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二的晨光带着新年特有的暖意,透过养心殿的菱花窗棂时,被窗上贴着的菱形红纸剪花切割成细碎的红金光影,落在金砖地面上,像撒了一把掺着胭脂色的碎星。殿外廊下挂着的新宫灯还没撤去,红绸面绣着 “雍正元年” 的云纹,风吹过时轻轻晃动,映得殿内的龙涎香气息都添了几分柔和 —— 这是江兰成为养心殿固定当差的第三日,也是新年里御前当差的头一个忙日,按规矩,辰时前需磨好琥珀色的徽墨、备好温在八十五度的雨前龙井,等皇上处理完早朝后的军机简报,便要进内间伺候批阅奏折。
江兰提着黑漆托盘轻步走进外间时,见几个负责洒扫的小太监正踮着脚擦拭御案旁的博古架,架子上摆着的青瓷瓶旁新添了一支红梅,是昨日内务府刚送来的,花瓣上还凝着细小的水珠。负责添炭的老太监正小心翼翼地往炭盆里加银霜炭,炭块碰撞时发出 “叮” 的轻响,却不敢溅出半点火星 —— 御前的规矩,连添炭都要做到 “无声无烟”。
她刚将银壶放在铜制铁架上,调整好悬火的高度,就见玉露端着一个天青色的瓷碗从内间走出来。碗沿描着细白的缠枝纹,里面盛着刚换的清水,是给御案上那方端砚添水用的。玉露比江兰早进御前三个月,原是专司添水与整理蓝签奏折的宫女,论资历、论对御前流程的熟悉度,都该比江兰更受器重。可自从江兰来后,苏培盛总让江兰协助研墨(皇上曾说江兰磨的墨 “浓淡合宜”),整理奏折时也常让江兰分类红签急件,甚至前几日皇上还直接跟江兰说 “把江南织造的奏报递过来”—— 这些细节像针一样扎在玉露心里,让她看江兰的眼神总带着几分藏不住的酸涩。
“江兰妹妹,今日倒是来得早。” 玉露的声音刻意放得柔缓,带着几分新年里的热络,可目光却像带着钩子,扫过江兰手里握着的墨条 —— 那是苏培盛前几日特意从内务府取来的徽墨,墨身刻着 “胡开文制” 的细字,比普通墨条细腻三分,磨出的墨汁带着淡淡的松烟香,是皇上最惯用的品类。玉露自己用的,还是杂役房按人头发的普通松烟墨,磨出来总带着几分杂质。
“回玉露姐姐,苏公公昨日特意叮嘱,今日要处理的江南织造奏折多,需提前磨好墨备着,奴才怕误了时辰,便比往日早来一刻钟。” 江兰躬身回话时,特意将双手贴在裤缝上,姿态放得谦和 —— 她不是没察觉玉露的敌意,前两日就有两次暗中的绊子:一次奉茶时,玉露抢在她前面端着银壶去内间,却因没掌握好炭火温度,茶水凉了半分,被皇上淡淡地说了句 “再换一盏”;另一次整理奏折,玉露故意将两本红签急件混在蓝签里,江兰发现后没声张,只是悄悄归位,还特意帮玉露掩饰说 “许是风吹乱了签子”。江兰不想因这些小事起冲突,御前做事,安稳比争强更重要。
可玉露却没打算顺着这个台阶下。她走到砚台旁,故意放慢添水的动作,清水顺着碗沿缓缓流入砚台,泛起细小的涟漪,她的目光却死死盯着江兰磨墨的手:“妹妹倒是好运气,刚进御前就能用这么好的墨,还能得皇上开口吩咐差事。不像姐姐,来了三个月,也只敢在添水时多看看御案,连皇上的脸都没敢仔细瞧过。” 她说着,手指轻轻碰了碰砚台边缘,语气里的酸意像泼洒的醋,满殿都能闻见。
江兰握着墨条的手没停,依旧按苏培盛教的节奏 —— 顺时针转动,每圈的力度都控制在 “能磨出墨汁却不损墨条” 的程度,每磨三圈就停一停,让墨汁慢慢渗进砚台的纹理里。她抬头笑了笑,语气依旧平和:“姐姐说笑了,奴才只是按规矩做事。皇上留意的是差事办得好不好,不是谁来办。姐姐添水添得仔细,皇上肯定也看在眼里。”
这话像戳中了玉露的痛处 —— 她添水添了三个月,皇上别说留意,连一句多余的话都没说过。玉露看着江兰手腕转动时平稳的弧度,看着墨汁渐渐泛出的琥珀色,心里的嫉妒像野草一样疯长。她想起昨日江兰整理奏折时,皇上目光扫过江兰递奏折的手,停留了足足两息;想起苏培盛总把 “皇上惯用的墨条”“皇上爱喝的茶温” 这些细节告诉江兰,却从不跟自己说。她攥紧手里的青瓷碗,指节用力到泛白,碗沿硌得手心生疼,一个阴沉沉的念头渐渐成型:若是江兰办砸了差事,皇上会不会就不再留意她了?
就在这时,内间传来苏培盛低沉的声音:“皇上处理完简报了,都把手里的事停了,准备伺候。”
江兰连忙加快研墨的速度,墨条在砚台里转动的 “沙沙” 声变得更有节奏,墨汁已经磨到了刚好的浓度 —— 用指尖蘸一点,能拉出细而不断的墨丝,正是皇上写御批时最
江兰提着黑漆托盘轻步走进外间时,见几个负责洒扫的小太监正踮着脚擦拭御案旁的博古架,架子上摆着的青瓷瓶旁新添了一支红梅,是昨日内务府刚送来的,花瓣上还凝着细小的水珠。负责添炭的老太监正小心翼翼地往炭盆里加银霜炭,炭块碰撞时发出 “叮” 的轻响,却不敢溅出半点火星 —— 御前的规矩,连添炭都要做到 “无声无烟”。
她刚将银壶放在铜制铁架上,调整好悬火的高度,就见玉露端着一个天青色的瓷碗从内间走出来。碗沿描着细白的缠枝纹,里面盛着刚换的清水,是给御案上那方端砚添水用的。玉露比江兰早进御前三个月,原是专司添水与整理蓝签奏折的宫女,论资历、论对御前流程的熟悉度,都该比江兰更受器重。可自从江兰来后,苏培盛总让江兰协助研墨(皇上曾说江兰磨的墨 “浓淡合宜”),整理奏折时也常让江兰分类红签急件,甚至前几日皇上还直接跟江兰说 “把江南织造的奏报递过来”—— 这些细节像针一样扎在玉露心里,让她看江兰的眼神总带着几分藏不住的酸涩。
“江兰妹妹,今日倒是来得早。” 玉露的声音刻意放得柔缓,带着几分新年里的热络,可目光却像带着钩子,扫过江兰手里握着的墨条 —— 那是苏培盛前几日特意从内务府取来的徽墨,墨身刻着 “胡开文制” 的细字,比普通墨条细腻三分,磨出的墨汁带着淡淡的松烟香,是皇上最惯用的品类。玉露自己用的,还是杂役房按人头发的普通松烟墨,磨出来总带着几分杂质。
“回玉露姐姐,苏公公昨日特意叮嘱,今日要处理的江南织造奏折多,需提前磨好墨备着,奴才怕误了时辰,便比往日早来一刻钟。” 江兰躬身回话时,特意将双手贴在裤缝上,姿态放得谦和 —— 她不是没察觉玉露的敌意,前两日就有两次暗中的绊子:一次奉茶时,玉露抢在她前面端着银壶去内间,却因没掌握好炭火温度,茶水凉了半分,被皇上淡淡地说了句 “再换一盏”;另一次整理奏折,玉露故意将两本红签急件混在蓝签里,江兰发现后没声张,只是悄悄归位,还特意帮玉露掩饰说 “许是风吹乱了签子”。江兰不想因这些小事起冲突,御前做事,安稳比争强更重要。
可玉露却没打算顺着这个台阶下。她走到砚台旁,故意放慢添水的动作,清水顺着碗沿缓缓流入砚台,泛起细小的涟漪,她的目光却死死盯着江兰磨墨的手:“妹妹倒是好运气,刚进御前就能用这么好的墨,还能得皇上开口吩咐差事。不像姐姐,来了三个月,也只敢在添水时多看看御案,连皇上的脸都没敢仔细瞧过。” 她说着,手指轻轻碰了碰砚台边缘,语气里的酸意像泼洒的醋,满殿都能闻见。
江兰握着墨条的手没停,依旧按苏培盛教的节奏 —— 顺时针转动,每圈的力度都控制在 “能磨出墨汁却不损墨条” 的程度,每磨三圈就停一停,让墨汁慢慢渗进砚台的纹理里。她抬头笑了笑,语气依旧平和:“姐姐说笑了,奴才只是按规矩做事。皇上留意的是差事办得好不好,不是谁来办。姐姐添水添得仔细,皇上肯定也看在眼里。”
这话像戳中了玉露的痛处 —— 她添水添了三个月,皇上别说留意,连一句多余的话都没说过。玉露看着江兰手腕转动时平稳的弧度,看着墨汁渐渐泛出的琥珀色,心里的嫉妒像野草一样疯长。她想起昨日江兰整理奏折时,皇上目光扫过江兰递奏折的手,停留了足足两息;想起苏培盛总把 “皇上惯用的墨条”“皇上爱喝的茶温” 这些细节告诉江兰,却从不跟自己说。她攥紧手里的青瓷碗,指节用力到泛白,碗沿硌得手心生疼,一个阴沉沉的念头渐渐成型:若是江兰办砸了差事,皇上会不会就不再留意她了?
就在这时,内间传来苏培盛低沉的声音:“皇上处理完简报了,都把手里的事停了,准备伺候。”
江兰连忙加快研墨的速度,墨条在砚台里转动的 “沙沙” 声变得更有节奏,墨汁已经磨到了刚好的浓度 —— 用指尖蘸一点,能拉出细而不断的墨丝,正是皇上写御批时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