发自内心的赞叹与服气。

  “我皇甫嵩,穷尽心力,调动数万大军猛攻数日,损兵折将,却不得寸进!”

  “你刘景,却能谈笑之间,令坚城灰飞烟灭,贼首授首!”

  他用力摇了摇刘景的肩膀,眼神灼灼地看着他。

  “此战首功,非你莫属!”

  “老夫,服了!”

  彻彻底底地服了!

  面对一代名将如此高的盛赞,刘景的脸上没有丝毫骄矜之色。

  他对着皇甫嵩和郭典,恭敬地行了一礼。

  “皇甫将军谬赞了。”

  刘景谦逊地说道:

  “若非将军与郭太守连日猛攻,摧其锋锐,动其军心,景又岂能侥幸成功?”

  “城中黄巾之所以愿意献城,也是因为畏惧将军与朝廷的天威。”

  “景,不过是恰逢其会,摘了两位将军种下的果实罢了。”

  这番话,说得滴水不漏,给足了两位长辈面子。

  皇甫嵩听得心中温暖无比,看刘景的眼神愈发欣赏。

  不骄不躁,谦逊有礼,此子前途不可限量!

  郭典也是连连点头,笑道:

  “刘将军不必过谦,此等不世之功,谁也抢不走!”

  胜利的喜悦,在众人之间弥漫开来。

  然而,这喜悦并没有持续太久。

  皇甫嵩的目光,再次扫过街道两旁那黑压压的降卒人海,脸上的笑容逐渐收敛,眉头重新紧紧锁在了一起。

  这是一个比攻城更棘手,更要命的问题。

  城,破了。

  贼首,也死了。

  可这十二万降卒,该怎么办?

  加上之前在广宗城下,刘景收拢的那十六万……

  皇甫嵩的心头,猛地一跳!

  他突然意识到一个极其恐怖的问题。

  他转过身,脸上的笑容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极其严肃,甚至带着几分凝重的神情。

  他用一种前所未有的目光,死死地盯着刘景。

  那目光,锐利如刀。

  大帐内的气氛,瞬间从喜悦的顶峰,跌落到了冰点。

  皇甫嵩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沙哑,每一个字都像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

  “明远,你为大汉,为朝廷,立下了不世之功。”

  “但是……”

  他停顿了一下,眼神变得愈发锐利,甚至带上了一丝难以察觉的杀气。

  他一字一顿地问道:

  “这十二万降卒,加上之前广宗的十六万……”

  “你麾下,已近三十万黄巾!”

  “你……”

  “究竟打算如何处置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