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关鸟与“天意”】
虽然季风拒绝了直接参与杀戮,但历史的车轮一旦转动,便不由得任何人置身事外。
吕后的病情,恶化得比所有人想象的都要快。
七月中,吕后病逝于未央宫。
长安城的空气,瞬间紧绷到了极点!
吕产、吕禄,这两位手握重兵的“诸吕”,果然如陈平所料,既想谋反,又心怀恐惧。他们控制了皇宫,封锁了九门,试图做最后一搏。
而太尉周勃,虽有铲除吕氏之心,却因为没有兵符,无法进入戒备森严的北军大营(汉军主力),去夺取兵权。
僵局。
死一般的僵局。
只要吕产一声令下,长安城就会变成火海。
就在这个千钧一发的时刻,小五急匆匆地跑进了铁匠铺的后堂。
“……师兄!出事了!”
“……周勃太尉的‘死士’又来了!这次……他们请求我们帮一个忙。”
“……什么忙?”季风正在擦拭一把刚刚淬火的刻刀。
“……他们想借我们的‘木鸢’(机关鸟)一用。”小五的脸色有些古怪,“……说是要……制造‘天意’。”
……
原来,周勃与陈平定下计策,想要策反北军,必须先让士兵们相信,“天命”在刘氏,而不在吕氏。
在这个迷信的时代,“天象”往往比“军令”更管用。
而墨家的“木鸢”,是可以飞上天空的。
季风听完,沉默了片刻。
他看向墙角,那里挂着一只布满了灰尘的巨大木鸟。那是当年他在机关城时,为了纪念素心(她喜欢飞翔的感觉)而亲手制作的,从未示人。
“……‘非攻’……”
季风喃喃自语。
“……若是这只鸟,能避免一场大战,能少死几万人……”
“……那它,便飞一次吧。”
……
当夜。
北军大营上空。
原本漆黑的夜空,突然亮起了一道奇异的“流星”!
那是一只燃烧着磷火(冷火,不伤木质)的巨大“神鸟”,在夜空中盘旋,发出如同凤鸣般的哨音!
它在军营上空盘旋三圈,然后撒下了无数条写着血书的绢帛——
“吕氏无道,天必诛之!助刘者左袒(露出左臂),助吕者右袒!”
这……当然是一场彻头彻尾的“装神弄鬼”。
但这只“机关鸟”的飞行姿态太过优美,太过震撼,完全超出了当时人们的认知范畴。
所有的士兵,都震住了!
“……是凤鸟!是凤鸟显灵了!!”
“……天亡吕氏!天亡吕氏啊!!”
军心,在那一瞬间,倒向了刘氏。
当太尉周勃,趁机闯入大营,振臂一呼:“为刘氏者左袒!”时。
数万大军,齐刷刷地露出了左臂!
那白花花的一片手臂,如同一片不可阻挡的森林。
那一刻,吕氏的末日,到了。
……
远处的山坡上。
季风操控着手中的丝线,缓缓收回了那只已经燃尽了磷火的木鸢。
“……师兄,这招……是不是有点‘那个’?”小五挠了挠头,觉得这手段有点像那些江湖术士,不太符合墨家的高冷。
“……管用就行。”
季风轻轻抚摸着木鸢微热的翅膀。
“……有时候,‘迷信’也是一种‘力量’。”
“……只要它指向的,是‘和平’。”
……
【文帝的马车】
诸吕之乱,在陈平的“权谋”与周勃的“雷霆”之下,以一种惊人的速度被平定了。
并未发生大规模的流血冲突。
这就是“平衡”的力量。
随后,大臣们迎立了那个在代国(今山西一带)一直默默无闻、以仁孝着称的代王——刘恒,入京继位。
也就是历史上的——汉文帝。
刘恒入京的那一天,长安城并没有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
这是刘恒自己的意思。
他只带了六名随从,坐着一辆普通的马车,悄无声息地进了城。
当马车经过西市的时候,因为道路拥挤,被迫停了下来。
好巧不巧,正停在“季氏铁匠铺”的门口。
车帘掀开。
露出了一个面容清瘦、眼神温和,却带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沉稳气质的中年人。
刘恒。
他看着这家生意红火、百姓脸上都带着笑容的铁匠铺,眼中闪过一丝好奇。
他看到了那个正在给一位老农修补锄头的小五,看到了正在给孩童分发糖果的阿蛮,最后……目光落在了那个坐在门口,安静地削着竹简的季风身上。
两人的目光,在空中交汇。
没有火花。
只有一种如水般的平静。
季风没有下跪,甚至没有起身。他只是对着这位即将开创“文景之治”的新帝,微微颔首,算作致意。
刘恒也没有生气。
他反而在季风的眼中,看到了一种他十分熟悉的,也正是他毕生所追求的东西——
“黄老之意”。
那是历经了沧桑之后的淡泊,是看透了繁华之后的宁静,是顺应自然、与民休息的慈悲。
“……先生,好雅兴。”
刘恒突然开口,声音温和。
“……陛下,好气度。”
季风微笑着回应。
简单的两句对话,却仿佛道尽了千言万语。
刘恒放下了车帘。
“……走吧。”
他对车夫说道。
“……这长安城,有这样的‘隐士’,朕……心安了。”
……
【 时代的更迭】
汉文帝即位后。
真的如季风所预言的那样,大兴“黄老之学”。
他废除了秦代以来的许多苛法,废除了连坐法,废除了肉刑。
他提倡节俭,甚至连自己的龙袍都打了补丁。
他轻徭薄赋,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长安城,终于迎来了真正的春天。
那种压抑在人们心头几十年的“寒冷”与“恐惧”,终于彻底消散了。
“季氏铁匠铺”里,季风手中的竹简,也刻完了最后一卷。
那是《墨子·非攻》的终章。
“……师兄。”
这一天,小五兴奋地跑了进来。
“……朝廷发榜文了!文帝陛下下令,要在长安设立‘太学’,还要招募天下的工匠,去修缮水利,制造农具!!”
“……而且,陛下还特意提到了,要广开言路,百家争鸣!我们墨家的学说……也可以公开传授了!!”
小五激动得满脸通红。
“……我们,不用再‘藏’了!!”
阿蛮也走了出来,她的手中牵着一个小女孩,那是她收养的一个孤儿。
“……师兄,我们……真的等到了吗?”
季风放下手中的刻刀,缓缓站起身。
他走到门口,沐浴在春日的暖阳下。
他看着街道上那熙熙攘攘的人群,看着那些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笑容的百姓。
他想起了师父。
想起了高渐。
想起了石头。
想起了素心。
想起了那些为了这个“凡人”的时代,而牺牲在历史长河中的无数墨者。
“……是啊。”
季风的眼角,有些湿润。
“……我们,等到了。”
“……这,不再是‘神’的天下。”
“……也不再是‘王’的天下。”
“……这是……”
他伸出手,仿佛要触摸这温暖的风。
“……‘万民’的天下。”
……
(本章完)
虽然季风拒绝了直接参与杀戮,但历史的车轮一旦转动,便不由得任何人置身事外。
吕后的病情,恶化得比所有人想象的都要快。
七月中,吕后病逝于未央宫。
长安城的空气,瞬间紧绷到了极点!
吕产、吕禄,这两位手握重兵的“诸吕”,果然如陈平所料,既想谋反,又心怀恐惧。他们控制了皇宫,封锁了九门,试图做最后一搏。
而太尉周勃,虽有铲除吕氏之心,却因为没有兵符,无法进入戒备森严的北军大营(汉军主力),去夺取兵权。
僵局。
死一般的僵局。
只要吕产一声令下,长安城就会变成火海。
就在这个千钧一发的时刻,小五急匆匆地跑进了铁匠铺的后堂。
“……师兄!出事了!”
“……周勃太尉的‘死士’又来了!这次……他们请求我们帮一个忙。”
“……什么忙?”季风正在擦拭一把刚刚淬火的刻刀。
“……他们想借我们的‘木鸢’(机关鸟)一用。”小五的脸色有些古怪,“……说是要……制造‘天意’。”
……
原来,周勃与陈平定下计策,想要策反北军,必须先让士兵们相信,“天命”在刘氏,而不在吕氏。
在这个迷信的时代,“天象”往往比“军令”更管用。
而墨家的“木鸢”,是可以飞上天空的。
季风听完,沉默了片刻。
他看向墙角,那里挂着一只布满了灰尘的巨大木鸟。那是当年他在机关城时,为了纪念素心(她喜欢飞翔的感觉)而亲手制作的,从未示人。
“……‘非攻’……”
季风喃喃自语。
“……若是这只鸟,能避免一场大战,能少死几万人……”
“……那它,便飞一次吧。”
……
当夜。
北军大营上空。
原本漆黑的夜空,突然亮起了一道奇异的“流星”!
那是一只燃烧着磷火(冷火,不伤木质)的巨大“神鸟”,在夜空中盘旋,发出如同凤鸣般的哨音!
它在军营上空盘旋三圈,然后撒下了无数条写着血书的绢帛——
“吕氏无道,天必诛之!助刘者左袒(露出左臂),助吕者右袒!”
这……当然是一场彻头彻尾的“装神弄鬼”。
但这只“机关鸟”的飞行姿态太过优美,太过震撼,完全超出了当时人们的认知范畴。
所有的士兵,都震住了!
“……是凤鸟!是凤鸟显灵了!!”
“……天亡吕氏!天亡吕氏啊!!”
军心,在那一瞬间,倒向了刘氏。
当太尉周勃,趁机闯入大营,振臂一呼:“为刘氏者左袒!”时。
数万大军,齐刷刷地露出了左臂!
那白花花的一片手臂,如同一片不可阻挡的森林。
那一刻,吕氏的末日,到了。
……
远处的山坡上。
季风操控着手中的丝线,缓缓收回了那只已经燃尽了磷火的木鸢。
“……师兄,这招……是不是有点‘那个’?”小五挠了挠头,觉得这手段有点像那些江湖术士,不太符合墨家的高冷。
“……管用就行。”
季风轻轻抚摸着木鸢微热的翅膀。
“……有时候,‘迷信’也是一种‘力量’。”
“……只要它指向的,是‘和平’。”
……
【文帝的马车】
诸吕之乱,在陈平的“权谋”与周勃的“雷霆”之下,以一种惊人的速度被平定了。
并未发生大规模的流血冲突。
这就是“平衡”的力量。
随后,大臣们迎立了那个在代国(今山西一带)一直默默无闻、以仁孝着称的代王——刘恒,入京继位。
也就是历史上的——汉文帝。
刘恒入京的那一天,长安城并没有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
这是刘恒自己的意思。
他只带了六名随从,坐着一辆普通的马车,悄无声息地进了城。
当马车经过西市的时候,因为道路拥挤,被迫停了下来。
好巧不巧,正停在“季氏铁匠铺”的门口。
车帘掀开。
露出了一个面容清瘦、眼神温和,却带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沉稳气质的中年人。
刘恒。
他看着这家生意红火、百姓脸上都带着笑容的铁匠铺,眼中闪过一丝好奇。
他看到了那个正在给一位老农修补锄头的小五,看到了正在给孩童分发糖果的阿蛮,最后……目光落在了那个坐在门口,安静地削着竹简的季风身上。
两人的目光,在空中交汇。
没有火花。
只有一种如水般的平静。
季风没有下跪,甚至没有起身。他只是对着这位即将开创“文景之治”的新帝,微微颔首,算作致意。
刘恒也没有生气。
他反而在季风的眼中,看到了一种他十分熟悉的,也正是他毕生所追求的东西——
“黄老之意”。
那是历经了沧桑之后的淡泊,是看透了繁华之后的宁静,是顺应自然、与民休息的慈悲。
“……先生,好雅兴。”
刘恒突然开口,声音温和。
“……陛下,好气度。”
季风微笑着回应。
简单的两句对话,却仿佛道尽了千言万语。
刘恒放下了车帘。
“……走吧。”
他对车夫说道。
“……这长安城,有这样的‘隐士’,朕……心安了。”
……
【 时代的更迭】
汉文帝即位后。
真的如季风所预言的那样,大兴“黄老之学”。
他废除了秦代以来的许多苛法,废除了连坐法,废除了肉刑。
他提倡节俭,甚至连自己的龙袍都打了补丁。
他轻徭薄赋,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长安城,终于迎来了真正的春天。
那种压抑在人们心头几十年的“寒冷”与“恐惧”,终于彻底消散了。
“季氏铁匠铺”里,季风手中的竹简,也刻完了最后一卷。
那是《墨子·非攻》的终章。
“……师兄。”
这一天,小五兴奋地跑了进来。
“……朝廷发榜文了!文帝陛下下令,要在长安设立‘太学’,还要招募天下的工匠,去修缮水利,制造农具!!”
“……而且,陛下还特意提到了,要广开言路,百家争鸣!我们墨家的学说……也可以公开传授了!!”
小五激动得满脸通红。
“……我们,不用再‘藏’了!!”
阿蛮也走了出来,她的手中牵着一个小女孩,那是她收养的一个孤儿。
“……师兄,我们……真的等到了吗?”
季风放下手中的刻刀,缓缓站起身。
他走到门口,沐浴在春日的暖阳下。
他看着街道上那熙熙攘攘的人群,看着那些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笑容的百姓。
他想起了师父。
想起了高渐。
想起了石头。
想起了素心。
想起了那些为了这个“凡人”的时代,而牺牲在历史长河中的无数墨者。
“……是啊。”
季风的眼角,有些湿润。
“……我们,等到了。”
“……这,不再是‘神’的天下。”
“……也不再是‘王’的天下。”
“……这是……”
他伸出手,仿佛要触摸这温暖的风。
“……‘万民’的天下。”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