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圣旨驾临,一纸诏书定乾坤-《三国:耕耘一次,就能获取一百币》

  夜风骤停。

  那一声尖锐高亢的“圣旨到”,如同天外飞来的一柄重锤,狠狠砸在凝固的空气中。

  所有剑拔弩张的杀气,瞬间消弭于无形。

  皇甫嵩的亲卫队,高举的环首刀僵在半空。

  刘景麾下的千余精骑,紧握的兵刃也停滞了动作。

  所有人的目光,都齐刷刷地投向了那名状若疯魔的信使。

  皇甫嵩浑身一震,脸上的暴怒与决绝,被一种巨大的错愕所取代。

  圣旨?

  在这个节骨眼上,怎么会有圣旨?

  刘景同样愣住了,他紧绷的身体缓缓放松,心中掀起惊涛骇浪。

  他看着那名信使高高举起的黄绫诏书,一种难以言喻的预感涌上心头。

  “放下兵器!”

  “跪!”

  皇甫嵩最先反应过来,他翻身下马,粗暴地整理了一下自己满是血污的甲胄,朝着信使的方向,轰然单膝跪地。

  他身后的亲卫队和汉军士兵,也如梦初醒,甲叶碰撞之声响成一片,纷纷跪倒在地。

  “大哥?”

  张飞和关羽看向刘景。

  刘景没有说话,只是用眼神示意,随即也利落下马,带着关羽、张飞、赵云等人,整齐划一地单膝跪下。

  两支差点火并的大军,此刻竟无比和谐地跪在了一起。

  而他们对面,那黑压压跪着的近十万黄巾降卒,在死寂之后,爆发出了一阵压抑不住的骚动。

  他们的眼中,重新燃起了名为“生”的火焰。

  那名宦官信使,显然也是累得不轻,他喘着粗气,走到两军阵前,尖细的嗓子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威严。

  他展开黄绫诏书,清了清嗓子,用那独特的、能穿透战场的嗓音高声宣读起来: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左中郎将皇甫嵩,国之干城,屡破巨寇,扬我大汉天威,朕心甚慰,当有重赏!”

  听到这里,皇甫嵩紧绷的脸上露出一抹理所当然的神色,腰杆也挺直了几分。

  朝廷,还是认可他的功劳的。

  宦官的语调一顿,继续念道:

  “荡寇将军、常山太守刘景,少年英才,智勇无双,力挽狂澜,实乃国之柱石,功在社稷!”

  刘景低着头,心中却在飞速盘算。

  皇帝还不知道张角、张梁已死,看来这圣旨是在自己斩杀高升后,洛阳方面收到的第一份战报后就紧急发出的。

  可这内容,只是褒奖,又是为何八百里加急?

  就在众人以为这只是一封普通的嘉奖令时,宦官的嗓音陡然拔高,话锋一转:

  “然,荡寇将军刘景有言,天有好生之德,胁从罔治。今黄巾大乱,裹挟百姓无数,皆为饥寒所迫,非其本意。”

  “朕览其奏章,深以为然,彻夜难寐。仁,方是立国之本!”

  什么?

  奏章?

  跪在地上的皇甫嵩,身体猛地一颤,他霍然抬头,难以置信地看向同样跪着的刘景的背影。

  这小子……他什么时候上的奏章?

  他竟然越过了自己这个冀州战区总指挥,直接把折子递到了陛下面前?

  而且,还成功了?!

  一股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涌上皇甫嵩的心头,那不是愤怒,而是一种被彻底绕开、被降维打击的震惊与茫然。

  他自以为掌控着十万降卒的生杀大权,却不知道,真正的牌局,早就在千里之外的洛阳结束了。

  刘景心中也是一动。

  他想起来了,是之前为了安置高升那批降卒,他特意草拟了一份奏章,通过张让的门路,呈送给了汉灵帝。

  奏章里详细阐述了以工代赈、屯田垦荒的好处,核心就是变包袱为资产,化流民为劳力。

  没想到,这份为四万人准备的奏章,竟然在此时此刻,成了这十万人的救命符!

  这简直是神来之笔!

  宦官尖细的嗓音,此刻在每个人耳中都如同天籁,也如同惊雷。

  他念出了诏书的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决定:

  “……故此,朕意已决!”

  “除黄巾元凶首恶及各级渠帅,查明身份后,立斩不赦外!”

  “其余降卒,皆赦其无罪!”

  “悉数交由荡寇将军刘景,押解至常山郡,屯田垦荒,以安生息!”

  “不得有误!”

  “钦此——!”

  最后两个字,拖着长长的尾音,在死寂的旷野上空回荡。

  全场,一片死寂。

  针落可闻。

  下一刻。

  “呜……呜呜呜……”

  压抑的哭声,从那片黑压压的人海中传来。

  起初只是零星的抽泣,很快,便汇成了一片惊天动地的嚎哭。

  那是绝处逢生的狂喜,是捡回一条命的宣泄。

  无数降卒,将头颅重重地磕在冰冷的土地上,朝着洛阳的方向,朝着刘景的方向,拼命地叩拜。

  “将军活命之恩!”

  “多谢刘将军!”

  哭喊声,感谢声,响彻云霄。

  皇甫嵩跪在地上,久久没有动弹。

  他的脸埋在臂弯里,没人能看清他的表情。

  他败了。

  败得彻彻底底。

  不是败在战场上,而是败在了格局和眼光上。

  他还在纠结于杀与不杀的旧例,刘景却已经把解决方案,连同皇帝的背书,一起拍在了他的脸上。

  许久,他缓缓抬起头。

  眼中的怒火、不甘、杀气,全都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复杂神色,有震惊,有释然,最终,化为了一抹苦涩的笑容和……由衷的敬佩。

  “臣,皇甫嵩……”

  他的声音有些沙哑,却异常沉稳。

  “……遵旨!”

  说完,他站起身,在所有人惊愕的目光中,径直走到刘景面前。

  然后,这位战功赫赫、位高权重的大汉左中郎将,对着比他年轻几十岁的刘景,郑重其事地,长长一揖。

  “刘将军。”

  皇甫嵩的声音里,再无半分之前的强硬。

  “你深谋远虑,运筹于千里之外,不战而屈人之兵,将这十万条性命的处置,化为富国强民之策。”

  “嵩,自愧不如!”

  他抬起头,目光坦荡磊落。

  “今日之事,是嵩孟浪了,险些铸成大错。多谢将军,也多谢陛下,为我大汉保住了这十万青壮!”

  他虽被当众驳了面子,却在这一刻,展现出了一代名将真正该有的磊落胸襟。

  “将军言重了!”

  刘景连忙上前,双手扶起皇甫嵩。

  “若非将军率领大军在正面战场击溃黄巾主力,将他们死死困住,景也绝无可能阵斩张梁,更没有今日之胜。”

  “此战之功,当属将军为首!景,不过是拾遗补缺罢了。”

  刘景的话,给足了这位老将军台阶。

  皇甫嵩看着刘景诚恳的眼神,心中最后那点芥蒂也烟消云云散了。

  他重重地拍了拍刘景的肩膀,哈哈大笑起来。

  “好!好一个拾遗补缺!”

  “你我二人,今日也算是不打不相识了!”

  一场足以动摇国本的内讧危机,就在这一笑之中,彻底化解。

  两人之间的联盟关系,非但没有破裂,反而因为这次坦诚的交锋,变得更加牢固。

  危机解除。

  刘景看着那片劫后余生、充满希望的人海。

  近十万人口!

  再加上之前投降的六万人,整整十六万人口。

  这可不是十万张吃饭的嘴,这是十六万个劳动力,十六万个潜在的兵源,是未来常山郡发展的基石!

  他立刻开始着手安排,命令高顺、赵云等人清点人数,收缴残余兵器,准备分批次押解这支庞大的队伍,返回常山。

  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迁徙,即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