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五十二年春的山西五台山,寒风还裹着残雪,山脚下的李老汉却跪在寺庙门口,对着大雄宝殿的方向磕着头,嘴里念念有词:“智空大师,您快说说,这渠不能修啊!王老爷说修渠破风水,会遭天谴,去年旱灾就是没拜山神,不是没水啊!”
他身后,跟着三十多个农户,都是五台山周边村落的,手里拿着锄头,却没人敢去村口的渠边动工。这渠是新政要修的 —— 去年山西大旱,五台山周边的农田颗粒无收,江兰派来的水利官说,修一条从山涧到农田的渠,能灌溉一千亩地,明年春耕就不怕缺水了。可士绅王老爷却四处造谣,说 “修渠会挖断五台山的‘龙脉’,触怒山神,以后不仅会旱灾,还会闹蝗灾”,又贿赂了寺庙里一个贪心的小僧,让他在香客中说 “朝廷修渠是为了多收税,要夺百姓的‘供佛钱’”。
李老汉信佛一辈子,每天都来寺庙祈福,小僧的话他句句都信。他家有三亩瘦地,去年旱灾没收成,全靠瑞祥号的平准基金买了低价粮才活下来,可一听说修渠会遭天谴,他还是急了 —— 供佛的米可以少买,可不能让全村人遭报应啊!
同一时间,浙江普陀山的海边,渔民周阿福正攥着仅有的五两银子,站在士绅陈老爷的粮铺前犹豫。陈老爷的粮卖八钱银子一斗,比瑞祥号的平准基金粮贵三成,可他不敢去买官粮 —— 陈老爷说,他手里有 “的尘大师的手谕”,上面写着 “平准基金的粮是‘灾粮’,是朝廷从灾区运来的,吃了会染病,只有他铺子里的粮是‘干净粮’,吃了能保海神保佑,出海平安”。
周阿福世代靠捕鱼为生,信了一辈子观音,的尘大师的话他哪敢不信?去年他妻子得了咳疾,没钱医治,还是的尘大师给了几包草药,才缓解了病情。现在陈老爷拿大师当幌子,他就算知道官粮便宜,也不敢买 —— 万一真染病,不仅自己遭殃,还会连累船上的兄弟。
这两桩因宗教而起的新政梗阻,很快通过瑞祥号的密报传到了京城。御书房里,胤禛看着密报,眉头拧成了疙瘩:“五台山、普陀山是天下名刹,信徒上百万,士绅借宗教造谣,百姓根本不信朝廷的话,这渠不修、粮不卖,新政在山西、浙江就推不动了!”
礼部尚书站在一旁,叹了口气:“皇上,宗教的事急不得啊!五台山的智空大师、普陀山的的尘大师,都是德高望重的人,只要他们肯说句公道话,百姓自然会信。可这两位大师从不插手朝堂事,怎么让他们开口呢?”
江兰接过密报,指尖划过 “智空大师拒王老爷贿赂”“的尘大师给渔民义诊” 的字样,心里有了主意:“皇上,宗教讲‘慈悲济世’,新政讲‘养民利民’,本就是一条心。臣请去拜访这两位大师 —— 咱们帮寺庙修缮破旧的殿宇,给香客、渔民免费看病,换大师在讲经时说句新政的好话。这不是逼迫,是互助,既保了宗教的体面,又能让百姓信新政。”
胤禛眼睛一亮:“兰丫头,这法子好!你需要什么,尽管开口。”
三日后,江兰带着江老实、丫蛋和二十名瑞祥号的木工,先去了山西五台山。山路难走,马车只能到山脚下,剩下的路得靠步行。江兰今年五十九岁,走在积雪未化的山路上,腿有些发沉,丫蛋想扶她,她却摆摆手:“没事,大师在山上等咱们,不能让百姓等太久。”
到了五台山寺庙,智空大师早已在山门口等候。他今年六十五岁,穿着洗得发白的僧袍,手里拿着念珠,眼神温和却有力量。江兰没有穿官服,只穿了一件素色的棉袍,手里捧着十石香米、二十斤香油 —— 这是她特意让大宝从山西分铺调来的,供寺庙用的。
“江大人远道而来,老衲有失远迎。” 智空大师双手合十,行了个礼。
“大师客气了。” 江兰也回礼,“臣今日来,不是为朝廷施压,是为山下的百姓来。去年旱灾,百姓没饭吃,今年若不修渠,春耕又要遭殃;可百姓信大师的话,大师若不说句公道话,这渠修不下去啊。”
智空大师叹了口气,带着江兰去看大雄宝殿 —— 屋顶的琉璃瓦碎了好几块,漏雨的地方用茅草盖着;僧侣住的寮房,墙壁上裂了缝,冬天寒风直往里面灌。“江大人,老衲也想帮百姓,可寺庙破旧,连义诊的药材都没有,怎么说服百姓?”
江兰心里一暖 —— 她果然没猜错,大师不是不愿帮,是缺物资。她让江老实拿出修缮图纸:“大师,臣带了一百根松木、五千块青砖、两千片琉璃瓦,都是新政工程剩下的好材料,让木工帮寺庙修大雄宝殿和寮房;秋杏还从兰馨医馆调了五百份感冒药、跌打药,在寺庙设个便民义诊点,派护士常驻,给僧侣、香客免费看病。”
智空大师愣了愣,随即双手合十,深深鞠了一躬:“江大人此举,是帮老衲圆‘济世’的愿啊!老衲答应你,每日讲经时,会跟百姓说新政的好处。”
接下来的半个月,五台山热闹了起来。江老实带着木工,每天天不亮就上工,修屋顶、补墙壁,他怕琉璃瓦不耐用,还特意让木工在瓦下加了一层防水油纸 —— 山西冬天风雪大,得让殿宇能扛住风雪。秋杏派来的护士,在寺庙门口设了义诊点,李老汉的孙子发烧,烧到了三十八度,护士用兰馨医馆的退烧药,给他擦额头、喂药,三天就好了。
这天清晨,智空大师像往常一样讲经,台下挤满了香客。他拿着念珠,缓缓说道:“诸位施主,老衲今日不讲别的,讲讲‘修渠’。去年旱灾,山下的农户没粮吃,不是因为没拜山神,是因为没水浇地。修渠是‘疏水积善’,能让农田有收成,李施主的孙子,前几天发烧,是朝廷派来的护士治好的;李施主家三亩瘦地,今年缴丁银比去年少三钱,能多买两斗供佛的米 —— 这新政,是帮百姓的,不是害百姓的。”
他顿了顿,又看向人群里的王老爷:“有人说修渠破风水,老衲问他,是百姓的肚子重要,还是所谓的‘龙脉’重要?有人贿赂小僧造谣,老衲已经罚他跪经三日 —— 佛法讲诚实,造谣害民的,才会遭因果报应。”
台下的李老汉,听到 “孙子发烧被治好”“缴银少三钱”,眼泪一下子掉了下来。他想起去年旱灾时,全家啃树皮的日子,想起孙子烧得胡话的样子,突然站起身,大声说:“大师说得对!俺明天就去修渠,俺们不能让孩子再饿肚子!”
其他农户也纷纷附和,王老爷想再辩解,却被香客们瞪得说不出话 —— 谁都知道李老汉老实,他的话比王老爷的造谣可信多了。第二天一早,三十多个农户拿着锄头,主动去了渠边,水利工程很快就完工了。春耕时,山下的农田全部灌溉,李老汉家的收成比去年多了四成,他特意挑了最好的米,送到寺庙供佛,还对智空大师说:“大师,新政好,俺们以后再也不用怕旱灾了。”
解决了五台山的事,江兰又带着丫蛋、大宝去了浙江普陀山。的尘大师今年六十二岁,懂医术,经常在寺庙给渔民看病,可寺庙里的药材早就空了,渔民来看病,他只能给些草药,很多病都治不好。
江兰说明来意后,的尘大师叹了口气:“江大人,渔民不是不信新政,是怕啊!陈老爷伪造老衲的手谕,说官粮有毒,渔民们信了,不敢买,只能买高价粮,连供佛的香油钱都快没了。”
江兰当即决定:在普陀山建 “佛前药堂”—— 大宝从浙江分铺调了十个药柜、五个药材架,江王氏率织坊做了棉帘,绣着 “慈悲济世” 四个大字;秋杏调了一千份药材,派护士教僧侣 “基础护理”,的尘大师可以用这些药材给渔民看病。瑞祥号还按 “成本价 5% 利润” 给寺庙供粮,寺庙设 “平价粮点”,渔民凭渔船登记就能买,比陈老爷的粮便宜三成。
“的尘大师,” 江兰说,“臣只求您在观音诞那天,跟渔民说句实话 —— 官粮是干净的,能吃。”
的尘大师点了点头:“老衲不仅要说,还要让陈老爷的谎言不攻自破。”
观音诞那天,普陀山的海边挤满了渔民。陈老爷带着家丁,拿着伪造的 “手谕”,在粮点前喊:“大家别买官粮!这粮有毒,的尘大师说了,吃了会染病!”
就在这时,的尘大师走了过来,一把夺过陈老爷手里的 “手谕”,当场撕得粉碎:“陈施主,老衲啥时候说过这话?你伪造手谕,囤粮抬价,害渔民花冤枉钱,还敢借老衲的名造谣?”
他转身对渔民们说:“老衲昨天亲自尝了官粮,干净得很;兰馨医馆送来的药材,治好了周施主妻子的咳疾 —— 这官粮是‘救苦粮’,买了能省钱,多攒钱给家人治病,才是对海神的敬。”
说罢,他让僧侣端来一碗煮熟的官粮,当场吃了下去:“大家看,老衲吃了没事,你们还怕什么?”
周阿福站在人群里,看着的尘大师吃粮,又想起妻子的咳疾被治好,突然走上前,买了五斗官粮 —— 比在陈老爷那买,省了一两银子。其他渔民见状,也纷纷围了上来,粮点前排起了长队。陈老爷的家丁想闹事,被江石头派来的士兵按倒,陈老爷因 “伪造手谕、造谣” 被治罪,普陀山周边的粮价很快就回落了。
周阿福用省下来的银子,给妻子买了滋补的药材,还捐了十斤香油给寺庙。他对的尘大师说:“大师,俺以后再也不相信陈老爷的话了,官粮好,新政好。”
五台山、普陀山的事传开后,全国的名山寺庙都动了心。嵩山少林寺的主持,派弟子专程去五台山拜访智空大师,还写信给江兰,请求 “在寺庙设义诊点、供平价粮”;九华山的高僧,也主动组织僧侣 “下乡讲经”,说 “新政是利民的,要支持”。
胤禛去五台山视察时,看到智空大师带着僧侣,在田间给农户讲 “修渠的好处”,农户们听得认真,还时不时点头,笑着对江兰说:“兰丫头,你这‘和平共处’的法子,比朕派多少官都管用。宗教护民,新政养民,这才是大清的安稳根基啊!”
江兰站在渠边,看着农户们在田里插秧,清水顺着渠流进农田,泛起层层涟漪。智空大师走过来,递给她一杯香茶:“江大人,今年秋收后,百姓会多送些供佛的米来,寺庙的香火会更旺。”
江兰接过茶,心里满是踏实。 改革不是硬推,是找到与每一股力量的 “共鸣点”:宗教讲慈悲,新政讲利民,只要方向一致,就能一起帮百姓。这不是 “利用” 宗教,是 “共生”,让佛前的灯,也能照到百姓的田埂上。
“姐姐,嵩山的僧侣说,西北的喇嘛庙跟蒙古部落往来密切,部落牧民信喇嘛,新政在西北推进得慢。” 丫蛋拿着密信跑过来,脸上带着一丝担忧。
江兰接过密信,看向西北的方向,轻声说:“让柱子在西北军营准备一下,咱们下次去拜访喇嘛庙的活佛 —— 不管是佛教、喇嘛教,只要能帮百姓,咱们都能和平共处。”
李老汉在田里插完最后一把秧,直起腰,看着渠里的清水,脸上满是笑意。他知道,今年一定会有好收成,这不仅是因为修了渠,更是因为新政好,大师好 —— 大清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
他身后,跟着三十多个农户,都是五台山周边村落的,手里拿着锄头,却没人敢去村口的渠边动工。这渠是新政要修的 —— 去年山西大旱,五台山周边的农田颗粒无收,江兰派来的水利官说,修一条从山涧到农田的渠,能灌溉一千亩地,明年春耕就不怕缺水了。可士绅王老爷却四处造谣,说 “修渠会挖断五台山的‘龙脉’,触怒山神,以后不仅会旱灾,还会闹蝗灾”,又贿赂了寺庙里一个贪心的小僧,让他在香客中说 “朝廷修渠是为了多收税,要夺百姓的‘供佛钱’”。
李老汉信佛一辈子,每天都来寺庙祈福,小僧的话他句句都信。他家有三亩瘦地,去年旱灾没收成,全靠瑞祥号的平准基金买了低价粮才活下来,可一听说修渠会遭天谴,他还是急了 —— 供佛的米可以少买,可不能让全村人遭报应啊!
同一时间,浙江普陀山的海边,渔民周阿福正攥着仅有的五两银子,站在士绅陈老爷的粮铺前犹豫。陈老爷的粮卖八钱银子一斗,比瑞祥号的平准基金粮贵三成,可他不敢去买官粮 —— 陈老爷说,他手里有 “的尘大师的手谕”,上面写着 “平准基金的粮是‘灾粮’,是朝廷从灾区运来的,吃了会染病,只有他铺子里的粮是‘干净粮’,吃了能保海神保佑,出海平安”。
周阿福世代靠捕鱼为生,信了一辈子观音,的尘大师的话他哪敢不信?去年他妻子得了咳疾,没钱医治,还是的尘大师给了几包草药,才缓解了病情。现在陈老爷拿大师当幌子,他就算知道官粮便宜,也不敢买 —— 万一真染病,不仅自己遭殃,还会连累船上的兄弟。
这两桩因宗教而起的新政梗阻,很快通过瑞祥号的密报传到了京城。御书房里,胤禛看着密报,眉头拧成了疙瘩:“五台山、普陀山是天下名刹,信徒上百万,士绅借宗教造谣,百姓根本不信朝廷的话,这渠不修、粮不卖,新政在山西、浙江就推不动了!”
礼部尚书站在一旁,叹了口气:“皇上,宗教的事急不得啊!五台山的智空大师、普陀山的的尘大师,都是德高望重的人,只要他们肯说句公道话,百姓自然会信。可这两位大师从不插手朝堂事,怎么让他们开口呢?”
江兰接过密报,指尖划过 “智空大师拒王老爷贿赂”“的尘大师给渔民义诊” 的字样,心里有了主意:“皇上,宗教讲‘慈悲济世’,新政讲‘养民利民’,本就是一条心。臣请去拜访这两位大师 —— 咱们帮寺庙修缮破旧的殿宇,给香客、渔民免费看病,换大师在讲经时说句新政的好话。这不是逼迫,是互助,既保了宗教的体面,又能让百姓信新政。”
胤禛眼睛一亮:“兰丫头,这法子好!你需要什么,尽管开口。”
三日后,江兰带着江老实、丫蛋和二十名瑞祥号的木工,先去了山西五台山。山路难走,马车只能到山脚下,剩下的路得靠步行。江兰今年五十九岁,走在积雪未化的山路上,腿有些发沉,丫蛋想扶她,她却摆摆手:“没事,大师在山上等咱们,不能让百姓等太久。”
到了五台山寺庙,智空大师早已在山门口等候。他今年六十五岁,穿着洗得发白的僧袍,手里拿着念珠,眼神温和却有力量。江兰没有穿官服,只穿了一件素色的棉袍,手里捧着十石香米、二十斤香油 —— 这是她特意让大宝从山西分铺调来的,供寺庙用的。
“江大人远道而来,老衲有失远迎。” 智空大师双手合十,行了个礼。
“大师客气了。” 江兰也回礼,“臣今日来,不是为朝廷施压,是为山下的百姓来。去年旱灾,百姓没饭吃,今年若不修渠,春耕又要遭殃;可百姓信大师的话,大师若不说句公道话,这渠修不下去啊。”
智空大师叹了口气,带着江兰去看大雄宝殿 —— 屋顶的琉璃瓦碎了好几块,漏雨的地方用茅草盖着;僧侣住的寮房,墙壁上裂了缝,冬天寒风直往里面灌。“江大人,老衲也想帮百姓,可寺庙破旧,连义诊的药材都没有,怎么说服百姓?”
江兰心里一暖 —— 她果然没猜错,大师不是不愿帮,是缺物资。她让江老实拿出修缮图纸:“大师,臣带了一百根松木、五千块青砖、两千片琉璃瓦,都是新政工程剩下的好材料,让木工帮寺庙修大雄宝殿和寮房;秋杏还从兰馨医馆调了五百份感冒药、跌打药,在寺庙设个便民义诊点,派护士常驻,给僧侣、香客免费看病。”
智空大师愣了愣,随即双手合十,深深鞠了一躬:“江大人此举,是帮老衲圆‘济世’的愿啊!老衲答应你,每日讲经时,会跟百姓说新政的好处。”
接下来的半个月,五台山热闹了起来。江老实带着木工,每天天不亮就上工,修屋顶、补墙壁,他怕琉璃瓦不耐用,还特意让木工在瓦下加了一层防水油纸 —— 山西冬天风雪大,得让殿宇能扛住风雪。秋杏派来的护士,在寺庙门口设了义诊点,李老汉的孙子发烧,烧到了三十八度,护士用兰馨医馆的退烧药,给他擦额头、喂药,三天就好了。
这天清晨,智空大师像往常一样讲经,台下挤满了香客。他拿着念珠,缓缓说道:“诸位施主,老衲今日不讲别的,讲讲‘修渠’。去年旱灾,山下的农户没粮吃,不是因为没拜山神,是因为没水浇地。修渠是‘疏水积善’,能让农田有收成,李施主的孙子,前几天发烧,是朝廷派来的护士治好的;李施主家三亩瘦地,今年缴丁银比去年少三钱,能多买两斗供佛的米 —— 这新政,是帮百姓的,不是害百姓的。”
他顿了顿,又看向人群里的王老爷:“有人说修渠破风水,老衲问他,是百姓的肚子重要,还是所谓的‘龙脉’重要?有人贿赂小僧造谣,老衲已经罚他跪经三日 —— 佛法讲诚实,造谣害民的,才会遭因果报应。”
台下的李老汉,听到 “孙子发烧被治好”“缴银少三钱”,眼泪一下子掉了下来。他想起去年旱灾时,全家啃树皮的日子,想起孙子烧得胡话的样子,突然站起身,大声说:“大师说得对!俺明天就去修渠,俺们不能让孩子再饿肚子!”
其他农户也纷纷附和,王老爷想再辩解,却被香客们瞪得说不出话 —— 谁都知道李老汉老实,他的话比王老爷的造谣可信多了。第二天一早,三十多个农户拿着锄头,主动去了渠边,水利工程很快就完工了。春耕时,山下的农田全部灌溉,李老汉家的收成比去年多了四成,他特意挑了最好的米,送到寺庙供佛,还对智空大师说:“大师,新政好,俺们以后再也不用怕旱灾了。”
解决了五台山的事,江兰又带着丫蛋、大宝去了浙江普陀山。的尘大师今年六十二岁,懂医术,经常在寺庙给渔民看病,可寺庙里的药材早就空了,渔民来看病,他只能给些草药,很多病都治不好。
江兰说明来意后,的尘大师叹了口气:“江大人,渔民不是不信新政,是怕啊!陈老爷伪造老衲的手谕,说官粮有毒,渔民们信了,不敢买,只能买高价粮,连供佛的香油钱都快没了。”
江兰当即决定:在普陀山建 “佛前药堂”—— 大宝从浙江分铺调了十个药柜、五个药材架,江王氏率织坊做了棉帘,绣着 “慈悲济世” 四个大字;秋杏调了一千份药材,派护士教僧侣 “基础护理”,的尘大师可以用这些药材给渔民看病。瑞祥号还按 “成本价 5% 利润” 给寺庙供粮,寺庙设 “平价粮点”,渔民凭渔船登记就能买,比陈老爷的粮便宜三成。
“的尘大师,” 江兰说,“臣只求您在观音诞那天,跟渔民说句实话 —— 官粮是干净的,能吃。”
的尘大师点了点头:“老衲不仅要说,还要让陈老爷的谎言不攻自破。”
观音诞那天,普陀山的海边挤满了渔民。陈老爷带着家丁,拿着伪造的 “手谕”,在粮点前喊:“大家别买官粮!这粮有毒,的尘大师说了,吃了会染病!”
就在这时,的尘大师走了过来,一把夺过陈老爷手里的 “手谕”,当场撕得粉碎:“陈施主,老衲啥时候说过这话?你伪造手谕,囤粮抬价,害渔民花冤枉钱,还敢借老衲的名造谣?”
他转身对渔民们说:“老衲昨天亲自尝了官粮,干净得很;兰馨医馆送来的药材,治好了周施主妻子的咳疾 —— 这官粮是‘救苦粮’,买了能省钱,多攒钱给家人治病,才是对海神的敬。”
说罢,他让僧侣端来一碗煮熟的官粮,当场吃了下去:“大家看,老衲吃了没事,你们还怕什么?”
周阿福站在人群里,看着的尘大师吃粮,又想起妻子的咳疾被治好,突然走上前,买了五斗官粮 —— 比在陈老爷那买,省了一两银子。其他渔民见状,也纷纷围了上来,粮点前排起了长队。陈老爷的家丁想闹事,被江石头派来的士兵按倒,陈老爷因 “伪造手谕、造谣” 被治罪,普陀山周边的粮价很快就回落了。
周阿福用省下来的银子,给妻子买了滋补的药材,还捐了十斤香油给寺庙。他对的尘大师说:“大师,俺以后再也不相信陈老爷的话了,官粮好,新政好。”
五台山、普陀山的事传开后,全国的名山寺庙都动了心。嵩山少林寺的主持,派弟子专程去五台山拜访智空大师,还写信给江兰,请求 “在寺庙设义诊点、供平价粮”;九华山的高僧,也主动组织僧侣 “下乡讲经”,说 “新政是利民的,要支持”。
胤禛去五台山视察时,看到智空大师带着僧侣,在田间给农户讲 “修渠的好处”,农户们听得认真,还时不时点头,笑着对江兰说:“兰丫头,你这‘和平共处’的法子,比朕派多少官都管用。宗教护民,新政养民,这才是大清的安稳根基啊!”
江兰站在渠边,看着农户们在田里插秧,清水顺着渠流进农田,泛起层层涟漪。智空大师走过来,递给她一杯香茶:“江大人,今年秋收后,百姓会多送些供佛的米来,寺庙的香火会更旺。”
江兰接过茶,心里满是踏实。 改革不是硬推,是找到与每一股力量的 “共鸣点”:宗教讲慈悲,新政讲利民,只要方向一致,就能一起帮百姓。这不是 “利用” 宗教,是 “共生”,让佛前的灯,也能照到百姓的田埂上。
“姐姐,嵩山的僧侣说,西北的喇嘛庙跟蒙古部落往来密切,部落牧民信喇嘛,新政在西北推进得慢。” 丫蛋拿着密信跑过来,脸上带着一丝担忧。
江兰接过密信,看向西北的方向,轻声说:“让柱子在西北军营准备一下,咱们下次去拜访喇嘛庙的活佛 —— 不管是佛教、喇嘛教,只要能帮百姓,咱们都能和平共处。”
李老汉在田里插完最后一把秧,直起腰,看着渠里的清水,脸上满是笑意。他知道,今年一定会有好收成,这不仅是因为修了渠,更是因为新政好,大师好 —— 大清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