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五十二年夏的河南黄河岸边,河工们正顶着烈日加固堤坝,可刚夯好的土坝,次日就被湍急的河水冲垮了大半。河工总管周大人蹲在岸边,手里攥着一张皱巴巴的图纸 —— 这是瑞祥号从欧洲高价购得的 “抗洪坝体设计图”,可图纸上满是弯弯曲曲的外文,还有密密麻麻的数字,没人能看懂 “坝体坡度 1:3”“混凝土配比 1:2:3” 是什么意思。
“周大人,再这么拖下去,春耕的灌溉就全完了!” 一名河工焦急地说。去年河南大旱,今年若再因堤坝问题误了灌溉,30% 的农田恐怕要颗粒无收。
同一时间,京城的江老实织坊里,织工们正费力地踩着纺纱机,每台机子一天只能纺出 20 两棉纱,织成棉布不过 2 匹。江老实看着账本上 “欧洲棉布亩产比大清多 30%” 的记载,叹了口气 —— 他早听说欧洲有 “珍妮纺纱机”,效率极高,可连一张像样的构造图都找不到,只能守着旧机子,看着成本居高不下,百姓想买便宜棉布都难。
更让朝堂头疼的是外交。东印度公司代表托马斯,借着 “通商续约” 的机会,提出了无理要求:“大清需将广州通商权全交给东印度公司,关税也得由英方定,从现在的 5% 提到 10%—— 不然,我们就停止向大清出口棉花、布匹。”
御书房里,胤禛看着托马斯的 “续约条款”,手指在案上重重敲击:“兰丫头,你看这托马斯,简直是得寸进尺!可咱们朝堂上,没一个懂欧洲法律的,连反驳都找不到章法,总不能一直被动挨打吧?”
江兰接过条款,目光落在 “垄断通商”“英方定关税” 的字样上,心里渐渐有了主意:“皇上,咱们的短板,在‘不懂欧洲的规矩、缺欧洲的技术’。之前的翻译馆规模太小,译的书不够用,也没懂行的外脑 —— 臣请扩大翻译馆,招募欧洲传教士和留欧学子,让他们帮咱们译法律、译科技,既能补技术短板,又能在外交上帮咱们说话。”
“招募外脑?” 胤禛有些顾虑,“会不会引狼入室,让洋人干涉朝政?”
“不会。” 江兰笑着解释,“咱们选的外脑,得是懂科技、中立、感恩新政的 —— 比如传教士里,有不满教会政治的;留欧学子,得是咱们兰馨助学基金资助的,根在大清。用‘翻译 技术支持’换他们的助力,既保主权,又补短板。”
胤禛点了头。三日后,江兰带着丫蛋、大宝,开始筹备扩大翻译馆的事。
翻译馆的选址,定在了京城瑞祥号总铺旁边 —— 这里交通便利,调运纸张、油墨方便,江石头派的士兵也能就近守卫。江老实带着木工组,用了半个月,赶制出五十个双层书柜(外层刻着 “译馆典籍”,内层装核心手稿,防偷防毁)、三十张书桌(桌面铺了耐磨的漆,适合长期书写);江王氏则率织坊,做了十五件 “中西合璧” 的棉袍 —— 中式的盘扣,西式的剪裁,外脑穿起来既不突兀,又能适应京城的气候。
人员招募是关键。江兰先找了苏培盛帮忙,联系在华的欧洲传教士,最终选中了意大利人利奥。利奥今年三十岁,是利玛窦的后人,从小就懂数学和水利,还会说一口流利的中文。他之前在欧洲参与过堤坝设计,因不满教会干涉政治,才来到中国。去年冬天,他得了风寒,是兰馨医馆的秋杏免费给了他感冒药,还派护士上门诊治,他一直记着这份恩情。
江兰见到利奥时,他正在翻译一段欧洲水利文献。“利奥先生,” 江兰递给他一杯茶,“我知道你懂水利,也懂中文,想请你帮大清译欧洲的科技书,还想请你去河南,帮河工们改进堤坝 —— 你愿意吗?”
利奥放下笔,眼里满是惊喜:“江大人,我来中国,就是想做些能帮百姓的事。水利没有中外之分,能救民的,就是好技术。我愿意!”
留学生的招募也很顺利。张明远是兰馨助学基金资助的第一批留欧学子,今年二十五岁,在英国学了三年法律,熟悉《万国公法》和《英国航海条例》。他是寒门出身,父亲早逝,母亲靠平准基金免了粮税,妹妹还在兰馨附小读书,他一直想 “用学来的洋法,帮大清守住主权”。
江兰问他:“托马斯想垄断广州通商,你能用欧洲的法律反驳他吗?”
张明远立刻回答:“《万国公法》第十二条说,‘主权国家有权自主制定关税,任何外国不得干涉’;英国自己的《航海条例》也规定,‘本国商船优先,但不能垄断他国的通商权’—— 托马斯的要求,既违国际法,也违他们本国的法!”
江兰满意地点点头:“好,翻译馆的法律类翻译,就交给你了。”
半个月后,翻译馆正式扩大运营。馆里分了三个翻译组:法律组由张明远牵头,译《万国公法》和《欧洲通商条例》,还特意标注 “与大清律的对比”,比如 “《万国公法》的‘主权平等’,对应大清的‘天下共主’,但通商必须互利,不能一方强压一方”;科技组由利奥负责,先译《欧洲堤坝设计手册》,他还亲自手绘了 “坝体坡度示意图”,小宝帮着在旁边标上中文注释,比如 “1:3 坡度,即坝高 1 尺,坝底宽 3 尺”;外交组则由留法学子李薇牵头,译《欧洲各国通商案例》,收录了 “英国与荷兰的通商争议”“法国与西班牙的关税谈判”,供广州海关参考。
为了让外脑和中国官员沟通顺畅,丫蛋还编了本《中外交互术语手册》。比如 “主权” 翻译成 “国本”,“关税” 翻译成 “商税”,利奥一开始总把 “混凝土” 说成 “洋灰”,官员们听不懂,丫蛋就教他说 “用石灰、黏土、砂石配的硬料,筑坝用的”,官员们一下子就明白了。
饮食上的差异也被细心照顾到了。利奥吃不惯辣,江王氏就让厨房每天给他做番茄炒蛋、土豆泥;张明远在英国吃惯了面包,厨房也会偶尔做些全麦面包,让他解解馋。利奥常说:“翻译馆像家一样,比在欧洲还舒服。”
很快,外脑就发挥了大作用。利奥译完《堤坝设计手册》后,江兰立刻派他去了河南黄河防汛工程。他到了工地,先测量了黄河的水势,发现传统堤坝的坡度是 1:2,太陡,容易被冲垮,就建议改成 1:3;还教河工们用 “石灰 1 份、黏土 2 份、砂石 3 份” 配混凝土,比传统的夯土坝坚固三倍。
汛期来临时,新堤坝果然顶住了洪水。河工们站在堤坝上,看着平稳的河水,激动得欢呼起来。河南巡抚给京城发了急报:“新堤坝成功抵御洪水,灌溉农田新增 5000 亩,今年的收成预计能增 30%!”
江老实的织坊也有了新变化。李薇译出《珍妮纺纱机构造》后,江老实结合大清的实际情况,做了改良 —— 把欧洲的蒸汽动力,改成了人力和水力结合,这样小作坊也能用。改良后的纺纱机,每天能纺出 50 两棉纱,织成棉布 5 匹,比之前多了两倍还多,成本却降了 20%。瑞祥号分铺的棉布售价,从 50 文一匹降到了 35 文,百姓们纷纷抢购,苏州的织户们也都来江老实的织坊学习,想改进自己的机子。
之前反对 “洋技” 的王老爷,听说河南的堤坝和江老实的织坊都有了大变化,特意去实地看了看。他站在黄河堤坝上,看着农户们在田里灌溉;又去了江老实的织坊,看着织工们熟练地操作新纺纱机,不禁叹了口气:“之前我总说洋技是奇技淫巧,现在才知道,能帮百姓过好日子的,就是好技术。” 他回到京城后,主动给翻译馆捐了 100 两银子,还奏请胤禛 “派更多官员去翻译馆学算术和法律”。
最让朝堂解气的,是和东印度公司的续约谈判。托马斯还是坚持 “垄断广州通商,关税提至 10%”,朝堂的官员们一时语塞,不知道怎么反驳。
就在这时,张明远站了出来,手里拿着译好的《万国公法》和《英国航海条例》:“托马斯先生,我想问问你,贵国的《航海条例》规定,‘本国商船在本国港口优先,但不得垄断他国的通商权’,你现在要求垄断广州通商,是不是违了你们本国的法律?”
托马斯愣了一下,强辩道:“这是大清和英国的通商,不用按《航海条例》来!”
“那按《万国公法》来总可以吧?” 张明远翻到第十二条,“这里写得很清楚,‘主权国家有权自主制定关税,任何外国不得干涉’。大清现在定的 5% 关税,已经比欧洲各国对英国的关税低 2% 了,你还要提价,是不是不合理?”
利奥也补充道:“我在欧洲时,见过法国和荷兰的通商谈判,他们都是平等互利,从没有哪一方要求‘单方定关税’。托马斯先生,通商是双向的,大清需要英国的棉花,英国也需要大清的茶叶和丝绸,垄断对谁都没好处。”
托马斯被驳得哑口无言,脸涨得通红,最后只能放弃垄断要求,关税也维持在了 5%。谈判结束后,广州海关的官员对江兰说:“有张明远和利奥先生在,咱们以后在外交上,再也不用怕洋人耍无赖了!”
翻译馆的影响越来越大。江兰奏请胤禛,扩大了兰馨助学基金的留学名额,每年派 20 名学子去欧洲学法律、科技和军事;大宝协调瑞祥号广州分铺,专门设了 “欧洲书籍进口通道”,派懂外文的留学生家属验货,再也不用担心书籍被扣;小宝把欧洲的科技图纸,绘成了中文简化版,印成《新政科技手册》,发往全国的州县,帮助更多地方改进技术。
江兰站在翻译馆的 “成果墙” 前,墙上贴着河南的堤坝设计图、和东印度公司的续约条款、江老实织坊的棉布样品,还有外脑们翻译的一本本典籍。利奥和张明远走过来,笑着对她说:“江大人,我们刚译完《欧洲军事练兵手册》,或许能帮到西北的军队。”
江兰点了点头,眼里满是希望。她今年五十九岁,鬓边的银丝在灯光下闪着光,却觉得比年轻时更有力量 —— 她知道,扩大翻译馆,不是盲目崇洋,是 “师夷长技以护民”。欧洲的法律能帮大清守住主权,欧洲的科技能帮百姓过好日子,这才是翻译馆真正的价值。
“姐姐,江柱子大哥从西北发来消息,想派些军官来翻译馆,学学欧洲的练兵方法。” 丫蛋拿着密信跑过来。
江兰接过密信,笑着说:“让他们来,翻译馆的大门,永远为能帮大清、能帮百姓的人敞开。”
翻译馆里,利奥还在忙着翻译新的水利文献,张明远在给官员们讲解《欧洲通商案例》,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他们认真的脸上。这里没有中外之分,没有偏见之隔,只有一颗共同的心愿 —— 让大清更好,让百姓更好。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
“周大人,再这么拖下去,春耕的灌溉就全完了!” 一名河工焦急地说。去年河南大旱,今年若再因堤坝问题误了灌溉,30% 的农田恐怕要颗粒无收。
同一时间,京城的江老实织坊里,织工们正费力地踩着纺纱机,每台机子一天只能纺出 20 两棉纱,织成棉布不过 2 匹。江老实看着账本上 “欧洲棉布亩产比大清多 30%” 的记载,叹了口气 —— 他早听说欧洲有 “珍妮纺纱机”,效率极高,可连一张像样的构造图都找不到,只能守着旧机子,看着成本居高不下,百姓想买便宜棉布都难。
更让朝堂头疼的是外交。东印度公司代表托马斯,借着 “通商续约” 的机会,提出了无理要求:“大清需将广州通商权全交给东印度公司,关税也得由英方定,从现在的 5% 提到 10%—— 不然,我们就停止向大清出口棉花、布匹。”
御书房里,胤禛看着托马斯的 “续约条款”,手指在案上重重敲击:“兰丫头,你看这托马斯,简直是得寸进尺!可咱们朝堂上,没一个懂欧洲法律的,连反驳都找不到章法,总不能一直被动挨打吧?”
江兰接过条款,目光落在 “垄断通商”“英方定关税” 的字样上,心里渐渐有了主意:“皇上,咱们的短板,在‘不懂欧洲的规矩、缺欧洲的技术’。之前的翻译馆规模太小,译的书不够用,也没懂行的外脑 —— 臣请扩大翻译馆,招募欧洲传教士和留欧学子,让他们帮咱们译法律、译科技,既能补技术短板,又能在外交上帮咱们说话。”
“招募外脑?” 胤禛有些顾虑,“会不会引狼入室,让洋人干涉朝政?”
“不会。” 江兰笑着解释,“咱们选的外脑,得是懂科技、中立、感恩新政的 —— 比如传教士里,有不满教会政治的;留欧学子,得是咱们兰馨助学基金资助的,根在大清。用‘翻译 技术支持’换他们的助力,既保主权,又补短板。”
胤禛点了头。三日后,江兰带着丫蛋、大宝,开始筹备扩大翻译馆的事。
翻译馆的选址,定在了京城瑞祥号总铺旁边 —— 这里交通便利,调运纸张、油墨方便,江石头派的士兵也能就近守卫。江老实带着木工组,用了半个月,赶制出五十个双层书柜(外层刻着 “译馆典籍”,内层装核心手稿,防偷防毁)、三十张书桌(桌面铺了耐磨的漆,适合长期书写);江王氏则率织坊,做了十五件 “中西合璧” 的棉袍 —— 中式的盘扣,西式的剪裁,外脑穿起来既不突兀,又能适应京城的气候。
人员招募是关键。江兰先找了苏培盛帮忙,联系在华的欧洲传教士,最终选中了意大利人利奥。利奥今年三十岁,是利玛窦的后人,从小就懂数学和水利,还会说一口流利的中文。他之前在欧洲参与过堤坝设计,因不满教会干涉政治,才来到中国。去年冬天,他得了风寒,是兰馨医馆的秋杏免费给了他感冒药,还派护士上门诊治,他一直记着这份恩情。
江兰见到利奥时,他正在翻译一段欧洲水利文献。“利奥先生,” 江兰递给他一杯茶,“我知道你懂水利,也懂中文,想请你帮大清译欧洲的科技书,还想请你去河南,帮河工们改进堤坝 —— 你愿意吗?”
利奥放下笔,眼里满是惊喜:“江大人,我来中国,就是想做些能帮百姓的事。水利没有中外之分,能救民的,就是好技术。我愿意!”
留学生的招募也很顺利。张明远是兰馨助学基金资助的第一批留欧学子,今年二十五岁,在英国学了三年法律,熟悉《万国公法》和《英国航海条例》。他是寒门出身,父亲早逝,母亲靠平准基金免了粮税,妹妹还在兰馨附小读书,他一直想 “用学来的洋法,帮大清守住主权”。
江兰问他:“托马斯想垄断广州通商,你能用欧洲的法律反驳他吗?”
张明远立刻回答:“《万国公法》第十二条说,‘主权国家有权自主制定关税,任何外国不得干涉’;英国自己的《航海条例》也规定,‘本国商船优先,但不能垄断他国的通商权’—— 托马斯的要求,既违国际法,也违他们本国的法!”
江兰满意地点点头:“好,翻译馆的法律类翻译,就交给你了。”
半个月后,翻译馆正式扩大运营。馆里分了三个翻译组:法律组由张明远牵头,译《万国公法》和《欧洲通商条例》,还特意标注 “与大清律的对比”,比如 “《万国公法》的‘主权平等’,对应大清的‘天下共主’,但通商必须互利,不能一方强压一方”;科技组由利奥负责,先译《欧洲堤坝设计手册》,他还亲自手绘了 “坝体坡度示意图”,小宝帮着在旁边标上中文注释,比如 “1:3 坡度,即坝高 1 尺,坝底宽 3 尺”;外交组则由留法学子李薇牵头,译《欧洲各国通商案例》,收录了 “英国与荷兰的通商争议”“法国与西班牙的关税谈判”,供广州海关参考。
为了让外脑和中国官员沟通顺畅,丫蛋还编了本《中外交互术语手册》。比如 “主权” 翻译成 “国本”,“关税” 翻译成 “商税”,利奥一开始总把 “混凝土” 说成 “洋灰”,官员们听不懂,丫蛋就教他说 “用石灰、黏土、砂石配的硬料,筑坝用的”,官员们一下子就明白了。
饮食上的差异也被细心照顾到了。利奥吃不惯辣,江王氏就让厨房每天给他做番茄炒蛋、土豆泥;张明远在英国吃惯了面包,厨房也会偶尔做些全麦面包,让他解解馋。利奥常说:“翻译馆像家一样,比在欧洲还舒服。”
很快,外脑就发挥了大作用。利奥译完《堤坝设计手册》后,江兰立刻派他去了河南黄河防汛工程。他到了工地,先测量了黄河的水势,发现传统堤坝的坡度是 1:2,太陡,容易被冲垮,就建议改成 1:3;还教河工们用 “石灰 1 份、黏土 2 份、砂石 3 份” 配混凝土,比传统的夯土坝坚固三倍。
汛期来临时,新堤坝果然顶住了洪水。河工们站在堤坝上,看着平稳的河水,激动得欢呼起来。河南巡抚给京城发了急报:“新堤坝成功抵御洪水,灌溉农田新增 5000 亩,今年的收成预计能增 30%!”
江老实的织坊也有了新变化。李薇译出《珍妮纺纱机构造》后,江老实结合大清的实际情况,做了改良 —— 把欧洲的蒸汽动力,改成了人力和水力结合,这样小作坊也能用。改良后的纺纱机,每天能纺出 50 两棉纱,织成棉布 5 匹,比之前多了两倍还多,成本却降了 20%。瑞祥号分铺的棉布售价,从 50 文一匹降到了 35 文,百姓们纷纷抢购,苏州的织户们也都来江老实的织坊学习,想改进自己的机子。
之前反对 “洋技” 的王老爷,听说河南的堤坝和江老实的织坊都有了大变化,特意去实地看了看。他站在黄河堤坝上,看着农户们在田里灌溉;又去了江老实的织坊,看着织工们熟练地操作新纺纱机,不禁叹了口气:“之前我总说洋技是奇技淫巧,现在才知道,能帮百姓过好日子的,就是好技术。” 他回到京城后,主动给翻译馆捐了 100 两银子,还奏请胤禛 “派更多官员去翻译馆学算术和法律”。
最让朝堂解气的,是和东印度公司的续约谈判。托马斯还是坚持 “垄断广州通商,关税提至 10%”,朝堂的官员们一时语塞,不知道怎么反驳。
就在这时,张明远站了出来,手里拿着译好的《万国公法》和《英国航海条例》:“托马斯先生,我想问问你,贵国的《航海条例》规定,‘本国商船在本国港口优先,但不得垄断他国的通商权’,你现在要求垄断广州通商,是不是违了你们本国的法律?”
托马斯愣了一下,强辩道:“这是大清和英国的通商,不用按《航海条例》来!”
“那按《万国公法》来总可以吧?” 张明远翻到第十二条,“这里写得很清楚,‘主权国家有权自主制定关税,任何外国不得干涉’。大清现在定的 5% 关税,已经比欧洲各国对英国的关税低 2% 了,你还要提价,是不是不合理?”
利奥也补充道:“我在欧洲时,见过法国和荷兰的通商谈判,他们都是平等互利,从没有哪一方要求‘单方定关税’。托马斯先生,通商是双向的,大清需要英国的棉花,英国也需要大清的茶叶和丝绸,垄断对谁都没好处。”
托马斯被驳得哑口无言,脸涨得通红,最后只能放弃垄断要求,关税也维持在了 5%。谈判结束后,广州海关的官员对江兰说:“有张明远和利奥先生在,咱们以后在外交上,再也不用怕洋人耍无赖了!”
翻译馆的影响越来越大。江兰奏请胤禛,扩大了兰馨助学基金的留学名额,每年派 20 名学子去欧洲学法律、科技和军事;大宝协调瑞祥号广州分铺,专门设了 “欧洲书籍进口通道”,派懂外文的留学生家属验货,再也不用担心书籍被扣;小宝把欧洲的科技图纸,绘成了中文简化版,印成《新政科技手册》,发往全国的州县,帮助更多地方改进技术。
江兰站在翻译馆的 “成果墙” 前,墙上贴着河南的堤坝设计图、和东印度公司的续约条款、江老实织坊的棉布样品,还有外脑们翻译的一本本典籍。利奥和张明远走过来,笑着对她说:“江大人,我们刚译完《欧洲军事练兵手册》,或许能帮到西北的军队。”
江兰点了点头,眼里满是希望。她今年五十九岁,鬓边的银丝在灯光下闪着光,却觉得比年轻时更有力量 —— 她知道,扩大翻译馆,不是盲目崇洋,是 “师夷长技以护民”。欧洲的法律能帮大清守住主权,欧洲的科技能帮百姓过好日子,这才是翻译馆真正的价值。
“姐姐,江柱子大哥从西北发来消息,想派些军官来翻译馆,学学欧洲的练兵方法。” 丫蛋拿着密信跑过来。
江兰接过密信,笑着说:“让他们来,翻译馆的大门,永远为能帮大清、能帮百姓的人敞开。”
翻译馆里,利奥还在忙着翻译新的水利文献,张明远在给官员们讲解《欧洲通商案例》,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他们认真的脸上。这里没有中外之分,没有偏见之隔,只有一颗共同的心愿 —— 让大清更好,让百姓更好。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