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城西三十里处有个柳林镇,正值清明时节,细雨如酥。镇东头青瓦白墙的苏记绸缎庄里,掌柜苏明远盯着账本直叹气。这月余来,铺子里竟凭空少了三匹杭绸、五匹蜀锦,价值不下百两银子。
“爹爹莫急,女儿今夜便守在铺中,倒要看看是何方神圣作祟。”说话的是苏家独女玉娘,年方二八,眉目如画,此刻挽着垂鬟分肖髻,腰间别着柄短剑。
苏掌柜连连摆手:“使不得!你娘去得早,若你有个闪失...”
话音未落,门外忽传来喧哗。但见七八个衙役押着个书生路过,那书生浑身血污,脚镣拖地,却仍挺直脊梁高喊:“陈通判贪墨河工银两,反诬我伪造账册!天理何在!”
玉娘倚门望去,恰与书生四目相对。但见他虽衣衫褴褛,双眸却清亮如星,不由心中一动。待人群散去,她悄声问街坊,才知这书生名叫李慕白,本是府衙书吏,因揭发上官获罪。
是夜二更,玉娘执意留在铺中。她吹熄烛火,隐在布匹后。约莫三更时分,忽闻顶棚窸窣作响,竟从梁上跃下个黑影。玉娘正要喝问,却见那人踉跄倒地,怀中滚出几卷账簿。
“姑娘莫喊!”那人抬起头来,玉娘倒吸凉气——竟是白日所见书生。
原来李慕白越狱后无处可去,想起苏家库房久未使用,便藏身于此。他颤声道:“那些绸缎皆被我典当,换了银钱打点狱卒。但姑娘放心,待我沉冤得雪,必加倍偿还。”
玉娘举灯细看,见他肩胛处伤口深可见骨,心肠顿时软了三分。正犹豫间,忽听街面马蹄声急,火把如龙——追兵已至。
“快随我来!”玉娘当机立断,引他躲入地窖。刚掩好机关,大门便被撞开。为首的都头冷笑道:“苏掌柜,有人见钦犯逃往贵铺了。”
苏掌柜战战兢兢正要答话,玉娘忽指着后院叫:“方才似有人翻墙而过!”官兵一窝蜂追去,父女俩相顾失色。地窖中李慕白昏死过去,手中仍紧攥着本蓝皮账簿。
此后半月,玉娘每日送饭换药,渐知这书生身世。他本是官宦之后,父母早丧,苦读十年却屡试不第,只能在府衙当个书吏。今春黄河决堤,他偶然发现通判陈永年与知州勾结,将三万两治河银转入私库。
“那日决堤,淹了七百户人家啊!”李慕白说到激动处,伤口渗出血来,“我暗中抄录账目,本想进京告御状,谁知走漏风声...”
玉娘望着他清瘦面庞,忽然道:“我帮你。”
她取出私房钱,让父亲托关系买通狱卒,假称李慕白已溺毙汴河。又请镇上学究仿造路引,将李慕白扮作贩绸客商。临行那夜,春雨潇潇,玉娘将绣着并蒂莲的荷包塞进他行囊:“愿君此去,拨云见日。”
谁料次日清晨,变故突生。三匹快马闯进镇子,马上骑士皆着玄色劲装,腰佩金鱼袋——竟是皇城司的人。为首的指挥使径直闯入绸缎庄,目光如刀:“李慕白何在?”
原来那陈通判竟是当朝宰相门生,早将贪银孝敬了座师。此番惊动天听,宰相便遣皇城司灭口。苏掌柜被捆在院中,玉娘急中生智,敲响警锣大喊:“走水了!”
顿时全镇哗然。趁乱之际,地窖中的李慕白从暗渠遁出,按玉娘嘱咐往南逃去。临出镇口,他回头望去,但见苏家宅院火光冲天,不由肝肠寸断。
话分两头。且说李慕白昼伏夜行半月余,这日来到江陵府。见城门口贴着海捕文书,自己的画像赫然在上,只得躲进破庙。夜半忽闻女子啜泣,循声见个老妪抱着女童哀哭。问才知女童染了瘟疫,无钱医治。
李慕白想起玉娘所言“但行善事,莫问前程”,当即掏出最后二两银子。老妪叩谢离去,他却因暴露行踪被衙役围住。正绝望时,忽听墙头有人轻笑:“好个呆书生!”
但见月下立着个红衣女子,手腕金铃叮当。她扬手撒出把粉末,衙役尽数软倒。女子跃下墙头,挑眉道:“我乃七巧门聂红绡,受人所托来助你。”
聂红绡带他躲入烟花之地,取出封信笺。李慕白拆开,竟是玉娘笔迹。原来那日大火,她被恰经此地的七巧门主所救,如今正在门中学艺。信中附有半块玉佩:“见此玉如见人,望君珍重。”
聂红绡见他眼眶发红,嗤笑道:“小师妹为你险些丧命,你倒在这儿悲春伤秋。可知陈通判三日后要运批私盐过江?”
二人当即定计。三日后江雾弥漫,十余艘货船悄悄离港。行至江心,忽听笛声破空,无数小舟从雾中钻出。李慕白立在船头,高举账册:“陈永年!你克扣河工银,私贩官盐,今日还想逃么?”
陈通判从舱中冲出,狞笑:“找死!”令手下放箭。危急时,聂红绡甩出红绸卷开箭矢,玉娘竟从水中跃出,短剑直指陈通判咽喉。
原来这都是七巧门布的局。那账册早被抄录多份,快马送进了御史台。此刻江面官船围拢,御史中丞现身:“陈永年,你的事发了!”
尘埃落定后,玉娘却不见踪影。李慕白疯似的寻遍江岸,最后在芦花深处找到她。姑娘浑身湿透,歪在渔舟上笑:“呆子,我在这儿。”
原来她为拦敌船,潜入水底凿穿船底,力竭漂流至此。李慕白紧紧抱住她,泪落如雨。忽听岸上喧哗,但见旌旗招展,竟是八百里加急的钦差到了。
圣旨言明:李慕白忠勇可嘉,擢升监察御史;苏氏父女侠义,赐匾旌表。众人叩谢皇恩时,玉娘却扯扯李慕白衣袖:“御史大人,可还记得欠我家绸缎钱?”
三年后的清明,柳林镇苏家张灯结彩。已升任按察使的李慕白骑着高头大马来迎亲,花轿后跟着七十二抬嫁妆。喜宴上,聂红绡带着七巧门众姐妹来贺,献上支《霓裳羽衣曲》。
洞房花烛夜,玉娘凤冠霞帔坐在床沿。李慕白轻轻揭开盖头,忽从袖中取出个木匣:“娘子请看。”匣中竟是当年那个绣着并蒂莲的荷包,只是颜色已旧。
“你竟还留着...”玉娘泪光盈盈。
“不敢或忘。”李慕白执起她的手,“那年你在地窖为我包扎,我就发誓,此生定不负你。”
窗外明月如霜,照见有情人终成眷属。唯有镇口那棵老柳树,还记得当年书生落魄、少女仗义的往事,在春风里摇曳着新枝。
“爹爹莫急,女儿今夜便守在铺中,倒要看看是何方神圣作祟。”说话的是苏家独女玉娘,年方二八,眉目如画,此刻挽着垂鬟分肖髻,腰间别着柄短剑。
苏掌柜连连摆手:“使不得!你娘去得早,若你有个闪失...”
话音未落,门外忽传来喧哗。但见七八个衙役押着个书生路过,那书生浑身血污,脚镣拖地,却仍挺直脊梁高喊:“陈通判贪墨河工银两,反诬我伪造账册!天理何在!”
玉娘倚门望去,恰与书生四目相对。但见他虽衣衫褴褛,双眸却清亮如星,不由心中一动。待人群散去,她悄声问街坊,才知这书生名叫李慕白,本是府衙书吏,因揭发上官获罪。
是夜二更,玉娘执意留在铺中。她吹熄烛火,隐在布匹后。约莫三更时分,忽闻顶棚窸窣作响,竟从梁上跃下个黑影。玉娘正要喝问,却见那人踉跄倒地,怀中滚出几卷账簿。
“姑娘莫喊!”那人抬起头来,玉娘倒吸凉气——竟是白日所见书生。
原来李慕白越狱后无处可去,想起苏家库房久未使用,便藏身于此。他颤声道:“那些绸缎皆被我典当,换了银钱打点狱卒。但姑娘放心,待我沉冤得雪,必加倍偿还。”
玉娘举灯细看,见他肩胛处伤口深可见骨,心肠顿时软了三分。正犹豫间,忽听街面马蹄声急,火把如龙——追兵已至。
“快随我来!”玉娘当机立断,引他躲入地窖。刚掩好机关,大门便被撞开。为首的都头冷笑道:“苏掌柜,有人见钦犯逃往贵铺了。”
苏掌柜战战兢兢正要答话,玉娘忽指着后院叫:“方才似有人翻墙而过!”官兵一窝蜂追去,父女俩相顾失色。地窖中李慕白昏死过去,手中仍紧攥着本蓝皮账簿。
此后半月,玉娘每日送饭换药,渐知这书生身世。他本是官宦之后,父母早丧,苦读十年却屡试不第,只能在府衙当个书吏。今春黄河决堤,他偶然发现通判陈永年与知州勾结,将三万两治河银转入私库。
“那日决堤,淹了七百户人家啊!”李慕白说到激动处,伤口渗出血来,“我暗中抄录账目,本想进京告御状,谁知走漏风声...”
玉娘望着他清瘦面庞,忽然道:“我帮你。”
她取出私房钱,让父亲托关系买通狱卒,假称李慕白已溺毙汴河。又请镇上学究仿造路引,将李慕白扮作贩绸客商。临行那夜,春雨潇潇,玉娘将绣着并蒂莲的荷包塞进他行囊:“愿君此去,拨云见日。”
谁料次日清晨,变故突生。三匹快马闯进镇子,马上骑士皆着玄色劲装,腰佩金鱼袋——竟是皇城司的人。为首的指挥使径直闯入绸缎庄,目光如刀:“李慕白何在?”
原来那陈通判竟是当朝宰相门生,早将贪银孝敬了座师。此番惊动天听,宰相便遣皇城司灭口。苏掌柜被捆在院中,玉娘急中生智,敲响警锣大喊:“走水了!”
顿时全镇哗然。趁乱之际,地窖中的李慕白从暗渠遁出,按玉娘嘱咐往南逃去。临出镇口,他回头望去,但见苏家宅院火光冲天,不由肝肠寸断。
话分两头。且说李慕白昼伏夜行半月余,这日来到江陵府。见城门口贴着海捕文书,自己的画像赫然在上,只得躲进破庙。夜半忽闻女子啜泣,循声见个老妪抱着女童哀哭。问才知女童染了瘟疫,无钱医治。
李慕白想起玉娘所言“但行善事,莫问前程”,当即掏出最后二两银子。老妪叩谢离去,他却因暴露行踪被衙役围住。正绝望时,忽听墙头有人轻笑:“好个呆书生!”
但见月下立着个红衣女子,手腕金铃叮当。她扬手撒出把粉末,衙役尽数软倒。女子跃下墙头,挑眉道:“我乃七巧门聂红绡,受人所托来助你。”
聂红绡带他躲入烟花之地,取出封信笺。李慕白拆开,竟是玉娘笔迹。原来那日大火,她被恰经此地的七巧门主所救,如今正在门中学艺。信中附有半块玉佩:“见此玉如见人,望君珍重。”
聂红绡见他眼眶发红,嗤笑道:“小师妹为你险些丧命,你倒在这儿悲春伤秋。可知陈通判三日后要运批私盐过江?”
二人当即定计。三日后江雾弥漫,十余艘货船悄悄离港。行至江心,忽听笛声破空,无数小舟从雾中钻出。李慕白立在船头,高举账册:“陈永年!你克扣河工银,私贩官盐,今日还想逃么?”
陈通判从舱中冲出,狞笑:“找死!”令手下放箭。危急时,聂红绡甩出红绸卷开箭矢,玉娘竟从水中跃出,短剑直指陈通判咽喉。
原来这都是七巧门布的局。那账册早被抄录多份,快马送进了御史台。此刻江面官船围拢,御史中丞现身:“陈永年,你的事发了!”
尘埃落定后,玉娘却不见踪影。李慕白疯似的寻遍江岸,最后在芦花深处找到她。姑娘浑身湿透,歪在渔舟上笑:“呆子,我在这儿。”
原来她为拦敌船,潜入水底凿穿船底,力竭漂流至此。李慕白紧紧抱住她,泪落如雨。忽听岸上喧哗,但见旌旗招展,竟是八百里加急的钦差到了。
圣旨言明:李慕白忠勇可嘉,擢升监察御史;苏氏父女侠义,赐匾旌表。众人叩谢皇恩时,玉娘却扯扯李慕白衣袖:“御史大人,可还记得欠我家绸缎钱?”
三年后的清明,柳林镇苏家张灯结彩。已升任按察使的李慕白骑着高头大马来迎亲,花轿后跟着七十二抬嫁妆。喜宴上,聂红绡带着七巧门众姐妹来贺,献上支《霓裳羽衣曲》。
洞房花烛夜,玉娘凤冠霞帔坐在床沿。李慕白轻轻揭开盖头,忽从袖中取出个木匣:“娘子请看。”匣中竟是当年那个绣着并蒂莲的荷包,只是颜色已旧。
“你竟还留着...”玉娘泪光盈盈。
“不敢或忘。”李慕白执起她的手,“那年你在地窖为我包扎,我就发誓,此生定不负你。”
窗外明月如霜,照见有情人终成眷属。唯有镇口那棵老柳树,还记得当年书生落魄、少女仗义的往事,在春风里摇曳着新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