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京观之争,两代名将的对决-《三国:耕耘一次,就能获取一百币》

  夜风卷着浓重的血腥气,吹过死寂的旷野。

  近十万名黄巾降卒,如同一片被收割后的麦田,黑压压地跪在地上,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他们的命运,此刻正悬于一线。

  “筑京观?”

  刘景听到这三个字,瞳孔猛地一缩,他难以置信地看向皇甫嵩。

  对方的眼神里,没有半分开玩笑的意思。

  那是一种理所当然的冷漠,一种将十万条人命视为战功簿上冰冷数字的残酷。

  那眼神,让刘景遍体生寒。

  “皇甫将军,万万不可!”

  刘景几乎是脱口而出,声音斩钉截铁。

  他指着那片跪地的人海,沉声说道:

  “这些降卒,绝大多数都是被裹挟的贫苦百姓,并非元凶首恶。”

  “如今贼首张梁已诛,大势已定。若将他们全部坑杀,不仅有伤天和,更是对我大汉人口与国力的巨大损耗!”

  皇甫嵩闻言,发出一声冷哼,浑浊的眼眸里闪过不屑。

  “刘将军,你还是太过仁慈!”

  他用马鞭指着那些降卒,语气严厉。

  “这些人今日是降卒,明日就可能再次揭竿而起!”

  “今日不以雷霆手段震慑宵小,明日冀州、青州、兖州,就会有第二个、第三个张角冒出来!”

  “为了大汉的长治久安,这些人,必须死!一个不留!”

  他的话语,像一把淬了毒的刀,充满了不容置喙的杀伐之气。

  刘景寸步不让,迎着皇甫嵩的目光,声音也冷了下来。

  “将军此言差矣!冀州一地,青壮几乎都被裹挟进了黄巾,若是将他们全部杀了。”

  “起码一个郡的青壮都没了,来年田地谁来耕种?粮食从何而来?赋税谁来缴纳?”

  “杀戮,永远不能带来真正的长治久安,只会在这片土地上埋下更深、更可怕的仇恨种子!”

  “我大汉,经不起这样的内耗了!”

  两人的争执,让周围的气氛瞬间变得紧张起来。

  关羽、张飞等人默默地围拢到刘景身后,眼神不善地盯着皇甫嵩和他身边的亲卫。

  皇甫嵩的脸色彻底沉了下去。

  他没想到,这个屡创奇功的年轻人,竟敢在军国大事上,如此公开地顶撞自己。

  他猛地一甩马鞭,发出一声脆响,语气变得无比严厉。

  “刘将军!”

  “本将乃朝廷钦命的左中郎将,总督冀州一切战事!此地,本将官职最大!”

  “如何处置降卒,是本将的职权!此事,不必再议,必须听我的!”

  他几乎是在咆哮,用官职和权力,向刘景施加最直接的压力。

  “来人!”

  皇甫嵩厉声喝道。

  “准备行刑!将这些反贼,就地坑杀!”

  “喏!”

  他身后的亲卫队轰然应诺,拔出腰间的环首刀,杀气腾腾地逼向那群已经吓得面无人色的降卒。

  “我看谁敢!”

  张飞豹眼圆睁,一声怒吼,手中的丈八蛇矛重重顿在地上,发出一声闷响。

  大地都为之震颤。

  关羽凤眼微眯,手已经按在了青龙偃月刀的刀柄上,森然的杀气透体而出。

  刘景麾下的千余精骑,齐刷刷地举起了手中的兵刃,与皇甫嵩的卫队形成了剑拔弩张的对峙之势。

  空气,仿佛在这一刻凝固了。

  一场内讧,一触即发!

  刘景排开众人,上前一步,直视着怒气冲冲的皇甫嵩。

  他的脸上没有丝毫惧色,语气却变得诚恳而坚定。

  “皇甫将军,您还记得广宗城下,贵军断粮之危吗?”

  皇甫嵩一愣。

  刘景继续说道:

  “景不才,自知人微言轻,但当日倾尽常山之粮草,筹集十万石军粮星夜驰援,不敢求将军任何回报。”

  “今日,景只求将军看在那十万石粮食的份上,看在数万汉军将士性命的份上,给景一个薄面。”

  “也给这十万条已经放下武器的性命,一条生路!”

  他的声音传遍四野,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

  那黑压压跪着的十万降卒,眼中瞬间燃起了生的希望,无数道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了皇甫嵩。

  皇甫嵩眼中的怒火,确实闪过了一丝动容。

  十万石军粮的恩情,重如泰山。

  若非刘景,他皇甫嵩的大军,恐怕早已在广宗城下崩溃。

  这份恩情,他不能不认。

  但仅仅是片刻的犹豫,他眼中的那份动容,便被更加坚定的冷酷所取代。

  “一码归一码!”

  皇甫嵩的声音嘶哑,却异常决绝。

  “军粮之恩,我皇甫嵩铭记在心,他日必有厚报!”

  “但军国大事,不容私情!这十万反贼,关乎大汉国本,绝不可留!”

  他转过头,不再看刘景,似乎已经下定了最后的决心。

  “今日,这京观,我筑定了!”

  两人之间的气氛,彻底降到了冰点。

  刚刚因为共同歼敌而建立起来的些许情谊,在这一刻,濒临破裂。

  “大哥!”

  关羽和张飞同时开口,眼神中带着询问。

  只要刘景一声令下,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将刀锋对准昔日的友军。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

  “哒哒哒——!”

  一阵急促无比的马蹄声,由远及近,如同一阵狂风,从东面的官道上席卷而来。

  一名背插黄色令旗的信使,伏在马背上,状若疯魔,拼命地抽打着胯下的战马。

  他冲破人群,在距离两军对峙中心不到十步的地方,猛地勒住缰绳。

  战马发出一声悲鸣,人立而起。

  信使翻身下马,动作踉跄,却高高举起手中一卷用黄绫包裹的诏书,用尽全身力气,嘶声喊道:

  “圣旨到——!”

  “洛阳八百里加急!”

  什么?

  圣旨?

  皇甫嵩和刘景都是一愣,齐刷刷地转头望去。

  所有剑拔弩张的士兵,也都停下了动作,目光聚焦在那名信使和那卷诏书之上。

  在这个决定十万人命运的节骨眼上,皇帝的圣旨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