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综武:我的弟子不知低调为何物》

  长孙无忌闻言,眼中骤然闪过精光。

  他明白,习剑之人难抵绝世剑招与神兵利器。

  使枪之辈难拒精钢长枪。

  正如他们这些庙堂中人,难舍权柄 ** 。

  而虚竹——

  既是佛门中人,又岂会拒绝上乘佛法?

  更何况,他所在的少林早已没落?

  先前亲赴少林相请时,长孙无忌便留意到——

  那座寺庙规模狭小,位置偏僻,连僧众都寥寥无几。

  那般境地——

  莫说上乘佛法,能有中等经卷已属难得。

  然而,长孙无忌欣喜未久,心头又生疑虑。

  九洲之内,上乘佛法本就稀世罕见。

  他又该去何处寻得?

  一旁的袁天罡似已洞悉他的心思。

  袁天罡取出一册古旧经书,递给长孙无忌:此乃佛门秘典,转交虚竹。

  长孙无忌双手接过,心中涌起无限感激。袁天罡此举不仅救他性命,更保全了整个公孙家族。

  得此经书,虚竹必会长留长安,这正是长孙无忌梦寐以求的结果。袁天罡嘱咐几句便飘然离去,长孙无忌不敢怠慢,立即动身寻找虚竹。

  在虚竹清修的院落里,长孙无忌见到正在打坐的僧人。大师连日弘法辛苦了。他含笑说道,将经书以弘扬佛法、造福百姓的名义相赠。

  袁天罡虽非佛门中人,却深谙因果之道。这本珍贵典籍暗含玄机——虚竹收下后便与大唐结下不解之缘。日后若遇变故,这位高僧必将出手相助,否则修为难进,更会遭天道惩戒,承受业火煎熬之苦。

  虚竹察觉到长孙无忌靠近,慢慢睁开双眼。

  弘扬佛法本是出家人分内之事。

  他轻轻颔首。

  自少林初见时起,虚竹对这位朝臣就没什么好感。

  高僧,此番弘法亦是大唐朝廷所请,我们自当尽些心力。

  这卷上乘佛经赠与大师,正好借大师慧心,为我大唐百姓开示。

  长孙无忌笑容可掬地递过书册。

  那卷袁天罡转交的 ** 被他从怀中取出。

  虚竹视线落在对方手上。

  心中暗自讶异。

  以他的修为,立时辨出这是难得的上乘佛典。

  但如此精深的 ** 怎会流落大唐?

  更遑论要转赠于他?

  虽说名义上是借他之口弘扬,

  实则与赠予无异。

  略作思忖,

  虚竹终究接过了经卷。

  这些日子在长安城中,

  他确实感到佛法感悟渐趋枯竭。

  虽已将魔功与佛法交融,

  创出新境,

  但终究难以为继。

  此刻这卷佛经,

  恰似久旱逢甘霖。

  ......

  长孙无忌见虚竹收下,心中暗喜。

  他明白,只要这卷 ** 送出,

  虚竹欠下大唐一份人情。

  袁天罡刚刚向他点明此事,见目标已经实现。

  长孙无忌不再耽搁。

  他立即动身前往皇宫,准备向李二禀报情况。

  既然如此,我就先告辞了,这些日子多有叨扰大师。

  长孙无忌行礼告别。

  随后径直朝皇宫方向走去。

  ............

  太极殿内。

  李二面色依然阴沉。

  看到长孙无忌到来,眼中甚至掠过一丝狠厉。

  臣长孙无忌叩见陛下!

  洪亮的声音在太极殿内回荡。

  周围的文武百官、太监宫女都露出惊讶之色。

  他们明显感觉到,这次长孙无忌的语气充满自信。

  与之前战战兢兢的模样判若两人。

  这不禁让人心生疑惑。

  难道长孙无忌已经说服了虚竹?

  这件事在朝中早已不是秘密。

  虽然无人公开谈论。

  此刻见长孙无忌这般表现,众人暗自揣测。

  或许他真的办成了这件难事!

  爱卿,事情进展如何?

  李二也察觉到长孙无忌的不同。

  心中隐隐升起期待。

  他注视着长孙无忌问道。

  启禀陛下,臣幸不辱命,经过多日周折付出巨大代价,终于将此事办妥!

  长孙无忌昂首挺胸,郑重禀报。

  此言一出,整个太极殿鸦雀无声。

  在场许多大臣都参与过虚竹之事。

  他们深知要说服虚竹有多困难。

  他们付出了巨大代价却始终未能得手。

  长孙无忌如今虽受李二宠信,但究竟用了何种计谋收服虚竹?

  李二先是一怔。

  随后眼中闪过欣喜之色。

  他明白,只要掌控了虚竹,便可安坐龙椅。

  再不必忧心朝局。

  至于那个杨右。

  何足为惧?

  如今大唐不仅有虚竹这般绝世高手坐镇。

  更有多路大军陆续回京。

  长安城外,无数将领正待他调遣!

  这般形势下,杨右凭什么与他抗衡?

  即便虚竹与杨右战成平手。

  他尚有国师坐镇,更有雄师百万,有何可惧?

  爱卿此番立下大功,朕必重重封赏!

  李二强压心中狂喜,并未追问收服虚竹的具体手段。

  庙堂之上。

  有些事该问,有些事不该问。

  身为君王,此事本就是他授意。

  只要不逾越底线,无论长孙无忌用了什么计策。

  他都能接受。

  听闻圣言,长孙无忌暗自欣喜。

  他心知经此一事。

  朝堂之上将唯他独尊。

  文武百官谁敢不给三分颜面?

  关于袁天罡出手之事,长孙无忌只字未提。

  他深知。

  自杨右之事后,袁天罡便闭门清修。

  这位国师向来不涉朝争,不问政事。

  这桩功劳独揽。

  即便袁天罡知晓,也定不会计较。

  ............

  三日光阴转瞬即逝。

  眨眼便到了约定之期。

  近日,自获悉长孙无忌的讯息后,压在李二心头多日的重担终于卸下。

  长安城内一派欢腾景象。

  虚竹大师广传佛理,为这座都城平添几分祥和之气。

  夜幕降临。

  万家灯火将长安城照得如同白昼。

  尽显帝国都城的富庶气象。

  皇城之巅,悄然出现两道人影。

  其中一人气宇轩昂,周身散发着凌厉威势。

  另一人素衣翩跹,倾城容颜上凝着寒霜。

  正是杨右与武曌二人。

  三日之约已至。

  先前武曌定下的行动日期,如今两人如约前来。

  皇城内禁军林立。

  但这些守卫对武曌与杨右而言形同虚设。

  二人轻而易举便来到皇宫正殿前。

  望着巍峨宫阙,武曌眼中浮现出炽热的光芒。

  师妹当真决意如此?

  杨右凝视着武曌,再度出言相询。

  自入九洲道场修行以来,他早已看淡权势纷争。

  此番重返大唐,本为雪恨而来。

  然今时不同往日。

  若武曌欲登帝位,须得名正言顺。

  否则便是大逆不道。

  即便诛杀李二,恐难服天下人之心。

  九洲修士更不会认同。

  此乃杨右最忧心之处——倘若李二当真毙命。

  大唐必将陷入动荡!

  边关诸将皆手握重兵,失去天子制衡。

  难保无人觊觎九五之位。

  身为皇室血脉。

  杨右深谙其中利害。

  武曌轻应一声,目光始终未离大殿。

  这些道理她又岂会不知。

  箭已离弦,势在必行。

  九洲大地。

  自九洲道场走出的**皆已声名鹊起。

  他们或身负血仇,或有人主动挑衅。

  机缘由此而生。

  唯独她与众不同。

  无人知晓她的来历,她亦无仇敌缠身。

  更无人前来寻衅。

  名声何来?

  思忖再三,唯有延续九洲道场时的凌云壮志。

  登临帝位!

  恰逢杨右与大唐帝国素有嫌隙。

  目标自然锁定大唐!

  见武曌颔首,杨右不再多言。

  周身泛起奇异光芒,在夜色中分外夺目。

  磅礴威压。

  瞬间笼罩整座皇城。

  惊醒了沉睡中的李二。

  杨右来袭,速请虚竹大师!

  他猛然睁眼,当即高声疾呼。

  这道气息。

  他再熟悉不过。

  堪称毕生难忘!

  自登基以来,此乃最令他蒙羞的气息。

  是损及皇家威严的力量。

  岂能忘却!

  与此同时,宫中众人皆有所感。

  无数禁军与高手蜂拥而至。

  虚竹亦察觉异动!

  太极殿前。

  李二身披龙袍,冷眼俯视阶下二人。

  身侧立着长孙无忌、袁天罡等大唐重臣。

  七千禁军列阵待命。

  自杨右一枪诛灭三千禁军后,李二便加强了皇城戒备。

  逆贼杨右,竟敢擅闯皇城!

  长孙无忌到场后,见杨右身影顿时色变,厉声呵斥。

  如今他手握重权,在朝堂上地位尊崇。加之皇城有虚竹坐镇,区区杨右何足挂齿?

  杨右淡漠地扫了长孙无忌一眼,神色未改。转而直视李二,冷声道:我说过,会有人来取你性命。

  此言一出,众人皆惊。李二面色阴晴不定,目光落在杨右身旁的女子身上,似有所悟,寒声道:你说的就是此女?

  堂堂大唐天子,竟要被一介女流所杀?这简直是奇耻大辱!自九洲一统以来,从未有过女帝临朝的先例,难道大唐要开此先河?

  正是。

  杨右坦然承认。在九洲道场时,武曌醉心权势已是众所周知。李二与他有不共戴天之仇,必杀之而后快。而武曌既有称帝之心,正好可保大唐不乱。

  至于权位之争,他早已看淡。

  可笑至极,杨右你真以为今日能取朕性命?

  李二怒极反笑,眼中寒芒闪烁。

  他心知肚明,杨右既敢闯入皇城,便是存了必杀之心。

  即便如此,李二仍觉荒唐可笑。虚竹何等人物?当年打得少林封山,威震武林之辈。杨右虽强,终究不过在大唐境内逞威。

  比起嵩山少林,大唐又算得了什么?杨右与虚竹相较,胜负不言自明。

  自虚竹重创少林后,便归隐于最初修行的寺院。李二动用举国之力,才探得其行踪。费尽周折请来虚竹,他自然胸有成竹。

  李二,还有什么招数尽管使出来。

  杨右神色淡然。

  他不解李二何来自信。若仅凭袁天罡与禁军,根本不足为惧。至于虚竹之事,他亦有所耳闻。

  但虚竹与他们师出同门,未必会出手相助。

  长孙无忌,虚竹大师何在?

  李二沉声问道,面色难看。

  他心知肚明,袁天罡曾败于杨右掌下,难堪大用。如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虚竹身上。

  启禀陛下,臣已派人去请。

  长孙无忌恭敬应答,心中对杨右颇为不满。

  先前质问之辱,犹在心头。

  杨右压根没搭理他,径直越过他与李二交谈。

  这对长孙无忌而言,心中自然涌起一阵不快。

  自接手杨右之事后,他在朝中的地位便节节攀升。

  放眼大唐,谁不给他几分薄面?

  就连李二这几日也对他和颜悦色。

  可杨右,一个前朝遗孤,凭什么如此傲慢?

  当然,这些念头只在长孙无忌心底翻涌。

  当着李二的面,他断不敢说出口。

  否则,一顶以下犯上的帽子怕是逃不掉。

  李二听罢,神色顿时微妙起来。

  他清楚杨右此刻就站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