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十的晨光带着初春特有的微凉,穿过养心殿的菱花窗棂时,先掠过窗纸上未完全融化的冰痕 —— 那是昨夜寒风凝结的细碎纹路,此刻在阳光下泛着淡白的光,像给窗棂镶了层薄纱。光影落在金砖地面上,被切割成斜长的形状,连拼接缝里的细尘都清晰可见。江兰提着黑漆托盘轻步走进外间时,殿内的龙涎香刚由小太监添过,铜炉里的香灰压得平整,只飘出一缕极细的青烟,气息淡得若有似无;炭盆里的银霜炭烧得正匀,外层裹着一层灰白的炭灰,偶尔迸出的 “噼啪” 声,轻得像落在纸上的墨点,恰好打破御前的沉静 —— 这是她在养心殿固定当差的第九日,也是她逐渐摸清 “沉默伺候” 门道的第九日,连呼吸都比初来时更轻,像融入殿内的一道影子。
外间的长桌上,整齐摆着她清晨备好的物件:银壶悬在特制的铜架上,壶身刻着缠枝莲纹,是苏培盛特意调拨给她的 “御用伺候器具”;旁边放着三根柳木筷,是她从杂役院厨房挑的 —— 质地细密且粗细均匀,最适合测试水温;还有一叠折得整齐的松江棉布,边角都用剪刀修得齐整,放在铺着青布的托盘里,像现代护理时备好的无菌纱布。不同于其他宫女偶尔会凑在廊下低声说笑,江兰多数时候都守在自己的位置上:奉茶时轻步来去,裙角扫过地面只带起一丝风;研墨时墨条转动的 “沙沙” 声,与炭盆的 “噼啪” 声刚好相融;整理奏折时指尖翻飞,纸张翻动的 “哗啦” 声都压得极低,像怕惊扰了内间批阅奏折的人。
她的沉默从不是木讷。现代护理课上,王老师曾说 “观察是护理的灵魂”—— 当时她为了摸清一位阿尔茨海默症老人的进食习惯,连续一周守在老人床前,记录他对温度、口感的反应,最终找到最适合的喂食方案。如今在御前,她把这份 “观察本能” 用到了极致:胤禛的每一个细微动作、每一个下意识的习惯,都像护理记录里的 “生命体征”,清晰地刻在心里,连他翻奏折时手指停顿的时长、握笔的力度变化,都逃不过她的眼睛。
“江兰,给皇上换盏茶。” 苏培盛的声音轻得像一阵风,从内间门口的屏风后传来。他手里捧着那只熟悉的白瓷茶杯 —— 杯身是景德镇专供的甜白釉,杯底印着暗纹的 “雍” 字,此刻杯底还剩少许残茶,水面浮着一层淡淡的茶渍,显然是放凉许久了。江兰知道,胤禛处理奏折时常常 “忘我”,前几日处理山西火耗归公的急件,他连茶凉了三次都没察觉,最后还是苏培盛悄悄换了热的。
“是,苏公公。” 江兰连忙应着,声音压得比平时更低,快步走到银壶旁。壶里的雨前龙井是她辰时刚泡的,茶叶是前几日内务府送来的明前茶,叶片舒展,茶香清冽。她拿起一根柳木筷,轻轻探进壶里 —— 木筷的顶端是她用小刀刻的细痕,刚好能测量水深,而她的指尖早已熟悉了不同温度的触感:八十七度时指尖微烫却能忍受,九十二度时指尖会迅速缩回,九十三度时则是 “烫却不灼” 的最佳状态。此刻木筷传来的温度,正是她近几日反复测试出的 “最佳值”。
最初奉茶时,她严格按苏培盛教的 “八十五度” 准备 —— 银壶悬在炭火上焖一炷香,壶壁凝珠后再等半刻。可她发现,胤禛接过茶杯时,指尖会下意识地在杯壁上顿一下,眉头微不可察地皱起,喝了两口便放在御案左侧,那里是他放 “待处理” 物件的位置,显然茶温不合心意。后来她尝试将焖香时间缩短半刻,水温升到九十度,这次胤禛喝了半碗,却仍在翻奏折时忘了继续喝。直到前日,她偶然将银壶多悬了两息,水温升到九十三度,看着胤禛端着茶杯喝了大半,指尖还无意识地摩挲着杯壁 —— 那是现代护理时 “患者对适宜刺激的隐性认可”,像老人愿意主动喝下温度刚好的粥一样,是最真实的满意信号。
“水温得再稳住些,九十三度,多一分烫得皱眉,少一分失了茶香。” 江兰在心里默念,从布兜里掏出一块干净的棉巾,轻轻擦了擦银壶的壶嘴 —— 她怕壶嘴沾着的水珠滴进茶杯,影响口感。然后她将新泡的茶缓缓倒进白瓷杯,壶嘴与杯沿保持一寸距离,茶水注入时形成细流,不会溅出杯外;倒到七分满时,她立刻停手 —— 杯壁上有一道极淡的釉痕,是她标记的 “七分线”,比苏培盛教的 “目测七分” 更精准。连杯耳都被她轻轻转动,精准转向胤禛顺手的右侧,角度刚好能让他拇指自然扣住,不用刻意调整姿势。
她捧着茶杯轻步走进内间时,胤禛正低头批阅一本蓝签奏折。奏折的封皮是深蓝色的,上面贴着黄色的标签,写着 “江南织造?丝绸税收核查”,纸页上已用朱笔圈出 “苏州织造成本异常” 的字样,握笔的手指微微用力,指节泛白,显然在琢磨 “成本异常” 的对策。御案上还放着一本摊开的《大清会典》,书页停在 “织造税收规制” 那一页,可见他在对照旧制找解决方案。
“皇上,您的茶。” 江兰躬身行礼,腰弯三十度,声音轻得像落在纸上的墨点,刚好能让胤禛听见,却不打断他的思路。
胤禛没有抬头,只是左手抬起,指尖准确地扣住杯耳 —— 他的动作流畅,没有半分犹豫,显然早已习惯了这个位置。指尖触到杯壁时,他的动作顿了半息,那是对适宜温度的本能反应,像现代护理时患者摸到温毛巾的放松。他抿了一口,目光依旧落在奏折上,却比刚才多了几分专注,连翻页的动作都流畅了些 —— 之前他总在翻页时顿一下,像是在缓解思考的疲惫,此刻却一气呵成。江兰悄悄退到一旁,目光落在他握着笔的手上:没有再像之前那样无意识地碰杯壁,也没有将茶杯放在 “待处理” 区,而是放在了御案正中,那里是他 “常用物件” 的位置。
这便是江兰的 “沉默观察”:不追问 “皇上觉得茶温如何”,不试探 “奴才泡的茶还合心意吗”,只通过一次次细微的调整,把 “猜测” 变成 “精准”,像现代护理时不用反复问 “疼吗”,只通过观察患者的表情调整按压力度。御前伺候,“做” 永远比 “说” 更有用。
午后未时,阳光渐渐暖了些,透过窗棂落在御案上,给奏折镀上一层淡金。江兰正站在外间整理刚送来的红签奏折 —— 红签是急件,多是地方灾情、军政要务,她按 “地方” 分类,山西、河南、江南的奏折分别叠放,每叠上面都放着一张小纸条,写着 “急件?共三本” 的字样,方便苏培盛清点。突然,内间传来一声极轻的 “唔”—— 是胤禛的声音,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疲惫,像人长时间专注后下意识的轻叹。
江兰连忙停下手里的活,脚步轻得像猫踩雪,走到屏风旁。屏风是紫檀木做的,雕着 “松鹤延年” 的纹样,缝隙刚好能让她看见内间的情形:胤禛正靠在铺着锦缎的椅背上,左手抬起,指尖轻轻捏着眉心,拇指按在眉心中央,食指和中指分别按在两侧的太阳穴,动作带着几分按压的力道,连眉头都皱成了 “川” 字,额前的发丝被指尖蹭得微微凌乱。
这是她观察到的第二个习惯:每当处理红签急件超过一个时辰,或是遇到难以决断的新政难题,胤禛就会这样捏眉心。前几日处理山西平遥县 “官吏抵制火耗归公” 的急件时,他曾这样捏了足足半盏茶的功夫,苏培盛忍不住进来说 “皇上歇歇,喝口茶”,却被他摆手拒绝,只说 “再等等,这事儿不能拖”。江兰当时就在外间,看着他捏眉心的力度越来越大,连呼吸都比平时重了些,心里便记下:这个动作,是他 “疲惫却强撑” 的信号。
她轻步走到外间的银盆旁,银盆是白铜做的,盆沿擦得发亮。她从炭盆里夹了一块烧得正匀的银霜炭,放在盆下的小炉里,然后接了半盆温水 —— 水温是她用柳木筷和指尖反复确认的三十七度,接近人体正常体温,不会像冷水那样刺激皮肤,也不会像热水那样加重酸胀。她从布兜里掏出一块松江棉布,这块布是她三日前跟杂役房的张姐换的 —— 张姐想要她手里的蒲公英草药治冻疮,她便用半斤草药换了这块 “软得像云朵” 的棉布。她将棉布放进温水里,轻轻揉搓,让棉布充分吸水,然后拧到半干 —— 拧干的程度是她练熟的:提起棉布时,水滴成线却不连续,这样敷在皮肤上既湿润又不滴水。
接着她将棉布叠成整齐的小方块:先对折成矩形,再将边角对齐,折成四方形,确保每个角都平整,不会有褶皱摩擦皮肤 —— 这是现代护理时 “无菌敷料折叠法”,她怕粗糙的边角蹭到胤禛的皮肤,加重不适。叠好后,她还特意用指尖摸了摸边角,确认没有凸起,才捧着布巾轻步走进内间。
此时胤禛还在捏着眉心,目光落在御案上摊开的红签奏折上。奏折是山西巡抚诺敏递来的,标题是 “平遥县官吏抵制火耗归公奏报”,纸页上密密麻麻写满了朱笔批注,“需派钦差督查”“严惩拖沓者” 的字样用力极深,墨色都透着几分急切,可见他对这件事的重视。他的左手手腕搭在御案边缘,青筋微微凸起,是长时间握笔导致的疲劳。
江兰没有说话,只是走到他身侧三步远的位置 —— 这个距离是她观察出的 “安全范围”:近了会让人觉得压迫,远了递东西不方便。她躬身将温布巾轻轻递到他手边,手臂自然下垂,布巾悬在他左手上方一寸处,不会碰到他的手,却能让他轻松接过。胤禛捏眉心的动作顿了顿,目光落在她递来的布巾上:布巾叠得整齐,边角没有一丝褶皱,还冒着淡淡的热气,像刚温好的薄毯。他没有立刻接,而是抬眼扫了江兰一眼 —— 她的头埋得极低,目光落在身前的金砖上,发顶的青布带系得整齐,没有半分邀功的姿态,只像在做 “递布巾” 这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没有多余的情绪。
片刻后,胤禛伸手接过温布巾,指尖触到棉布时,动作又顿了半息 —— 那是对柔软质地的认可。他将布巾轻轻敷在眉心处,拇指轻轻按压,动作带着几分舒缓的放松。布巾的温度刚好,柔软的棉布贴着皮肤,比手指按压更能均匀传递暖意,缓解眉心的酸胀。他闭着眼,眉头渐渐舒展,连呼吸都比刚才平缓了些,不再像之前那样急促。江兰依旧站在一旁,没有多言一句,既没说 “皇上歇会儿”,也没问 “布巾温度合不合适”,只是安静地候着,像现代护理时守在闭目养神的患者床边,沉默却安心。
直到胤禛将布巾递回来 —— 布巾已经凉了些,他递回来的动作很轻,没有扔,而是轻轻放在她的手心 —— 江兰才躬身接过,轻步退到外间。她将布巾放进银盆里,重新用温水浸湿,拧到半干,叠好后放在托盘里 —— 她知道,等会儿胤禛处理完这叠急件,大概率还会需要。然后她掏出一块干净的棉巾,仔细擦了擦手心 —— 她怕自己的手汗沾到布巾,影响下次使用。“捏眉心,三十七度温布巾,松江棉布,按压时长半盏茶,递巾位置身侧三步 —— 记好了。” 江兰在心里复盘,像记录护理要点般清晰,每个细节都不敢遗漏。她知道,御前的 “恰到好处”,从来不是运气,而是无数次观察与调整的结果。
傍晚酉时,天色渐渐沉了下来,廊下的宫灯被小太监们一一点亮。宫灯是新换的红绸面,绣着 “五谷丰登” 的纹样,暖黄的光映在青石板上,像铺了一层碎金。江兰正准备按规矩退下 —— 她的住处离养心殿有半里地,得赶在关宫门前进屋。却见苏培盛从内间走出来,脸上带着几分少见的笑意,朝她招了招手:“江兰,你跟我来。”
她心里微微一动,跟着苏培盛走到外间的屏风后。屏风后的长桌上,堆着几叠卷宗,是今日刚送来的 “新政相关奏报”,有河南垦荒的,有江南漕运的。苏培盛指了指最上面的一叠,压低声音说:“皇上刚才跟我说,你整理的卷宗,比旁人清楚些。你是不是留意到皇上看卷宗的习惯了?”
江兰躬身回话,语气依旧谦和:“回公公,奴才只是觉得,皇上看新政相关的卷宗时,
外间的长桌上,整齐摆着她清晨备好的物件:银壶悬在特制的铜架上,壶身刻着缠枝莲纹,是苏培盛特意调拨给她的 “御用伺候器具”;旁边放着三根柳木筷,是她从杂役院厨房挑的 —— 质地细密且粗细均匀,最适合测试水温;还有一叠折得整齐的松江棉布,边角都用剪刀修得齐整,放在铺着青布的托盘里,像现代护理时备好的无菌纱布。不同于其他宫女偶尔会凑在廊下低声说笑,江兰多数时候都守在自己的位置上:奉茶时轻步来去,裙角扫过地面只带起一丝风;研墨时墨条转动的 “沙沙” 声,与炭盆的 “噼啪” 声刚好相融;整理奏折时指尖翻飞,纸张翻动的 “哗啦” 声都压得极低,像怕惊扰了内间批阅奏折的人。
她的沉默从不是木讷。现代护理课上,王老师曾说 “观察是护理的灵魂”—— 当时她为了摸清一位阿尔茨海默症老人的进食习惯,连续一周守在老人床前,记录他对温度、口感的反应,最终找到最适合的喂食方案。如今在御前,她把这份 “观察本能” 用到了极致:胤禛的每一个细微动作、每一个下意识的习惯,都像护理记录里的 “生命体征”,清晰地刻在心里,连他翻奏折时手指停顿的时长、握笔的力度变化,都逃不过她的眼睛。
“江兰,给皇上换盏茶。” 苏培盛的声音轻得像一阵风,从内间门口的屏风后传来。他手里捧着那只熟悉的白瓷茶杯 —— 杯身是景德镇专供的甜白釉,杯底印着暗纹的 “雍” 字,此刻杯底还剩少许残茶,水面浮着一层淡淡的茶渍,显然是放凉许久了。江兰知道,胤禛处理奏折时常常 “忘我”,前几日处理山西火耗归公的急件,他连茶凉了三次都没察觉,最后还是苏培盛悄悄换了热的。
“是,苏公公。” 江兰连忙应着,声音压得比平时更低,快步走到银壶旁。壶里的雨前龙井是她辰时刚泡的,茶叶是前几日内务府送来的明前茶,叶片舒展,茶香清冽。她拿起一根柳木筷,轻轻探进壶里 —— 木筷的顶端是她用小刀刻的细痕,刚好能测量水深,而她的指尖早已熟悉了不同温度的触感:八十七度时指尖微烫却能忍受,九十二度时指尖会迅速缩回,九十三度时则是 “烫却不灼” 的最佳状态。此刻木筷传来的温度,正是她近几日反复测试出的 “最佳值”。
最初奉茶时,她严格按苏培盛教的 “八十五度” 准备 —— 银壶悬在炭火上焖一炷香,壶壁凝珠后再等半刻。可她发现,胤禛接过茶杯时,指尖会下意识地在杯壁上顿一下,眉头微不可察地皱起,喝了两口便放在御案左侧,那里是他放 “待处理” 物件的位置,显然茶温不合心意。后来她尝试将焖香时间缩短半刻,水温升到九十度,这次胤禛喝了半碗,却仍在翻奏折时忘了继续喝。直到前日,她偶然将银壶多悬了两息,水温升到九十三度,看着胤禛端着茶杯喝了大半,指尖还无意识地摩挲着杯壁 —— 那是现代护理时 “患者对适宜刺激的隐性认可”,像老人愿意主动喝下温度刚好的粥一样,是最真实的满意信号。
“水温得再稳住些,九十三度,多一分烫得皱眉,少一分失了茶香。” 江兰在心里默念,从布兜里掏出一块干净的棉巾,轻轻擦了擦银壶的壶嘴 —— 她怕壶嘴沾着的水珠滴进茶杯,影响口感。然后她将新泡的茶缓缓倒进白瓷杯,壶嘴与杯沿保持一寸距离,茶水注入时形成细流,不会溅出杯外;倒到七分满时,她立刻停手 —— 杯壁上有一道极淡的釉痕,是她标记的 “七分线”,比苏培盛教的 “目测七分” 更精准。连杯耳都被她轻轻转动,精准转向胤禛顺手的右侧,角度刚好能让他拇指自然扣住,不用刻意调整姿势。
她捧着茶杯轻步走进内间时,胤禛正低头批阅一本蓝签奏折。奏折的封皮是深蓝色的,上面贴着黄色的标签,写着 “江南织造?丝绸税收核查”,纸页上已用朱笔圈出 “苏州织造成本异常” 的字样,握笔的手指微微用力,指节泛白,显然在琢磨 “成本异常” 的对策。御案上还放着一本摊开的《大清会典》,书页停在 “织造税收规制” 那一页,可见他在对照旧制找解决方案。
“皇上,您的茶。” 江兰躬身行礼,腰弯三十度,声音轻得像落在纸上的墨点,刚好能让胤禛听见,却不打断他的思路。
胤禛没有抬头,只是左手抬起,指尖准确地扣住杯耳 —— 他的动作流畅,没有半分犹豫,显然早已习惯了这个位置。指尖触到杯壁时,他的动作顿了半息,那是对适宜温度的本能反应,像现代护理时患者摸到温毛巾的放松。他抿了一口,目光依旧落在奏折上,却比刚才多了几分专注,连翻页的动作都流畅了些 —— 之前他总在翻页时顿一下,像是在缓解思考的疲惫,此刻却一气呵成。江兰悄悄退到一旁,目光落在他握着笔的手上:没有再像之前那样无意识地碰杯壁,也没有将茶杯放在 “待处理” 区,而是放在了御案正中,那里是他 “常用物件” 的位置。
这便是江兰的 “沉默观察”:不追问 “皇上觉得茶温如何”,不试探 “奴才泡的茶还合心意吗”,只通过一次次细微的调整,把 “猜测” 变成 “精准”,像现代护理时不用反复问 “疼吗”,只通过观察患者的表情调整按压力度。御前伺候,“做” 永远比 “说” 更有用。
午后未时,阳光渐渐暖了些,透过窗棂落在御案上,给奏折镀上一层淡金。江兰正站在外间整理刚送来的红签奏折 —— 红签是急件,多是地方灾情、军政要务,她按 “地方” 分类,山西、河南、江南的奏折分别叠放,每叠上面都放着一张小纸条,写着 “急件?共三本” 的字样,方便苏培盛清点。突然,内间传来一声极轻的 “唔”—— 是胤禛的声音,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疲惫,像人长时间专注后下意识的轻叹。
江兰连忙停下手里的活,脚步轻得像猫踩雪,走到屏风旁。屏风是紫檀木做的,雕着 “松鹤延年” 的纹样,缝隙刚好能让她看见内间的情形:胤禛正靠在铺着锦缎的椅背上,左手抬起,指尖轻轻捏着眉心,拇指按在眉心中央,食指和中指分别按在两侧的太阳穴,动作带着几分按压的力道,连眉头都皱成了 “川” 字,额前的发丝被指尖蹭得微微凌乱。
这是她观察到的第二个习惯:每当处理红签急件超过一个时辰,或是遇到难以决断的新政难题,胤禛就会这样捏眉心。前几日处理山西平遥县 “官吏抵制火耗归公” 的急件时,他曾这样捏了足足半盏茶的功夫,苏培盛忍不住进来说 “皇上歇歇,喝口茶”,却被他摆手拒绝,只说 “再等等,这事儿不能拖”。江兰当时就在外间,看着他捏眉心的力度越来越大,连呼吸都比平时重了些,心里便记下:这个动作,是他 “疲惫却强撑” 的信号。
她轻步走到外间的银盆旁,银盆是白铜做的,盆沿擦得发亮。她从炭盆里夹了一块烧得正匀的银霜炭,放在盆下的小炉里,然后接了半盆温水 —— 水温是她用柳木筷和指尖反复确认的三十七度,接近人体正常体温,不会像冷水那样刺激皮肤,也不会像热水那样加重酸胀。她从布兜里掏出一块松江棉布,这块布是她三日前跟杂役房的张姐换的 —— 张姐想要她手里的蒲公英草药治冻疮,她便用半斤草药换了这块 “软得像云朵” 的棉布。她将棉布放进温水里,轻轻揉搓,让棉布充分吸水,然后拧到半干 —— 拧干的程度是她练熟的:提起棉布时,水滴成线却不连续,这样敷在皮肤上既湿润又不滴水。
接着她将棉布叠成整齐的小方块:先对折成矩形,再将边角对齐,折成四方形,确保每个角都平整,不会有褶皱摩擦皮肤 —— 这是现代护理时 “无菌敷料折叠法”,她怕粗糙的边角蹭到胤禛的皮肤,加重不适。叠好后,她还特意用指尖摸了摸边角,确认没有凸起,才捧着布巾轻步走进内间。
此时胤禛还在捏着眉心,目光落在御案上摊开的红签奏折上。奏折是山西巡抚诺敏递来的,标题是 “平遥县官吏抵制火耗归公奏报”,纸页上密密麻麻写满了朱笔批注,“需派钦差督查”“严惩拖沓者” 的字样用力极深,墨色都透着几分急切,可见他对这件事的重视。他的左手手腕搭在御案边缘,青筋微微凸起,是长时间握笔导致的疲劳。
江兰没有说话,只是走到他身侧三步远的位置 —— 这个距离是她观察出的 “安全范围”:近了会让人觉得压迫,远了递东西不方便。她躬身将温布巾轻轻递到他手边,手臂自然下垂,布巾悬在他左手上方一寸处,不会碰到他的手,却能让他轻松接过。胤禛捏眉心的动作顿了顿,目光落在她递来的布巾上:布巾叠得整齐,边角没有一丝褶皱,还冒着淡淡的热气,像刚温好的薄毯。他没有立刻接,而是抬眼扫了江兰一眼 —— 她的头埋得极低,目光落在身前的金砖上,发顶的青布带系得整齐,没有半分邀功的姿态,只像在做 “递布巾” 这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没有多余的情绪。
片刻后,胤禛伸手接过温布巾,指尖触到棉布时,动作又顿了半息 —— 那是对柔软质地的认可。他将布巾轻轻敷在眉心处,拇指轻轻按压,动作带着几分舒缓的放松。布巾的温度刚好,柔软的棉布贴着皮肤,比手指按压更能均匀传递暖意,缓解眉心的酸胀。他闭着眼,眉头渐渐舒展,连呼吸都比刚才平缓了些,不再像之前那样急促。江兰依旧站在一旁,没有多言一句,既没说 “皇上歇会儿”,也没问 “布巾温度合不合适”,只是安静地候着,像现代护理时守在闭目养神的患者床边,沉默却安心。
直到胤禛将布巾递回来 —— 布巾已经凉了些,他递回来的动作很轻,没有扔,而是轻轻放在她的手心 —— 江兰才躬身接过,轻步退到外间。她将布巾放进银盆里,重新用温水浸湿,拧到半干,叠好后放在托盘里 —— 她知道,等会儿胤禛处理完这叠急件,大概率还会需要。然后她掏出一块干净的棉巾,仔细擦了擦手心 —— 她怕自己的手汗沾到布巾,影响下次使用。“捏眉心,三十七度温布巾,松江棉布,按压时长半盏茶,递巾位置身侧三步 —— 记好了。” 江兰在心里复盘,像记录护理要点般清晰,每个细节都不敢遗漏。她知道,御前的 “恰到好处”,从来不是运气,而是无数次观察与调整的结果。
傍晚酉时,天色渐渐沉了下来,廊下的宫灯被小太监们一一点亮。宫灯是新换的红绸面,绣着 “五谷丰登” 的纹样,暖黄的光映在青石板上,像铺了一层碎金。江兰正准备按规矩退下 —— 她的住处离养心殿有半里地,得赶在关宫门前进屋。却见苏培盛从内间走出来,脸上带着几分少见的笑意,朝她招了招手:“江兰,你跟我来。”
她心里微微一动,跟着苏培盛走到外间的屏风后。屏风后的长桌上,堆着几叠卷宗,是今日刚送来的 “新政相关奏报”,有河南垦荒的,有江南漕运的。苏培盛指了指最上面的一叠,压低声音说:“皇上刚才跟我说,你整理的卷宗,比旁人清楚些。你是不是留意到皇上看卷宗的习惯了?”
江兰躬身回话,语气依旧谦和:“回公公,奴才只是觉得,皇上看新政相关的卷宗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