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黄老余韵:道家的平衡(上)-《消失的墨者》

  【 酷暑中的“静”】

  高后七年(公元前181年),夏。

  长安城,宛如一座被放在火上炙烤的蒸笼。

  蝉鸣声嘶力竭,仿佛在替这压抑的世道发出最后的呐喊。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焦躁、不安,以及……腐烂的气息。

  未央宫与长乐宫的红墙,在烈日下暴晒得有些刺眼。那代表着吕氏绝对权力的“高墙”,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坚不可摧,却又在热浪的扭曲下,显得有些摇摇欲坠。

  吕后的身体,每况愈下。

  而她的手段,却越发狠戾。

  为了巩固吕氏的江山,她不仅大肆分封吕姓为王,更重启了秦时的严刑峻法,试图用恐惧来压制那早已沸腾的民怨与宗室的怒火。

  然而,在长安城西市的那个角落,“季氏铁匠铺”里,却有着一种与外界截然不同的“清凉”。

  这清凉,并非源自冰块,而是源自“风”。

  季风设计的一套精妙的“水力风扇”系统,正缓缓运转。

  利用铺子后方那条暗渠的微弱水流,带动一组巨大的木质齿轮,齿轮咬合,通过连杆驱动悬挂在屋顶的几扇巨大的蒲扇,以一种极其缓慢、却富有韵律的节奏,一下,又一下地扇动着。

  “呼——呼——”

  微风徐来,带走了燥热,也抚平了人心。

  铺子里,坐满了人。

  有满身臭汗的脚夫,有衣衫褴褛的流民,也有身穿长衫、眉头紧锁的落魄书生。他们并不全是来买铁器的,更多的人,只是为了来这里讨一碗凉茶,蹭一刻钟的凉风,以及……听那个坐在门口的中年人,说几句让人心里踏实的“闲话”。

  季风,老了。

  岁月的刻刀,终于在他那张曾经温润如玉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沟壑。他的鬓角染上了风霜,眼神却比年轻时更加深邃,如同一潭深不见底的古井,波澜不惊。

  他手里拿着一把锉刀,正在细细地打磨一枚小小的铜扣。

  “……先生。”

  一个年轻的书生,放下手中的茶碗,有些迟疑地开口了。

  “……如今这世道,酷吏横行,动辄得咎。大家都说,咱们大汉,怕是要步那暴秦的后尘了……您说,这‘天’,还能‘亮’吗?”

  周围的人,纷纷停下了手中的动作,目光聚焦在季风身上。恐惧与希冀,交织在他们眼中。

  季风没有停下手中的活计,只是轻轻吹去了铜扣上的金属屑。

  “……暴雨之前,必有闷热。”

  他的声音平缓,带着一种独特的磁性。

  “……秦之亡,亡于‘逆’。逆天时,逆人心,妄图以‘人’力,强行扭转‘道’的流向。”

  “……而如今……”

  他抬起头,看了一眼门外那毒辣的太阳。

  “……这‘热’,虽毒,却已是‘强弩之末’。”

  “……道家有云:‘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越是极端的‘刚强’,便越是接近‘折断’的边缘。”

  “……年轻人。”

  季风微微一笑,将修好的铜扣递给了旁边的一位老妇人。

  “……学学这‘水’。”

  他指了指后院那条驱动风扇的暗渠。

  “……它从不与岩石硬碰,却能水滴石穿。”

  “……它看似柔弱无骨,却能载舟覆舟。”

  “……只要‘心’静了,‘天’,自然就亮了。”

  书生闻言,若有所思。

  而角落里,一个头戴斗笠、一直默默喝茶的老者,听到这番话,握着茶杯的手微微一颤。他缓缓抬起头,露出了一双精光四射、却又深藏不露的眼睛。

  那是当朝丞相,陈平。

  ……

  【 权臣的深夜拜访】

  是夜。

  店铺打烊,炉火封存。

  小五正在后院教导徒弟们辨识矿石的纹理,阿蛮则在整理今日义诊的药案。

  季风独自一人,坐在前厅的竹椅上,仿佛在等待着什么。

  “……既然来了,便请进吧。”

  他对着空无一人的街道,淡淡地说道。

  门,无风自开。

  白天那个戴着斗笠的老者——陈平,缓步走了进来。他卸去了白日的伪装,身穿一件不起眼的布衣,但那股久居上位的威仪,却在举手投足间隐隐流露。

  “……季先生。”

  陈平对着季风,深深一揖。

  “……多年不见,先生的‘道行’,愈发精深了。”

  季风起身还礼,神色淡然。

  “……丞相深夜造访,恐怕不是为了来夸赞草民的。”

  陈平苦笑一声,自顾自地找了个板凳坐下。此时的他,不再是那个在朝堂上运筹帷幄、明哲保身的“滑头”丞相,而更像是一个被重担压垮了脊梁的老人。

  “……先生既知我是陈平,自然也知我为何而来。”

  陈平叹了口气,目光看向了季风身后那面挂满了各种奇巧工具的墙壁。

  “……吕氏之祸,已在眉睫。”

  “……太后病重,吕产、吕禄(吕后侄子)分别掌管南北二军,手握京师兵权。他们……在秘密打造兵器,囤积粮草。”

  “……一旦太后……崩逝。”

  陈平的声音压低到了极点,带着一丝颤抖。

  “……这长安城,恐将血流成河,刘氏宗庙,恐将不保啊!”

  季风静静地听着,为陈平倒了一杯凉茶。

  “……丞相是想让‘墨家’出手?”

  “……助你,除掉吕氏?”

  “……正是!”

  陈平猛地抬头,眼中闪过一丝狠厉。

  “……老夫知道,先生虽然隐于市井,但手下‘墨者’遍布长安。更有‘鬼斧神工’之技!”

  “……只要先生肯助老夫一臂之力,或制造‘神兵’,或暗中‘刺杀’……”

  “……不。”

  季风毫不犹豫地打断了他。

  “……墨家,非攻。”

  “……我们不会介入你们的‘权斗’,更不会去制造‘杀戮’。”

  陈平愣住了,显然没想到季风拒绝得如此干脆。

  “……先生!这不仅仅是权斗!这是为了天下苍生!若是让吕氏得逞……”

  “……若是让你得逞,又如何?”

  季风反问道,目光如炬。

  “……杀了吕产、吕禄,然后再杀光吕氏满门?不论男女老幼?”

  “……这,便是丞相所谓的‘天下苍生’?”

  陈平语塞,脸色一阵青一阵白。因为这确实是他和周勃的计划——斩草除根。

  “……那依先生之见,该当如何?”陈平有些颓然,“难道就眼睁睁看着……”

  “……‘道’,在于‘平衡’。”

  季风缓缓站起身,走到那台正在缓缓转动的“水力风扇”前。

  “……丞相请看。”

  “……这齿轮,若转得太快,便会崩断;若转得太慢,便带不动风。”

  “……吕后之‘道’,在于‘强’。她用‘强权’压制了一切,打破了平衡。”

  “……而如今,她即将离去。这股被压制的‘反弹之力’,若是处理不好,便是一场浩劫。”

  “……丞相,你需要的不是‘杀戮’的刀。”

  季风转过身,看着陈平。

  “……你需要的是……‘黄老’的‘水’。”

  “……水?”陈平皱眉。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季风从怀中掏出了一卷竹简,递给了陈平。

  “……这是我这些年,结合墨家‘兼爱’与道家‘黄老’之学,所悟出的一点心得。”

  “……吕氏虽然掌握兵权,但他们‘无德’,且‘心虚’。”

  “……他们之所以要造反,是因为‘恐惧’。恐惧太后死后,会被你们清算。”

  “……你若逼得太紧,他们必反。”

  “……你若示之以‘弱’,诱之以‘安’,分化其‘心’……”

  季风指了指那卷竹简。

  “……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

  “……当年韩信大将军,能以‘四面楚歌’散去霸王十万大军。”

  “……今日,丞相何不效仿?”

  陈平接过竹简,借着灯光展开一看。

  上面并没有写什么兵法奇谋,也没有机关图纸。

  只写了一句话: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陈平盯着那十六个字,看了许久,许久。

  他眼中的杀气,一点点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豁然开朗的深邃。

  他明白了。

  季风这是让他放弃“硬碰硬”的政变,转而使用“政治手段”去瓦解对手。

  利用吕产、吕禄的无能与贪婪,利用他们内部的矛盾,甚至……主动交出相位,示敌以弱,让其放松警惕,再……

  一击必中!

  “……受教了。”

  陈平缓缓合上竹简,对着季风,行了一个比刚才更加恭敬的大礼。

  “……先生虽在江湖,心却在庙堂之高,甚至……在天地之间。”

  “……这一局,陈平知道该怎么下了。”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