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小组指挥部。
陆铮、保卫处长、研究院李副部长以及两名从总部借调的反间谍专家正在分析最新情报。
“夜枭捡走的‘废料’内容经过精心设计,”
一位反间谍专家指着投影屏幕上的文件碎片复原图,
“包含了一些关于‘金乌’合金初期研发阶段已被淘汰的A方案的模糊数据片段,
以及一份关于后勤仓库建材防潮标准提升的会议纪要草案。
前者具有足够的技术迷惑性,
后者则与他仓库管理员的身份相关,能降低其戒心。”
“基于截获的密写信件和监控,
根据对其上线通讯模式的破译,
他们使用了一种基于旧版《红旗》杂志日期和版面代码的加密方式,
技术含量不高但隐蔽。”
另一位专家补充,
“我们已完全掌握其密码本。
‘夜枭’近期承受压力,
急于获取更核心情报证明价值,
我们判断其下一次通讯或会面请求会更具指向性。”
陆铮目光锐利:“我们的目标不是拦截一次通讯,而是要确认其最终任务目标,并揪出隐藏在省城乃至更高层面的‘大鱼’。研究院那边,‘蜜罐’准备得如何?”
李副部长点头:“已就位。根据沈顾问的建议,我们准备了一份更具诱惑力的‘饵料’。”
这份“饵料”是沈棠亲自参与设计的。
她利用自己对材料学的深刻理解和末世带来的信息优势,
精心伪造了一份名为 “关于‘金乌-2型’合金初期热稳定性异常及解决方案研讨会”的纪要摘要”。
摘要内容极其逼真:
提到了“金乌-2型”是“金乌-1型”的改进型,
追求更高耐温极限和抗蠕变性能。
“披露”了一个看似关键的“技术瓶颈”:
在极端温度循环下,
某种特定稀土元素的微量添加会导致晶界处出现“脆性相析出倾向”,
这是一个真实存在且深奥的材料学问题,
但具体细节被巧妙篡改和夸大。
“指出”了初步解决方案是优化热处理工艺中的“阶梯式降温曲线” 并寻找某种替代掺杂元素,给出了一个模糊但看似可行的方向。
全文充斥着大量专业术语、代号和看似随意的实验数据,
结尾标注“内部讨论稿,严禁外传”和一份假的文档编号。
这份“饵料”的技术深度足以让敌方材料专家高度重视,
认为获取了核心机密,
但其指向的研发方向和具体参数却是误导性的陷阱。
一旦敌方据此投入资源研究,将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最终走入死胡同。
同时,
摘要“不经意”地提到,
相关实验的废弃物因含有特定稀土元素残留,
需按特殊流程b-7,
专项小组虚构的流程代号单独封装,
暂存于研究院西北角旧仓库隔离区,等待集中处理。
这份“纪要摘要”的少量“废弃草稿”被混入了一次常规的文件销毁流程中,
并且“恰好”再次被那位“粗心”的保卫干事“遗漏”在了“夜枭”的必经之路上。
“夜枭”如获至宝!
他虽不能完全看懂技术细节,但“金乌-2型”、“技术瓶颈”、“解决方案”、“严禁外传”这些关键词让他心跳加速!
他确信自己终于接触到了真正的高价值情报!
他立刻意识到,
那些含有稀土残留的实验废弃物,
可能具有极高的分析价值!
获取重磅“情报”后,
“夜枭”的通讯频率和焦虑感明显上升。
他不再满足于死投,开始冒险尝试更快速的通讯方式。
他利用仓库办公室的电话,试图拨打另一个紧急联络号码。
这个号码经过技术追踪,发现是省城某大学图书馆的公共电话!
专项小组没有拦截,
而是采用了更高级的策略:
信道模拟与控制。
信号劫持与模拟: 当“夜枭”拨打该号码时,通讯站的设备悄然将其呼叫转移至一个由专项小组控制的、模拟目标电话铃声和环境的虚拟终端。
语音诱导与录音: “夜枭”听到“接通”信号后,
会按照预设的暗语快速汇报:“老家来信,需要新的工具书。”
意思是急需新的指令或传递方式。
虚拟终端会模拟一个经过处理的、非真人的声音应答:“近期查严,老地方,老方式,等。”
然后挂断。
整个过程极短,
难以追踪真实来源,但全程被录音分析。
技术指纹采集: 这次通话,
让专项小组成功捕获了“夜枭”通讯设备的更多电子指纹和信号特征,
为后续追踪和定位其他可能节点提供了关键数据。
同时,
对“死投”树洞的监控发现,
取货的“农民”频率增加,
且有一次他取货后,
没有直接离开,
而是到了县城的一家照相馆,
将一些“胶卷”交给了照相馆老板!
第三条鱼浮出水面!
照相馆很可能是另一个中转站或技术处理点!
专项小组没有动照相馆,
而是秘密部署了更高清的隐蔽摄像头和无线电监测设备,
监视其所有进出人员和通讯。
陆铮和沈棠认为,
仅靠外部监控和“饵料”还不够,
需对“夜枭”施加心理压力,迫使其犯错。
沈棠利用辅导班的机会,
在一次讲解无线电波传播特性与保密通讯原理时,
“无意”中提到了“某些看似原始的通讯方式,
如公共电话、死投,其实在现代化监控技术下漏洞百出”,
并举例说明了信号追踪和密写分析的基本原理。
她讲得云淡风轻,但目光偶尔扫过“夜枭”,发现他听得极其专注,额头微微见汗。
此外,
大院里的气氛也开始发生微妙变化。
保卫处组织了一次全员消防和防爆演习,
演习区域涵盖了仓库区和研究院外围,
战士们检查消防设施、巡查可疑物的频率明显提高,
给人一种“外松内紧”的感觉。
这种无形的压力让“夜枭”感觉行动越来越困难。
他还“偶然”听到仓库老职工闲聊,
说最近上面要来检查安全保密工作,
尤其是涉密载体的管理。
这让他处理到手的那份“纪要摘要”时,更加心惊胆战。
陆铮、保卫处长、研究院李副部长以及两名从总部借调的反间谍专家正在分析最新情报。
“夜枭捡走的‘废料’内容经过精心设计,”
一位反间谍专家指着投影屏幕上的文件碎片复原图,
“包含了一些关于‘金乌’合金初期研发阶段已被淘汰的A方案的模糊数据片段,
以及一份关于后勤仓库建材防潮标准提升的会议纪要草案。
前者具有足够的技术迷惑性,
后者则与他仓库管理员的身份相关,能降低其戒心。”
“基于截获的密写信件和监控,
根据对其上线通讯模式的破译,
他们使用了一种基于旧版《红旗》杂志日期和版面代码的加密方式,
技术含量不高但隐蔽。”
另一位专家补充,
“我们已完全掌握其密码本。
‘夜枭’近期承受压力,
急于获取更核心情报证明价值,
我们判断其下一次通讯或会面请求会更具指向性。”
陆铮目光锐利:“我们的目标不是拦截一次通讯,而是要确认其最终任务目标,并揪出隐藏在省城乃至更高层面的‘大鱼’。研究院那边,‘蜜罐’准备得如何?”
李副部长点头:“已就位。根据沈顾问的建议,我们准备了一份更具诱惑力的‘饵料’。”
这份“饵料”是沈棠亲自参与设计的。
她利用自己对材料学的深刻理解和末世带来的信息优势,
精心伪造了一份名为 “关于‘金乌-2型’合金初期热稳定性异常及解决方案研讨会”的纪要摘要”。
摘要内容极其逼真:
提到了“金乌-2型”是“金乌-1型”的改进型,
追求更高耐温极限和抗蠕变性能。
“披露”了一个看似关键的“技术瓶颈”:
在极端温度循环下,
某种特定稀土元素的微量添加会导致晶界处出现“脆性相析出倾向”,
这是一个真实存在且深奥的材料学问题,
但具体细节被巧妙篡改和夸大。
“指出”了初步解决方案是优化热处理工艺中的“阶梯式降温曲线” 并寻找某种替代掺杂元素,给出了一个模糊但看似可行的方向。
全文充斥着大量专业术语、代号和看似随意的实验数据,
结尾标注“内部讨论稿,严禁外传”和一份假的文档编号。
这份“饵料”的技术深度足以让敌方材料专家高度重视,
认为获取了核心机密,
但其指向的研发方向和具体参数却是误导性的陷阱。
一旦敌方据此投入资源研究,将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最终走入死胡同。
同时,
摘要“不经意”地提到,
相关实验的废弃物因含有特定稀土元素残留,
需按特殊流程b-7,
专项小组虚构的流程代号单独封装,
暂存于研究院西北角旧仓库隔离区,等待集中处理。
这份“纪要摘要”的少量“废弃草稿”被混入了一次常规的文件销毁流程中,
并且“恰好”再次被那位“粗心”的保卫干事“遗漏”在了“夜枭”的必经之路上。
“夜枭”如获至宝!
他虽不能完全看懂技术细节,但“金乌-2型”、“技术瓶颈”、“解决方案”、“严禁外传”这些关键词让他心跳加速!
他确信自己终于接触到了真正的高价值情报!
他立刻意识到,
那些含有稀土残留的实验废弃物,
可能具有极高的分析价值!
获取重磅“情报”后,
“夜枭”的通讯频率和焦虑感明显上升。
他不再满足于死投,开始冒险尝试更快速的通讯方式。
他利用仓库办公室的电话,试图拨打另一个紧急联络号码。
这个号码经过技术追踪,发现是省城某大学图书馆的公共电话!
专项小组没有拦截,
而是采用了更高级的策略:
信道模拟与控制。
信号劫持与模拟: 当“夜枭”拨打该号码时,通讯站的设备悄然将其呼叫转移至一个由专项小组控制的、模拟目标电话铃声和环境的虚拟终端。
语音诱导与录音: “夜枭”听到“接通”信号后,
会按照预设的暗语快速汇报:“老家来信,需要新的工具书。”
意思是急需新的指令或传递方式。
虚拟终端会模拟一个经过处理的、非真人的声音应答:“近期查严,老地方,老方式,等。”
然后挂断。
整个过程极短,
难以追踪真实来源,但全程被录音分析。
技术指纹采集: 这次通话,
让专项小组成功捕获了“夜枭”通讯设备的更多电子指纹和信号特征,
为后续追踪和定位其他可能节点提供了关键数据。
同时,
对“死投”树洞的监控发现,
取货的“农民”频率增加,
且有一次他取货后,
没有直接离开,
而是到了县城的一家照相馆,
将一些“胶卷”交给了照相馆老板!
第三条鱼浮出水面!
照相馆很可能是另一个中转站或技术处理点!
专项小组没有动照相馆,
而是秘密部署了更高清的隐蔽摄像头和无线电监测设备,
监视其所有进出人员和通讯。
陆铮和沈棠认为,
仅靠外部监控和“饵料”还不够,
需对“夜枭”施加心理压力,迫使其犯错。
沈棠利用辅导班的机会,
在一次讲解无线电波传播特性与保密通讯原理时,
“无意”中提到了“某些看似原始的通讯方式,
如公共电话、死投,其实在现代化监控技术下漏洞百出”,
并举例说明了信号追踪和密写分析的基本原理。
她讲得云淡风轻,但目光偶尔扫过“夜枭”,发现他听得极其专注,额头微微见汗。
此外,
大院里的气氛也开始发生微妙变化。
保卫处组织了一次全员消防和防爆演习,
演习区域涵盖了仓库区和研究院外围,
战士们检查消防设施、巡查可疑物的频率明显提高,
给人一种“外松内紧”的感觉。
这种无形的压力让“夜枭”感觉行动越来越困难。
他还“偶然”听到仓库老职工闲聊,
说最近上面要来检查安全保密工作,
尤其是涉密载体的管理。
这让他处理到手的那份“纪要摘要”时,更加心惊胆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