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流在体内缓缓扩散,疲惫感稍减。她闭上眼睛,开始整理今天的收获:
确认身体初步稳定,获得基础行动能力(受限)。
确认抚恤金被侵占的铁证(纸片)。
锁定疑似抚恤金存放点(王春花上锁木匣)。
锁定其他潜在物证位置(灶台下徽章)。
初步掌握沈家日常活动规律及邻里关系。
获取关于烈属补助、沈富贵升职等关键线索。
“阶段一目标达成:基础生存及初步情报获取。”
冰冷的指令在意识深处回响。
“阶段二目标:深度情报收集,修复载体,提升精神力阈值,为证据链完善及后续行动做准备。”
阁楼里死寂无声,只有她微弱而规律的呼吸。
楼下隐约传来王春花看电视或是收音机的声音。
沈棠闭着眼,如同蛰伏的毒蛇,在黑暗中无声地舔舐伤口,积蓄着力量,等待着给予致命一击的时机。
这囚笼,困不住重生的灵魂。
这刻度,丈量着复仇的距离。
日子在隐忍的刻度上缓慢爬行。
阁楼里的霉味似乎渗进了骨髓,馊饭的酸腐气息成了嗅觉记忆里无法抹除的底色。
沈棠如同一株被遗忘在阴暗角落的植物,沉默、隐忍,却用冰冷的根系在黑暗中悄然蔓延,汲取着复仇所需的每一丝养分。
身体在灵泉水和营养膏的支撑下缓慢修复。
后脑的钝痛减轻到可以忽略的程度,只要不剧烈晃动。
身体的虚弱感依旧如影随形,但至少不再是濒死的状态。
肩膀和手上被磨破的伤口结了痂,又在日复一日的挑水、劈柴、洗涮中被反复磨开,带来细密绵长的刺痛。
她将这些痛楚视为必要的代价,如同锻造利刃时淬火的步骤。
她像一颗沉默的钉子,牢牢楔在沈家这艘腐朽的船上。
张翠花的咒骂、王春花的刻薄、沈玉珍时不时投来的鄙夷目光、沈大宝恶作剧般丢过来的石子……
这些都被她那张愈发苍白的、毫无表情的脸孔无声地反弹回去。
她精准地完成着每一项被强加的、远超负荷的劳役:
天不亮就挑满巨大的水缸,
洗涮堆积如山的脏衣服,
打扫永远也扫不干净的屋子,
忍受着沈大宝“扫把星”、“赔钱货”的辱骂,在沈家人吃完饭后,
默默收拾残羹冷炙,偶尔才能得到一碗温热的——但依旧是馊的——剩饭。
她的沉默和顺从,
让沈家人最初因“坠楼”事件而产生的一丝不安迅速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变本加厉的压榨和理所当然的轻慢。
在他们眼中,这个死丫头彻底认命了,成了一个更好用的、不知疲倦的牲口。
情报收集持续深入:
抚恤金木匣:
王春花那个上锁的小木匣被她反复观察、定位。老太太警惕性很高,木匣几乎不离视线,睡觉都压在枕头下。
开锁需要时机和工具。
灶台徽章:
趁一次掏灶膛灰的机会,她极其隐蔽地用火钳夹出了那枚被踩扁的五角星徽章。
材质是廉价的铁皮,涂漆斑驳,背面隐约有“xx厂先进生产小组”的模糊字样。
邻里关系:
持续观察。
邻居A-倒痰盂的军属偶尔会在沈家人不在时,飞快地往她挑水的桶里丢一个煮熟的土豆或一小块窝头,然后迅速离开,一言不发。
邻居d-扶她的老太太会在公共水井边低声叹气,说一句“作孽哟”。
大多数人对她视而不见,或带着明显的疏离。
沈家“克亲”的谣言和沈富贵在厂里“可能升职”的风声,让普通家庭不愿招惹。
沈富贵动向:
通过零碎对话拼凑:沈富贵在机械厂三车间,最近确实在活动一个生产小组长的位置。
他几次在家得意地提及“厂里领导很看重咱家情况”,
“卫国兄弟的名声还是管用的”。
可以确定:利用沈卫国烈士身份及抚恤金资源为其谋利。
沈玉珍工作:
张翠花和王春花多次抱怨“工作难找”,
“好岗位都要有关系、有文化”。
沈玉珍初中勉强毕业,眼高手低,对街道办介绍的糊纸盒、纳鞋底之类的临时工嗤之以鼻。
沈富贵承诺的“轻省岗位”似乎进展不顺。
街道办补助:
张翠花每月中旬会去街道办,每次回来都骂骂咧咧,抱怨“给的那么少”、“够干什么的”,但沈棠从未见过任何实物补助到她手中。
邻居闲聊中提到的“半斤肉票”等,显然都进了沈家人的肚子。
冰冷的账目在沈棠脑中日益清晰:
沈家七口人,靠沈富贵一人的工资约40元和王春花、张翠花打零工的收入微薄且不稳定,本应过得紧巴巴。
然而现实是:沈玉珍有新衣,沈大宝顿顿有荤腥,沈富贵抽着不算太差的烟,小楼近期还粉刷过。
巨大的经济缺口,唯一的解释就是侵吞了沈卫国夫妇的抚恤金、遗孤补贴以及所有国家发放给沈棠的福利!
恨意在沉默中淬炼得更加冰冷坚硬。
证据链正在逐步完善,但还缺少最直接、最致命的一环——那木匣里的东西,或者沈富贵利用烈士身份谋私的铁证。
她在等待,如同潜伏在草丛中的猎豹,等待猎物松懈的致命瞬间。
机会,以一种充满恶意的方式,降临了。
七月中旬,京城的空气闷热得如同凝固的胶水。
蝉鸣聒噪,更添烦躁。
这天下午,沈棠正在小院角落吃力地劈着柴火。
汗水浸透了单薄的破褂子,黏腻地贴在身上。
斧头沉重,每一次举起落下都牵动着尚未完全恢复的筋骨。
沈玉珍摇着一把崭新的塑料折扇,穿着新做的浅绿色“的确良”连衣裙,
倚在堂屋门框上,对着小镜子左顾右盼,嘴里哼着不成调的曲子。
张翠花端着一盆刚洗好的衣服出来晾晒,看到挥汗如雨的沈棠,习惯性地骂了一句:
“没吃饭啊?软手软脚的!劈个柴都磨磨唧唧!这点活干不完别想吃晚饭!”
沈棠没有回应,只是更用力地挥下斧头,木柴应声裂开。
她的动作精准而高效,带着一种与瘦弱身体不符的爆发力,只是刻意伪装出几分吃力。
这时,院门外传来一个带着点官腔的女声:
“沈富贵同志家是在这儿吗?”
张翠花立刻换上一副热情洋溢的笑脸,丢下盆子迎了上去:
“哎哟!是王主任啊!快请进快请进!贵客临门啊!玉珍,快给王主任倒水!”
确认身体初步稳定,获得基础行动能力(受限)。
确认抚恤金被侵占的铁证(纸片)。
锁定疑似抚恤金存放点(王春花上锁木匣)。
锁定其他潜在物证位置(灶台下徽章)。
初步掌握沈家日常活动规律及邻里关系。
获取关于烈属补助、沈富贵升职等关键线索。
“阶段一目标达成:基础生存及初步情报获取。”
冰冷的指令在意识深处回响。
“阶段二目标:深度情报收集,修复载体,提升精神力阈值,为证据链完善及后续行动做准备。”
阁楼里死寂无声,只有她微弱而规律的呼吸。
楼下隐约传来王春花看电视或是收音机的声音。
沈棠闭着眼,如同蛰伏的毒蛇,在黑暗中无声地舔舐伤口,积蓄着力量,等待着给予致命一击的时机。
这囚笼,困不住重生的灵魂。
这刻度,丈量着复仇的距离。
日子在隐忍的刻度上缓慢爬行。
阁楼里的霉味似乎渗进了骨髓,馊饭的酸腐气息成了嗅觉记忆里无法抹除的底色。
沈棠如同一株被遗忘在阴暗角落的植物,沉默、隐忍,却用冰冷的根系在黑暗中悄然蔓延,汲取着复仇所需的每一丝养分。
身体在灵泉水和营养膏的支撑下缓慢修复。
后脑的钝痛减轻到可以忽略的程度,只要不剧烈晃动。
身体的虚弱感依旧如影随形,但至少不再是濒死的状态。
肩膀和手上被磨破的伤口结了痂,又在日复一日的挑水、劈柴、洗涮中被反复磨开,带来细密绵长的刺痛。
她将这些痛楚视为必要的代价,如同锻造利刃时淬火的步骤。
她像一颗沉默的钉子,牢牢楔在沈家这艘腐朽的船上。
张翠花的咒骂、王春花的刻薄、沈玉珍时不时投来的鄙夷目光、沈大宝恶作剧般丢过来的石子……
这些都被她那张愈发苍白的、毫无表情的脸孔无声地反弹回去。
她精准地完成着每一项被强加的、远超负荷的劳役:
天不亮就挑满巨大的水缸,
洗涮堆积如山的脏衣服,
打扫永远也扫不干净的屋子,
忍受着沈大宝“扫把星”、“赔钱货”的辱骂,在沈家人吃完饭后,
默默收拾残羹冷炙,偶尔才能得到一碗温热的——但依旧是馊的——剩饭。
她的沉默和顺从,
让沈家人最初因“坠楼”事件而产生的一丝不安迅速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变本加厉的压榨和理所当然的轻慢。
在他们眼中,这个死丫头彻底认命了,成了一个更好用的、不知疲倦的牲口。
情报收集持续深入:
抚恤金木匣:
王春花那个上锁的小木匣被她反复观察、定位。老太太警惕性很高,木匣几乎不离视线,睡觉都压在枕头下。
开锁需要时机和工具。
灶台徽章:
趁一次掏灶膛灰的机会,她极其隐蔽地用火钳夹出了那枚被踩扁的五角星徽章。
材质是廉价的铁皮,涂漆斑驳,背面隐约有“xx厂先进生产小组”的模糊字样。
邻里关系:
持续观察。
邻居A-倒痰盂的军属偶尔会在沈家人不在时,飞快地往她挑水的桶里丢一个煮熟的土豆或一小块窝头,然后迅速离开,一言不发。
邻居d-扶她的老太太会在公共水井边低声叹气,说一句“作孽哟”。
大多数人对她视而不见,或带着明显的疏离。
沈家“克亲”的谣言和沈富贵在厂里“可能升职”的风声,让普通家庭不愿招惹。
沈富贵动向:
通过零碎对话拼凑:沈富贵在机械厂三车间,最近确实在活动一个生产小组长的位置。
他几次在家得意地提及“厂里领导很看重咱家情况”,
“卫国兄弟的名声还是管用的”。
可以确定:利用沈卫国烈士身份及抚恤金资源为其谋利。
沈玉珍工作:
张翠花和王春花多次抱怨“工作难找”,
“好岗位都要有关系、有文化”。
沈玉珍初中勉强毕业,眼高手低,对街道办介绍的糊纸盒、纳鞋底之类的临时工嗤之以鼻。
沈富贵承诺的“轻省岗位”似乎进展不顺。
街道办补助:
张翠花每月中旬会去街道办,每次回来都骂骂咧咧,抱怨“给的那么少”、“够干什么的”,但沈棠从未见过任何实物补助到她手中。
邻居闲聊中提到的“半斤肉票”等,显然都进了沈家人的肚子。
冰冷的账目在沈棠脑中日益清晰:
沈家七口人,靠沈富贵一人的工资约40元和王春花、张翠花打零工的收入微薄且不稳定,本应过得紧巴巴。
然而现实是:沈玉珍有新衣,沈大宝顿顿有荤腥,沈富贵抽着不算太差的烟,小楼近期还粉刷过。
巨大的经济缺口,唯一的解释就是侵吞了沈卫国夫妇的抚恤金、遗孤补贴以及所有国家发放给沈棠的福利!
恨意在沉默中淬炼得更加冰冷坚硬。
证据链正在逐步完善,但还缺少最直接、最致命的一环——那木匣里的东西,或者沈富贵利用烈士身份谋私的铁证。
她在等待,如同潜伏在草丛中的猎豹,等待猎物松懈的致命瞬间。
机会,以一种充满恶意的方式,降临了。
七月中旬,京城的空气闷热得如同凝固的胶水。
蝉鸣聒噪,更添烦躁。
这天下午,沈棠正在小院角落吃力地劈着柴火。
汗水浸透了单薄的破褂子,黏腻地贴在身上。
斧头沉重,每一次举起落下都牵动着尚未完全恢复的筋骨。
沈玉珍摇着一把崭新的塑料折扇,穿着新做的浅绿色“的确良”连衣裙,
倚在堂屋门框上,对着小镜子左顾右盼,嘴里哼着不成调的曲子。
张翠花端着一盆刚洗好的衣服出来晾晒,看到挥汗如雨的沈棠,习惯性地骂了一句:
“没吃饭啊?软手软脚的!劈个柴都磨磨唧唧!这点活干不完别想吃晚饭!”
沈棠没有回应,只是更用力地挥下斧头,木柴应声裂开。
她的动作精准而高效,带着一种与瘦弱身体不符的爆发力,只是刻意伪装出几分吃力。
这时,院门外传来一个带着点官腔的女声:
“沈富贵同志家是在这儿吗?”
张翠花立刻换上一副热情洋溢的笑脸,丢下盆子迎了上去:
“哎哟!是王主任啊!快请进快请进!贵客临门啊!玉珍,快给王主任倒水!”